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像解读与发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图像解读与发现
  • 范达明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7737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819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858页
  • 主题词:美术评论-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图像解读与发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辑 思想前沿与艺术教育3

关于绘画媒体转换的问题——在浙江美术评论第八回研讨会上的发言3

光、阳、阴、影之简说与黑暗及光明之关系4

1.阳光与阴影概说4

2.光、阳、阴、影分说6

3.阴与阳、光与影对说9

4.黑暗独说11

5.光明附说13

爱心事业:一个关于“老艺术家”的话题14

美术家艺术水准的发挥与美术作品的价值14

美术家艺术水准与年龄增长的关系15

和谐的外部环境:老艺术家艺术水准与热力持续发挥的激励因素16

以爱心彰显“老艺术家”的名家风范18

杭州:2007年7月——一个推动爱心事业的伟大的创举19

艺术与宗教:科学之不可或缺的两翼——为“和谐之光·祈福中国:2009首届中国佛教艺术精品大展”而作20

1.艺术与宗教:公民在基本认识上的差别20

2.宗教自身的独有特征与文化地位22

3.艺术与宗教:科学之不可或缺的两翼(我的观点)23

(1)艺术与宗教,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23

(2)高科技时代的科学,仍然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唯一需要24

4.艺术与宗教:科学之不可或缺的两翼(我的论证)24

(1)科学、艺术、宗教之三位一体:唯有人类才具有的伟大文化创造24

(2)科学永远没有穷尽宇宙、穷尽真理的时候26

(3)宗教将伴随不可穷尽的科学而永远存在下去27

5.关于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说”28

(1)查一查“宗教-鸦片说”的出处28

(2)“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一语的上下文语境29

(3)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的马克思29

6.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思想30

(1)马克思主义承认宗教(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有其民族或时代的经济发展的基础31

(2)马克思主义肯定宗教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形式的存在31

(3)马克思主义认同宗教有可能是人实现自己的基本需要之一32

(4)“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的变革的基本条件32

(5)结论:宗教不是被取代或去除,而是“继续存在”32

7.关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33

(1)蔡氏引进的德文Asthetische Erziehung一词与美育34

(2)蔡氏心目中的“美育”,其实主要就是现代艺术教育35

(3)蔡氏1917年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已没有太大的现实针对性35

(4)蔡氏“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本意包含着对宗教的否定35

8.结语37

民族自信与理论自觉:新中国美术研究与批评39

1.民族自信与民族复兴之路(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39

2.十七年:建立中国油画与中国画的民族自信40

3.新时期:美术研究与批评走向理论自觉42

4.新中国美术学人才的三个楷模51

5.当前美术研究与批评应迫切关注的问题53

“十大恶俗现象”不光是文艺界的问题55

美术教育的轻骑兵——纪念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建校70年57

招生人数猛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乱象之一——美术教育的“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60

