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历史通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历史通鉴
  • 李罗力等总编撰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055705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322页
  • 文件大小:196MB
  • 文件页数:14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历史通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3

《中华历史通鉴·政治史卷》3

第一章 先秦政治演进和政治文化成果3

第一节 先秦政治演进的概况3

一、夏、商社会政治的沿革3

二、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8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11

第二节 先秦政治制度由幼雏渐趋成熟16

一、幼雏状态的夏、商政治制度16

二、西周古典政治制度的全面发展19

三、变化嬗递中的春秋政治制度23

四、战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25

第三节 先秦政治思想的逻辑发展29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29

二、春秋时期政治思想的成熟30

三、全面繁荣的战国政治思想31

第二章 大一统的秦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兴衰34

第一节 秦朝的统一和败亡34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34

二、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38

三、秦末农民大起义39

第二节 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41

一、汉初国策和“文景之治”41

二、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发展巩固和专制集权的加强44

三、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47

第三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后期的政治衰败50

一、“光武中兴”与明、章之治50

二、东汉中晚期的长期动荡不安53

三、黄巾大起义56

第四节 秦汉政治制度的沿革57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58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61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概貌65

四、选举和考核制度67

五、监察制度的建立68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70

一、李斯强调统一、坚持改革的政治思想71

二、汉初“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72

三、陆贾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治国思想73

四、贾谊的“取与守不同术”和民本思想74

五、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和三纲五常说76

六、晁错的削藩思想和桑弘羊的盐铁官营论78

七、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神学、“阀阅”特权,和对政治腐化的批判思想79

第三章 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政治发展大势81

第一节 分裂的起点——三国鼎立81

一、牧守混战和天下三分82

二、曹操的霸业和魏国政治83

三、隆中对策和诸葛亮治蜀86

四、孙吴的立国方针88

第二节 短暂的统一——西晋的治与乱89

一、司马氏代魏和世家大族势力的重起89

二、政治腐化和“八王之乱”91

三、“五胡”内迁和各族人民反晋大起义92

第三节 政治偏安和江南经略——东晋南朝政治94

一、“王与马,共天下”95

二、北伐与偏安96

三、南朝寒人的兴起98

第四节 民族战乱和民族融合——十六国北朝政治99

一、“五胡乱华”100

二、北魏的汉化改革105

三、北方的再分裂和再统一107

第五节 游移发展中的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110

一、皇权卑落与“无君”之论111

二、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113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紊乱和军事化115

四、胡汉分治和西魏北周的六官之制118

五、官吏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得失121

六、监察制度的成败125

第六节 异说并存、多元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126

一、名理思潮和曹操以法治国及刘劭《人物志》127

二、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人格129

三、魏晋务实求治的社会批判思想131

四、魏晋玄学家的政治哲学和佛教、道教与政治的关系134

五、王导的“愦愦”之政和谢安的“镇以和靖”138

六、“去故崇新”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思想140

七、“六条诏书”和苏绰的治国思想141

第四章 隋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145

第一节 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隋朝145

一、统一国家的重建145

二、宏大和短暂的强盛147

第二节 盛唐局面149

一、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49

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得失153

三、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155

第三节 中晚唐政治风云和五代政治的特点158

一、安史之乱与唐的中衰158

二、藩镇、宦官、朋党和迭起的政治风云161

三、中晚唐的政治改革163

四、黄巢起义与大齐政权165

五、五代十国的政治形势166

第四节 体制完备的隋唐政治制度168

一、皇权的变迁168

二、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完备169

三、差遣制度的创立173

四、科举、门荫与考课制度174

五、周密的监察制度178

第五节 开明进取的隋唐政治思想180

一、唐太宗君臣的治国安邦思想180

二、柳宗元及其《封建论》183

三、罗隐的“明君论”与《无能子)的非君思想184

第五章 宋辽夏金政治的波澜起伏186

第一节 北宋政治发展大势186

一、北宋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86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191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192

