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育与健康课改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体育与健康课改论
  • 毛振明,王小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40122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33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153页
  • 主题词:体育-教学研究-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教学研究-高等学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体育与健康课改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在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对待运动技能学习——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说法的质疑1

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是个不明确的表达1

二、“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与新的课程改革潮流不相符合2

三、其他领域的目标并不能依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3

四、“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符合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和方向4

五、“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4

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给体育课程教学带来负面影响5

七、“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使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6

第二章 对“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的质疑与解析8

一、问题:从“淡化运动技能”和“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的变化8

二、质疑一:“竞技性运动技能”和“非竞技性运动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区分的9

三、质疑二:必要的“竞技性运动技能”也是不能淡化的10

四、质疑三:什么是“非竞技性运动技能”12

五、分析:“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是一个没有表达清楚的虚假命题13

六、另议:“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教学色彩”的说法是不准确的15

七、结语:指导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准确和明确的理论15

第三章 论实施和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关键——论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17

一、问题的提出17

二、问题的深入: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8

(一)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五个领域和近300个目标,也带来将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的课题18

(二)新课标给我们带来内容选择的权力,也带来谁是内容决定主体和如何决定内容的新课题18

(三)新课标给我们带来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法的理念,也带来教学指导方法的不确定性18

(四)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向,也带来了评价工作的难度19

三、问题的症结分析:国家课程改革之后的地方课程管理的空虚19

(一)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联结起来才能实现国家体育课程的意图20

(二)从中国的现状看: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权直接委托给学校是不可行的20

(三)编订类似《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文件对各地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教改有利20

(四)需要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明确指导21

四、问题的解决:建立一个《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21

(一)《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1

(二)《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中的内容22

第四章 “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范例25

一、“对本地区体育教学现状和推行新课标形势分析”的范例25

二、“对本地区体育教学现状和推行新课标形势分析”的范例27

(一)新课标的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选编的关系27

(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28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29

(四)对各体育教学内容的时数、安排方式和举例31

三、“对体育教学的若干要求”的范例32

(一)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32

(二)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选用和开发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33

(三)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开发教学评价的方法,搞好激励性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4

(四)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搞好体育教学34

(五)要建立大课程观,推进课内外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体育教育34

四、“对本地区具体体育教学内容的建议(纲要本文)”的范例34

(一)小学部分(水平一、二、三)35

(二)初中部分(水平四)37

(三)高中部分(水平五)38

第五章 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40

一、关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困惑40

二、何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42

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3

四、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44

第六章 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46

一、运动技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可以兼得吗46

二、掌握好运动技能与体验运动乐趣在目标层面上是一致的47

三、掌握运动技能和体验运动乐趣在内容层面上有时统一,有时不统一48

四、在教学方法层面上要对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49

五、教师要承担把运动技能教学和体验运动乐趣结合起来的任务50

第七章 论“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与“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关系53

第八章 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开发”的问题57

一、问题的提出57

二、体育学科的特性形成了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殊关系58

三、应该强调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引领59

(一)体育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59

(二)体育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教学目标是个可量化的定标60

(三)体育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60

四、“目标在任何一个阶段始终引领教材内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61

五、要理性和科学地“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65

六、结语66

第九章 论“学会”与“会学”的关系67

一、问题67

二、“学会”与“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68

(一)“学会”与“会学”之间的区别68

(二)“学会”与“会学”之间的内在联系69

三、“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的说法不科学69

(一)“会学”和“学会”都是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学目标70

(二)“学会”是基础,“会学”是基础积累后的成果70

(三)“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的说法隐含着轻视运动技术学习的意思70

四、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是,“既要学得会、学得好,又要会学”71

五、强化运动技能教学,通过“学会”来达到“会学”72

(一)过去并不是因为学生学会的技术多了耽误了“会学”72

(二)当前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通过学生更好地学会运动技术来提高学习运动技术的能力72

六、不断探究帮助学生“会学”的方法与途径73

第十章 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74

一、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74

二、“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应是“体育为健康”75

三、“体育”与“健康”不能是两张皮76

四、为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在体育课要完成的任务78

(一)队列训练和体态的培养78

(二)体育课的时空效果78

(三)利用阳光、空气和冷热等户外的刺激效应79

(四)充分利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体能79

(五)要利用体育课中的集体因素、情意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79

第十一章 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80

一、新一轮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兴起与困惑80

二、何谓“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81

三、什么是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82

四、应当怎样对待“现代体育教学方法”84

(一)要明确目的84

(二)要明确教学对象84

(三)要明确所适用的教材84

(四)要明确运用时的限制85

第十二章 论“现代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关系87

一、什么是“现代评价方法”和“传统评价方法”87

二、“教学评价”的结构和意义88

(一)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89

(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89

(三)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90

(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90

(五)其他评价90

三、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率90

四、各种“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93

五、结束语95

第十三章 刍议体育学习方法96

一、问题的提出96

二、对学习方法概念和含义的分析96

(一)学法和自学法的区别96

(二)“学习的方法”的含义分析97

(三)对学法的理解:学法=个人的学习方略98

三、体育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分析99

(一)学法是因人而异的99

(二)学法是比较隐性的99

(三)学法是很多样的99

(四)学法与个人的性格和经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99

四、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学法内容与分析100

(一)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的阶段与学法100

(二)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101

第十四章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09

一、问题109

二、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问题109

三、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实践问题112

(一)心理健康促进和体育教学内容连接的问题112

(二)促进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情景的连接问题112

(三)促进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方法的连接问题113

四、试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异同与关系113

(一)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113

(二)体育教学如同“固体”,心理健康如同“液体”113

(三)体育教学是“快活儿”,促进心理健康是“慢活儿”114

(四)体育教学主要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是一个状态改善的过程114

五、试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连点114

(一)体育的“热血运动”所带来的陶冶115

(二)“高峰体验”下的心理锻炼115

(三)“直接的即时性评价”有助于群体意识的培养115

(四)体育教学对规范行为的要求与约束116

六、结语117

第十五章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118

一、问题提出118

二、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与问题118

三、体育教学与促进社会适应的结合——体育学习集体适应122

(一)集体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集中体现122

(二)体育学习集体适应是社会适应与体育教学情景的交汇点123

四、“体育学习集体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具体连点123

五、结语:努力研究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习得与“社会适应”的结合125

第十六章 论体育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27

一、问题的提出127

二、体育教学中的“尊重共性”和“统一要求”是基本的,是保障大部分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形式平等的必须128

三、体育教学中的“尊重个性”与“因材施教”是相对的,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它追求的是全体学生的利益和实现教育实质性平等的必须128

四、体育教学中要同时“尊重共性”和“尊重个性”,两者不可偏废130

五、要处理好体育教学中“共性”和“个性”的四个具体关系131

(一)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131

(二)要处理好“统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自选内容”的关系132

(三)要处理好“班级授课”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133

(四)要处理好“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关系1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