一、横向比较:如今全国究竟有多少所大学每年同时在招收美术专业学生?60

二、纵向比较:从浙江美术学院到中国美术学院,50年来招生人数增长了几多倍?63

(1)先看浙江美术学院“文革”前六年(1960-1965)本科生的招生人数63

(2)再看中国美术学院近五年(2011-2015)本科生的招生人数与报名人次64

三、反思:如此泛滥的招生人数造成的后果是什么?65

(1)泛滥的招生人数造成庞大的毕业人数,必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65

(2)毕业生的“生产过剩”作为“美术教育危机”,必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66

(3)美术高校抢夺了普通高校的生源,必定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发展67

四、批驳:为“高增长的招生规模”辩护的理由存在吗?67

五、结语68

附录69

第二辑 绘画空间与构图73

新时期绘画在空间构图上的探索73

1.引言:构图,作为绘画艺术语言最基本的语法73

2.一元空间构图74

3.一元空间构图内部的空间突破79

4.多元空间构图83

(1)外在的多元空间构图83

(2)内在的多元空间构图87

(3)内在外在有机统一的多元空间构图90

历史命题的开掘与绘画空间的拓展——评“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93

历史,不会割断93

画展,作为命题的历史画创作95

力作:绘画语言的拓展与开放97

《生民》:当之无愧的力作98

1.画面总体构成99

2.人物塑造手段100

3.图底关系与绘画空间100

《冯将军歌》(外2幅):历史人物的多元时空的观照101

1.《冯将军歌》102

2.《老来失计亲豺虎》103

3.《不成沧海不成田》104

多元时空:作为构成时代意蕴的图像符号105

1.《走向世界的人》105

2.《今别离》106

3.《晨钟:1896·上海·《时务报》创办》107

回归一元时空:“大同”理想境界的抒发108

无题,或作结束语110

委拉士贵支的《宫娥》与金冶的解读研究111

引言:重办学报,把全部精力贯注在美术理论建设上111

普拉多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关于委拉士贵支的《宫娥》114

金冶对《宫娥》的解读117

1.对《宫娥》性质的基本界定:特殊的肖像画117

2.《宫娥》表现的地点、时间与人物120

3.对《宫娥》“空间和构图”的界定:“画中之画”的手法与画面中心的变局121

金冶解读文章发表时配用的《宫娥》构图图解“示意图”123

福柯对《宫娥》的解读(与金冶解读的比较)126

1.金冶的解读未受此前福柯解读的影响126

2.福柯解读的亮点126

3.福柯解读之“有懈可击”129

再说并非“无懈可击”:普拉多美术馆及其他文献的著录与解读131

结语:《宫娥》解读的发现、意义与美术解读的不可逾越136

1.一点新发现:《宫娥》的目击者是个什么人?136

2.无懈可击:金冶解读研究《宫娥》之意义及对笔者的影响140

3.不可逾越:金冶美术研究的成就与价值141

第三辑 油画艺术与油画家147

民兵传统 代代相传——评三联画《红爷爷红队长红孩子》147

附注150

浓妆淡抹总相宜——谈莫大林的风景画151

看徐芒耀油画《我的梦》152

风格就是人本身——《当代中国画家:徐芒耀素描集》代序155

书斋气·富贵气·乡土气——朱植人的静物油画与传统文化精神160

朱植人的静物油画162

从历史油画之梦而来162

静物对象的设计与摆布163

“桌面系统”以外——朱植人静物油画新作品读164

情系江南 魂牵故里——潘鸿海油画中的江南水乡166

“工作着是美丽的!”166

情系江南 魂牵故里169

美的发现 美的创造171

1.画中的桥、船、水:致远的纵深空间的开拓173

2.画中的墙、瓦、石阶:平实的立面空间的展示174

3.画中的红、白、黑:红肚兜女子的闺房管窥175

结束语177

自然之子178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物的人化——陆琦油画艺术12年探索的回顾179

