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学校教育科研方法及实施过程指导与重点热点教育问题研究和案例运用实务全书 第1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远程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教育出版社
- ISBN:752654565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最新学校教育科研方法及实施过程指导与重点热点教育问题研究和案例运用实务全书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篇3
第一编 教育科研概论3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4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研究4
第二节 变量种类与研究种类7
第三节 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11
第四节 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14
第二章 教育科研基本问题19
第三章 教育科研的意义与理论指导42
第一节 从教育的重要性说到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42
第二节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46
第三节 教育科研的科学定位48
第四节 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1
第五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态度53
第六节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58
第四章 新时期教育的特点与研究型教师的诞生66
第一节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呼唤研究型教师的诞生66
第二节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67
第三节 研究型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目的69
第四节 研究型教师的时代特征72
第五章 教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95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范式95
第二节 教育科研的方法论106
第二编 教育科研的方法133
第一章 抽样与问卷设计134
第一节 抽样134
第二节 问卷项目设计138
第三节 问卷资料统计分析设计143
第二章 教育测量法148
第一节 教育测量法概述148
第二节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153
第三节 学科课程测量的方法158
第四节 思想行为测量的方法162
第三章 教育文献法171
第一节 教育文献法概述171
第二节 文献的搜集方法173
第三节 文献的分析方法175
第四章 内容分析法178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178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设计179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的实施181
第五章 教育预测法184
第一节 教育预测法概述184
第二节 教育预测原理187
第三节 教育预测方法188
第六章 教育观察法195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概述195
第二节 教育观察的常用方法199
第三节 教育观察法的实施203
第七章 行动研究法208
第一节 行动研究法概述208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实施模式211
第三节 行动研究举例212
第八章 教育经验总结法215
第一节 教育经验总结法概述215
第二节 教育经验总结过程的基本步骤219
第九章 教育调查法221
第一节 教育调查法概述221
第二节 教育调查的方法与步骤226
第三节 教育调查的计划与提纲233
第四节 日常调查法与溯因调查法239
第十章 教育实验法243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243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效度与控制249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257
第四节 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的发展262
第十一章 教育追踪法272
第一节 教育追踪法概述272
第二节 教育追踪法设计273
第三编 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与方法指导275
第一章 课题的选择与立项276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276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类型和途径277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必须遵循的准则280
第四节 选题的过程与选题的假设论证287
第二章 教育科研方案设计294
第一节 教育研究设计方法294
第二节 课题研究设计的格式299
第三节 教育科研方案设计案例300
第四节 教育研究计划的撰写313
第五节 实例:教育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313
第三章 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324
第一节 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和分类324
第二节 文字资料的整理327
第三节 数据资料的整理329
第四节 定质分析的方法332
第五节 定量分析337
第四章 课题的鉴定与结题342
第一节 课题鉴定的意义与结题的一般程序342
第二节 课题结题的基本要求与评审鉴定方式和内容343
第五章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62
第六章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与转化376
第一节 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376
第二节 一般学术论文的撰写379
第三节 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382
第四节 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386
第五节 经验总结报告的撰写389
第六节 教育论文的评价标准392
第七节 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396
第二部 分教育科研专题指导篇411
第一编 研究设计指导411
第一章 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412
第一节 选择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412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表述413
第三节 选择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法415
第四节 研究题目的表述418
第二章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420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420
第二节 形成研究假设425
第三章 确定研究变量的方法435
第一节 确定研究变量435
第二节 命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438
第三节 控制研究变量的方法439
第四节 界定研究变量445
第四章 了解研究效度的方法448
第一节 研究效度的概念448
第二节 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448
第三节 提高研究效度的措施457
第四节 质的研究的效度问题460
第五节 控制研究误差461
第五章 选择研究方法的方法463
第一节 选择研究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463
第二节 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466
第二编 行动研究指导467
第一章 行动研究的运作模式468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指导475
第一节 确定问题475
第二节 制订计划482
第三章 行动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486
第一节 研究日志487
第二节 教育案例514
第三节 教学课例529
第四节 教学反思540
第四章 行动研究成果的评定547
第一节 改进学校生活的实际状态547
第二节 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548
第三节 提升教师智慧的水平551
第三编 课堂观察研究指导559
第一章 定量课堂观察560
第一节 定量课堂观察理论渊源简析560
第二节 定量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561
第三节 定量课堂观察的资料分析566
第四节 定量课堂观察的信度与效度569
第五节 定量课堂观察的优势与局限575
第二章 定性课堂观察578
第一节 定性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578
第二节 定性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580
第三节 定性课堂观察的资料分析592
第四节 定性课堂观察的信度和效度601
第五节 定性课堂观察的优点与局限603
第六节 课堂观察方法的综合应用605
第三章 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方法指导612
第一节 教师从事课堂研究的意义612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617
第三节 研究准备622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一般研究模式623
第五节 教师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模式625
第六节 教师与课堂人种志研究方法629
第四编 质的研究指导633
第一章 概论634
第一节 什么是“质的研究”634
第二节 质的研究设计638
第三节 质的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646
第二章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655
第一节 关于访谈的基本知识655
第二节 访谈前的准备658
第三节 访谈技巧660
第四节 焦点团体访谈670
第五节 生活史访谈678
第六节 访谈的记录和整理683
第七节 对学生的访谈700
第三章 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708
第一节 概述708
第二节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711
第三节 观察的实施过程713
第四节 记录方式717
第五节 观察者的反思与分析724
第四章 实物资料的收集与分析728
第一节 概述728
第二节 实物资料的分类与整理729
