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江必新,梁凤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5237X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224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理论编3
第一章 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法3
第二章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30
第三章 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49
第四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64
第五章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80
受案范围编115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115
第七章 可诉性行政行为149
第八章 不可诉行政行为235
诉讼主体编289
第九章 法院289
第十章 行政诉讼原告320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被告373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418
第十三章 诉讼代理人439
诉讼证据编451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451
第十五章 举证责任481
第十六章 证据的提供要求、调取和保全549
第十七章 质证580
第十八章 认证615
诉讼程序编665
第十九章 起诉和受理665
第二十章 第一审程序754
第二十一章 第二审程序902
第二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928
第二十三章 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968
第二十四章 期间、送达和费用977
法律适用编1005
第二十五章 法律适用基础理论1005
第二十六章“依据法律、法规”的理论与实践1022
第二十七章“参照规章”的理论与实践1031
第二十八章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效力1053
第二十九章 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1068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解释方法1094
行政裁判编1117
第三十一章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1117
第三十二章 形成类判决1149
第三十三章 给付类判决1174
第三十四章 确认类判决1191
第三十五章 裁定1233
第三十六章 决定1240
执行活动编1245
第三十七章 行政诉讼执行概述1245
第三十八章 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1290
第三十九章 非诉行政执行1306
主题词索引1347
法律法规索引1357
司法解释索引1359
基础理论编3
第一章 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法3
第一节 行政诉讼3
一、行政诉讼的定义4
二、中国行政诉讼的特征10
三、行政诉讼的基础16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20
一、行政诉讼法的必要性20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21
三、行政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23
四、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与功能26
第二章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30
第一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概述30
一、基本原则概述30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31
三、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功能32
四、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分类33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一:合法性审查原则34
一、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内容35
二、合法性审查原则的评价39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二:保障诉讼权利原则40
一、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40
二、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41
三、直接言词原则43
四、辩论原则44
五、原告可以处分权利原则46
第三章 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49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概述49
一、实体权利保护说50
二、维护公法秩序说52
三、纠纷解决说53
四、程序保障说55
第二节 决定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基本要素56
一、国家权力的结构形态56
二、各种国家权力的具体运用状况57
三、对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机制的总体设计与现状58
第三节 我国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选择及其实现58
一、我国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选择59
二、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实现61
第四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64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概述64
一、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渊源与流变64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65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67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67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70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73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74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75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变更76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消灭77
第四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及其运用78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78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运用78
第五章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80
第一节 旧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与发展80
一、清末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906—1911年)80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12年)85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14—1927年)86
四、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27—1949年)99
第二节 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104
一、行政诉讼制度初创时期(1949—1982年)104
二、行政诉讼制度建立时期(1982—1989年)105
三、行政诉讼制度的逐步完善时期(1989一现在)108
受案范围编115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115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和法律意义115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115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历史发展116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律意义120
第二节 决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若干变量121
一、行政主体行为的种类121
二、行政行为的性质127
三、行政行为与相对人利益的关系132
四、行政相对人的范围136
第三节 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若干因素138
一、制约行政诉讼范围的因素138
二、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依据139
第四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142
一、列举式142
二、概括式144
三、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145
第五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145
