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因明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因明学史
  • 郑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 ISBN:978780253973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29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因明(印度逻辑)-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因明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郑堆1

汉传因明学史3

引言:什么是汉传因明3

第一章 玄奘前的汉传佛教因明译介4

第一节 《方便心论》的因明思想4

第二节 世亲《如实论》中的误难论7

第三节 龙树《回诤论》9

第四节 陈那《观所缘缘论》12

第二章 玄奘为汉传因明开宗立轨14

第一节 确立因明是立破论证之规则14

第二节 玄奘推动形成了唐初因明研习的高潮40

第三节 玄奘开创了汉传因明的传统41

第三章 窥基《大疏》中的因明思想45

第一节 确立了以立破为中心的“八门”体系46

第二节 丰富而系统的经典逻辑思想49

第三节 广义因论的语用机制和辩证思维因素57

第四章 慧沼的因明思想60

第一节 《义纂要》《义断》的因明贡献60

第二节 《二量章》是汉传因明知识论的大纲68

第五章 唐代诸师的因明著述81

第一节 神泰的《理门述记》81

第二节 文轨的《庄严疏》83

第三节 净眼的因明写卷86

第四节 智周的因明著作95

第五节 义净对因明的译介100

第六章 初唐的因明论诤105

第一节 关于“互相差别”的讨论105

第二节 关于因法与有法的外延关系106

第三节 关于“同品”的界说108

第四节 关于“异品”的讨论111

第五节 关于“不成因”112

第六节 关于“所依不成”的讨论113

第七节 关于“相违决定”114

第八节 关于“相违因”的讨论115

第九节 关于对过失作再划分的问题116

第十节 关于有体与无体的讨论120

第十一节 佛门与吕才的争论126

第七章 宋元明清的因明研究127

第一节 《宗镜录》中的因明论述128

第二节 明代因明学者及其著述134

第八章 晚清汉传因明的复兴144

第一节 杨文会重弘唯识、迎回因明145

第二节 宋恕对法相和因明的推崇148

第三节 章太炎、梁启超的因明运用和比较研究149

第四节 胡茂如译出《论理学》152

第九章 民国初年的因明研究155

第一节 欧阳竟无的因明著述157

第二节 樊柄清及其《明因明》160

第三节 谢蒙及其《佛教论理学》162

第四节 太虚及其《因明概论》165

第五节 梅光羲因明二著169

第六节 吕澂及其因明著作172

第七节 悲华《因明入正理论约旨》177

第八节 熊十力及其《因明大疏删注》180

第十章 民国三四十年代的因明研究(上)184

第一节 陈望道的《因明学》及《因明学概略》184

第二节 常惺《因明入正理论要解》186

第三节 密林及其《因明入正理论易解》192

第四节 许地山及其《陈那以前中观派和瑜伽派之因明》195

第五节 覃寿公的《哲学新因明论》198

第六节 慧圆及其《因明入正理论讲义》206

第七节 丘檗及其因明学著作209

第八节 龚家骅《逻辑与因明》211

第十一章 民国三四十年代的因明研究(下)214

第一节 周叔迦《因明新例》等三种214

第二节 虞愚的因明著述219

第三节 陈大齐及其因明著作223

第四节 熊绍堃的《因明之研究》227

第五节 王季同及其《因明入正理论摸象》231

第六节 清净及其《因明入正理论释》234

第七节 王恩洋及其因明学研究236

第八节 民国时期的因明论诤242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汉传因明研究概况250

第一节 前三十年内地的汉传因明研究250

第二节 近四十年来中国汉传因明研究概说25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汉传因明义理的研究269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汉传因明论诤286

第一节 因明是否为逻辑286

第二节 因明是否就是佛教逻辑287

第三节 因明何时传入汉地289

第四节 陈那三支式与三段论的比较290

第五节 关于宗前、后陈的“互相差别”问题291

第六节 喻支是全称判断或假言判断292

第七节 关于“显因同品”问题293

第八节 关于“除宗有法”及三支式的逻辑本质293

第九节 对因第二相的理解及三支和三相的关系299

第十节 全分、一分是否量说301

第十一节 “四似”何以列入“二悟”301

第十二节 关于玄奘的“真唯识量”302

第十三节 《文心雕龙》与因明304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汉传因明研究的学者和著述305

