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529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09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编 20世纪欧洲、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517
概论517
第一章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20—30年代)526
第一节 葛兰西:实践哲学527
一、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定义529
二、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540
三、政治哲学550
第二节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563
一、卢卡奇哲学的特点565
二、阶级意识与日常生活批判566
三、历史与本体580
第三节 柯尔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阐释591
一、马克思主义和哲学592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597
第二章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40年代之后)604
第一节 法国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605
一、列菲弗尔:日常生活批判607
二、萨特:人学的辩证法619
第二节 阿尔都塞:法国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631
一、哲学的性质63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问题634
三、征候阅读法638
四、阅读青年马克思640
五、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特征645
第三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649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650
二、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657
三、波兰“哲学人文学派”666
四、捷克斯洛伐克: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哲学674
第三章 批判的社会理论683
第一节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685
一、社会哲学的任务686
二、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689
三、现代性批判693
第二节 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697
一、否定与辩证法698
二、文化工业批判704
第三节 马尔库塞:批判理论和人的解放708
一、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辩证法711
二、文化与人的解放716
第四节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721
一、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性质722
二、批判的认识论724
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729
第四章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738
第一节 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739
一、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的历史条件739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741
第二节 柯亨:历史唯物主义一般理论的阐发743
一、建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743
二、关于生产力与经济结构的性质和关系的分析746
三、柯亨与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755
第三节 凯·尼尔森: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758
一、道德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759
二、道德与意识形态762
三、正义与阶级利益766
第四节 约翰·罗默: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768
一、美国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途径及其走向769
二、威廉姆·肖:对历史辩证法的消解771
三、罗默:对剥削概念的分析773
第五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781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前提及其特点781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前提782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782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差别784
第二节 本·阿格尔: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与生态哲学787
一、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生态学阐释788
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阐释793
第三节 福斯特:自然唯物主义的生态哲学797
一、唯物主义与生态学797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性质和思维框架799
第四节 奥康纳:文化唯物主义的生态哲学803
一、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803
二、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804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向度805
第五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813
概论813
第一章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大钊826
第一节 从民彝史观到唯物史观827
一、民彝史观与儒家传统828
二、民彝史观与民主宪政829
三、从“民彝”看“庶民的胜利”830
第二节 问题与主义论战833
一、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833
二、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835
三、论战双方的同与异836
第三节 对唯物史观的介绍与阐释838
一、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838
二、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842
三、唯物史观与唯物史观史844
四、对民彝史观合理内容的保留846
第四节 用唯物史观思考和解答中国问题847
一、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848
二、从现实中探寻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850
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85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856
第一节 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阐释856
一、从“科学”与“民主”走向马克思主义858
二、用唯物史观重新阐释“民主”862
三、把唯物史观看作是“科学”864
四、科学与玄学论战中的唯物史观派866
五、在中国农民问题上的困惑868
第二节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论870
一、蔡和森与毛泽东的思想互动871
二、《社会进化史》对恩格斯哲学的介绍875
三、《社会进化史》对拉法格哲学的介绍879
四、《社会进化史》对中国古史问题的思考882
五、《社会进化史》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意义884
第三节 杨明斋的东西文化观886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与《评中西文化观》887
二、用唯物史观看待东西文化问题890
三、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文化前途892
四、《评中西文化观》的意义895
第四节 瞿秋白: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896
一、瞿秋白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898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899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论903
四、用辩证唯物主义解答中国革命问题907
五、瞿秋白在哲学上的贡献与局限910
第五节 艾思奇与《大众哲学》912
一、唯物辩证法论战与本体论问题的凸显913
二、艾思奇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路918
三、《大众哲学》对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阐发920
四、《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启923
五、从哲学的大众化到哲学的中国化926
第三章 李达:从唯物史观到“实践的唯物论”932
第一节 《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的阐释934
一、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释935
二、历史的唯物论与历史的辩证法937
三、阶级意识与社会思想941
四、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943
五、《现代社会学》的思想贡献946
第二节 用唯物史观“考察目前中国的出路”947
一、提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的论题947
二、探讨中国社会问题的特性949
三、研究中国产业革命的历史950
四、中国革命的性质与道路952
第三节 《社会学大纲》对“实践的唯物论”的阐发953
一、“实践唯物论”的提出954
二、从历史看“实践的唯物论”的确立954
三、从逻辑看“实践的唯物论”的内核955
四、凸显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957
五、从“实践的唯物论”理解唯物史观959
六、“实践的唯物论”的意义961
第四节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认识史的综合”962
一、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史的综合”963
二、追寻“唯物辩证法的前史”964
三、开创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966
第四章 毛泽东的“实践论”970
第一节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973
一、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书生974
二、湖湘学风的熏陶感染975
三、从新民学会到《湘江评论》980
四、走向马克思主义982
五、湖南自治运动的曲折与思考985
六、“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989
第二节 “实践论”的创立与阐发992
一、反对本本主义992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兴奋点的转移995
三、《实践论》的基本思想998
四、《矛盾论》的基本思想1000
五、“实践论”的思维方式1003
六、“哲学就是认识论”1007
第三节 从“实践论”出发解决中国问题1009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010
二、结合中国问题研究哲学1011
三、“有的放矢”与“实事求是”1014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1016
五、反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020
六、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提出1024
第四节 毛泽东与中国思想传统1031
一、自觉建立与中国思想传统的联系1031
二、毛泽东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1033
三、毛泽东与中国哲学现代传统1038
四、毛泽东与中国民间思想传统1043
第五章 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维方式1054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邓小平重新阐发“实事求是”1057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1057
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凸显与重释1060
三、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1063
第二节 “实事求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06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65
二、“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067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071
四、关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1074
第三节 “实事求是”的实践辩证法1077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辩证法1078
二、重视矛盾双方的联结与谐和1079
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1083
四、重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108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何以是打不倒的1088
热门推荐
- 2721057.html
- 1281082.html
- 1618071.html
- 3348217.html
- 2774454.html
- 871658.html
- 2222140.html
- 3044910.html
- 256227.html
- 39096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0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1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9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6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6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1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11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9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