一、受案范围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145
二、受案范围与相对人受影响的权益性质148
第七章 可诉性行政行为149
第一节 行政处罚149
一、行政处罚概述149
二、行政处罚的分类150
三、关于几种特殊行为的性质154
第二节 行政强制措施156
一、行政强制措施概述156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分类157
三、关于行政强制措施的若干有争论的问题162
四、关于行政强制措施的几种特殊情况164
第三节 侵犯经营自主权的行政行为173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75
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80
三、私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81
四、三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81
五、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自主权182
六、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经营自主权182
七、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83
第四节 行政许可189
一、行政许可的含义190
二、行政许可的性质191
三、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许可案件193
四、其他行政许可案件195
第五节 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198
一、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构成199
二、关于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的几点争论200
三、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作为义务205
第六节 行政给付208
一、行政给付208
二、抚恤金209
三、社会保险金211
四、最低生活保障费212
第七节 违法要求履行义务213
一、对于“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理解214
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义务214
第八节 其他可诉性行政行为216
一、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217
二、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诉性行政行为217
第九节 关于几类特殊的可诉行政行为219
一、关于行政裁决行为的可诉性219
二、关于行政合同行为的可诉性223
三、关于准行政决定的可诉性225
第八章 不可诉行政行为235
第一节 国家行为235
一、国家行为的概念235
二、国家行为的特征237
三、国家行为排除于受案范围的基本缘由237
四、国家行为的内容239
第二节 抽象行政行为241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41
二、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缘由242
三、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243
第三节 内部行政行为245
一、内部行政行为的概念245
二、将内部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理由252
三、将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学术探讨253
四、涉及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几个问题256
第四节 终局裁决行为259
一、终局裁决行为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259
二、确定行政机关的行政终局裁决权的基本标准260
三、目前关于行政终局裁决的制度及其评述263
第五节 关于几类不可诉的行为267
一、刑事司法行为267
二、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271
三、行政指导行为276
四、重复处理行为280
五、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282
诉讼主体编289
第九章 法院289
第一节 行政审判体制289
一、行政审判体制的基本类型289
二、中国现行行政审判体制294
三、现行行政审判体制之改革与完善296
第二节 管辖303
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303
二、级别管辖306
三、地域管辖311
四、避免管辖冲突规则314
五、管辖争议及异议的处理318
第十章 行政诉讼原告320
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概述320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320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比较研究和基本框架330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337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含义337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和本质特征338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340
第三节 具体诉讼类型下的原告资格的认定343
一、形成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344
二、课以具体义务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349
三、给付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351
四、确认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353
第四节 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若干具体情形354
一、关于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354
二、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356
三、受害人的原告资格357
四、关于行政行为非直接针对的对象是否具有原告资格的问题359
五、关于诉讼代表人的问题359
六、关于社会团体能否作为原告起诉的问题361
七、关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其他的个人或者组织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362
八、关于联合企业的组成部分有无原告资格的问题363
九、关于股份公司不提起诉讼,股东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364
十、关于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对行政机关的撤换法定代表人的决定不服,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365
十一、关于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离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之后,能不能起诉以及由谁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365
十二、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有无诉权的问题367
第五节 原告资格的若干疑难问题367
一、关于行政机关能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368
二、关于在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能否具有原告资格的问题369
三、关于创设民众诉讼制度的问题370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被告373
第一节 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373
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被告374
二、经过复议情形下的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382
三、共同被告386
四、行政委托的情形下的被告390
五、行政诉讼适格被告的承继393
六、关于追加和变更被告395
第二节 域外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规则397
一、德国的被告确认规则397
二、美国的被告确认规则398
三、法国的被告确认规则400
四、日本的被告确认规则400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规则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401
一、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称谓401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标准402
三、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谁为被告的争论405
四、临时机构作为被告是否应当以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为标准407
五、军事机关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408
六、关于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是否具备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问题411
七、关于税款代征、代缴人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的问题413
八、关于村委会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问题414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418
