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冯友兰文集 第9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冯友兰文集 第9卷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长春出版社
  • ISBN:978754450505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冯友兰文集 第9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3

自序3

绪论5

第一节 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5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阶层8

第三节 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8

第四十九章 通论道学11

第一节 什么是道学11

第二节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13

第三节 道学的目的和方法16

第四节 道学的发展阶段18

第五节 道学的名称19

第六节 道学的历史作用21

第五十章 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23

第一节 军阀和士的联合专政23

第二节 当时变革的必要24

第三节 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25

第四节 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27

第五节 “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32

第六节 道学的兴起37

第五十一章 道学的前驱——周惇颐和邵雍39

第一节 谁是道学的创立者?39

第二节 周惇颐的《太极图说》40

第三节 周惇颐的《通书》45

第四节 周惇颐论“孔颜乐处”48

第五节 邵雍的“先天学”50

第六节 邵雍的世界年谱55

第七节 《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58

第八节 对于周惇颐和邵雍的图象的两种了解62

第五十二章 道学的奠基者——二程65

第一节 二程的家世和经历65

第二节 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67

第三节 天理或理73

第四节 气、心、性、情77

第五节 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80

第六节 程颐的《易传·序》85

第七节 二程的“气象”和“孔颜乐处”87

第五十三章 道学的奠基者——张载90

第一节 张载的生平及其著作90

第二节 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91

第三节 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94

第四节 张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97

第五节 《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99

第六节 《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102

第七节 张载的政治社会思想106

第五十四章 朱熹110

第一节 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110

第二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111

第三节 理,太极113

第四节 气117

第五节 朱熹的宇宙形成论119

第六节 性、心、情、才122

第七节 修养方法125

第八节 “王霸之辨”129

第九节 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31

第十节 前期道学的高峰138

第五十五章 陆、王心学的兴起140

第一节 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140

第二节 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143

第三节 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145

第四节 王守仁的《大学问》147

第五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151

第六节 “良知”与“爱有差等”154

第七节 “良知”与“动静合一”155

第八节 从哲学上看理学和心学的异同157

第五十六章 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160

第一节 陈亮的政治态度160

第二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161

第三节 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162

第四节 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165

第五节 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167

第六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168

第七节 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171

第五十七章 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173

第一节 王廷相对于道学的态度173

第二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173

第三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76

第四节 王廷相对于心学的批评177

第五节 罗钦顺对于心学的批评178

第六节 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180

第七节 王廷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182

第五十八章 心学的发展183

第一节 杨简的《己易》183

第二节 王畿的“四无”说185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187

第五十九章 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193

第一节 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193

第二节 关于“有”、“无”问题194

第三节 关于“动”、“静”问题195

第四节 关于“形上”、“形下”问题196

第五节 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197

第六节 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200

第七节 关于“知”、“行”问题201

第八节 关于“性”、“命”问题203

第九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204

第十节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205

第十一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207

第十二节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209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213

自序213

绪论215

第六十章 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黄宗羲221

第一节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221

第二节 对于罗钦顺的评论223

第三节 对于心学的修正226

第四节 《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228

第六十一章 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231

第一节 颜元的《四存编》231

第二节 颜元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233

第三节 颜元对于“格物致知”新解释的历史意义235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学的斗争237

第一节 戴震论“道”237

第二节 戴震论“形上”、“形下”238

第三节 戴震论“理”239

第四节 戴震论“性”、“气”240

第五节 戴震论“欲”、“情”、“知”241

第六节 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244

第六十三章 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总对策及其哲学思想246

第一节 魏源的总对策246

第二节 魏源的“经世”精神248

第三节 魏源的哲学思想250

第四节 魏源“以夷为师”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252

第六十四章 农民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253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情况253

第二节 洪秀全传略254

第三节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255

第四节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257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259

第六节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260

第七节 总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262

第六十五章 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265

第一节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265

第二节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267

第三节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270

第四节 曾国藩的洋务措施和洋务派思想273

第五节 曾国藩与满汉斗争277

第六十六章 戊戌变法(所谓“光绪维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康有为281

第一节 康有为的生平和著作281

第二节 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282

第三节 康有为所领导的“公车上书”282

第四节 康有为的《统筹全局折》284

第五节 康有为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285

第六节 康有为的重商思想287

第七节 康有为的《官制议》289

第八节 康有为与今文经学290

第九节 康有为与孔教293

第十节 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他的哲学思想297

第十一节 近代维新时期的“格义”300

第六十七章 戊戌维新运动的激进理论家和哲学家——谭嗣同302

第一节 谭嗣同对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302

第二节 谭嗣同论“仁”和“以太”304

第三节 谭嗣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过程的分析310

第四节 谭嗣同的道器说和三世说313

第五节 谭嗣同对戊戌变法的说明和辩解315

第六十八章 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严复319

第一节 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320

第二节 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322

第三节 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326

第四节 严复论“自由”329

第五节 严复与逻辑学330

第六节 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332

第七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333

第六十九章 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337

第一节 王国维对于康德的推崇337

第二节 王国维的《论性》339

第三节 王国维的《释理》340

第四节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341

第五节 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345

第六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346

第七十章 关于中学、西学斗争的官方结论3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