四、北宋后期的统治与农民起义195

五、北宋的灭亡197

第二节 南宋政治发展大势198

一、宋室南迁198

二、南宋与金的和战200

三、南宋内部的政治斗争201

四、宋蒙战争与南宋的灭亡203

第三节 日趋完备的宋朝政治制度204

一、官僚机构的设置204

二、官、职、差遣分离的设官分职制度206

三、官员的录用制度207

四、独具特色的官员管理制度210

第四节 宋代政治思想的新发展213

一、变法革新思想213

二、王霸义利之辨214

三、限制君权分散集权思想218

第五节 “因俗而治”的辽朝政治219

一、建国前的契丹220

二、耶律阿保机建国220

三、辽初的政治发展221

四、封建制的确立222

五、辽朝的衰亡223

六、西辽的建立与灭亡224

七、捺钵制度225

八、斡鲁朵与头下军州226

九、卓有成效的辽朝官制227

第六节 模仿中原王朝建立的西夏王朝229

一、党项的兴起与西夏的建立229

二、西夏的政治形势230

三、仿照唐、宋建立的政治制度231

第七节 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金朝政治232

一、金朝政治历史发展大势233

二、勃极烈和猛安谋克制度235

三、从女真官制到汉官制241

四、地方行政的多制并存到一元化的路制243

五、北方官民抗金斗争和各族人民起义246

第六章 二重体制的元朝政治251

第一节 蒙元帝国的政治兴衰251

一、由草原本位政策到汉地本位政策251

二、迂回曲折的汉化道路255

第二节 蒙汉杂揉的政治制度258

一、蒙古旧制的保留258

二、照搬金制格局的中央官制261

三、行省制度的建立265

四、重吏轻士的官员铨选制度268

第三节 元代士人的政治思想追求272

一、蒙元之际北方士人的政治思想272

二、南宋遗民的政治意识275

三、元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折射277

第七章 皇权专制极端发展的明朝政治282

第一节 明初政治发展大势和政权建设282

一、明太祖削平群雄282

二、封王建藩和靖难之役286

三、迁都北京289

四、边疆的开发与建设292

第二节 明中期的统治危机和改革自救297

一、政治危机日趋加剧297

二、改革自救和张居正变法301

第三节 明后期政治格局的新变化304

一、“市民运动”的兴起304

二、“东林党”和“复社”306

三、“改朝换代”的明末农民大起义309

第四节 极权专制的明朝政治制度313

一、废除宰相制和六部升格313

二、内阁和通政使司的建立及职权演变315

三、地方行政的调整变化316

四、文官选任与考核制度的变迁318

五、“科道”监察和“厂卫”特务暴政319

第五节 明代专制主义和反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321

一、朱元璋外儒内法、强化专制的政治思想321

二、王守仁强化政治统治、思想统治的政治思想323

三、张居正加强皇权、严明法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思想326

四、李贽主张人类平等、思想解放和功利主义的政治思想328

第八章 由盛而衰的清代前期政治333

第一节 政治历史大势333

一、清朝建立 统一中国333

二、三朝盛世 巩固边疆336

三、盛极而衰 危机四伏339

第二节 清统冶者的内外政策342

一、满族的汉化与满汉关系343

二、团结少数民族 维护国家统一346

三、“天朝大国”的对外政策348

第三节 高度集权的前清政治制度352

一、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352

二、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行政机构356

三、文官制度与幕友、书吏361

第四节 清代政治思想的新发展364

一、清统治者的治国思想365

二、反专制的进步思潮367

三、反理学的功利主张370

四、反压迫的民族思想372

五、冲破思想专制的呐喊375

第九章 中西文明冲撞和清代后期政治379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379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379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385

三、太平天国运动388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393

一、求强与求富的努力394

二、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397

三、洋务运动的文明遗产401

第三节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402

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02

二、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06

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410

第四节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灭亡413

一、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立413

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419

三、辛亥革命与清朝灭亡421

第五节 政治体制的千古奇变428

一、涉外机构的建立428

二、政治体制的改革431

第六节 风云激荡的政治思想界435

一、主张改革向前,反对复古守旧436

二、主张向西方学习,反对闭关锁国437

三、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工商业439

四、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共主或民主441

五、主张平等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445

六、反国内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和反国外殖民主义的爱国主义446

七、“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49

八、资产阶段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451

《中华历史通鉴·经济史卷》457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457

第一节 变革中的农业457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458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458

三、水利灌溉事业的兴起461

四、作物种植与农业生产率463

五、井田制度463

六、新土地制度的建立465

第二节 手工业和商业466

一、手工业发展的一般状况466

二、日趋繁荣的商业活动468

三、商业都会的形成469

四、市场的设置与管理471

五、道路开辟与交通制度472

六、货币的进化473

第三节 经济观念与经济政策475

一、富贵观和价值观475

二、先秦诸子的经济思想475

三、从重商到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476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478

第一节 经济区与经济演变状况478

一、经济区和物产分布478

二、经济的盛衰消长480

第二节 农业481

一、耕地面积和人口状况482

二、农业生产力486

三、作物种植和粮食产量486

四、其它农业部门489

五、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490

第三节 手工业和商业494

一、秦汉手工业的特征494

二、主要手工业部门496

三、交通线的开辟与交通制度499

四、商业都会·商人·商品贸易503

五、市场和物价管理504

六、与周边民族的贸易505

七、货币506

八、货币购买力510

第四节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511

一、赋役与财政511

二、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512

三、本末思想516

四、抑奢政策与消费观念518

五、货币思想52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522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江南的开发522

一、北方古老经济区域的破坏522

二、人口的耗减和流徙523

三、新经济区域的开发524

第二节 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524

一、田制524

二、赋税和徭役529

三、户籍531

第三节 农业533

一、统治阶级的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533

二、农具的改进534

三、耕作经验的积累和发展534

四、农作物种类536

五、畜牧业与林业537

六、水利建设538

第四节 手工业539

一、民间手工业的衰落和官手工业的发展539

二、官手工业的机构和管理方法540

三、民间手工业540

四、矿冶业541

五、纺织业541

六、其他手工业542

第五节 商业544

一、商业概况544

二、商人544

三、市场546

四、南北互市547

五、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及与海外的贸易548

六、货币549

第六节 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550

一、大地主庄园经济551

二、寺院经济554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发展557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557

一、疆域与人口557

二、经济区与南方经济的发展558

三、交通的发达与交通制度560

四、经济的发展与波动561

第二节 农业的成就562

一、土地制度562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565

第三节 发达的手工业567

一、官私手工业的一般状况567

二、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569

第四节 商业发展的新时期574

一、商业都市与乡村集市574

二、货币的流通与演变575

三、邸店、柜坊和飞钱578

四、富商大贾的活跃579

五、互市及对外贸易580

第五节 财政制度与经济思想581

一、从租庸调法到两税法581

二、和籴、和买与其他杂税583

三、经济思想与政策585

第五章 辽与西夏的经济发展588

第一节 多种成份并存的辽代经济588

一、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588

二、商业贸易的繁荣592

第二节 从游牧向农耕发展的西夏经济594

一、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到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595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597

三、对外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商业599

第六章 宋代的经济发展602

第一节 农业的全面发展602

一、人口和垦田的增加602

二、农田水利的兴修604

三、农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和亩产量的提高605

四、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和养鱼业的发展607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达610