第一节 第三人基本理论418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概念和法律地位418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意义421
三、“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含义422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425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426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429
第三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确认规则430
一、限定第三人范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30
二、关于行政主体成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可能性434
第十三章 诉讼代理人439
第一节 诉讼代理人概述439
一、诉讼代理人的概念439
二、诉讼代理人的法律特征439
第二节 法定代理人440
一、法定代理人的概念440
二、法定代理人的范围441
三、法定代理人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442
四、法定代理权限的消灭443
第三节 委托代理人443
一、委托代理人的概念443
二、委托代理人的范围444
三、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447
诉讼证据编451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451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451
一、证据的概念451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453
三、可定案证据的标准455
四、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459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460
一、学理意义上的分类461
二、实定法意义上的分类466
第十五章 举证责任481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述481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和含义481
二、举证责任的历史发展488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489
第二节 举证责任的范围494
一、关于提供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举证责任范围的问题494
二、关于行政不作为是否属于举证责任范围的问题496
第三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498
一、关于举证责任的理论和实践499
二、确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需要考虑的因素504
三、行政诉讼被告的举证责任508
四、行政诉讼原告的举证责任518
五、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举证责任527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530
一、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特征530
二、设定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考虑的若干因素531
三、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类型532
第五节 举证时限和补充证据534
一、举证时限534
二、当事人补充证据540
第十六章 证据的提供要求、调取和保全549
第一节 提供证据的要求549
一、对证据形式的要求549
二、对某些特殊证据的特殊要求553
三、提交证据的要求和证据的交接要求556
四、证据交换557
第二节 证据的调取和保全563
一、人民法院调取证据563
二、证据保全574
三、重新鉴定和勘验现场578
第十七章 质证580
第一节 质证概述580
一、质证的基本原则580
二、质证、出示证据的顺序582
三、质证的法律效果586
第二节 质证范围590
一、以质证为原则590
二、以不质证为例外590
第三节 质证规则592
一、交叉询问规则592
二、证人出庭作证规则594
三、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和专家辅助人出庭说明610
第十八章 认证615
第一节 认证概述615
一、法定证据615
二、自由心证616
三、客观心证618
四、客观心证的主要内容619
第二节 认证规则621
一、关联性规则621
二、合法性规则624
三、真实性规则628
四、案卷主义规则630
五、定案证据排除规则637
六、最佳证据规则643
七、自认规则648
八、司法认知和推定规则652
九、补强证据规则659
诉讼程序编665
第十九章 起诉和受理665
第一节诉665
一、概述665
二、诉的构成理论以及辨正672
三、诉讼类型680
四、诉的变更、诉的合并与诉的分离699
五、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交叉703
第二节 起诉721
一、起诉的概念和起诉要件721
二、起诉条件与行政复议727
三、起诉条件与起诉期限736
四、起诉的效力746
第三节 受理751
一、审查起诉751
二、对起诉的处理752
第二十章 第一审程序754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754
一、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特点754
二、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755
三、行政诉讼审理范围的模式选择762
第二节 审前准备程序768
一、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768
二、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771
第三节 开庭审理程序775
一、开庭审理的概念和特征775
二、开庭审理的方式775
三、开庭审理的程序777
四、关于开庭审理中的几个问题781
第四节 简易程序784
一、简易程序的必要性784
二、简易程序的可行性786
三、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787
四、简易程序的若干基本程序788
第五节 审理中的各项制度790
一、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790
二、撤诉802
三、缺席判决820
四、诉讼保全835
五、先予执行(先行给付)856
六、诉讼不停止执行870
七、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892
八、案件移送897
第二十一章 第二审程序902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902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902
二、第二审程序的意义904
第二节 上诉和上诉的受理906
一、上诉906
二、上诉的受理909
第三节 上诉的审理910
一、第二审程序的审查范围911
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程序914
三、附带上诉和不利益变更禁止917
四、第二审程序的裁判919
第二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928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928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928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历史沿革931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934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934
二、再审程序的启动940
第三节 再审案件的审理961
一、审理范围961
二、审理程序962
三、裁判程序964
第二十三章 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968
第一节 概述968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968
二、强制措施的意义969
第二节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种类和构成970
一、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概念和种类970
二、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构成973
第三节 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974
一、训诫974
二、责令具结悔过974
三、罚款974
四、拘留975
第二十四章 期间、送达和费用977
第一节 期间977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977
二、期间的分类和计算978
三、期日981
第二节 送达982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982
二、送达的方式983
第三节 费用990
一、行政诉讼费用的概念和意义990
二、行政诉讼费用种类和标准991
三、行政诉讼费用的预交、负担和缓减免997
法律适用编1005
第二十五章 法律适用基础理论1005
第一节 法律适用概述1005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1005
二、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1006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法源1007
一、宪法1008
二、法律1008
三、行政法规1009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010
五、规章1014
六、国际条约、协定1018
七、司法解释1019
第二十六章“依据法律、法规”的理论与实践1022
第一节 法律依据1022
