图书介绍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安梧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616314X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本书之缘起、方法及其主题之展开1
1.学术社群、学术自主性之问题2
2.贤者蔽於意见:群体结构的外延性不能化约为个我意义的内涵性3
3.群体结构的外延性及其向度与驱力3
4.学术本身的自主性往往游离於学术群落间4
5.熟者使生,生者使熟:开启新的认识阶层5
6.生活世界的优先性、本书的入路6
7.形而上、本质之论述实不能外於历史发生原因之考察6
8.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7
9.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7
10.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8
11.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8
12.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9
13.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9
14.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10
15.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11
16.从“顺服的伦理”、“慎独的伦理”到“公民的伦理”11
17.从“咒术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的实践因果逻辑”12
18.本章导论之结语13
第二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15
1.文化的差异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16
2.血缘性自然连结下的个人17
3.祖先牌位与祭祀18
4.祭祀的咒术性与道德性19
5.血缘性与道德性20
6.血性、土性、根性与德性21
7.土根性、聚村而居23
8.内聚的关系与生命之气的感通23
9.仁与气的感通24
10.熟人与陌生人25
11.乡土社会与契约社会26
12.社会结构功能与社会文化征符26
13.父子与母子的异同27
14.血缘性纵贯轴的基型——父子27
15.上下、隶属与左右、横列28
16.血缘性、道德性与土根性29
第三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30
1.父子血缘纵贯轴与邻人地缘横拓面31
2.父子、根源与连续、感通32
3.天地父母与纵贯的创生32
4.以天为父与以父为天34
5.父慈子孝35
6.三纲:忠君、孝亲与守节36
7.孝亲与忠君的大问题36
8.血缘性纵贯轴与宰制性纵贯轴37
9.帝制化的儒学、父子君臣化38
10.儒学化的帝制、君臣父子化39
11.忠:由内在根源之感通外化为一绝对规约命令40
12.夫妇君臣化、君臣父子化41
13.忠诚贞女与母以子贵43
14.母子连心与父子天性之对比44
15.宗法社会与道德理性45
第四章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47
1.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48
2.宗法家庭与宗法次序49
3.长幼有序:同阶不同位50
4.姊妹与兄弟51
5.宗法与符号系统、权力关系52
6.一统而多元与理一分殊53
7.悌:孝道化与忠君化54
8.儒家的朋友理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55
9.君臣化、父子化使得朋友空间变狭55
10.道义的特质56
11.江湖道义:生命声息的同於大通57
12.江湖道义的批判性与软弱乏力58
13.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而已59
14.血缘性与人的熟悉59
15.血缘性纵贯轴与地缘性横拓面其宗教迥异60
第五章 论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62
1.宗法国家是由宗法家庭、宗法社会所决定的63
2.小农经济与氏族式农庄64
3.血缘性共同体下的身分认定方式64
4.所有物观念的异同与自我观念的异同65
5.功能性的、伴随的、礼物般的馈赠与本质性的、实体的交换67
6.“货币”只是一功能性、伴随性的中介者68
7.中西古代城市的对比差异68
8.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不是权力的统合而是礼之象征的统合69
9.耻感:往内在根源去寻索的动力70
10.符号式的统治与实力式的统治71
11.中国传统符号式统治下的名实观72
12.调节性原则体现的两个方向73
13.理一分殊的确义73
14.西方传统实力统治下的名实观74
15.宗法国家与气的感通传统75
16.宗法国家依於血缘性纵贯轴75
第六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77
1.宗法国家涉及到的权力、符号与象征78
2.权威的确认、权力的独占、神祇的安排、仪式的置定等息息相关79
3.言说的论定下之权力、理性、结构样态与宗教之神之确立81
4.绝对的一神论与征战、权力、语言、命令、执着性、对象化、理性、约制、绝对、专制、共相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83
5.万有在道论与和平、仁爱、情气、感通、无执着性、互为主体化、道理、调节、和谐、根源、整体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84
6.上帝的言说与天的气运造化86
7.类型学之对比方法之恰当理解87
8.中国的理性化是在气的感通的格局下强调调节性原理、互为主体性88
9.绝地天之通与理性的诞生89
10.绝与再连结的不同型态:神人分隔与天人不二90
11.断裂型的理性与连续型的理性91
12.与连续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体92
13.与断裂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为二92
14.因道而立教与立教以宣道94
15.天、命、性、道、德、行诸字义95
16.连续型理性是在“我与你”这存在样式下而展开的理性96
第七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97
1.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起98
2.父权是经由血缘性的纵贯轴而滋生的一种权力99
3.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符号式的统治100
4.经由法象去彰显,不是经由符号去把捉102
5.检讨血缘性纵贯轴的两个面向:历史的、哲学的104
6.父子:“根源——生长”下的孝慈关系104
7.中国人在彼此连续、生命感通互动中,取得一自然之次序与位分106
8.民主议定与征服、长幼尊卑与裹胁107
9.周易是在宗法、封建、井田已经十足完备之下的产物108
10.王权的虚化、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孝道分量逐渐加重109
11.由“帝之令”到“天之命”:普遍王权之合理化的建立110
12.情理之性下的普遍性111
13.畏惧生仁敬、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的确立111
14.主客浑一、境识俱泯、道德实践与美学融会112
15.儒家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113
16.孝道异化与绝对皇权114
17.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专制性纵贯轴114
18.绝对皇权:以权力逻辑统治情理逻辑116
第八章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117
1.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与西方政治社会型态之对比118
2.道指的是整个存在、价值、知识的根源119
3.道有其开显,亦有其阻隔,因之异化而为道的错置120
4.权力优位与情分优位之异同121
5.儒家一直陷在血缘性的纵贯轴之中122
6.政治社会共同体之规范及秩序(礼)之最後的轨持者仍然是“天子”便隐含着一个难以处理的困结123
7.道统是以圣贤、君子为主导,此有别於天子君相为主导的“政统”123