一、矿冶业的空前发展610

二、纺织业发展的新水平612

三、文化与科技交相作用下的制瓷业614

四、造船业的新发展615

五、造纸业的兴盛617

六、禁榷制度下的制盐业617

第三节 商业和城镇的繁荣619

一、都市商业的繁荣619

二、草市、镇、市、乡村集市的发展621

三、工商、服务行业的行团组织622

四、多种货币同时并行623

五、海外贸易扩大625

六、反抑商思想的抬头626

第四节 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变化627

一、社会阶级结构627

二、土地所有制的新格局629

三、租佃制度631

四、财政与赋役制度632

第七章 金代的经济发展635

第一节 金代经济概述635

第二节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636

一、牛头地与牛头税636

二、官田与田租637

三、民田与二税、资产税及户调638

四、寺院土地与寺院二税639

五、工商杂税639

第三节 农业与畜牧业640

一、农业640

二、畜牧业642

第四节 手工业643

一、矿冶643

二、产盐业644

三、纺织业644

四、陶瓷业645

第五节 商业与货币646

一、商业646

二、货币649

第八章 元代的经济发展651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651

一、官田的不断增多651

二、地主阶级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653

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655

第二节 农业与畜牧业658

一、户口的变化与分布658

二、土地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兴修659

三、作物品种、分布与产量660

四、畜牧业生产661

第三节 手工业、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663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663

二、官营手工业665

三、民间手工业667

四、交通运输667

五、商业贸易669

第四节 边疆地区的开发670

一、岭北地区670

二、西北地区673

三、西藏地区674

四、西南地区675

五、东北地区676

第五节 国家财政676

一、货币发行677

二、赋役制度680

三、财政支出683

第九章 明代的经济发展687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进步687

一、农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687

二、从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的历史性转变692

三、赋役制度的变化695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699

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改良699

二、官府手工业中人身束缚的逐步松弛706

三、若干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707

第三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709

一、交通线路的进一步开辟709

二、商业性市镇的兴起710

三、商业资本的扩张713

四、国内贸易的新发展716

五、海外贸易的开拓718

六、以银为主的货币制度的形成721

第四节 经济观念的变化724

一、工商皆本观念的深化724

二、消费观念的变化726

第十章 清代前期的经济发展728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停滞728

第二节 农业、人口与移民730

一、经济政策调整与农业复苏730

二、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732

三、移民运动734

四、经济作物与农村商品经济736

五、地主与农民738

六、农业经营的变化741

第三节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742

一、手工业的兴盛及经营形态的演变742

二、交通线与货运745

三、集市、市镇和城市747

四、商人与商品流通749

五、行会制度的发展751

六、货币与金融机构753

第四节 经济问题及相关议论755

一、赋税征收与财政收入状况755

二、银荒及有关货币思想757

三、人口压力下的人口论758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的经济发展761

第一节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761

一、中外经济关系的新格局761

二、自然经济的分解763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765

四、资本的原始积累766

第二节 社会经济部门的新组合768

一、近代工矿业的兴起768

二、城乡手工业的改组772

三、农村经济的演变774

四、市场交易的扩大与商业资本的发展776

第三节 近代经济的布局779

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779

二、轮船与铁路的运行780

三、新式金融业的崛起784

四、近代城市的出现787

第四节 新的生产关系与经济观念789

一、资产阶级的形成及结构789

二、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791

三、近代经济思想的萌发794

四、清末资产阶级各派经济学说796

《中华历史通鉴·法制史卷》803

第一章 中华法律文明的发轫803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803

一、古史传说中的法律起源803

二、夏代法律概述804

第二节 立法概况805

一、夏、商、周立法的发展805

二、夏、商、周法律的形式807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807

四、封建法律文明的萌芽——《法经》808

第三节 刑罚制度的规范化809

一、夏、商、周的五刑809

二、春秋战国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811

第四节 民事、经济立法813

一、夏、商民事规范的初现813

二、西周的民事法律关系813

三、西周的经济法律关系816

四、私有制的发展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发展动向816

第五节 司法审判制度819

一、司法组织机构819

二、诉讼审判制度819

三、监狱制度821

第六节 法律思想与法律文明823

一、夏、商的天命观与法律观823

二、西周“明德慎罚”、“礼刑结合”的法律文明823

三、诸子百家对中华法律文明发展的贡献824

第二章 秦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法律制度828

第一节 秦代法制828

一、立法指导思想与法律形式828

二、秦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829

三、秦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834

第二节 汉代的立法835

一、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835

二、立法活动835

三、法律形式837

第三节 汉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839

一、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839

二、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840

三、严惩破坏统治秩序的“贼盗”罪840

四、维护封建等级特权842

五、巩固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843

第四节 汉代的刑罚制度844

一、西汉前期的刑制改革844

二、汉代的刑罚种类846

三、刑法原则的发展847

第五节 司法审判制度849

一、秦汉司法机构849

二、诉讼制度850

三、儒家思想对汉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影响852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变迁854

