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 上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15688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古代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哲学(上)1

前言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8

引言8

第一节 先秦时代宇宙生成论9

一、史伯的“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9

二、老子的“道”生天地万物说12

三、《管子·心术》等篇的“精气”化生万物的思想14

四、《周易大传》的“太极”化生论和图式论16

五、惠施的“小一”观念18

六、《吕氏春秋》的“太一”说19

第二节 两汉三国时代宇宙生成论21

一、《淮南子》的“虚廓生宇宙”说21

二、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阴阳五行运转的宇宙模式23

三、《易纬·乾凿度》的天地起源四阶段说26

四、王充的天地合气生物说28

五、《太平经》的“元气”与“三统共生”说30

六、杨泉的“成天地者,气也”的命题33

第三节 隋—清时代宇宙生成论34

一、吉藏的“八不缘起”说34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自然论37

三、道教的“混元”说39

四、邵雍的象数化宇宙模式41

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43

六、王安石的“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45

七、吕坤的气形论46

八、戴震的气化流行说49

结语50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56

引言56

第一节 先秦时代本体论57

一、老子的“道”为“天地根”说57

二、《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59

三、《周易大传》的道器论辨正60

四、《庄子》的“本根”论61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本体论63

一、《淮南子》的“道”是“虚无”说63

二、王弼的“贵无”论64

三、裴頠的“崇有”论67

四、郭象的“独化”论68

五、葛洪的“畅玄”说70

六、僧肇的“不真空”论72

第三节 隋唐时代本体论75

一、智?的“一念三千”说75

二、玄奘、窥基的“唯识”论76

三、法藏的理事说78

四、慧能的“自心显万法”的思想80

五、宗密对儒、道、佛三家本体论的总评判82

六、良价、本寂的“曹洞五位”说85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86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论86

二、二程的“天理”观88

三、朱熹的“理为气本”说92

四、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97

五、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99

六、王廷相的“气者造化之实体”和“气为理本”说102

七、黄宗羲的“心即气”说106

八、方以智由“气论”向“心论”的转变108

九、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学说110

结语114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118

引言118

第一节 先秦时代时空观119

一、《尸子》的“宇”“宙”界说119

二、《庄子》的“宇宙”观念119

三、《墨经》的“宇徙久”的命题120

第二节 汉唐时代时空观122

一、扬雄的“阖天”“辟宇”观念122

二、张衡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命题123

三、《列子·汤问篇》的时空“有极”、“无极”思想124

四、僧肇的时间“不真”、“不迁”说125

五、法藏的时空“圆融”说127

六、柳宗元的天“无中无旁”的命题129

七、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的命题130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时空观131

一、邵雍的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的思想131

二、邓牧的天地之外复有天地的思想132

三、王廷相的空间“有穷”“无穷”矛盾说133

四、方以智的“宙轮于宇”的论点134

五、王夫之的“宇宙者,积而成久大者也”的命题134

结语136

第四章 中国古代常变观138

引言138

第一节 先秦时代常变观139

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139

二、《周易大传》的变化日新的思想141

三、战国后期辩者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命题143

四、《庄子》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观点145

五、荀子的“天行有常”和“积微者著”的思想146

六、韩非的“常”“变”标准观和“质”“量”统一观148

七、《吕氏春秋》的“圜道”观150

第二节 汉唐时代常变观151

一、董仲舒的“应天之变”和“变不易实”的思想151

二、扬雄的变化九段说153

三、王弼的静本动末的思想154

四、僧肇的“物不迁论”156

五、范缜的“欻”变与“渐”变的观念158

六、刘禹锡的“数”和“势”的观念159

七、《道教义枢》的“动寂义”160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常变观162

一、周敦颐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两类动静说162

二、张载的“化”和“变”两种形式说163

三、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命题165

四、程颐的“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的命题166

五、朱熹的理主动静和“渐化”、“顿变”的思想167

六、王廷相的“道有变化”和“不可骤变”说170

七、王夫之的“动静互涵”和“参变知常”的学说171

结语177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181

引言181

第一节 先秦时代矛盾观182

一、伯阳父的阴阳对立观念182

二、史伯的“和”、“同”思想183

三、史墨的“各有妃(配)耦”的论点185

四、老子的正反互转的学说186

五、孔子的“中庸”观念188

六、《管子》的“至则反,盛则衰”的观点190

七、孙武的“知彼知己”和“奇正相生”的思想192

八、《周易大传》的阴阳刚柔说194

九、《中庸》的“时中”、“用中”观念196

十、惠施的同异思想197

十一、庄子的“道通为一”说198

十二、公孙龙的“二无一”的命题199

十三、荀子的“分”、“合”、“和”的观念200

十四、韩非的矛盾和不可两立的思想202

第二节 汉唐时代矛盾观203

一、《黄帝内经》的辩证整体观203

二、董仲舒的“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205

三、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思想206

四、郭象的差异观念207

五、法藏的“事事无碍”说209

六、柳宗元的阴阳“自斗”说210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矛盾观211

一、邵雍的“一分为二”法211

二、张载的“两一”学说212

三、王安石的“耦之中又有耦”的思想214

四、二程的“无独必有对”和“物极必反”的观点216

五、朱熹的“一个包两个”的思想218

六、方以智的“二而一,一而二。分合,合分”的学说221

七、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学说224

结语232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238

引言238

第一节 先秦时代形神观239

一、孔子的怀疑鬼神的思想239

二、《管子·内业》等篇的“思”“知”起源于“精气”说240

三、墨子的“明鬼”论242

四、《庄子》内篇的形变而神不死说244

五、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245

第二节 两汉时代形神观247

一、《黄帝内经》的五脏藏精神说247

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249

三、司马迁父子的“神本”论251

四、桓谭的“人死如烛灭”的学说251

五、王充的“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255

六、《太平经》的“形神常合”和“守气”“守神”说260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形神观262

