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7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7卷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26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918页
  • 文件大小:170MB
  • 文件页数:9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7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论文 考证2

黄河在山陕之间2

一、山陕两省间黄河的特征2

二、黄河河床的下切与增高5

三、黄河的侧蚀与河谷的展宽8

四、山陕两省间黄河的改造与利用10

附图 山陕两省间黄河图3

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13

一、周定王五年黄河无在宿胥口改道事14

二、周定王五年以前宿胥口以北所行的为淇水非禹河18

三、宿胥故渎为赵惠文王伐魏决河的遗迹22

四、司马迁所说的二渠的解释24

五、黄河与清河27

六、邺东故大河与魏国的河内29

七、黄河与薄洛之水31

八、河间及九河34

九、碣石与黄河入海处37

十、周定王五年河徙的着落38

附图一 春秋战国黄河图14

附图二 春秋战国淇水图20

附图三 春秋战国黄河下游图36

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与当前的治理方针42

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目42

二、千沟万壑的由来44

三、农林牧综合发展是治理的关键46

论地名和地名的整理工作49

一、地名的繁杂和地名工作的重要性49

二、地名的搜集52

三、地名的整理54

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56

一、疆域的沿革和地形的变迁56

二、富饶的经济地区的演变65

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道路74

四、祖国的历史名城83

发扬历来重视方志的传统精神94

方志刍议——在山西第二次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98

一、方志的作用98

二、方志的体例99

三、资料的搜集99

四、新方志的写法101

方志的撰述与有关地区自然环境演变规律的探讨102

怎样写好地方志——在一九八二年五月九日陕西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6

一、对地方志的回顾106

二、怎样写好新的地方志108

三、省志与县志110

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112

陕西省地理区划的沿革115

一、都城所在地的变迁115

二、由州郡到道和路的演变116

三、省制的确立及辖区的趋于定型118

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因素120

一、历史地理学的意义与作用及其和沿革地理学的关系120

二、形成历史地理学的诸因素122

论班固以后迄于魏晋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140

一、班固以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阶段140

二、东汉后期和魏晋时期郡国地志的撰述142

三、记载全国范围的地理书150

四、都城的记载153

五、自然地理的撰述154

六、行记的撰述157

七、域外地理的撰述161

八、历史地理的专著162

九、舆图的绘制163

十、小结166

战国时魏国未曾设置河东郡168

《晋书·地理志》无北海郡169

十六国时期后燕未曾设过豫州171

十六国时期二刘疆土的轮廓173

唐代都畿道的属郡174

三国时江夏郡应属有钟武县176

三国时阳翟仍隶颍川不属河南178

明代贵州和广西两承宣布政使司在南盘江上的疆界180

十六国时成国的梁州先治于晋寿后移于涪182

后燕慕容垂的疆土无洛阳184

《晋书·地理志》关于阳羡县记载的疏略185

明代黄河流域各省人口稠密的差异187

说北魏初年破后燕后“迁徙山东六州吏民”的六州189

子午岭北段上的直道遗迹192

我国历史上周边地区人口变迁蠡测194

一、起伏于渤海南北各族类的人口194

二、黑水白山间各族的人口200

三、天山南北的人口202

四、青藏高原各族人口的估计208

五、西南地区各族人口的估计211

论《三国志》及《晋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217

提要217

上篇 三国时期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218

一、魏国统治地区的人物218

二、蜀汉的人物234

三、吴国的人物240

四、综论三国时期人物的地理分布244

中篇 西晋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247

一、西晋时人物有所增加的诸州248

二、西晋时人物有所减少的诸州250

三、人物分布重心的转移和高门大族的聚居254

下篇 东晋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264

一、永嘉丧乱前后侨寓江左的北方各州人物265

二、十六国起伏期间留居北方各州的人物268

三、东晋籍隶扬荆两州的人物271

四、东晋高门大族本贯的地理分布274

结论286

附图一 曹魏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234

附图二 蜀汉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239

附图三 吴国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245

附图四 西晋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264

附图五 十六国时期北方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271

附图六 东晋江左人物和南渡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图274

南昌滩略说289

唐代所谓万户人家的州城291

唐代对陇山森林的破坏293

说唐代经过庐州的二京路295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297

一、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初步规定及其以后至于隋唐时期的演变298

二、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302

三、隋唐时期半农半牧地区的养马事业307

四、江淮以南农业的发展及关中漕粮主要供给地的南移313

五、漕粮运输途中的艰辛及养马地区的丧失对唐朝的影响319

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325

一、隋唐时期交通的体制及其治理325

二、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及其辐射出来的道路328

三、隋唐两代的陪都与其有关的道路335

四、以“扬一益二”见称的经济都会的交通道路339

五、开元十五道采访使的治所344

六、十万户郡或州的治所351

七、边州赴域外的道路及沿边沿海的都会356

刘邦赴汉中时所行的道路362

古都安阳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都学会第六次年会上的闭幕词364

汉魏洛阳故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367

略论秦直道371

《中国通史》第六卷隋唐史卷编写旨趣376

隋唐两代基本史料380

一、《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所著录的隋唐人所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381