壁画风图式阶段180

怀斯风图式阶段182

静物画图式阶段184

学院派的根柢 野逸派的风格——陈天龙油画艺术述评189

少年期:1935—1956190

成材期:1956—1964191

野逸期:1964—1978192

再生期:1978—1995194

(1)风景画作为第一图式194

(2)静物画作为第二图式198

(3)动物画、肖像画作为其他图式201

色彩的美是直觉的感性显现——在王德惠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207

他的画老当益壮——在王德惠画展座谈会上的发言209

附录:浙江省美评会“推荐艺术家”之一:画家王德惠十年来三次晋省举办个展(浙江省美评会秘书处)210

两面性与“风景这边独好”及其他——徐永祥先生的域外风景油画214

白云下面马儿跑——白仁海的油画及其西部情怀218

边疆风景西部情——祝贺“白仁海新疆油画写生展”开幕223

艺术意境的抒情之美——莫大林的油画风格227

缤纷、绚烂的华彩乐章——读莫大林风景油画近作229

读莫大林的西藏风俗画232

金光远油画中的青年女性形象236

读黄鸣的“草席系列”静物油画240

读陶文杰的小幅油画风景242

心潮逐浪高——唐雪根笔下的“钱江潮”244

读《大潮颂·2009唐雪根舟山油画展画册》248

1.两种力量的较量——读《飞扑》248

2.一幅有空灵意境的作品——读《钓》250

3.动人心魂的“旋律”——读《回荡的旋律》251

4.动静·冷暖·虚实·远近——读《瞬间》253

5.《冬韵》之韵——读《冬韵》254

气壮山河——读王庆裕油画255

不倦的探求——郑毓敏油画论258

江南秀女:从对人物形相、动作的逼肖写真到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把握259

旅欧写生:从风景油画入手的“衰年变法”261

《秋枫胜花》、《晓鳙秋色》:在江南古老山村采风中延续变法新风265

大型主题性肖像画:参与“中国青少年美育绘画工程”油画创作267

科学家肖像与俄罗斯纪行:肖像画或人物画的探求268

科学家肖像:《功勋科学家钱学森》268

俄罗斯纪行:《英雄无悔》与《两代人》269

城市女性的魅力:《青灯》与《芳芳》269

人物画新风的探求:关于《龙港新城》271

湖上的风景273

在赵瑞椿《永嘉旧事》油画细密画长卷观摩研讨会上的发言276

开场白276

《永嘉旧事》作为油画细密画长卷的突破与局限,以及历史风俗画的价值277

提出现实主义的问题,是对于艺术的价值、艺术的意义的发问282

附注:赵瑞椿《永嘉旧事》油画细密画长卷观摩研讨会284

林达川油画提升了中国油画史的平台与分量——在“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油画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84

题外话: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有问题的284

应该把中国油画史的研究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286

(1)我们曾经把非写实主义流派的画家边缘化了286

(2)布列逊观点:艺术史仅从风格角度研究有可能遗漏重要艺术家287

(3)林达川油画提升了整个中国油画史的平台与分量288

林达川油画赏析与解读288

(1) 50年代作品:风格粗放、浑厚、沉稳288

(2) 60年代作品:技巧已经非常娴熟289

(3) 70年代作品:《美院陈列馆》体现时代转换的象征意义290

(4) 80年代作品:《西湖荷花》当属画西湖油画作品中的极品291

结语:林达川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油画家293

附注: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艺术展与油画艺术研讨会293

写实造型与江南风情油画——写给“文化江南:长三角江南风情油画邀请展”294

新世纪迷人的“长三角”294

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特色与人文精神价值295

文化江南:江南文化的区域特色在油画审美形式中的呈现297

1.概论:江南风情油画成熟期的标志——《故乡的回忆》与古镇周庄走向世界的传奇297

2.初论:本土风景油画技法的发展与意象造型特色300

3.回顾:中国留洋油画家的代际传承及油画严谨写实造型的发端302

3-1.第一代与第二代:就风景成果而言,留学业绩最著的要数颜文樑302

3-2.第三代:油画严谨写实造型的发端——新中国油画家的留学与外国专家训练班304

3-3.第四代:坚持严谨写实画风油画家的成长306

4.江南风情油画的写实造型:作为一种严肃的、完整而精致的艺术作品来创作307

4-1.风景画与海景画:在水一方——江河湖海的江南风情308

4-2.风景画与风俗画:鱼稻文化的田园抒情诗、叙事诗与牛耕图319

4-3.风俗画与人物画:“在水一方”的观照视角与历时性的“三联画”图式323

4-4.风俗画与肖像画:体现精英文化、市井文化、乡镇文化、渔村文化的人物众生相327

4-5.人物画与静物画:历史传统、历史遗存与记忆中的江南文化334

江南风情油画:严谨的写实画风或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340

另一种风流:新时期油画中的普通人形象342

写在前面:人与人物画以及“另一种风流”343

风俗画:留守于乡村田园的农家人345

风俗画:都市女性人物348

肖像画或风俗画:市井文化、乡镇文化、渔村文化的人物众生相350

市井文化人物351

乡镇文化人物(小城镇的女性)352

乡镇文化人物(乡村的女性)354

渔村文化人物355

肖像画:体现精英文化的艺术精英与企业精英356

人物画:历史传统与记忆中的江南女性356

人物画:“70后”的实力派油画新秀360

几点补充说明(代结语)362

第四辑 版画艺术与版画家365

赖少其与“新徽派版画”——在杭州“烽火·木痕:赖少其版画艺术展”研讨会上的发言365

艺术的社会使命、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个人风格的关系365

“新徽派版画”的特色367

1.“新徽派版画”比“浙派人物画”更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67

2.“新徽派版画”在空间构图上的探索与图式上的讲究367

3.“新徽派版画”是一种红色经典368

性格决定命运:赖少其的成长发展史与大师风范369

附注:“关于赖少其的版画艺术”研讨会371

赖老的艺术人生、大师意识及其他——在北京“追求·创新:赖少其艺术回顾展”研讨会上的发言371

赖老真正无愧于是我们民族的儿子、祖国的儿子、大自然的儿子371

赖老的大师意识或高峰意识373

新徽派版画作为“红色经典”的特色374

历史人物木刻与黑白艺术学——李以泰四幅黑白木刻作品解读375

1.《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1974年)375

2.《李大钊烈士》(1987年)379

3.《彭德怀在朝鲜战场》(1987年)380

4.《一家人》(1982年)383

结语:经典性画作、学者性画家与创造性学者384

附录:关于“艺舟行——李以泰作品展”在杭州举行385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陈聿强与他的水印丝网版画387