第一节 立法概况854

一、曹魏律令854

二、两晋律令855

三、南朝诸律令855

四、北朝诸律令856

第二节 法律内容的演变与发展857

一、法律体例、形式和概念的日趋完善857

二、行政法制857

三、刑法制度858

四、民商法861

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863

一、司法机构863

二、诉讼审判制度864

三、监狱制度864

第四节 法律的儒家化进程865

一、曹魏时期865

二、两晋时期866

三、南朝时期867

四、北朝时期868

第四章 隋唐五代臻于成熟的法律制度869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法律869

一、博取南北的隋律869

二、隋律的基本内容与特点870

三、隋律的实施及其历史教训871

第二节 唐代的立法873

一、唐初立法的指导思想873

二、《唐律》的修订875

三、唐后期立法的变化877

第三节 唐律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878

一、唐代法律的主要形式878

二、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880

第四节 民事与经济法规882

一、关于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882

二、物权883

三、债权884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立法886

五、经济法规887

第五节 刑事法律的健全889

一、“五刑”及其他刑罚899

二、“十恶”与定罪范围890

三、“八议”和其他刑法原则894

第六节 司法审判制度897

一、中央与地方司法机关897

二、诉讼与审判899

三、监狱制度902

第七节 五代十国的法制903

一、刑罚之滥903

二、法制的整顿904

第五章 宋代法律文明的进步907

第一节 《宋刑统》与其他法律形式907

一、《重详定刑统)907

二、《编敕》及其他法律形式908

三、条法事类910

第二节 立法的诸特点910

一、盗贼重法910

二、折杖与刺配912

三、民事与经济立法913

第三节 司法制度916

一、司法机构916

二、诉讼审判制度918

三、监狱制度921

第四节 法学著作与法律思想923

一、法学著作923

二、法医学的发展925

三、法律思想927

第六章 辽、西夏、金独具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929

第一节 辽从“藩汉异治”到法律的封建化929

一、蕃律与汉法的渐趋一致929

二、辽律的基本内容930

三、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931

四、北南有别的司法制度932

第二节 西夏参酌中原王朝法律制订的国家法典933

一、西夏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933

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及其特点934

第三节 金从“一依本朝旧制”到“尽行中国法”935

一、立法概况935

二、金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937

三、刑罚制度940

四、司法制度941

第七章 元代因民族而异的法律制度943

第一节 元王朝建立前的蒙古法律943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立法建设943

二、忽必烈建元前的立法944

第二节 较系统的法律形式945

一、几次重大的立法活动945

二、法律形式的多样性947

第三节 法律内容的变化及特点948

一、公开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948

二、宗教僧侣的法律特权及弊端950

三、带有蒙古旧俗的刑制951

第四节 司法审判制度的创造954

一、司法机构的多重性954

二、诉讼制度的新进展956

第五节 朴素实用的法学957

一、朴素的法律思想957

二、重视实用的法学与法医学958

第八章 明代完备而系统的法律制度960

第一节 朱元璋的法律思想与明初立法960

一、明礼导民,重典治国的法律思想960

二、有明一代的立法宗旨961

第二节 律典内容的调整964

一、行政体制与吏治964

二、广泛调整民事法律关系967

三、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969

四、严刑惩治大逆犯上的犯罪行为971

第三节 专制政治对司法制度的影响975

一、司法机关975

二、诉讼制度975

三、审判制度976

四、“卫”、“厂”干预司法977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法律制度979

第一节 入关前的法制建设979

一、立法指导思想979

二、立法活动980

三、立法的主要内容981

四、司法制度984

五、法制建设的特点985

第二节 入关后的法制建设986

一、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986

二、民事法律988

三、经济立法990

四、刑法992

五、民族立法994

六、司法制度996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法律制度1002

第一节 社会性质的变化在司法制度上的反映1002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1002

二、会审公廨1003

第二节 西方法律文化的输入与清末变法修律1004

一、会通中西的修律宗旨1004

二、固有法律体系的变化与立法的主要内容1005

三、司法制度改革1011

第三节 清末法制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地位1011

一、引进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并杂有封建礼教纲常的内容1011

二、维护地主买办的利益,确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1012

三、严厉镇压革命运动和各种民主活动1012

四、承认民营工业的合法性,推行通商惠工的政策1013

《中华历史通鉴·军事史卷》1017

第一章 先秦军事的迅速发展与兵学的兴盛1017

第一节 军事的起源1017

一、战争和军队的萌芽1017

二、古史传说中的战争1018

三、原始兵器1018

四、原始战术和防御设施1019

第二节 国家常备军事制度的建立1020

一、国家军事体制的初创:夏商兵制1020

二、渐趋完备的西周兵制1022

三、变革前夜的春秋兵制1023

四、大变革时期的战国兵制1023

第三节 兵器的光辉成就1025

一、青铜兵器的出现及其发展1025

二、青铜兵器的种类和使用组合1027

三、钢铁兵器的出现和初步发展1031

第四节 军事手工业、军事后勤和军事工程1032

一、军事手工业管理制度1032

二、军事后勤的雏形1033

三、筑城术的发展1034

四、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1034

第五节 战争样式的演进和战术的发展1035

一、车战崛起和早期步战的衰落1035

二、车战战术的发展1037

三、步战复兴和步、车、骑协同作战1039

四、早期的水战1042

第六节 兵学的渊源及其兴盛1043

一、早期军事家和早期兵书1044

二、兵家诞生和兵学兴盛1044

三、兵家的著作1045

四、《孙子)的思想及其成就1046

五、其他遗世兵书的主要内容1049

六、诸子百家论兵1050

七、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1052

八、军事地理学的进步1052

第二章 秦汉时期封建军事文明的奠基1054

第一节 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军事体制1054

一、军队的统御制度和基本结构1054

二、郡县征兵制1057

三、战时兵员补充方式与募兵制1058

四、战时部队编制与军队兵种构成1059

五、东汉时期军事体制的变化1063

六、军功爵制1065

第二节 周边形势与秦汉帝国的国防1066

一、游牧民族的军事文明1067

二、秦汉帝国的国防战略演变1068

三、徙民实边、马政与屯田1070

四、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1072

第三节 钢铁兵器与汉军的装备1075

一、统一的兵器制作与贮存制度1075

二、钢铁兵器占据战争舞台1077

三、汉代军队装备1078

第四节 战争样式与战争艺术1082

一、驾驭全局的战略指导艺术1082

二、战役行动中的协同作战1083

三、战术思想的发展1083

四、骑兵集团战术1084

五、军事后勤保障的新篇章1085

第五节 继往开来的汉代兵学1086

一、汉代的兵书整理和分类工作1086

二、《黄石公三略》1087

三、《淮南子·兵略训》1088

四、军事地理学的成就108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文明1092

第一节 多种军制及其特色1092

一、中、外军制度1092

二、世兵制1095

三、府兵制1097

四、少数民族政权的军制1098

第二节 新兵种与武器装备的发展1100

一、陆战兵种中的重甲骑兵1100

二、水军的发展1101

三、陆战兵种的主要装备1102

第三节 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战争样式的演进1104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概述1104

