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荣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632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湖北省、河南省、陕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前言3
0.1 选题背景3
上篇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理论研究3
0.2 研究区域概况4
0.3.1 理论意义5
图0—1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行政区划5
0.3 研究意义5
0.3.2 实践意义6
1 本书研究框架7
1.1 选题基础7
1.2 研究方法7
图1—1 研究框架思路8
1.3 研究框架思路8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9
2.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9
2.1.1 城镇化内涵研究述评9
2.1.2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10
2.1.3 城镇化特征研究述评11
2.1.4 边缘区城镇化研究述评13
2.1.5 农村地区城镇化研究述评15
2.1.6 城乡关系研究述评16
2.1.7 典型地区城镇化实践述评16
表2—1 1949—200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17
图2—1 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分析18
图2—2 苏南农村城镇化机制19
图2—3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推进机制20
2.2.1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21
2.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21
图2—4 新经济环境条件下农村城镇化多元融合机制21
2.2.3 典型国家城镇化实践述评23
2.2.2 城镇化特征研究述评23
2.3 小结25
3 边缘区分析27
3.1 “核心—边缘”理论27
3.2 “边缘效应”与边缘区30
3.2.1 “边缘效应”30
3.2.2 边缘区30
图3—1 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动态转化及边缘区的发展31
3.2.3 边缘区类型32
3.3.1 边缘区的优势34
3.3 城镇空间边缘效应34
3.3.2 边缘效应外部效果35
3.3.3 沿湖平原城镇空间边缘效应37
图3—2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空间组合38
3.3.4 省际城镇空间边缘效应39
图3—3 苏皖省际边缘区行政区划41
表3—1 南京及苏皖省际边缘区指标比较42
表3—2 南京与苏皖省际边缘区内各城市双向公路客运强度情况43
3.3.5 沿边城市空间边缘效应44
表3—3 苏皖省际边缘区游客量、电信通话及报业发行强度情况44
3.3.6 沿海城市空间边缘效应45
表3—4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46
3.4 小结47
4 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理论框架49
4.1 边缘区城镇化理论49
4.1.1“边缘效应”理论49
图4—1 “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50
4.1.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52
图4—2 “边缘效应”显现示意图52
表4—1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53
4.1.3 城镇发展阶段理论54
图4—4 城镇发展阶段54
图4—3 区域发展时空演变模型54
4.1.4 互利共生理论56
图4—5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共生机制示意图56
4.1.5 协同进化理论57
4.1.6 城乡互动理论58
图4—6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协同进化机制示意图58
4.2 边缘区城镇化动力机制59
4.2.1 “边缘效应”动力机制59
图4—7 城乡互动机制示意图59
图4—8 “边缘效应”动力机制60
4.2.2 传统经济时代动力机制61
图4—9 城市群区市场化与城市化的关系65
4.2.3 新经济时代动力机制66
图4—10 创新与城镇发展机制68
表4—2 区位因子研究比较69
4.3 边缘区城镇化指标体系71
图4—11 城镇发展与区域生态系统关系示意图71
4.3.1 研究范围72
4.3.2 特点72
4.3.3 构建原则73
4.3.4 指标体系74
表4—3 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74
表4—4 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等级标准76
图4—12 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80
4.4.1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80
4.4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机制分析80
图4—13 城镇化研究分解示意81
表4—5 1995年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83
图4—14 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结构85
4.4.2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间的互动机制87
图4—15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机制88
下篇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实证研究91
5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历史与现状91
5.1 边区典型性91
5.1.1 边缘耦合地带91
5.1.2 省际边缘区特点突出91
5.1.3 边区内部联系历史悠久94
表5—1 20世纪80年代边区历届物资交流会情况94
5.2 历史时期边缘效应对边区城镇发展的影响95
5.2.1 边区——中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95
5.2.2 商周秦汉时期边区城镇发展95
5.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区城镇发展97
5.2.4 隋唐时期边区城镇发展98
5.2.5 宋元明清时期边区城镇发展99
5.2.7 解放以来边区城镇发展101
5.2.6 民国时期边区城镇发展101
表5—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发展状况103
5.3 边区城镇化现状104
5.2.8 小结104
5.3.1 城镇体系尚不完善105
表5—3 2000年中国城市等级结构105
图5—1 2000年边区城镇金字塔105
表5—4 边区部分城市职能结构比较106
图5—2 边区各县市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百分比107
5.3.2 城镇空间分布“东密西疏”107
图5—3 2000年边区城镇(县城及其以上)建成区空间分布状况108
5.3.3 城镇建设“廊道效应”显著108
表5—5 2000年边区城镇密度108
图5—4 2000年边区城镇(县城及其以上城镇)空间分布格局109
5.3.4 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109
5.3.5 城镇质量有待提高110
表5—6 2000年边区城镇设置情况110
表5—8 1996年商洛地区县(市)城区及建制镇建成区面积111
表5—7 边区城镇(县城及其以上)建成区面积一览表111
表5—10 2000年边区各县(市、区)GDP及其构成112
表5—9 2000年十堰各县市乡镇企业基本情况112
图5—5 边区交通区位图114