空镜头及其隐形主人公——水印纸版画《怀念》赏析390

微笑:人类的骄傲——读黑白木刻《大地之光》392

从当代生活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底蕴——读刘文沪版画394

第五辑 雕塑艺术与雕塑家399

架上雕塑399

中华儿女新人性格的完整和坚强——雕塑《海的女儿》欣赏399

一尊新的伟大保卫者和战士的雕像399

精心塑造:高度真实又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401

新一代人: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402

《海的女儿》:现代中国雕塑艺术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404

严友人诗意雕塑的语言和主题404

雕像的旋律——看专题片《雕塑的声音》410

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413

展望的《公海浮石漂流》及其他——“2000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观后413

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其他417

城市雕塑琐谈423

城市雕塑:现代都市文化的基本标志423

城市雕塑的现状不容乐观424

现代城市雕塑的传统与源头不在中国而在西欧427

从普及与提高现代城市雕塑文化做起428

作为“主题公园雕塑”的城市雕塑的崛起429

城雕与茶文化430

“茶具”城雕:作为阿联酋的城标与国标431

杭州的茶文化城雕:《品茗山水间》与《夏日》433

嘉兴“名人园铜像”435

锦上添花的嘉兴“名人园铜像”435

嘉兴电视台台长张扣林意味深长的一番话437

嘉兴,不但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又是中国的“名人之乡”438

嘉兴“名人园铜像”成功建设的主客观条件438

汤守仁教授认为名人雕像应当是“一部自传”440

沈文强、王卓予与杨奇瑞三位雕塑家也各显神通441

嘉兴“名人园铜像”的启示441

城雕“美人凤”批判442

《美人凤》的致命要害在哪里?442

附录:浙江省美评会九位理事拒绝《美人凤》445

附录:王朝闻复函浙江美术评论研究会建议把城雕“美人凤”当成一个专题来探讨448

附录:致范达明——王朝闻先生关于城雕“美人凤”的一封信449

前车之鉴——从杭州城雕《美人凤》引出的几点教训451

1.文化典故不可拼凑451

2.民间文学不可篡改452

3.神话形象不可生造453

第六辑 工艺美术与设计457

浙江工艺美术457

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浙江工艺美术——读《中国·浙江工艺美术》457

陶艺与根艺459

十八罗汉及其陶塑459

《生命之歌》的生命力462

胡小军的陶艺与“陶艺风绘画”——写在“胡小军陶艺·绘画作品展”开幕之前463

艺术精英与精英艺术的“少”的问题466

现代根艺及其佼佼者王仁辉468

从传统根雕到现代根艺的转型468

现代根艺:原真性、原创性与作为第二艺术469

王仁辉:现代根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470

附录:致王仁辉(王朝闻书信手迹释文与附注)472

根艺的命名和根艺的异与同、小与大以及一与多的关系475

根艺的命名475

存同求异:关于根艺造型的异与同476

徐谷青的巨型根艺:一面异军突起的旗帜(关于根艺体量的小与大以及作品的翻模复制)478

圆梦成真:“宓风光艺术作品展”序480

纤维艺术与玻璃雕刻483

万曼与中国现代艺术壁挂483

上海中国壁挂艺术展:作为万曼研究所成果的盛大检阅,标志着中国艺术壁挂从传统向现代发展正日趋成熟484

洛桑第13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中国三件现代壁挂首次入选参展,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壁挂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485

正如有人说过,如果把中国现代壁挂艺术比做春天,那么,万曼教授就是第一只报春的燕子487

金全才玻璃雕刻在审美创造与审美鉴赏结合点上的独特性488

包装与装帧设计492

他,走在现代包装设计前列492

《艺用人体解剖》装帧设计思想493

《逸飞的选择·视觉都市:伦敦》等四册的装帧设计494

第七辑 水彩画与宣传画及其他499

水彩画艺术的两个特点与水彩画发展的两支队伍499

一个很迫切很重要的课题499

水彩画的流动性与“美是难的”500

水彩画的透明性与“绘事后素”502

水彩画发展的两支队伍504

附录:发挥所长,丰富内涵,坚持发展观点,提倡水彩画艺术多样化——在90杭州“中国当代水彩画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朱金楼)506