二、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105

三、战争样式的多样化1105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进步与发展1108

一、曹操的军事思想1109

二、诸葛亮《将苑》和《便宜十六策》中的军事思想1100

三、《阴符经》中的军事思想1112

第四章 隋唐五代军事制度的重大变化与战争艺术的发展1114

第一节 中央军事管理机构1114

一、隋十二卫及其变革1114

二、唐代南衙和北衙1115

三、尚书省兵部1116

四、唐代监军制度1117

五、五代时期的军事管理机关1117

六、军事法律及其作用1118

第二节 府兵与募兵1118

一、府兵制的改进1118

二、募兵制的实行1121

三、禁军及其他兵种构成1122

第三节 军事区划、戍边与藩镇1124

一、隋唐军事区划及戍边体制1124

二、唐前期防卫战略特色1125

三、节度使与藩镇1126

第四节 兵器的发展与军事设施的完善1127

一、兵器的发展1127

二、军事工程建设1130

三、唐代骑兵与马政1131

第五节 兵法与兵学1131

一、总揽全局、立足长远的战略指导1132

二、善用奇正、灵活多变的战法1134

三、多有创新的唐代阵法1136

四、唐代兵学1138

第五章 宋代积弱的军事与繁荣的兵学1145

第一节 重内轻外的北宋军事体制1145

一、高度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1145

二、以禁兵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体制1147

三、募兵制占主导地位的兵役制度1149

四、守内虚外的国防战略与国防设施1150

五、力图摆脱积弱困境的军事改革1152

第二节 动荡中不断变化的南宋军事1153

一、由禁军到屯驻大军1154

二、水军的突起1155

三、南宋中后期兵制的演变1156

第三节 宋代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1158

一、火器登上战争舞台1158

二、冷兵器的继续发展1160

三、水战装具的巨大进步1162

四、城防设施的进一步完善1163

第四节 丰富的作战样式和巧妙的指挥艺术1165

一、野战1165

二、城塞攻防战1167

三、水战1169

第五节 宋代兵学的全面发展1170

一、军事学术的繁荣1171

二、中国古代军事教育体制的确立和传统兵学的定型化1172

三、兵学思想的发展1173

第六章 辽、夏、金游牧狩猎民族的军事文明1176

第一节 崛起于塞外的辽朝武装力量1176

一、军事领导体制1176

二、军队编成与兵役制度1177

三、武器装备、城守设施及后勤保障1178

四、军事思想与作战指挥艺术1179

第二节 西夏从原始部落军事制到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1181

一、军事体制、兵制与兵种1181

二、兵员、军事驻守与军事思想1182

第三节 由盛转衰的金代军事1183

一、由“分兵合议”向中央集权的转变1183

二、发展迅速的武器装备1186

三、国防工程与后勤保障1187

四、与中原兵学融通的金代兵学1189

第七章 元代威震欧亚大陆的军事1191

第一节 复杂多样的军事制度1191

一、军事领导体制1191

二、军队体制及编制1191

三、军兵种1193

四、兵役制度1194

五、后勤保障1195

第二节 兵器的革新与创造1196

一、冷兵器1197

二、火器1199

三、战船1201

四、兵器发展的原因与影响1201

第三节 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1203

一、兵书与军事思想1203

二、用兵方略1204

三、惯用战术1205

第八章 明代发展到极盛的传统军事文明1207

第一节 军事制度高度专制主义化1207

一、高度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1207

二、卫所制及其演变1209

三、军事后勤体制1212

第二节 古代火器的全盛时代1213

一、火器制造的空前繁荣1213

二、冷兵器的消长1220

三、战车与战船1221

第三节 军队编制与军事训练1223

一、军队的编制与装备变化1223

二、军事教育与军事训练1226

第四节 边防与海防1228

一、国际环境与国防政策1228

二、北部边防与长城的重建1228

三、海防1230

第五节 作战样式的新发展1231

一、战斗队形与战斗面貌的变化1232

二、城塞攻防和野战、水战战法的变化1232

三、战斗指挥的变化1234

四、车营战法1234

五、戚继光的阵法与指挥艺术1235

第六节 古代兵学的又一高峰1236

一、兵书作者队伍的扩大1236

二、兵书的数量、种类和特点1237

三、兵书要籍简介1237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军制、军备和军事思想1241

第一节 满汉融合的清代军制1241

一、中央军事领导体制1241

二、八旗与绿营1244

三、军队驻防与国防格局1247

四、训练教育与后勤体制1249

第二节 遭到冷遇的火器1252

一、骑射传统与冷兵器的延续1252

二、火器发展的起落1254

三、火器的形制与种类1255

四、清前期火器停滞衰萎的原因1256

五、军器的配属与管理1257

第三节 海边防建设1258

一、边境卡伦与巡边制度1259

二、驿站、军台和军屯制度1260

三、海防体系的雏形1262

第四节 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1264

一、军事思想概述1264

二、军事著作1265

三、关于战争和作战指导的特点1267

第十章 清代后期中西军事文明的撞击与融合1271

第一节 清代后期军队建设的新发展1271

一、湘军的兴起1272

二、太平军:旧式农民武装的顶峰1274

三、淮军:军事近代化的初步尝试1276

四、练军和防军:新技术与旧制度的矛盾载体1278

五、新军:从新制度到新形象1281

第二节 新式海军的建立1287

一、三洋海军计划的制订1287

二、江浙、闽、粤海军的兴衰1288

三、北洋舰队及其基地建设1294

四、甲午战争后的海军重建1300

第三节 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1301

一、陆军装备迈入火器时代1302

二、海军的新式舰船装备1306

第四节 战争艺术和军事工程技术的演进1310

一、陆军战术的变化1310

二、近代海战艺术的初步确立1312

三、海防要塞工程技术与海口防御战术1314

第五节 兵书与清代后期军事思潮1316

一、丰富多彩的兵书1316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1317

三、“商战”与“兵战”相结合的国防思想1319

四、塞防与海防的论争1319

五、清末尚武主义思潮1320

第二部1325

《中华历史通鉴·民族与民族文化史卷》1325

第一章 先秦周边民族及其文化1325

第一节 东方夷族文化1325

一、东夷族的史地沿革1325

二、东夷族文化的一般特征1326

第二节 南方蛮族文化1328

一、蛮族及其文化1328

二、越族及其文化1329

三、巴、蜀族及其文化1331

第三节 西方戎族文化1332

一、戎族集团及其文化1332

二、羌族及其文化1332

第四节 北方狄族文化1333

一、肃慎、秽貊、朝鲜各族及其文化1333

二、山戎族及其文化1335

三、北狄族及其文化1336

四、三胡族及其文化1337

五、匈奴族及其文化1338

第二章 秦汉时期全国性多民族统一的形成1339

第一节 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1339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发展1339