第五章 质的研究报告的撰写734
第一节 提升理论734
第二节 写作的要素与结构735
第三节 写作的原则和步骤738
第四节 写作风格741
第五编 实验研究指导745
第一章 正确选择教育实验的模式746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中的一些逻辑问题746
第二节 单因素实验的主要模式755
第三节 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的主要模式764
第二章 教育实验评价768
第一节 教育实验评价概述768
第二节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773
第三节 实施评价的过程与方法780
第六编 案例研究指导799
第一章个案研究及其应用指导800
第一节 个案研究及其特点800
第二节 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802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实施程序805
第二章 学校教育改革案例研究810
第一节 学校教育改革案例研究的意义810
第二节 学校教育改革案例研究的方法813
第三节 教育改革案例研究报告撰写举例816
第七编 研究报告撰写指导821
第一章 研究报告概述822
第一节 什么是研究报告822
第二节 研究报告质量的判断与撰写的要求824
第三节 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829
第二章 哲理型论文的撰写845
第一节 撰写提纲的拟定845
第二节 哲理型论文构成的基本型848
第三节 哲理型论文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854
第四节 撰写哲理型论文的注意事项855
第五节 科研美与哲理型论文的构段856
第三章 实验报告的撰写863
第一节 实验报告的含义与格式863
第二节 撰写实验报告的一般要求864
第三节 撰写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874
第四章 经验总结的撰写875
第一节 经验总结的含义875
第二节 经验总结的表述形式877
第三节 经验总结的一般结构880
第四节 撰写经验总结的注意事项885
第五章 考察报告的撰写888
第一节 考察报告的含义888
第二节 考察报告的结构889
第三节 撰写考察报告的要求896
第六章 几种特殊研究报告的撰写905
第一节 教育评论的撰写905
第七章 研究报告的常见病例与修改917
第一节 修改的意义917
第二节 常见病例与修改917
第三节 修改的方法934
第八章 研究报告的发表936
第一节 研究报告发表与交流的途径936
第二节 提高研究报告发表率的技巧938
第三部分 重点、热点教育课题研究篇第一编 校本研究943
第一章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944
第一节 从以校为本到校本教研944
第二节 教学研究面临时代的机遇与挑战949
第三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考955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思想基础958
第一节 校本的历史背景958
第二节 校本的基本理念959
第三节 以校为本的思想基础961
第四节 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成果965
第三章 校本教研实践思路与前提条件969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实践思考969
第二节 校本教研的主要实践因素971
第三节 校本研究实施的前提981
第四章 校本研究的实施指导995
第一节 校本研究问题的确定995
第二节 校本研究方案的制订1006
第三节 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1028
第四节 校本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1037
第二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1051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1052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1052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1056
第三节 从活动课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058
第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1065
第一节 教育观的转向1065
第二节 课程观的转向1081
第三节 教学观的转向1090
第三章 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1097
第一节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1097
第二节 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设计1101
第三节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1105
第四节 几点启示1112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114
第一节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性质1114
第二节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1115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1116
第四节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1120
第五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1123
第一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性质1123
第二节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1124
第三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1126
第四节 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1130
第六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1132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1132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领域内容的整合1134
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教师1136
第四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1140
第五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1140
第六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安全保障1141
第三编 多元智能研究1143
第一章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1144
第一节 研究程序1144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1147
第三节 研究结论1159
第二章 多元智能与新课程构建1164
第一节 “课程”及其实施现状1164
第二节 以艺术课程为先导的美国多元智能课程实践1167
第三节 我国现有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与多元智能理论1177
第四节 实践中的多元智能课程介绍1190
第三章 多元智能教学研究1207
第一节 多元智能教学1207
第二节 多元智能视野中的教师课堂行为解析1223
第三节 美国多元智能教学效果考察1234
第四章 多元智能评价1239
第一节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1239
第二节 学校如何评价教师1248
第三节 基于多元智能的多元化评价实践1262
第四编 主体性教育研究1273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概述1274
第一节 主体、主体性及其基本特征1274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与发展1280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1287
第二章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1291
第一节 目的与教育目的1291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1293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及其测评体系1300
第三章 主体性教育的课程1304
第一节 主体性教育的课程观1304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1310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的课程设计应正确处理几种关系1312
第四章 主体性教育的过程1316
第一节 主体性教育过程的实质1316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1328
第三节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1339
第五章 主体性教育的实验探索1346
第一节 单因素主体性发展实验1346
第二节 多因素主体性发展实验1353
第三节 关于主体性教育实验的方法论思考1356
第六章 主体性教育研究案例精选1359
第四部分 教育科研管理篇1385
第一章 科研课题管理的理论和方法1385
第一节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意义和内容1385
第二节 教育科研管理的方法1387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优化管理1391
第三章 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与经验1397
热门推荐
- 2305058.html
- 2292144.html
- 2081212.html
- 1248270.html
- 1861666.html
- 3473991.html
- 1233639.html
- 1980459.html
- 1598692.html
- 2324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05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3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8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9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9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5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9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9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2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