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以吴江县为中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以吴江县为中心
  • 洪璞著(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4515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农村经济-经济史-研究-华东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华东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以吴江县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基础1

序言1

二、理论依据2

三、主旨与结构9

第一编农业结构的转变13

第一章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中心13

一、江南著名的米、丝、绸三市13

二、农业生产的种类与地域分布特征15

三、气温变迁的影响17

表:19

表1-1:明清吴江地区大雪封冻资料表19

四、土壤变迁的影响23

表1-2:1982年吴江土壤分类及比重表24

图:26

图1-1:嫩叶的含水量与光合成速度及致死含水量的关系示意图26

图1-2:不同土壤中的水分状态及有效水范围27

五、生物环境的影响28

图1-3:桑蚕鱼业生态系统29

第二章 厩肥:明清江南农业经济的核心34

一、肥事——农业生产的重心35

表2-1:《沈氏农书》中逐月肥事35

二、厩肥与沤肥——主要的制肥技术38

表2-2:稻麦菜不同部位三要素的含量(g-kg)40

表2-3:新鲜厩肥的平均肥料成分(%)41

三、垫底与接力——基肥与追肥的配合43

四、深耕与耙糊——施肥与耕作的结合46

图2-1: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46

表2-4:水稻和桑树形成经济产量所需养分的大致数量(%)48

五、施肥量:取走等于归还48

第三章 粮桑并重还是蚕桑独重?——兼论蚕桑并非利厚57

表3-1:明清吴江灾祥统计表58

一、粮食价格的灾祥性波动58

表3-2:康雍乾时期苏州米价表73

表3-3:明清吴江灾祥米价表74

表3-4:明清吴江米价的灾祥性比率77

二、桑叶的产量与市价的波动79

三、叶市与丝市的风险83

表3-5:明清民国米价、丝价、叶价对照表87

四、蚕桑并非利厚——一个被忽略的事实88

第四章 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再论桑粮并重95

一、“户耕十亩”依据之一:农户家庭口粮消耗的数量分析96

表4-1:雇工食物构成表98

表4-3:平均每一个等成年男子食品消费量100

表4-2:家内劳动食物构成推算表100

表4-4:农户全家全年口粮消耗量102

二、“户耕十亩”依据之二:农户生产资料投入的经济分析102

三、植桑:农户富余生产能力的最佳出路109

图4-1:肥料的产量曲线111

第五章 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中行业区位格局的整合117

第二编 经济结构的转变117

一、生产区位因素法118

图5-1:生产区位图119

二、明代区域丝织生产中心:菱湖—双林一线的区位因素120

表5-1:湖府六县夏税(丝、绵、绢、紬)121

表5-2:湖府六县夏税(丝、绵、绢、紬)比重表121

图5-2:明代以来蚕丝生产中心的区位图128

三、清代区域生丝生产中心:南浔—震泽一线的区位因素128

图5-3:清代太湖南岸蚕丝生产区位图133

四、清代区域丝绸生产中心:盛泽的区位因素136

表5-3:七七事变后盛泽等地织机台数及原料土丝数量表(1944年)141

图5-4:清代太湖南岸丝绸生产区位图143

五、双杨会——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在传统庙会上的反映144

图5-5:双杨庙会线路图146

第六章 绸领的职能及其演变——以盛泽镇为中心156

一、降低交易成本——绸领的基本职能158

二、由代销转入生产——绸领职能的演变166

三、领业衰败的反思171

第七章 市镇的经济内涵与发展——以盛泽、南浔、乌青、平望为例176

一、四镇之发生与发展176

图7-1:明清时期太湖南岸市镇分布图177

二、四镇之经济属性186

图7-2:盛绸生产分布区域图188

三、四镇之地理条件与经济内涵的关系195

第八章 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与经济考察——以吴江为典型201

第三编 乡村社会的变迁201

表8-1:明清江南进士的地区分布202

表8-2:明清苏州进士的地区分布202

一、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动态特征204

图8-1:吴江地图204

表8-3:宋元明清吴江进士的地区分布206

二、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家族性因素209

三、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社会与经济因素213

第九章 清代江南家族人口的数量分析——以汾湖柳氏为例219

表9-1:男性人口自然变动时间数列221

一、人口变动的数量分析221

图9-1:1736—1923年汾湖柳氏尚存人口数折线图223

图9-2:出生率(十年)224

图9-3:死亡率(十年)225

图9-4:自然增长率(十年)226

表9-2:年龄构成表(民国12年,男子)226

二、人口年龄结构分析226

图9-5:年龄构成直方图227

表9-3:年龄别生育率228

三、妇女生育率分析228

表9-4:妇女生育儿子年龄间隔229

表9-5:男子生命表230

四、男女寿命的分析230

表9-6:女子生命表233

五、婚姻关系的地域分析237

图9-6:婚姻频率直方图238

表9-7:婚姻地域分布表238

六、婚姻的身份分析239

七、婚姻的年龄分析240

第十章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经济开发中的土客关系243

一、客籍人士以技术优势为主的开发244

二、客籍人士以劳动力为主的开发249

第十一章 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260

一、资料说明260

二、日常活动社会范围的变迁262

表11-1:村、镇、城三地交往人次分类表263

表11-2:村、镇、城三地交往事项分类表267

三、日常活动空间范围的变迁273

表11-3:外出次数与场所274

表11-6:上海《日记》地名数275

表11-5:同里《日记》地名数275

表11-4:大胜《日记》地名数275

图11-1:大胜主人空间活动范围277

图11-2:同里主人空间活动范围278

图11-3:上海主人空间活动范围279

主要参考文献284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