一、匈奴族1339

二、乌桓、鲜卑族1343

三、蛮、越各族1345

四、西南夷各族1347

五、氐、羌及西域各族1349

第三节 汉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1352

一、同北方各族的关系1352

二、周南方各族的关系1355

三、同西方各族的关系1357

第三章 魏晋时期民族文化大观1359

第一节 入主中原的“五胡”1359

一、匈奴1359

二、羯1361

三、鲜卑1361

四、羌1363

五、氐1364

第二节 东北各族1365

一、夫余1365

二、高句丽1366

三、沃沮1370

四、勿吉1370

五、库莫奚与契丹1371

六、室韦1372

第三节 蒙古草原各族1373

一、柔然1373

二、敕勒1374

第四节 西域各族1376

一、鄯善1376

二、高昌1376

三、焉耆1377

四、龟兹1378

五、于阗1378

六、渴盘陀1378

七、疏勒1378

八、乌孙1378

九、悦般国1378

十、内地与西域1379

第五节 西境各族1380

一、吐谷浑1380

二、附国1381

三、女国1381

四、宕昌、邓至与白兰1381

五、党项1382

第六节 南方诸族1382

一、蛮1382

二、僚1383

三、俚人和傒人1383

四、爨与乌蛮、白蛮1384

五、东晋南朝政权与南方诸族1385

第四章 隋唐时期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1386

第一节 突厥及西域各族与隋唐王朝的关系1386

一、突厥的强大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1386

二、西突厥的兴亡与唐对西域的行政管辖1390

三、后突厥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1392

第二节 回鹘经济文化的发展1394

一、回鹘的兴起1394

二、回鹘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朝的关系1395

三、回鹘经济文化的发展1396

四、回鹘的南下与西迁1397

第三节 吐蕃与唐蕃和同为一家1398

一、吐蕃王朝的建立1398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1399

三、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1402

四、吐蕃王朝的衰落1403

第四节 南诏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吸收1404

一、南诏统一“六诏”1404

二、南诏与唐的关系1406

三、南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1407

四、晚期南诏1409

第五节 唐与东北各族的关系1409

一、靺鞨族与渤海国1409

二、契丹的兴起和辽朝的建立1414

三、奚与室韦1416

第六节 南方诸族经济文化的发展1417

一、江汉地区的民族融合1417

二、僚俚诸族对岭南地区的开发1418

三、流求与内地的联系1419

第五章 10——13世纪的民族与文化(上)1421

第一节 契丹族的历史与文化1421

一、10世纪的契丹族1421

二、契丹族的语言与文字1422

三、契丹族的捺钵文化1423

四、契丹族的习俗文化1425

五、契丹族的文学艺术1430

六、契丹族的科技与教育1433

第二节 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1435

一、女真勃兴与民族关系1435

二、女真族的语言文字1439

三、女真人的科技与教育1442

四、女真人的文学艺术1446

第六章 10——13世纪的民族与文化(下)1450

第三节 回鹘的历史与文化1450

一、回鹘西迁后的几个政权1450

二、回鹘文化的发展1452

第四节 吐蕃分裂后的历史与文化1457

一、吐蕃本部的分裂及甘青地区唃厮罗政权1457

二、吐蕃本部的文化1459

三、唃斯罗对吐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463

第五节 大理白族的历史与文化1464

一、白族大理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宋朝的关系1464

二、大理白族的文化1467

第七章 元代民族大家庭的初步形成1471

第一节 民族分布与民族等级构成1471

一、民族分布概况1471

二、划分民族为四等1472

第二节 蒙古族文化1473

一、语言文字1473

二、蒙古族教育1474

三、宗教1475

四、文学与艺术1476

五、科技1478

六、生活习俗1478

第三节 回族文化1482

一、文学与艺术1482

二、科学技术1484

第四节 畏兀儿族文化1486

一、语言文字1487

二、文学与史学1487

三、科学技术1489

第五节 契丹女真遗民文化1491

一、文学艺术1491

二、科学技术1496

第八章 明代少数民族及其文化1498

第一节 蒙古族的分布与文化1498

一、蒙古族的分布1498

二、蒙古族文化1500

第二节 女真——满族及其文化1502

一、女真族的分布和努尔哈赤统一各部1502

二、女真——满族文化1504

第三节 维吾尔族、回族文化1505

一、维吾尔族文化1505

二、回族的文化贡献1506

第四节 藏族与西蕃文化1507

一、政教合一和宗喀巴的宗教改革1507

二、西蕃文化1508

第五节 南方各族及其文化1509

一、白族文化1510

二、“罗罗”文化1511

三、“么些”文化1512

四、“百夷”文化1513

五、“僮”族文化1514

六、“东番”文化1515

第九章 清代前期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1516

第一节 满族及其文化1516

一、入关后的满族1516

二、“满洲根本”与“满汉一家”1517

三、满族文化的发展1517

第二节 蒙古族及其文化1518

一、蒙古诸部1518

二、盟旗制度与民族关系1519

三、蒙古族文化1520

第三节 回族及其文化1521

一、清代的回族1521

二、回族与清政府的关系1521

三、回族文化1522

第四节 维吾尔族、锡伯族文化1522

一、维吾尔族文化1522

二、锡伯族文化1524

第五节 藏族及其文化1525

一、清代藏族的名称与居地1525

二、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525

三、藏族文化1526

第六节 南方各民族及其文化1527

一、清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1527

二、彝族文化1528

三、白族文化1529

四、纳西族文化1530

五、傣族文化1531

六、瑶族文化1532

第十章 清代后期少数民族及其文化1534

第一节 满族和东北各民族文明的发展1534

一、清代后期的关内满族1534

二、民族迁徙与东北的开发1535

三、抗击侵略,捍卫边疆1537

四、民族融合与发展1538

五、东北各族文明的进步1540

第二节 蒙古和西藏1542

一、蒙古族1542

二、藏族1546

第三节 清代后期西北地区的各民族1551

一、西北回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1551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贸易1553

