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
  • 朱国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6369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1

1.宪法概念及其性质1

1.1 宪法词义的演变1

1.2 关于宪法概念的表述2

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5

1.4 当代中国的宪法及其发展8

1.4.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8

1.4.2 五四宪法10

1.4.3 七五宪法12

1.4.4 七八宪法13

1.4.5 八二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14

2.宪法分类与宪法渊源17

2.1 宪法的分类17

2.1.1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18

2.1.2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9

2.1.3 中国学者的宪法分类法21

2.2 宪法的渊源23

2.2.1 宪法典及其修正案23

2.2.2 宪法性法律24

2.2.3 行政法规25

2.2.4 地方性法规26

2.2.5 国际条约26

2.2.6 宪法惯例27

2.2.7 宪法判例28

3.宪法的基本原则30

3.1 人民主权原则31

3.2 人权保障原则33

3.3 法治原则35

3.4 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37

3.4.1 分权制衡原则37

3.4.2 民主集中制39

4.宪法解释、修改与宪法监督制度41

4.1 宪法解释42

4.1.1 宪法解释的意义与分类42

4.1.2 宪法解释实践及原则43

4.2 宪法修改46

4.2.1 宪法修改的含义46

4.2.2 宪法修改的方式及限制48

4.2.3 宪法修改的程序51

4.3 宪法实施的监督54

4.3.1 监督的主体——监督机关55

4.3.2 监督的客体和内容57

4.3.3 监督的主要方式和程序59

4.3.4 中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及其完善62

第二章 国家基本制度70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70

1.1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分类70

1.1.1 国体与政体概念70

1.1.2 思想家们对政体的划分72

1.1.3 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72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形式75

2.国家结构形式78

2.1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78

2.2 单一制与复合制79

2.2.1 单一制国家79

2.2.2 复合制国家81

2.3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83

3.行政区划制度86

3.1 行政区划制度的概念86

3.2 当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及现状87

3.3 行政区域划分89

4.单一制之下的地方自治制度90

4.1 地方自治的概念90

4.2 民族区域自治91

4.3 行政特区自治94

4.3.1 行政特区的概念94

4.3.2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95

4.3.3 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98

5.国家经济制度100

5.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两种形式100

5.1.1 国家经济制度的概念100

5.1.2 公有制经济的两种形式101

5.2 非公有制经济103

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政策106

5.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8

5.3.2 基本经济政策109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2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12

1.1 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性质和地位112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115

1.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115

1.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117

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17

1.3.1 立法权118

1.3.2 任免权119

1.3.3 决定权121

1.3.4 监督权122

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123

1.4.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123

1.4.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125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126