蒋跃的水彩画与水彩画论508

一马当先 万马奔腾——在“潘长臻师生作品展”座谈会上的发言514

附注516

天鹅怎样变成乌鸦——宣传画《珍惜我们的世界》赏析517

附录:《求新》(朱植人、魏新燕)518

附注520

无规矩亦成方圆——方免衰先生与他的“乱线画”520

素以为绚:竹英女士的版彩画522

潘晴的梦幻世界524

“联邦德国奥克斯堡美术作品展”观后526

从《黑白战争》史诗连环画的名称说起——在“《黑白战争》连环画杭州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529

附注:《黑白战争》连环画杭州展学术研讨会532

第八辑 历史画与历史题材创作535

《血衣》的判决535

民族精神:历史与现实的召唤——祝贺“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在杭开幕539

关于革命历史画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542

作为革命历史画的革命领袖画549

红色经典:莫朴三幅主题性绘画解读552

《清算》解读552

《宣誓》解读555

《南昌起义》解读(与黎冰鸿《南昌起义》的比较研究)558

附注560

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几点看法——在“美术评论家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座谈会”上的发言561

近现代史的上下限问题561

《唐山大地震》与《红旗渠》:题材、主题与图式以及“去历史化”561

《山村小学》: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563

《风云儿女》与《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历史画与历史题材创作的区别563

歌颂与暴露:作者的审美评价与态度564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两张具体细节自相矛盾的作品565

中共一大会议从哪里“启航”?566

标题问题:《五四青年》,还是《五四运动》?567

有的草图比完成品更精彩568

重大题材选择历史瞬间的典型性问题569

《众志成城》与《重庆谈判》:关于雕塑的象征性570

关于绘画的象征性与全景式景观571

附注:关于“美术评论家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座谈会”572

美术评论家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座谈会开场白与小结573

开场白:举办座谈讨论会是很有意义的事573

小结:积极主动地发表看法是美术评论家义不容辞的责任574

第九辑 全国美展与浙江美术创作577

旧话重提再说全国美展577

走向繁荣的浙江美术579

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发展道路579

勇于探索积极引导580

搞好全国美展力创一流水平582

发挥地市专业特长显示全省整体优势585

团结繁荣奋进587

画展的命题与画家的选材——在“当代人”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590

建国50年来的浙江美术创作592

三件实验性重头作品的命运——关于《壮怀激烈》、《水调歌头》与《古树祭》601

关于浙江省优秀美术作品巡回展览“美术与公众”社会抽样调查的成果报告603

0.本次社会调查缘起603

1.问卷的设计604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605

3.问卷调查成果分析606

4.小结610

第十辑 美术理论批评与评论家615

美术理论与批评615

美术评论的观念更新与多元互补格局615

美术批评多元互补格局的形成615

美术批评总体划分的三个部类616

对美术创作客体的社会学批评617

对美术创作客体的技术性批评618

对美术创作主体的心理学批评619

对美术创作主体的精神分析批评620

对美术创作本体的即艺术语言的美学批评620

美术作品评价标准的主观性622

1.美术创作者622

2.美术鉴赏者625

3.画商625

4.美术评论者628

历史本身就是批评家——我的批评观629

一本十八年的书——《美术评论十八年》后记632

《美术评论十八年》及美术批评观与美术批评641

关于《美术评论十八年》这本书641

批评观是批评的出发点643

关于批评的三点认识644

批评的方法与彭德的“批评模式”645

美术批评本身也需要批评645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646

在美评会进入二十年时——《美术评论与研究》后记647

美术评论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做——在《美术报》美术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649

美术理论批评家651

徐永祥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谨以此文沉痛哀悼浙江省美评会会长、我们的恩师徐永祥先生651

