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 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朱喜钢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0668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 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邹德慈6
序二崔功豪6
前言6
一、关于规划的视角6
二、关于都市运动8
三、关于做“大”的情结12
四、关于城市转型13
五、关于有机集中14
六、关于《前言》15
第一章 背景审视:都市运动的潮流2
一、全球趋势:赶“都市化”大潮2
(一)都市(Metropolis)超前发展3
(二)首位城市(Primate City)主宰经济发展5
(三)都市化区域开始形成5
(四)全球都市网络(Global City Network)加速重组6
二、全球景象:都市化的持续演进7
(一)单极都市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异同7
(二)(大)都市区化―美国的表现8
(三)网络都市化―欧洲的特点10
(四)都市区域化与区域都市化―延续的大势11
三、中国潮流:从都市化到都市运动11
(一)都市化急速推进12
(二)都市地位持续强化13
(三)涌动的激情―三个侧面的“写实”15
四、中国特色:对都市运动的顶礼膜拜21
(一)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22
(二)城市化与都市化的高调合奏―超越规律和历史22
(三)多重压缩与交叠―从表象和过程谈起24
(四)专属中国的魅力29
五、现实解读:激情与冲动37
(一)激情“燃烧”37
(二)激情背后的代价40
小结46
第二章 理论诠释:城市转型的科学理性50
一、理性辨析:什么是城市转型50
(一)不同学科的转型释义50
(二)城市转型的概念思辨53
(三)外延拓展:城市转型的特征分析55
二、城市转型的内容57
(一)城市的产业转型57
(二)城市发展战略转型58
(三)城市的功能转型59
(四)城市的空间结构转型60
(五)城市的文化转型61
(六)城市的生态转型61
(七)城市的政府转型62
三、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63
(一)城市转型的门槛驱动63
(二)城市转型的时序驱动64
(三)城市转型的诱推驱动65
小结68
第三章 趋势演绎:规划引导的城市转型73
一、我国体制转变背景下的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73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73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75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转型的引导77
(一)宏观战略层面78
(二)技术理性层面80
三、转型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变革之路83
(一)城市规划的功能转型:由技术工具转向公共政策84
(二)城市规划的价值转向: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86
(三)城市规划的理念转变:由精英规划转向公众参与87
(四)城市规划的技术变革:由终极蓝图转向过程规划88
小结92
第四章 从“二元分散”到“双核多元”―深圳空间结构形态转型研究96
第一节 空间结构与形态的问题及其解读96
一、空间的激烈演替97
二、空间结构形态存在的问题98
三、成因解读105
第二节 空间结构转型的理性思考113
一、空间要素资源的制约与影响113
二、理论和理念的借鉴119
第三节 空间结构形态转型的内容124
一、可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与走向124
二、空间结构转型的模式选择126
三、空间形态模式的评估137
小结139
第五章 从“部分补短”到“整体补齐”―大连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研究142
第一节“补短”失效: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142
一、“精品大连”战略高调推进的效应143
二、区域竞争―盛名之下的尴尬144
三、“大大连”战略―首尾难预的调整150
四、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153
第二节 目标探寻:由“部分补短”到“整体补齐”153
一、国内外滨海大都市发展经验154
二、对大连的启示与结论159
第三节 转型规划:“内在优化,整体推进”161
一、“组团型全域都市化”战略与综合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161
二、高水准的产业发展战略及区域分工的产业布局170
三、城乡统筹的城镇体系结构与组团型都市空间发展图景176
四、快速交通网络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177
小结182
第六章 从“商都”到“精明之都”―温州都市定位战略转型研究184
第一节 商都之梦184
一、兴衰交替,商魂弥驻185
二、昙花一现:商都之痛187
三、危机潜伏:难以实现的商都之梦188
第二节 从“商都”到“精明之都”198
一、优势遴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198
二、时代机遇: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重组205
三、重拾腹地:呼唤总部经济的崛起206
四、精明之都:实现自身定位转型210
第三节 励精图治,打造精明之都212
一、四大功能转型212
二、区域总体发展战略213
三、产业发展:以商统领,重聚资源215
四、精明增长:都市区空间结构重组218
五、文化与特色:多元温州,精明之都222
小结225