三、西北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1554

四、边疆危机中的新疆各族人民1555

五、新疆建省1557

六、新疆各族人民在文学上的成就1558

第四节 南方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559

一、南方各族多种社会形态的共存1559

二、浴血奋战保卫疆土1561

三、清后期的腐朽统治和南方各族人员的英勇反抗1564

四、独特的民族文化1566

《中华历史通鉴·民俗史卷》1575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与习俗1575

第一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习俗1575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和发展1575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形态1579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与婚姻习俗1580

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1580

二、父系制婚姻习俗与家庭形态的演变1584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服饰、饮食与丧葬1586

一、服饰1586

二、饮食1590

三、丧葬1592

第二章 先秦时期礼仪化的风俗传统1597

第一节 饮食与服饰1597

一、传统饮食模式的形成1597

二、服装习俗及其制式1602

三、佩饰习俗及其内容1607

第二节 婚姻丧葬1607

一、婚姻礼俗的形成1607

二、丧葬礼俗的演变1609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民俗风情1614

第一节 秦汉风俗文化概述1614

第二节 节日习俗1614

一、除夕与元旦1614

二、元宵节1616

三、上巳节1617

四、寒食节、清明节1617

五、端午节1618

六、七夕1619

七、重阳节1620

八、秦汉节俗的特点1620

第三节 祭祀、丧葬、冠礼、祝寿礼俗1621

一、祭祀礼俗1621

二、丧葬礼俗1623

三、冠礼、祝寿礼俗1625

第四节 婚姻礼俗的法典化及观念1626

一、婚姻制度1626

二、婚姻习俗1628

三、婚姻法规1630

四、婚姻观与生育观1632

第五节 丰富精美的器具文化1633

一、炊具的种类及功能1633

二、饮食器具的种类及用途1634

三、梳妆器具的种类及功能1636

四、家具的用途及礼俗1639

五、文具的种类及用途1641

六、灯具的种类及形制1643

第六节 多元化饮食模式的定型1645

一、饮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1645

二、饮食结构的确立1646

三、饮食习俗与宴饮风情1647

四、饮食心态和价值取向1649

第七节 服饰礼俗的演变与风情1651

一、常服制式的演变及其种类1651

二、冠服制度的演变及其完备1653

三、军服制式及其功能1655

四、周边民族的服饰文化1656

五、杂佩饰与梳妆发式1657

六、服饰心态和价值取向1659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精神风貌与生活习俗1661