一、杨泉的“人死无遗魂”的观点262

二、葛洪的形神俱不灭的思想263

三、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264

四、梁武帝萧衍的“神明”观念268

五、范缜的“神灭”论271

第四节 隋—清时代形神观279

一、隋—清时代形神观在相对沉寂中缓慢发展279

二、张载的神鬼观念280

三、程朱的鬼神说283

四、熊伯龙的无鬼论284

五、方以智的“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命题286

六、王夫之的“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和“鬼神在我”说287

七、王清任的“脑髓”说288

结语290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295

引言295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性论296

一、孔子的“性相近”的观点296

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297

三、孟子的“性善”论299

四、《庄子》的人性自然论304

五、荀子的“性恶”论308

第二节 两汉时代人性论313

一、董仲舒的“性有贪仁”和“性分三品”说313

二、扬雄的“性善恶混”的命题316

三、王充的气决定性和善恶“在于教”的思想317

四、荀悦的“形神为性”和“情不独恶”的观点32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性论321

一、诸葛亮的“知人性”说321

二、刘邵的“禀阴阳以立性”的思想322

三、王弼的“性其情”说325

四、钟会关于“才性四本”的总结327

五、郭象的“安其天性”和“仁义是性”的观点328

六、竺道生的“佛性”说329

第四节 隋唐时代人性论331

一、慧能的“净性自悟”说331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333

三、李翱的“复性”说335

四、宗密的“本觉真心”说337

第五节 两宋时代人性论338

一、邵雍的“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的观点338

二、周敦颐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的命题339

三、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40

四、王安石的“性本情用”和“性无善恶”的思想344

五、二程的“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观点347

六、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50

七、陆九渊的“本心无有不善”的命题355

第六节 明清时代人性论356

一、罗钦顺的“性必有欲”的思想356

二、王守仁的“无性气之分”和“性无善无恶”说358

三、王廷相的“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命题359

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360

五、颜元的“非气质无以为性”的命题364

六、戴震的“欲、情、知”说366

结语369

第八章 中国古代人生理想观377

引言377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生理想观378

一、老子的“无为”说378

二、孔子的“仁”学381

三、墨子的“兼爱”思想385

四、《周易大传》的“与天地合德”思想387

五、《大学》的“止于至善”说389

六、《中庸》的人道原于天道的思想391

七、孟子的“仁义”学说392

八、《庄子》的“逍遥”论395

九、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和人定胜天的学说400

第二节 汉唐时代人生理想观406

一、董仲舒的“人之命在天”和“三纲”“五常”说406

二、王充的人生命定论413

三、徐幹的德艺兼备论417

四、阮籍的“至人”观和嵇康的“神仙”说418

五、《列子》的享乐主义和力命论思想419

六、道教的“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说421

七、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和慧远的因果报应论424

八、何承天的人高于禽兽的思想429

九、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431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人生理想观433

一、邵雍的人“当兆物之物”说433

二、周敦颐的圣人观434

三、张载的“民胞物与”的学说436

四、程颢的“与物同体”的命题和程颐的“与理为一”的思想439

五、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444

六、陆九渊的明心自立说449

七、王守仁的“致良知”说450

八、王夫之的“尽人道而合天德”的学说455

九、颜元、李塨的“践形以尽性”的思想457

十、戴震的达情遂欲论458

结语462

第九章 中国古代历史观468

引言468

第一节 先秦时代历史观469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469

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和“百世可知”的思想470

三、《管子》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主张471

四、商鞅的变法观念和三世说473

五、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475

六、荀子的“明分使群”论和“法后王”说480

七、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484

八、《礼运》的“大同”社会和“小康”之世说486

九、韩非的“变古易常”说和人口论487

第二节 两汉时代历史观490

一、陆贾的圣人史观490

二、贾谊的“民者,万世之本”的命题490

三、《淮南子》的分不均则争和时势造圣贤说493

四、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496

五、司马迁的“利”的观念和“忠、敬、文”循环论497

六、王充的“昌衰兴废皆天时也”的思想500

七、仲长统的“人事为本”和“乱世长而化世短”的观点503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代历史观504

一、刘邵的英雄史观504

二、王弼的“治众者至寡者也”的命题506

三、刘知几的“成败以人事为主”的思想507

四、韩愈的“圣人立教”说509

五、吕温的“人文化成”论510

六、柳宗元的“生人之意”观511

第四节 五代—明清时代历史观512

一、谭峭的“民事之急,无甚于食”的命题512

二、李觏的“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的学说513

三、邵雍的“元、会、运、世”循环论和“皇、帝、王、霸”退化论516

四、司马光的“君心”决定论517

五、王安石的“归之太古,非愚则诬”的观点519

六、朱熹的“王霸之辨”和“义利之辨”520

七、陈亮的气数论和王霸杂用说523

八、王廷相的“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的思想525

九、王夫之的“理势合一”论526

结语5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