1.5.1 常设委员会127

1.5.2 临时委员会127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28

2.1 常务委员会的地位、组成和任期128

2.2 常务委员会的职权129

2.2.1 立法权130

2.2.2 决定权131

2.2.3 任免权132

2.2.4 监督权132

2.3 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134

2.3.1 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134

2.3.2 常务委员会的工作程序135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36

3.1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136

3.2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37

3.3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40

3.3.1 常务委员会的设立和组织140

3.3.2 常务委员会的职权141

4.立法程序143

4.1 立法程序概述143

4.2 立法程序四阶段145

4.2.1 提出法案145

4.2.2 审议法案146

4.2.3 表决和通过法案148

4.2.4 公布法律149

4.3 地方性法规立法程序149

5.人民代表150

5.1 人民代表和代表制度150

5.1.1 人民代表的身份和地位150

5.1.2 人民代表的产生与资格条件151

5.1.3 人民代表的任期与代表资格丧失153

5.2 人民代表的权利154

5.3 人民代表的义务157

6.人民代表选举157

6.1 选举与选举制度157

6.1.1 选举与选举制度的观念157

6.1.2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158

6.2 选举组织与程序159

6.2.1 直接选举160

6.2.2 间接选举163

6.2.3 界别选举164

6.2.4 协商选举165

6.2.5 各少数民族的选举166

6.3 改革完善选举制度166

6.3.1 关于代表候选人提名166

6.3.2 关于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168

6.3.3 关于扩大直接选举层次168

6.3.4 关于完善差额选举和竞选169

6.3.5 关于代表名额171

第四章 政府175

1.国家元首175

1.1 国家元首制度175

1.1.1 元首概说175

1.1.2 元首权178

1.2 中国国家元首——主席制度179

1.2.1 关于国家元首认定的学术争论179

1.2.2 宪法关于国家主席的规定的演变182

1.3 中国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和缺位184

1.3.1 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184

1.3.2 国家主席职位的补缺185

1.4 国家主席的职权186

1.4.1 职权的来源186

1.4.2 具体的职权188

1.5 国家副主席188

2.中央军事委员会189

2.1 军事委员会制度与武装力量统率权189

2.1.1 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189

2.1.2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与国家军权的统一191

2.2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领导体制及其责任192

2.2.1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产生与组成192

2.2.2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和责任194

3.中央政府——国务院195

3.1 中央政府的概念195

3.2 国务院的组织197

3.2.1 国务院的发展演变197

3.2.2 现行宪法下的国务院199

3.3 国务院的组织与职权202

3.3.1 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202

3.3.2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203

3.3.3 国务院的职权204

4.地方政府206

4.1 地方政府概述206

4.2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08

4.2.1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组成和任期208

4.2.2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209

4.2.3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和工作制度211

4.2.4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212

4.3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213

4.3.1 民族自治地方213

4.3.2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214

4.3.3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自治权216

4.4 特别行政区政府218

4.4.1 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218

4.4.2 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219

4.4.3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20

4.4.4 特别行政区政府222

第五章 司法制度224

1.司法制度概述224

1.1 司法与司法权224

1.2 司法制度的概念与特征227

1.3 当代中国的司法制度229

1.3.1 当代中国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29

1.3.2 “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关系230

2.审判制度233

2.1 审判机关的组织体系和职权233

2.1.1 最高人民法院234

2.1.2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235

2.1.3 专门人民法院237

2.2 法官制度239

2.2.1 法官的范围和选任资格240

2.2.2 法官的任免241

2.2.3 法官保障制度242

2.2.4 法官管理制度243

2.3 法院审判工作的组织形式244

2.3.1 独任庭244

2.3.2 合议庭245

2.3.3 审判委员会245

2.4 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47

2.4.1 独立审判247

2.4.2 公开审判248

2.4.3 两审终审制度249

2.4.4 审判监督制度250

2.4.5 合议制度251

2.4.6 回避制度251

2.4.7 辩论和辩护制度252

2.4.8 司法协助制度253

3.检察制度255

3.1 检察机关的组织与职权255

3.1.1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与领导体制255

3.1.2 人民检察院的内部工作机构256

3.1.3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257

3.2 检察官制度257

3.2.1 检察官资格制度258

3.2.2 检察官的任免制度258

3.2.3 检察官保障制度259

3.2.4 检察官管理制度260

3.3 检察工作的基本原则261

3.4 检察工作的基本制度262

3.4.1 侦查监督制度262

3.4.2 自侦制度262

3.4.3 公诉制度263

3.4.4 审判监督制度263

3.4.5 对刑事判决的执行和监所的监督制度263

4.警察制度264

4.1 警察机关的性质、职能和体制264

4.1.1 警察机关的地位和性质264

4.1.2 警察机关的职能和任务265

4.1.3 警察机关的组织和体制265

4.2 警察的选任和管理266

4.2.1 警察的选任266

4.2.2 警察的管理267

4.3 警察机关侦查工作制度269

5.司法行政制度270

5.1 司法行政制度概述270

5.2 司法行政机关的设置272

5.3 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和任务273

第六章 政党制度276

1.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论276

1.1 政党276

1.1.1 政党的定义276

1.1.2 政党的产生277

1.2 政党制度279

1.2.1 政党制度的概念279

1.2.2 政党制度的基本形式280

2.中国共产党281

2.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281

2.2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282

2.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284

2.4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286

2.4.1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286

2.4.2 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288

2.4.3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289

2.4.4 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289

3.中国各民主党派291

3.1 民主党派的地位、性质和特点291

3.2 中国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293

3.2.1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94

3.2.2 中国民主同盟294

3.2.3 中国民主建国会295

3.2.4 中国民主促进会295

3.2.5 中国农工民主党295

3.2.6 中国致公党296

3.2.7 九三学社296

3.2.8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97

4.多党合作制度298

4.1 多党合作制的形成与发展298

4.2 多党合作制的形式301

4.2.1 多党合作制的原则和条件301

4.2.2 参加民主政治协商会议302

4.2.3 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303

4.2.4 担任县以上政府及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306

5.政治协商制度308

5.1 政治协商的意义和特点308

5.2 政治协商与人民政协组织309

5.2.1 政治协商会议的形成与发展309

5.2.2 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地位310

5.2.3 人民政协的性质312

5.2.4 人民政协的职能313

5.2.5 人民政协的组织及其制度316

第七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321

1.权利与义务概述321

1.1 权利与义务概念321

1.1.1 权利概念及其本质321

1.1.2 义务概念及其本质324

1.2 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公民326

1.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其内容327

1.3.1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念327

1.3.2 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类330

1.4 西方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30

2.公民的基本权利333

2.1 中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333

2.2 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35

2.3 人身权利与自由338

2.3.1 身体自由权338

2.3.2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41

2.3.3 住宅不受侵犯权342

2.4 自由权344

2.4.1 言论和出版自由344

2.4.2 集会和结社自由346

2.4.3 游行和示威自由348

2.4.4 罢工自由348

2.4.5 宗教信仰自由350

2.4.6 通信自由352

2.4.7 研究与创作自由353

2.5 政治权利355

2.5.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56

2.5.2 监督权357

2.6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359

2.6.1 劳动权360

2.6.2 休息权361

2.6.3 获得物质帮助权362

2.6.4 私有财产权363

2.6.5 受教育权366

2.7 特定人群的权利368

2.7.1 妇女的权利368

2.7.2 未成年人的权利370

2.7.3 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益371

3.公民的基本义务373

3.1 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规定373

3.2 公民的基本义务分说374

3.2.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75

3.2.2 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376

3.2.3 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377

3.2.4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378

3.2.5 依法纳税379

4.人权的国际保障与中国政府的人权观379

4.1 人权问题与人权国际化379

4.1.1 人权问题的产生与“人权入宪”379

4.1.2 人权的国际化保障380

4.1.3 不同国家的人权观及其主要分歧381

4.1.4 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383

4.2 中国政府的人权观385

4.2.1 中国政府“人权白皮书”385

4.2.2 中国政府关于人权的主要观点387

初版后记3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