“美评会”巨大的精神支柱651

徐先生在美术评论写作上的成就653

1.《含蓄与联想》与他的早期评论655

2.“美评会”的成立与《我的祝辞》656

3.为中国油画商品化积极鼓吹658

4.对于“雨夜楼”假画案的揭露与批判658

徐先生油画创作上的特色,及其所折射的人格精神661

安息吧,徐先生662

《徐永祥美术短评集》编后记663

在“金冶教授油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666

开场白666

金先生的美术批评与理论研究是浙江也是中国美术理论界的骄傲667

关于纪念金冶先生逝世一周年会议的录像光盘667

附注:执著追求学问,傲骨一生做人——金冶教授油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668

学习态度与问题意识:金冶先生与中国油画——《油画学问:金冶艺术研究》编后记668

在《油画学问:金冶艺术研究》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673

开场白:举行首发式及出版座谈会也是对金冶先生逝世5周年的纪念673

金冶先生是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论教学的开拓者673

美术史的研究、撰写一定要建立在对美术作品认认真真解读的基点上674

结语:金冶艺术研究从正式意义上说还是一个开始675

附录:致敬信与贺信675

追寻朱伯雄先生的学术踪迹——《学贯中西:朱伯雄美术文集》编后记677

艺术规律的捍卫者与艺术美的创造者684

循正道者成正果——杨成寅著《艺术规律与创造》编后记689

在杨成寅著《艺术规律与创造》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694

开场白694

艺术规律与创造:关于本书的书名696

关于座谈会的三个议题与“美术评论与研究书系”698

关于杨老师著述的书目699

关于图书的宣传,关于书目与人名进入“百度百科”699

现在,是到了可以做《杨成寅全集》的时候了700

美评会跟浙大出版社有心愿,愿意为理论家包括艺术家做一些理论研究工作701

附注: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浙江大学出版社主办杨成寅著《艺术规律与创造》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701

美和艺术都有规律可循——在“道技圆融·杨成寅纪念展研讨会”上的发言702

附注:道技圆融·杨成寅纪念展学术研讨会704

在纪念朱金楼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705

第十一辑 雨夜楼藏画批判711

浙江美术评论第13回研讨会“雨夜楼藏画之我见”座谈开场白与小结711

一次“非典”时期的非常会议711

对这次会议的四点小结712

附注:浙江美术评论第13回研讨会“雨夜楼藏画之我见”座谈713

“雨夜楼藏画”之谜必须揭开714

假画制造者的伎俩——“雨夜楼藏画”假冒林风眠油画的五个案例及剖析723

案例之一:徐永祥举证“雨夜楼”假冒的林风眠油画《渔业丰收》724

案例之二:陶小明举证“雨夜楼”假冒的林风眠油画《剥玉米》(真迹为《丰收图》)725

案例之三:笔者举证“雨夜楼”假冒的林风眠油画《赏花图》(真迹为《庭院里》)727

案例之四:笔者举证“雨夜楼”假冒的林风眠油画《宝莲灯》(真迹为《宇宙锋》)730

案例之五:笔者举证“雨夜楼”假冒的林风眠油画《秋艳》(真迹为《秋》)732

“雨夜楼藏画”与17世纪荷兰花卉画——对“藏画”假冒潘玉良油画之伪作《静物花卉》的揭露与举证734

洪强老人今何在?——对“雨夜楼藏画”源头之谜作为谎言的剖析与举证737

见过,还是没见过?738

洪强老人今何在?740

是“洪强老人”,还是“洪先生”?744

“雨夜楼藏画”造假的真正源头在哪里?747

附录:韩连国致范达明函(2003年7月10日,上海—杭州)751

开展“雨夜楼”,假画案批判的小结及两篇推荐文章——浙江美术评论第14回研讨会开场白753

附注:浙江美术评论第14回研讨会756

第十二辑 艺术书评759

走入书中的人体模特儿——《人体动态》序759

一套绘画学习的新型参考书——关于“画家自画自说”丛书760

附录:“画家自画自说1—8”出版情况表763

艺用人体解剖与解剖学的艺术——浙摄社推出英国DK公司《艺用人体解剖》中文版764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编后记767

附录:《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内容提要768

附注:国内从德文原著译出的首个中文版本及其“编后记”769

引进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上榜与评语770

附录: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引进版评语(艺术评论家朱其)772

当代西方“新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诺曼·布列逊系列著作中译本全面推出773

《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774

《语词与图像:旧王朝时期的法国绘画》776

《视觉与绘画:注视的逻辑》776

《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777

《东方油画》编辑手记778

附注779

关于《中国油画家·金一德》画册779

本书各篇文章写作、发表情况索引783

主要参考文献(含图片来源)804

后记8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