第一节 陈大齐赴台湾后的因明著作305

第二节 水月的因明研究310

第三节 石村的《因明述要》315

第四节 沈剑英的因明研究316

第五节 郑伟宏的因明研究324

第六节 黄志强《佛家逻辑比较研究》327

第七节 张忠义《因明蠡测》和《三支三物与证成》328

第八节 姚南强的《因明论稿》和《因明新说》330

第九节 刚晓的因明著述332

第十五章 藏、汉因明比较研究334

第一节 宏观的比较335

第二节 逻辑论上的比较336

第三节 知识论的比较338

第四节 多元视野的比较341

第十六章 台湾地区因明研究343

第一节 早期因明学的传播344

第二节 藏传因明的开始传播346

第三节 因明学的推广349

第四节 因明学的深广化352

第五节 藏传佛教发展下的因明学354

小结355

结语357

藏传因明学史361

第一章 藏传因明的源头与历史轨迹361

第一节 印度佛家因明论师与论著361

第二节 藏传因明的历史轨迹366

第二章 吐蕃时期因明的初传369

第一节 吐蕃时期入藏的印度论师与因明初传369

第二节 吐蕃时期因明典籍的译师与译著373

小结377

第三章 后弘期藏传因明典籍的新旧译传378

第一节 藏传佛教后弘期肇始与各宗派的兴起378

第二节 后弘期藏传因明典籍的旧译传381

第三节 后弘期藏传因明典籍的新译传382

小结391

第四章 以噶当派桑浦寺为中心的前派藏传因明393

第一节 噶当派394

第二节 桑浦寺的因明传承体系395

第三节 纳塘寺402

小结406

第五章 以萨迦派萨迦寺为中心的后派藏传因明407

第一节 萨迦派407

第二节 萨班与《量理宝藏论》410

第三节 萨迦派学经院的因明传承体系411

小结424

第六章 宁玛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426

第一节 宁玛派426

第二节 隆钦饶绛巴与《量论究竟摄义》428

第三节 宁玛派的学经院与藏传因明传习429

小结437

第七章 觉囊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438

第一节 觉囊派438

第二节 继承萨迦派的后派藏传因明传承438

第三节 娘温巴与蔡门巴时期自成体系阶段442

第四节 高僧们弃寺山居时期衰落阶段443

第五节 多罗那他时期短暂恢复阶段444

第六节 觉囊派的学经院与藏传因明传习445

小结451

第八章 噶举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452

第一节 噶举派452

第二节 七世噶玛巴·曲扎嘉措与《因明七论大疏·量理海论》453

第三节 噶举派因明传承研习特点458

第四节 噶举派学经院藏传因明传承460

小结462

第九章 格鲁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469

第一节 格鲁派470

第二节 继承前后两派传承,全面弘扬藏传因明471

第三节 宗喀巴师徒因明著作472

第四节 三大寺与热堆寺为核心的因明辩经体制473

第五节 格鲁派各大寺院独立的因明辩经体制500

小结515

第十章 近代藏传佛教各个宗派对藏传因明的弘扬520

第一节 近代藏传因明发展的时代背景520

小结534

参考文献537

蒙传因明学史541

第一章 蒙传因明的起源与历史背景541

第一节 蒙古族地区传入佛教的起源541

第二节 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的翻译546

第三节 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中的因明著作简述551

第四节 蒙古族学者对因明的研究情况564

第二章 蒙传因明学家阿旺丹德尔概述571

第一节 阿旺丹德尔的生平571

第二节 阿旺丹德尔的著作572

第三节 阿旺丹德尔因明思想研究概述575

第三章 藏传因明在蒙古族地区的研究583

第一节 从事蒙传因明研究的学者们所属单位或机构583

第二节 蒙传因明研究的前期成果584

第四章 藏传因明与蒙传因明的异同593

第一节 藏传因明593

第二节 蒙传因明598

第五章 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异同610

第一节 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联系610

第二节 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区别611

第三节 蒙古学问寺的辩经原理613

第六章 蒙传因明在蒙古国的研究情况619

后记6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