二、《新唐书·艺文志》甲丙两部所著录的隋唐时人所撰述并流传于今世的史料392

三、《新唐书·艺文志》丁部所著录的唐人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402

四、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411

隋唐两代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及其变迁435

一、疆域的轮廓435

二、疆域的盈缩变迁436

三、行政区划及其有关制度441

五、唐代的羁縻州制度及渤海、南诏的疆域区划451

隋唐两代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变迁456

一、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456

二、黄河下游富庶地区的变化460

三、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467

四、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及部分段落疆界的变化471

五、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473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477

一、隋唐以前黄河流域的乱离与经济萧条477

二、经济地区人户的增多478

三、黄河流域农田水利的开发479

四、黄河流域的产绢之州481

五、黄河流域的都会481

六、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经济的发展482

关陇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关陇集团的建立和巩固485

一、关陇集团的形成和发展485

二、关陇集团解决关中粮食供应的措施及其成效487

三、关陇集团对于战马的培育493

西安附近秦岭山上森林的变化497

《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绪论507

龙首原和隋唐长安城512

唐长安城的池沼与林园527

一、唐长安城引南山诸水的渠道527

二、唐长安城外郭城的池沼533

三、宫廷苑囿中的池沼543

四、唐长安城池沼的利用和林园的设置547

关中平原与汉唐长安城555

一、天下之中的探求及其确定555

二、(原标题佚)563

三、关中以适于农耕的富饶地区奠定作为都城的基础566

四、汉唐长安城附近河流的流量与当时灌溉和漕运的关系572

五、由汉长安城辐射出去分布于关中平原的道路579

六、由唐长安城辐射出去分布于关中平原的道路588

七、汉唐时期关中平原和长安城的重要军事行动及其地理形势608

历史聚落和城市地理622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及其向城市的发展622

一、旧石器时期人的采集生活与天然洞穴的居处622

二、聚落的形成与其分布的趋势624

三、防御设施的壕沟和城墙的显现628

第二节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630

第三节 秦汉及以后各时期都城的营建及其演变630

一、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630

二、隋唐长安城634

三、汉魏洛阳城637

四、隋唐洛阳城639

五、吴建业城和东晋南朝建康城641

六、北宋开封城643

七、南宋临安城645

八、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647

九、明清北京城650

序跋 书评654

河山集初集跋654

河山集二集自序655

河山集三集自序664

河山集四集自序671

河山集五集自序676

河山集六集自序680

河山集七集自序683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序686

《四种唐代地理书地名综合索引》序690

《文史集林》前言69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刊前言694

《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序697

《秦少游研究论丛》序699

在山西省第二次历史地图研讨会上的讲话702

《古长安丛书》总序707

《诸葛亮躬耕地新考》序言712

《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序714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郭琦》序717

《全唐文补遗》序719

《中卫县志》序722

《草庐对研究新编》序言725

《中国疆域史》序727

《黄河渡口》序730

《李光弼》序733

《中外学者论安阳》序736

《长平之战》序738

《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序741

《咸阳史话》序743

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开幕词745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序748

古都偃师 地灵人杰——《古都偃师史话》序750

评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753

《张国淦文集》序755

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词762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前言765

一、从事黄土高原研究的缘法766

二、《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轮廓769

三、黄土高原考察琐记(略)773

回忆 交往776

耕耘和收获——为《农业考古》出版20期纪念刊作776

致谭季龙先生书779

增强历史责任感 繁荣祖国学术事业——纪念陕西师大学报创刊30周年781

忆先师陈援庵先生783

我研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过程789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794

风雨春秋 亦师亦友——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799

黄土高原考察琐记803

一、1972年考察以前的旧事803

二、关中东部潼关内外的考察805

三、陕北和内蒙古一些地方的考察806

四、陇关和萧关遗址所在地的考察810

五、环县以北通往银川的道路813

六、登上子午岭,探索秦始皇所筑的直道814

七、黄土高原上侵蚀现象的考察815

八、晋陕间黄河峡谷的考察816

九、峨嵋原和万泉县旧城817

十、黄土高原治理沟壑的模式818

十一、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的考察819

十二、贺兰山上和洮水岸旁820

十三、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的行程821

顾颉刚创立禹贡学会及其以后的二三事823

一、创立禹贡学会编印多种刊物823

二、通俗读物的撰写830

三、实地考察和游踪的所至833

方志门槛内外的徘徊838

一、初窥方志的门户838

二、涉足于方志的场合842

三、有关方志的刍议844

回忆文史杂志社在北碚的旧事853

一、小龙坎和柏溪853

二、艰难局面的支撑854

三、自力更生的成就856

科普 其他860

郑国渠的故事860

函谷关和潼关862

秦岭山下的运河864

“渭川千亩竹”866

谈“八水绕长安”868

昆明池的通塞870

咸阳和驰道872

再谈秦岭山下的运河874

直道876

渭河的航道878

关中的蚕桑事业880

终南山的木炭与运木渠882

栎阳——秦汉的故都884

说雍886

“长杨”和“五柞”888

秦汉中和楚汉中890

古代的丰水892

再谈关中的蚕桑事业894

内史和三辅896

雍州的变迁898

终南山下的樊川900

黄河颂——为山西平陆县黄河书画展作903

索引(地图部分,按音序排列)905

编后记9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