5.4 边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114
5.4.1 边缘耦合力114
图5—6 边区城市在周围城市群中地位115
5.4.2 经济推动力116
5.4.3 政策牵引力117
图5—7 边区(各县市)人均GDP现状图117
图5—8 宁西铁路规划示意图118
图5—9 宁西铁路沿线地区交通运输体系模式118
图5—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119
图5—11 边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119
表5—11 边区地表形态构成120
5.4.4 环境约束力120
5.4.5 市场调节力122
表5—13 2001年边区部分地区与南京、西安经济指标比较123
表5—12 2001年边区部分城市市区与南京、西安经济指标比较123
5.4.6 思维创新活力124
5.4.7 文教科技拉力124
5.4.8 周边胁迫力125
5.5 边区城镇化测评125
5.5.1 测评结果125
表5—14 2000年边区各地市城镇化各项指标实际情况126
表5—15 边区各地市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测评情况127
5.5.2 几点说明128
5.6.1 抑制消费需求增长129
5.6 边区城镇化滞后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产生的反作用129
5.6.2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130
5.6.3 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130
5.6.4 影响城镇功能发挥130
5.6.5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130
表5—16 十堰市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情况130
表5—17 2000年边区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比较131
5.6.6 影响国民素质提高131
5.6.7 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131
5.6.8 影响建设用地集约使用132
6.1.1 城镇体系日趋完善133
6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演进趋势133
6.1 边区城镇化演进趋势分析133
表6—1 边区城镇体系结构发展趋势134
图6—1 边区城镇空间发展趋势135
6.1.2 城镇空间分布趋向合理135
6.1.4 城镇质量日渐好转136
6.2 边区城镇化分区导引策略分析136
6.1.3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136
6.2.1 南襄城市群建设分析137
图6—2 南襄城市群范围示意图138
表6—2 南襄城市群在边区的经济地位139
表6—3 2001年南襄城市群中心城市基本情况140
图6—3 南襄城市群快速通道网络建设142
6.2.2 秦巴山区重点小城镇建设分析144
6.3.1 边区产业结构现状特征149
6.3 边区产业结构重构分析149
表6—4 边区三次产业构成149
表6—5 2000年边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150
6.3.2 边区传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151
表6—7 1995—2000年边区产业结构变化值152
表6—6 2000年边区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比较152
表6—8 南阳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153
6.3.3 边区产业结构重构对策155
表6—9 2000年南阳、襄樊与同类规模城市的科技人员情况比较155
图6—4 襄阳县城乡产业互动模式158
表6—10 我国未来不同时期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159
6.4.1 边区城镇形成机理161
6.4 边区城镇空间重组分析161
图6—5 边区城镇化内生机制162
图6—6 边区城镇化外生机制163
6.4.2 边区城镇空间重组趋势164
图6—8 边区城镇发展“廊道组团”网络模式165
图6—7 交通廊道效应形成演化机制165
图6—9 安康“Y”型城镇组团167
6.4.3 边区城镇发展空间重组对策168
表6—11 镇区人口规模与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关系171
图6—10 城市良性循环发展示意图172
图6—11 边区城镇产业集群173
7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典型城镇研究175
7.1 边区中心城市研究175
7.1.1 襄樊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175
表7—1 1995年和2000年从业人员数和区位商179
表7—2 1990—2000年边区六地市经济发展水平(GDP总量)比较180
表7—3 襄樊市与周围城市间规模、距离和断裂点位置181
图7—1 2000年边区六地市人均GDP示意图182
表7—4 2000年湖北省主要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GDP总量)比较183
表7—5 2000年湖北省各州市人口和经济规模184
表7—6 2000年襄樊市和市域各县市人口和经济规模185
7.1.2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分析188
图7—2 “绿心组团网络式”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191
表7—7 襄樊市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状况192
图7—3 襄樊市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状况194
图7—4 襄樊市四种发展用地形态示意图195
图7—5 城市功能分区分化示意图196
图7—6 襄樊市“绿心”组团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示意图200
表7—8 襄樊市城市功能结构分区201
7.2 边区典型小城镇发展研究202
7.2.1 襄樊市小城镇发展研究202
7.2.2 柳陂镇发展分析206
图7—7 柳陂镇地理区位示意图207
图7—8 凤凰镇地理区位示意图209
7.2.3 凤凰镇发展分析209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211
8 结论与讨论211
8.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214
8.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15
参考文献216
后记238
热门推荐
- 1091195.html
- 2042272.html
- 2585537.html
- 1478012.html
- 289759.html
- 1695425.html
- 1280017.html
- 3045485.html
- 1499896.html
- 1251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4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9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8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7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40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9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2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78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8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