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 李桂花,王为全,孙秀云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13218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2

一、研究对象2

二、学科内容3

三、学科性质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8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8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2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16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6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19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21

第一节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自然观21

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21

二、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25

三、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30

一、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古代自然观的衰落33

第二节 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3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基本内容35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与局限37

第三节 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8

一、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8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43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自然观47

第二章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48

第一节 自然界的存在48

一、自然界的物质形态48

二、自然界的系统方式52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60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67

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67

二、自然界演化的特点81

三、自然界演化的机制93

一、整体突现规律97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规律97

二、竞争协同规律99

三、系统优化规律105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共存109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109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09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115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117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形成和扩展125

一、人工自然及其形成125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两重性130

三、人类面临的困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134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38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38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143

三、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146

一、科学认识的涵义与特点159

第一节 科学认识及其结构159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159

二、科学认识的系统结构160

三、科学认识的过程162

第二节 科学方法及其意义165

一、科学方法的涵义与实质165

二、科学方法的层次与分类166

三、科学方法的意义168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170

一、科学问题170

二、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176

三、科研选题179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185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185

一、科学事实185

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188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201

一、科学抽象205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205

二、科学概念208

三、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210

第三节 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221

一、数学方法221

二、模型方法224

三、系统科学方法229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243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243

第六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243

二、比较与分类244

三、分析与综合247

四、归纳与演绎249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254

一、形象思维254

二、直觉思维256

三、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258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260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260

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262

三、创造性思维的机制264

第七章 技术方法266

第一节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造过程266

一、技术方法的基本特征与若干原则266

二、技术创造的一般程序269

第二节 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273

一、技术预测273

二、技术评估280

第三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285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285

二、几种技术原理构思方法286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28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289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点289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92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294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298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98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301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304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307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307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310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314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320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32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20

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329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335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343

一、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43

二、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48

三、社会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50

一、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35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353

二、几种西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355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359

第十章 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363

第一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实质和特点363

一、当代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363

二、当代科技革命的实质和特点365

第二节 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66

一、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366

二、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368

三、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371

第三节 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37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376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379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意义383

主要参考文献386

后记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