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
  • 俞国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8080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34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651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2

二、社会心理学的对象范围7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0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10

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1

三、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5

四、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20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20

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21

三、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23

社会心理学的中国化问题25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35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36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源起36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37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41

麦独孤与本能论社会心理学43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52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53

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56

三、亚洲与日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57

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58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58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61

三、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62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63

一、社会心理学理论新进展63

二、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68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方法的新进展72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76

一、社会学习理论77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77

二、社会认知理论80

三、精神分析理论82

四、符号交互作用理论84

五、其他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8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89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89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91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92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95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量研究设计95

二、社会心理学的定性研究设计97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步骤99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理论的作用10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02

一、系统观察103

二、相关研究105

三、实验研究107

四、其他方法109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114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115

一、社会化的概念115

二、社会化的作用117

三、社会化的类型118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与影响因素119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19

二、影响社会化的主客观因素120

三、社会性发展及其基本内容123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认知125

一、角色与角色规范125

二、角色期望与角色观念129

三、角色行为133

第四节 性别角色社会化135

一、性别角色定型136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138

三、性别差异问题141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42

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145

第五章 社会动机和自我知觉150

第一节 社会动机151

一、社会动机的界定151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153

三、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155

一、人格的界定159

第二节 人格159

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162

三、人格的测量165

四、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168

第三节 自我知觉169

一、自我研究的理论169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73

三、自我概念的测量174

四、自尊的建构与测量176

自我概念的研究实例179

第四节 自我意识与自我提升186

一、自我意识的界定186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89

三、自我研究的新领域:自我提升192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201

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202

一、态度的界定202

二、态度的结构204

三、态度的本质206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208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208

二、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211

三、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212

四、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13

五、态度的测量214

态度的研究实例216

一、态度转变的研究历史220

第三节 态度的转变220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221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224

四、态度转变中的沟通227

第七章 情绪与言语交际246

第一节 社会情绪247

一、情绪与社会情绪247

二、情绪的基本类型248

三、情绪的典型理论249

第二节 情绪的发展253

一、儿童的情绪发展253

二、青少年与成人的情绪发展255

三、社会文化对情绪的影响256

四、情绪的调适与管理257

学业情绪对个体发展的意义260

第三节 情绪表达规则266

一、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266

二、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论268

三、情绪表达规则的测量269

四、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271

第四节 言语与言语交际策略274

一、言语的社会功能274

二、言语沟通与情绪表达275

三、言语交际策略277

四、言语交际策略的理解与运用279

第八章 社会认知284

一、社会认知的界定285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285

二、社会认知的特殊性287

三、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288

四、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290

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93

第二节 图式与社会认知偏差294

一、社会认知中的图式295

二、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297

三、社会认知中的偏差299

社会认知的研究实例300

第三节 印象及其形成307

一、印象与第一印象307

二、印象的形成309

三、晕轮效应与刻板效应311

四、印象的管理与控制314

第四节 归因与偏见316

一、归因的概念316

二、归因理论317

三、归因偏差322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324

五、偏见325

第九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332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333

一、人际关系的界定333

二、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334

三、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338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340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340

二、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346

三、前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360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363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363

二、不同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366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370

一、社会测量法370

二、参照测量法374

三、贝尔斯测量法374

第十章 人际喜欢与吸引379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理论380

一、强化理论380

二、相互作用论381

三、得失理论382

第二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383

四、相等理论383

一、情境因素384

二、个人特质因素388

三、相似与互补393

第三节 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396

一、亲密关系和自我暴露396

二、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399

三、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现象401

人际关系的研究实例408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417

第一节 从众的概念、理论和范式418

一、从众的概念418

二、从众的理论421

三、从众的研究范例423

第二节 影响从众的因素427

一、个体的特点427

二、群体的特点429

三、任务的特点431

第三节 服从、偏离和独立432

一、服从432

二、偏离和独立437

第四节 感染、模仿和时尚440

一、感染440

二、模仿442

三、时尚444

一、社会舆论449

第五节 舆论和社会风气449

二、社会风气452

牢骚现象452

第十二章 亲社会行为457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458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458

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460

三、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462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阐释464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465

一、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465

三、亲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理论阐释469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470

一、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470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部因素472

第四节 品德教育与亲社会行为474

一、品德与人的社会性发展474

二、品德教育和亲社会行为培养479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实例483

第十三章 攻击行为491

第一节 攻击行为的概念492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492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493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494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496

一、本能论496

二、习性学和生理学的观点497

三、挫折—攻击说499

四、社会学习理论500

五、社会信息加工理论503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505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505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505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508

第四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509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509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511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516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517

影视暴力与攻击行为520

第十四章 群体与个体529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530

一、群体的界定530

二、群体的类型532

三、群体规范535

一、群体的内聚力538

第二节 群体的合作与竞争538

二、群体的合作541

三、群体的竞争544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546

第三节 群体中的社会比较549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549

二、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551

三、社会比较的研究趋势554

第四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555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555

二、集群行为与去个性化560

三、群体决策对个体的影响564

第五节 文化对个体的影响568

一、文化与社会心理学568

二、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570

三、文化变迁与人格取向574

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心理576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579

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585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问题586

一、对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理解586

二、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特征587

三、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作用589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在政治和军事中的应用590

一、社会心理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590

二、社会心理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594

一、社会心理学在犯罪与司法领域的应用600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在法律、组织和环境中的应用600

二、社会心理学在工业与组织领域的应用604

三、社会心理学在环境领域的应用608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消费和健康中的应用611

一、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611

二、社会心理学在广告与消费领域中的应用615

三、社会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应用619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6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