8.内在意义的对比辩证关联124
9.外在结构的对比辩证关联125
10.“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与“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合而为一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之调适而上遂的发展126
11.先秦孔孟儒学即强调“血缘性纵贯轴”理想的实践,这是超乎政治之上,而且足以抗衡现实政治127
12.秦汉之后,“宰制性的政治连结”成为一切的管控核心,这使得“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异化为一切宰制之合理化及合法化的基础128
13.君、父、圣三者的分析与诠释129
14.“道的错置”之构成131
15.宰制性政治连结与道德思想之意图132
16.儒家人格性道德连结所构成的“道统”与帝王家宰制性政治连结所构成的“政统”形成了一个内在对比的抗衡结构132
17.“自律型之慎独伦理”异化而为“他律型的顺服伦理”133
18.“宰制型的理性”与“良知型的理性”134
19.中西专制之异同135
20.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之构成135
21.西方近代理性的解咒与牢笼136
22.契约性社会连结与委托性政治连结137
23.免除道德思想意图的谬误138
24.政治社会之道的重新开启139
第九章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141
1.正视“人格性道德连结”的根源性与优先性142
2.血缘性纵贯轴与人际性互动轴之对比143
3.政统、道统与乡土血统144
4.孔子开启了仁,照亮了整个族群的生命145
5.良知天理的绝对性与帝皇专制绝对王权相抗而相持145
6.道德王权、民本与天命146
7.民本与性善、君本与性恶、君主专制147
8.民本的限制148
9.性善说隐含一根源性的纵贯义149
10.根源性的纵贯创生有别於网络性的纵贯连结150
11.孔子使命感之自觉:内在超越与敬德传统150
12.敬德之宗教传统:绝限、封住、畏惧、敬德152
13.从血缘性纵贯轴显发根源性纵贯创生义152
14.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限制——结构与权力无客观独立性153
15.从纵贯的创生转而为人际的互动154
16.“我与你”:主体的互动与气的感通155
17.“我与它”:对象化的两分、限定性的存在156
18.客观的第三者、公共空间、社会公义156
19.迈向“人际性互动轴”的真实确立158
第十章 “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159
1.儒学的三个面向: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宰制性的儒学160
2.知识分子以“道统”结合民间乡土的伦常孝悌,柔化了帝皇专制161
3.近代新专制之构成161
4.批判性儒学与生活化儒学之限制162
5.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常无视於儒学的多元性传统163
6.以理杀人——规范性的理与宰制性的迫害164
7.“存天理、去人欲”的陷阱164
8.“欲”与“私”是两个不能化约为一的范畴165
9.顺服的伦理常带有虚假的根源性意味166
10.“根源的伦理”被“顺服的伦理”错置167
11.西方中心主义常造成理解与诠释的差谬168
12.道德思想之意图:调节性之作用及其谬误168
13.道德思想之意图与根源性的创生动力170
14.中国儒学咒术性格之形成171
15.根源伦理、帝皇专制、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173
16.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173
17.自然状态的引申,而非一质的转变174
18.“天民伦理”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175
19.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於一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连结体176
20.公民伦理不是来自於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於权力、结构、组织177
21.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177
第十一章 结论:中国文化之核心困境及其转化创造——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179
1.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转出的必要性180
2.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以咒术之绝对为一切因果之归依181
3.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於理性的对列原则所立法的因果182
4.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与连续型理性183
5.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中国古来传统“连续型理性”的异化与堕落之表现185
6.中国传统的“实践的因果逻辑”不是在市民社会中开展出来的186
7.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据气的感通原则而开启的,不是经由言说的论定而开启的187
8.咒术型实践的因果逻辑与智的直觉188
9.道的自我封限:主体的实体化与实体的主体化190
10.正视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的内在困结192
11.实践因果逻辑的咒术型转出及其限制193
12.道德思想意图的摧化作用及其限制194
13.中国文化的核心困境其转化与创造之可能:新的实践的因果逻辑符合於市民社会下的实践的因果逻辑195
附录一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於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197
一、“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198
二、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200
三、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204
四、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208
五、“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211
六、儒教的异化与归复216
附录二 “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的展开220
一、问题的缘起221
二、“绝地天之通”所呈现的中国宗教文化史之意义223
三、“巴别塔”所呈现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义226
四、“因道以立教”与“立教以宣道”的对比厘清230
五、结语235
附录三 后新儒家哲学论纲237
热门推荐
- 1636137.html
- 3529962.html
- 2032197.html
- 2718752.html
- 2852489.html
- 1846611.html
- 296539.html
- 2553350.html
- 3452044.html
- 3254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42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4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3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3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2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53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2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