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779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慈善事业-研究-北京市-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李文海1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1
一、问题的提出与学术意义1
二、选题的现实价值5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7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10
一、民国时期的开拓性研究成果10
二、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进展11
三、研究状况的总体评价及不足22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资料说明24
一、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24
二、资料说明与研究方法26
第一章 北京地区的传统慈善活动2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慈善思想29
一、民间朴素的互助意识是慈善思想的自然根源30
二、先秦时期诸子文化的奠基作用31
三、儒家文化是慈善思想系统化的政治保障32
四、佛教与道教的善恶报应观是慈善思想的核心34
第二节 古代慈善活动的目标与作用38
一、政府是否介入了社会保障事务38
二、政府是否阻碍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40
第三节 清代中前期北京地区的慈善设施42
一、养济院44
二、普济堂46
三、育婴堂47
四、留养局或栖流所48
五、粥厂或饭厂50
六、其他51
本章小结53
第二章 北京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转型的社会环境5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55
一、交通:铁路与公路55
二、通讯:电报与电话59
三、新闻舆论:报纸62
第二节 西方近代救济思想与模式的引入64
一、近代西方国家济贫与社会保障事业的演进65
二、晚清中国对西方教养救济模式的介绍与倡导67
三、民国年间西方社会学知识及社会救济制度的引入72
第三节 社会的贫困化与病态化趋势76
一、相随伴生的政治与经济危机77
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80
三、日趋严重的城市犯罪问题84
四、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区域流动89
五、自然灾害多发期与群发期92
本章小结98
第三章 对近代北京新旧弱势群体的救助活动99
第一节 传统型救济对象99
一、对老弱病疾者的救助99
二、对婴孩及儿童的救助104
三、民国时期对聋哑儿的教育与救济109
第二节 城市贫民与失业者115
一、“日暮西山”的八旗子弟116
二、人力车夫120
第三节 北京城的流民与职业乞丐125
一、灾民与难民125
二、职业乞丐128
第四节 “八大胡同”里的娼妓135
一、近代北京娼业的发展演变135
二、娼妓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危害136
三、“废娼”与“救娼”之争138
四、对娼妓的救护与教养141
本章小结145
第四章 近代北京地区的慈善组织147
第一节 组织规模147
第二节 运作机制151
一、机构设置与制度化建设151
二、人事安排及奖惩154
三、经费来源与开支157
四、走向联合与团体化163
五、由“载体”到“中间组织”165
第三节 救助模式166
一、救助模式转变的原因166
二、传授谋生技能的教养机构169
三、输灌近代西方思想与知识的教育启蒙机构176
第四节 救助效果181
一、穷人的“福音”与懒汉的“温床”181
二、杯水车薪与示范效应186
三、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社会危机的暴露189
第五章 近代北京慈善家群体与慈善活动者193
第一节 传统型慈善力量193
一、官绅193
二、宗教势力199
第二节 新型慈善活动者202
一、新式知识分子202
二、女性204
三、西方来华势力205
本章小结210
第六章 对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总体认识212
第一节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212
一、救助主体:由官方主导到民间相对自主发展212
二、救助对象:公益化的趋势逐渐加强213
三、救济手段:由物质施养为主演变为侧重技能教养214
四、转变趋势:本土化特质的加强215
五、救助功能:稳定社会秩序与推动社会改良217
第二节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218
一、具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219
二、饱含可贵的历史进步性220
三、浓厚的地域多样性220
第三节 结束语222
一、民间慈善事业:近现代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222
二、传统慈善事业的转型与近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223
参考文献226
后记248
热门推荐
- 2754463.html
- 3355234.html
- 3725061.html
- 1493017.html
- 87607.html
- 3857447.html
- 888535.html
- 427610.html
- 2223953.html
- 2451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7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5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99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8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8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3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8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0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16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