一、法律作为依据的基本理由1022
二、法律的依据地位1023
三、法律适用的方式1024
第二节 行政法规依据1025
一、行政法规的立法权力来源1025
二、行政法规作为适用依据的理由1026
三、行政法规的效力及其适用规则1026
第三节 地方性法规依据1028
一、地方性法规作为适用依据的理由1028
二、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规则1028
第二十七章“参照规章”的理论与实践1031
第一节 参照规章概述1031
一、参照规章的历史演化进程1031
二、“参照”规章的具体含义1032
第二节 参照规章的法律规则1037
一、合法有效的规章应当具备的条件1037
二、确认规章合法、有效性的几个问题1042
第二十八章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效力1053
第一节 其他规范性文件概述1053
一、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范围1053
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1056
第二节 法院对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1060
一、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方式1060
二、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后的处理1061
三、关于行政解释和行政规则1062
第二十九章 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1068
第一节 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情形下的选择适用1071
一、对于“抵触”的判断1071
二、“抵触”的主要情形1072
第二节 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选择适用1078
一、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1078
二、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的适用规则1079
第三节 新旧法律规范的选择适用1081
一、新旧法律规范选择适用的几种方式1081
二、法律规范的溯及力1082
第四节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以及规章之间冲突的选择适用1085
一、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的选择适用1085
二、规章冲突若干情形下的选择适用1088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解释方法1094
第一节 法律解释概述1094
一、行政诉讼中法律解释方法概述1094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1094
第二节 文义解释1097
一、专业术语的优先性1097
二、同一术语的解释1098
三、通常语义的解释1102
第三节 体系解释1102
一、体系解释概述1102
二、同一法律规范内部的体系解释1103
三、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外部的体系解释1105
第四节 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和例示解释1106
一、历史解释1106
二、目的解释1109
三、例示解释1112
行政裁判编1117
第三十一章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1117
第一节 判决的意义和分类1118
一、判决的意义1118
二、判决的分类1123
第二节 判决制度的历史发展1125
一、西方判决制度的历史发展1125
二、中国判决制度的历史发展1128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司法权力的行政诉讼判决1132
一、司法权力独立于整个国家权力架构的历程鸟瞰1132
二、司法权力与行政公权力的平衡与制约1134
第四节 行政诉讼判决的效力1138
一、拘束力1139
二、确定力1143
三、形成力1145
四、执行力1147
第三十二章 形成类判决1149
第一节 撤销判决和重作判决1149
一、撤销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1149
二、适用撤销判决的必备条件1157
第二节 变更判决1161
一、变更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1161
二、适用变更判决的必备条件1164
第三节 舍弃、认诺判决1169
一、行政诉讼中舍弃、认诺判决之评价及其实益1169
二、适用舍弃、认诺判决的必备条件1171
第三十三章 给付类判决1174
第一节 概括的给付判决1174
一、概括的给付判决的现实载体及其评价1174
二、适用给付判决的必备要件1177
第二节 课以具体义务判决1180
一、课以具体义务判决之前提——诉之合法性1180
二、适用课以具体义务判决的必备条件1185
第三节 禁令判决1189
一、禁令判决之评价及其实益1189
二、增设禁令判决对完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重要意义1190
第三十四章 确认类判决1191
第一节 一般确认判决1191
一、一般确认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中的确立及其评价1192
二、适用确认判决的必备条件1199
第二节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1205
一、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1205
二、适用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的必备条件1208
第三节 情况判决1214
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情况判决及其评价1214
二、适用情况判决的必备条件1218
第四节 维持判决1222
一、维持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中的确立及其评价1223
二、适用维持判决的必备条件1227
第三十五章 裁定1233
第一节 裁定概述1233
一、裁定的概念1233
二、裁定的特征1233
第二节 裁定的种类及适用条件1234
一、口头裁定和书面裁定1234
二、各类裁定的适用条件1235
第三节 行政裁定的形式和效力1238
一、行政裁定的形式1238
二、行政裁定的效力1239
第三十六章 决定1240
第一节 概述1240
一、决定的概念1240
二、决定的特点1240
第二节 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1240
第三节 决定的形式和效力1241
一、决定的形式1241
二、决定书的内容1242
三、决定的效力1242
执行活动编1245
第三十七章 行政诉讼执行概述1245
第一节 执行概述1245
一、执行的概念1246
二、执行的意义1249
第二节 执行主体1250
一、执行机关1251
二、执行当事人1252
三、协助执行人1253
第三节 执行名义1253
一、执行名义的概念1253
二、执行名义的种类1253
三、执行名义的效力1258
第四节 执行措施1262
一、对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强制执行措施1262
二、非诉行政执行中的强制执行措施1272
第五节 执行开始、中止、暂缓和终结1273
一、执行开始1273
二、执行中止1276
三、执行暂缓1280
四、执行终结1282
五、关于执行和解1285
第三十八章 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1290
第一节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执行1290
一、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机关1290
二、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判决1292
三、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生效判决1293
第二节 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执行1294
一、执行程序的发起1294
二、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裁判的审查1295
三、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裁判的执行措施1296
第三十九章 非诉行政执行1306
第一节 非诉行政执行概述1306
一、“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含义1307
二、行政机关对非诉行政行为的执行1309
三、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的管辖和法律性质1311
第二节 行政非诉执行程序1316
一、非诉行政执行的申请1316
二、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1324
三、非诉行政执行的实施1336
四、对于非诉行政执行行为的司法救济1339
五、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完善1341
主题词索引1347
法律法规索引1357
司法解释索引1359
热门推荐
- 3427684.html
- 262253.html
- 2421122.html
- 3838318.html
- 825771.html
- 3449246.html
- 564769.html
- 3509206.html
- 2703165.html
- 3151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2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0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8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0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3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22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7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5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