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谐社会与法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和谐社会与法治
  • 李建波,周春华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ISBN:780714007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家庭教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和谐社会与法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和谐社会与法治的一般认识1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内涵1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1

(二)法治的内涵4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特征7

(一)和谐社会的特征7

(二)法治的特征11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意义16

(一)和谐社会的意义16

(二)法治的意义20

四、和谐社会与法治关系25

(一)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坚强支柱25

(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27

(三)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29

(四)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共进31

第二章 和谐社会的法理认同33

一、法的价值追求和谐33

(一)秩序价值:和谐之基石34

(二)正义价值:和谐之支柱36

二、法的作用维护和谐38

(一)维护主体行为的和谐38

(二)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40

三、法的环境要求和谐42

(一)法运行的和谐的经济环境42

(二)法运行的和谐的政治环境43

(三)法运行的和谐的思想环境45

(四)法运行的和谐的生态环境48

第三章 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评述与今鉴50

一、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的历史沿革51

(一)从严格的神权法思想到“以德配天”思想51

(二)从儒墨道三家的和谐法思想到“引礼为法”54

(三)从“引经注律”到“一准乎礼”58

二、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的基本内容60

(一)先富后教:和谐的前提61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62

(三)忠恕之道:人与人的和谐65

(四)太平盛世:社会整体的和谐67

三、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评述与今鉴71

(一)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评述71

(二)中国传统和谐法文化今鉴74

第四章 生命权与生命和谐82

一、生命权:和谐社会的“显权”83

(一)生命权的涵义84

(二)生命权的特征85

(三)生命权的属性86

(四)生命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88

(五)生命权应当成为和谐社会的“显权”91

二、生命和谐:和谐社会的起点97

(一)生命和谐的涵义98

(二)生命和谐的特征101

(三)生命和谐的基础102

(四)生命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点105

三、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关系探究108

(一)生命权是生命和谐的核心108

(二)生命和谐是生命权的拓展108

(三)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具有共同表征109

(四)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具有共同障碍109

(五)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具有共同追求110

第五章 私有财产权与和谐社会111

一、私有财产权的确立是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111

(一)中国古代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与“人本”思想113

(二)西方关于私有财产权的立法114

(三)私有财产权的确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116

(四)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逻辑互补理论117

二、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价值119

(一)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是宪政的基石119

(二)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是公平正义理念的体现121

(三)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与市场经济124

(四)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与社会秩序125

(五)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126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128

(一)转变观念是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的前提128

(二)健全法制是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的关键130

(三)营造和谐的司法环境保护私有财产权134

第六章 和谐社会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136

一、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生存的土壤136

(一)中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必要性137

(二)中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可行性143

二、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状况144

(一)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况145

(二)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局限性146

三、和谐社会违宪审查制度模式选择148

(一)各国主要违宪审查制度模式的评价148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152

第七章 和谐社会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路径选择159

一、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功能159

(一)基层民主的界定159

(二)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161

(三)基层民主法治化的作用164

二、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实践168

(一)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168

(二)当前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69

(三)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症结176

三、提高民主能力形成互动式发展模式180

(一)“民主能力”概念的提出180

(二)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的“瓶颈”184

(三)以民主能力为原动力的互动式发展模式186

第八章 和谐社会的行政许可制度190

一、行政许可制度与和谐社会191

(一)主体平等与和谐社会192

(二)行政许可是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要求193

(三)以人为本的行政许可与和谐社会195

二、我国传统行政许可制度的弊端197

(一)事无巨细,随意设立198

(二)朝令夕改,监管乏力199

(三)程序繁琐,腐败频发200

三、和谐社会行政许可制度的特点202

(一)廉洁、公开、民主203

(二)诚信、高效205

(三)有限度、有责任207

四、确立和谐社会行政许可制度的理念209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210

(二)坚持服务行政理念211

(三)提高公民权利意识213

第九章 和谐社会的信访制度215

一、信访制度的概念与沿革215

(一)信访制度的概念215

(二)信访制度的沿革216

二、信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18

(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218

(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219

(三)促进利益公平分配219

(四)实现社会正义理念220

(五)形成安定有序局面220

三、我国现行信访制度的弊病221

(一)制度功能错位221

(二)机构建设滞后222

(三)工作机制缺失223

四、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信访理念225

(一)树立民主法治理念225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225

(三)树立诚实信用理念226

五、完善和谐社会的信访制度226

(一)还原制度功能227

(二)整合信访机构227

(三)改革工作机制229

第十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赔偿制度231

一、和谐社会司法赔偿制度之价值231

(一)确保国家与公民地位的和谐232

(二)确保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233

(三)确保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和谐234

二、中国司法赔偿独立地位之质疑235

(一)司法赔偿概念独立之质疑235

(二)司法赔偿立法独立之质疑237

三、我国现行司法赔偿制度问题之透视240

(一)权力运行与权利行使不和谐240

(二)司法系统内部关系不和谐242

(三)司法机关与公民地位不和谐242

(四)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不和谐243

(五)私人利益自身的实现不和谐244

四、域外司法赔偿制度概览及借鉴244

(一)域外司法赔偿制度概览245

(二)域外司法赔偿制度的借鉴246

五、重构我国司法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247

(一)确保权力运行与权利行使和谐247

(二)确保司法系统内部关系和谐248

(三)确保司法机关与公民地位和谐249

(四)确保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和谐的代执行250

(五)确保私人精神赔偿的和谐251

第十一章 和谐社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54

一、民族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254

(一)民族关系和谐的内涵254

(二)民族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5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法制保障260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况260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法制保障264

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关系更加和谐269

(一)理论层面269

(二)立法层面271

(三)实践层面273

第十二章 和谐社会的宏观调控制度建设276

一、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277

(一)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与经济和谐277

(二)WTO同政府与市场的和谐279

(三)宏观调控制度建设是国内外和谐的客观需要281

二、不和谐的中国现行宏观调控制度283

(一)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内部的不和谐283

(二)宏观调控制度与相关国内经济制度的不和谐284

(三)宏观调控制度与WTO制度的不和谐286

三、和谐社会宏观调控制度建设的总体原则288

(一)非歧视原则:公平理念的体现289

(二)透明度原则:公开理念的追求290

(三)法制统一原则:协调理念的拓展291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率理念的深化292

(五)国家经济安全原则:均衡理念的取向293

四、和谐社会宏观调控制度建设的具体策略294

(一)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294

(二)完善宏观调控专项制度303

(三)完善宏观调控相关制度309

第十三章 和谐社会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312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312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13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促进社会和谐314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保障315

(一)严峻的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315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保障318

三、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局限性323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偏差及其影响323

(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影响327

四、和谐社会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思路330

(一)观念更新: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和谐发展主义331

(二)制度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发展趋向333

主要参考书目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