第七章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后特区时代汕头发展战略转型研究228
第一节 困境―“借船出海”的局限228
一、起伏的发展历程229
二、相对下降的区域地位230
三、现有发展战略分析233
四、“借船出海”战略的局限性234
五、潮汕文化―“借船出海”的根源240
第二节 思考―“借”还是“造”?241
一、资源比较优势241
二、“后特区时代”的机遇243
三、区域重组的挑战244
第三节 转型―“造船出海”247
一、品牌名市248
二、中心归位252
三、实业强市254
四、空间重构261
五、体制创新264
小结269
第八章 从“弱中心”到“强都市圈”―泉州都市圈域空间重构与转型研究272
第一节 小马拉大车:区域中心城市的尴尬272
一、地位跃升:光明之城重现曙光272
二、功能弱小:区域发展的诸多无奈276
三、危险重重:良好预期背后的种种反差276
第二节 理性博奕:构筑区域强中心280
一、优势评价:整合发展的资源依托280
二、现实思辨:整合发展的条件282
三、自我重塑:区域坐标下重新定位286
第三节 空间重构:构建泉州都市圈的理想288
一、都市圈空间整合战略288
二、都市圈交通网络组织295
三、都市圈产业重组与布局300
小结305
第九章 从“资源型城市”到“功能型城市”―黄石城市功能转型研究309
第一节 困惑:城市发展的困惑309
一、资源型城市特征与判读309
二、问题判读315
第二节 症结与出路的反思317
一、现实与理想错位的症结317
二、出路与目标320
第三节 规划的理性与应对325
一、都市区功能转型的战略思考325
二、功能转型的空间承载335
小结348
第十章 从“高原明珠”到“滇西中心”―旅游城市大理城市定位转型研究352
第一节 困境―“高原明珠”面临发展瓶颈352
一、宏观发展环境353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354
三、发展落差与劣势357
四、“高原明珠”解除发展瓶颈的出路362
第二节 转型―“滇西中心”引发的思考363
一、转型的方向:滇西中心城市及其演绎363
二、“中心”功能诠释:集聚辐射366
三、构筑“中心”的路径选择367
第三节 规划:“滇西中心”的实现途径373
一、城乡协调与城乡一体化373
二、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374
三、载体重构:空间总体布局结构376
四、综合交通网络构架380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385
小结392
第十一章 从“内陆盐城”到“滨海都市”―沿海欠发达城市盐城跨越式发展转型研究396
第一节 症结―“临海而不滨海”396
一、富饶的盐城397
二、欠发达的尴尬400
三、“内陆盐城”的困惑402
第二节 博弈―“延续”还是“跨越”?403
一、转型的时代404
二、竞合的区域405
三、东进,向海―吹响盐城崛起的“集结号”407
第三节 “滨海都市”―跨越与转型的“愿景”411
一、擦亮城市“名片”411
二、理顺发展思路413
三、调整产业结构414
四、重组发展空间417
五、优化交通网络420
六、开发滨海地区422
七、打造滨海新城424
八、更新发展观念425
小结426
第十二章 从“均衡分散”到“有机集中”―嘉兴市域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研究428
第一节 认识―空间模式转型的必然性428
一、认识嘉兴―不强不弱的尴尬429
二、发展转型―全方位的规制和要求430
三、转型的基础和条件433
第二节 思考―分散与集中的抉择438
一、从空间切入―“均衡分散”及其遭遇的窘境439
二、转型的路径选择443
第三节 规划―理性与理想的融合448
一、“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发展战略448
二、“全域统筹”的土地资源配置450
三、“多心多元、集中发展”的空间利用模式452
四、“协调整合,共建共享”的支撑设施配套456
五、“创新,共赢”的规划协调机制建设460
小结463
第十三章 从“中心带动”走向“区域竞合”―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研究466
第一节 现实尴尬: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制约466
一、区域阅读466
二、区域问题与原因469
第二节 突破选择: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型478
一、传统区域空间模式思考478
二、新区域发展模式486
第三节 理性规划:转型的空间投影491
一、新模式下发展条件评估491
二、空间结构模式比选493
小结500
主要参考文献502
后记507
热门推荐
- 2853206.html
- 3059481.html
- 1357254.html
- 2367582.html
- 3376982.html
- 3446847.html
- 3803043.html
- 3511104.html
- 2672303.html
- 3092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2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2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0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72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3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82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0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0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5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