第一节 名士风度1661

第二节 豪侠风尚1663

第三节 妇女风情1665

第四节 饮食特色1667

第五节 服装款式1669

第五章 唐代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俗1675

第一节 博大进取的精神风貌1675

一、天下一家的胸怀1675

二、进取的时代精神1678

三、豪放敦厚的社会风尚1681

四、宏大致远的气魄1682

第二节 饮食与服饰的时代特点1683

一、饮食文化的丰富1683

二、服饰文化的变革1688

第三节 婚俗、丧俗和巫卜1696

一、婚俗特征1696

二、丧俗的变化1697

三、巫卜与信仰1698

第四节 节日风俗盛况1699

第五节 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妇女1702

一、妇女参政风气1702

二、社交与结社1703

三、教育与修养1703

四、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1704

五、妆饰与审美1706

第六章 辽、夏、金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1708

第一节 辽代风俗与精神风貌1708

一、衣食住行1708

二、婚丧礼俗1713

三、岁时风俗与其他1715

四、社会精神风貌1718

第二节 夏的风俗习惯与尚武精神1720

一、风俗习惯1720

二、社会精神风貌1721

第三节 金代的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1723

一、衣食住行1723

二、婚丧礼俗1726

三、岁时风俗及其他1732

四、社会精神风貌1734

第七章 宋代的民俗文化1735

第一节 社会精神风貌1735

一、新习俗和新礼仪1735

二、商品意识增强1735

三、崇尚气节1736

四、贡举入仕1736

第二节 节日习俗1738

一、帝、后的“圣节”1738

二、官定的重要节日1739

三、节气性和季节性的节日1740

四、宗教和纪念性的节日1741

五、节日习俗的特点1741

第三节 婚姻习俗1742

一、聘礼和装奁1742

二、坐花轿1742

三、撒谷豆、跨马鞍、上高坐仪式1743

四、拜先灵和交拜仪式1743

五、结发仪式1744

六、各色新衣1744

第四节 丧葬习俗1745

一、薄葬蔚为风气1745

二、纸钱和纸质明器的广泛使用1745

三、火葬的盛行1746

四、佛、道教等的影响1746

第五节 饮食习俗1748

一、南食和北食两大系统的形成1748

二、烹饪技术的提高1749

三、各地出现特色菜肴1750

四、糖果食品和甜食的增多1750

五、饮茶更加普及1751

第六节 服饰1751

一、突破服装等级制度1751

二、崇尚素雅和大方、新颖1752

三、男女的新服装——背子1753

四、妇女戴盖头和裹足1753

五、戴花和雕青1754

第七节 生活用具1755

一、家具1755

二、炊具1756

三、灯具1756

四、其他日用器具1757

第八节 避讳习俗1758

一、官讳1758

二、私讳1759

三、避讳习俗的怀疑者和反对者1759

第九节 称谓1760

一、各行业的通用称谓1760

二、亲属间的通用称谓1760

三、士大夫之间的通用称谓1761

四、妇女的名讳1762

第十节 卫生保健1762

一、公共卫生1762

二、个人卫生1762

第八章 元代民俗文化与精神风貌1764

第一节 饮食1764

一、主食1764

二、副食1765

第二节 服饰1766

一、男子服饰1766

二、女子服饰1767

第三节 婚丧习俗1768

一、婚姻习俗1769

二、丧葬习俗1770

第四节 岁时风俗1771

第五节 社会精神风貌1772

一、文人社会风尚1772

二、异族生活习惯互为影响1773

三、一般社会精神风貌1773

第九章 明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尚1776

第一节 衣着风尚与服饰1776

一、帝后文武官员的服饰1777

二、庶民的服饰与衣着风尚1779

三、服饰的时代印记1783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1784

一、宫廷生活与饮食1785

二、王公贵胄与缙绅士大夫的饮食习尚1788

三、地方及民间年节饮食风尚1789

第三节 明人的行止与舟车1793

一、宫廷的车舆1794

二、王公贵戚与官宦的舟车1794

三、民人的行止习尚与禁忌1795

第四节 婚嫁丧葬制度与习俗1797

一、帝后的婚丧礼仪1797

二、宗室婚丧规制1800

三、品官与庶人百姓的婚丧风仪1801

第五节 年节与游艺娱乐活动1802

一、帝后与仕宦贵戚的年节娱乐1802

二、民间的年节游艺娱乐风尚1805

第六节 畸形的社会现象1807

第十章 清代前期风俗文化与社会风尚1811

第一节 服饰文化1811

一、“多元一统”的服饰文明1811

二、帝后、官员的服饰与礼仪1812

三、民人服饰与衣著风尚1816

第二节 饮食文化1818

一、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总体特征1818

二、宫廷、贵族生活与饮食习尚1818

三、民间与地方年节的“食风”1820

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1821

第三节 行止与舟车文化1822

一、帝后车舆与出巡规制1822

二、王公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礼仪1823

三、民人行止习尚与禁忌1823

第四节 婚丧制度与仪礼规范1824

一、帝后、王公的婚丧仪礼1825

二、民间的婚嫁与丧葬风仪1827

三、边疆地区民族的婚丧习俗1828

第五节 年节与游艺娱乐活动1830

一、宫中与仕宦显贵的年节娱乐1830

二、民间庙会与年节游艺风俗1831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游艺与竞技1832

第六节 娼妓与赌博1835

一、娼妓1835

二、赌博1836

第七节 社会风尚1836

一、士风1837

二、政风1839

三、学风1841

四、商风1843

五、民风1845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社会生活与风俗文化1848

第一节 服饰文化与衣著风尚1848

一、帝后文武官员的服饰仪礼与变革1848

二、民人服饰与衣著的多元化1852

三、太平天国的服饰及其特点1854

四、中西服饰文明的撞击与交织1855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1856

一、帝后与王公贵族的饮食习尚1856

二、地方及民间年节饮食风仪1858

三、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汇1859

第三节 行止与舟车文化1861

一、帝后车舆与行止规制的变通1861

二、王公贵胄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特点1862

三、民人行旅习尚与时代特色1863

第四节 婚姻丧葬制度与仪礼规范1864

一、帝王贵族的婚丧仪礼制度1864

二、民间的婚丧风仪与趋变倾向1866

第五节 娱乐文化生活1868

一、宫中帝后与贵族娱乐活动的流变1868

二、民间的各种游艺娱乐1870

《中华历史通鉴·教育史卷》1881

第一章 原始教育1881

一、传说中的远古社会教育1881

二、养老慈幼与原始学校的萌芽1882

第二章 先秦官府之学的盛衰与私学的兴起1885

第一节 教育的演变及特征1885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886

一、夏代学校的形成及类型1886

二、商代学校的构成及性质1887

三、西周学校制度的构成及特征1888

第三节 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1892

一、官学的衰败与学术下移1892

二、私学的产生及其特征1892

第四节 百家争鸣中的教育论辩1894

一、“人性”立论与教育作用的争议1894

二、教育目的论的歧异1895

三、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不同构思1895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诸多总结1896

第五节 战国文化教育的中心“稷下学宫”1897

一、稷下学宫的缘起1897

二、稷下学宫的构成及其特征1897

第六节 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1899

第三章 秦汉强化一统的文教政策及其体制1903

第一节 强化一统的秦代文教政策1903

第二节 教育政策与观念的儒学化1904

一、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904

二、汉代教育思想的儒学化1905

第三节 汉代的官方教育和察举制度1907

一、中央政府的教育活动1907

二、地方政府的教育活动1909

三、宫廷贵族教育1910

四、汉代的察举制度1911

第四节 汉代的民间教育1912

一、私家学术传授1912

二、蒙学与蒙养教材1914

三、家庭教育1914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的兴废与多元化1918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发展大势1918

一、教育兴衰的过程1918

二、影响教育兴衰的诸多因素1922

第二节 官学的设置与改造1924

一、官学的学制设置与改造1925

二、官学的经学教育1930

第三节 私学与门阀家学的盛衰1934

一、私学的持续发展与流布1934

二、私学的规模与特征1936

三、门阀家学的盛衰1937

第五章 隋唐封建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备1940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完善1940

一、教育制度的完善与重振儒学的文教政策1940

二、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多方面联系1944

第二节 教材与教法的发展1946

一、经学教材、教法的发展变化1946

二、诗文教材的进一步丰富1948

三、科技教育教材与教学体系的形成1950

第三节 教育思想的变化及特点1953

一、隋与盛唐时期教育思想的统一与兼容1953

二、唐中期的教育改革思想1955

三、唐末五代教育思想的变化1957

第六章 辽、夏、金及宋代的封建教育模式的调整与定型1960

第一节 辽代教育事业的开拓与发展1960

第二节 宋初的文教政策及教育概况1963

一、宋初的文教政策1963

二、宋初的教育概况1963

第三节 官学的振兴与改造1964

一、范仲淹与庆历兴学1964

二、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1966

三、崇宁兴学与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