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 一种设计研究框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佑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134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网络教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 一种设计研究框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之旅1
一 问题提出1
二 研究定位10
三 设计研究15
四 研究架构41
第一章 学习系统的知识时代追溯46
第一节 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及其框架指向46
一 时代变迁: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46
二 知识时代教育的“李约瑟难题”:知识的悖论与整观的缺失48
三 学习目标的统整:关注21世纪学习目标,重建知识创新的目标取向51
四 学习系统的重建:提倡能力本位学习,重构整观教育的价值框架53
第二节 从数据到智慧:知识创新的多维构面剖析54
一 知识及其连续体55
二 学习情境中的知识多维度构面56
三 追问:知识的动力学特质与新型知识观64
第三节 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69
一 学习系统中的群体及其支持69
二 教学传播系统及其结构向度70
三 追问:学习系统中的群体缺席与互动失衡71
第四节 从习得到建构:学习领域的多重隐喻解构72
一 学习隐喻概述73
二 学习的三种隐喻74
三 追问:多重学习隐喻中的分布式机制77
第五节 从认知到发展:学习系统的整观取向诉求82
一 概述82
二 学习系统及其分析框架83
三 学习领域与个体发展指向:多维视角85
四 从全脑学习到全人教育:整体诉求95
五 比较与述评:学习系统要素的抽象97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广博考究98
第二章 协同学习系统的模型与框架100
第一节 重塑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101
一 学习系统模型的协同学关照101
二 现有学习系统的局限103
三 创设适应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106
第二节 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109
一 协同学习含义109
二 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112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场论及其动力学120
一 从场、认知场到学习场120
二 协同学习场122
三 五场协同模型128
四 协同学习场动力学130
第四节 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维度136
一 知识生态维度136
二 学习联通维度137
三 认知加工维度143
四 多场协调维度145
第五节 协同学习系统的实践框架146
一 协同学习的实践空间146
二 协同学习的深度知识建构框架155
三 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158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原型开发160
第三章 协同学习原理与机制162
第一节 深度互动原理163
一 互动与深度互动163
二 深度互动原理及其推论167
第二节 汇聚共享原理173
一 教育情境中信息传播的汇聚与共享173
二 汇聚共享原理及其推论176
第三节 集体思维原理180
一 思维的个体与集体特质180
二 集体思维原理及其推论181
第四节 合作建构原理188
一 合作建构的内涵188
二 合作建构原则及其推论191
第五节 多场协调原理196
一 多场协调的教育意蕴196
二 多场协调原理及其推论197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学习轨线204
第四章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设计206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学习系统创新207
一 信息技术与学习系统变革208
二 技术系统与学习方式的发展演变211
三 学习系统中的技术角色214
第二节 协同学习系统中的技术隐喻218
一 协同学习系统的技术要素218
二 支持知识建构的技术系统219
三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作为深度知识建构工具222
第三节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初步架构223
一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规划223
二 知识标注工具设计224
三 知识建构工具设计227
第四节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可用性测试228
一 研究目的228
二 分析模型229
三 研究设计231
四 数据分析232
五 可用性分析234
第五节 支持深度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架构235
一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框架设计235
二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237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技术制品242
第五章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与应用框架244
第一节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245
一 协同学习设计概述245
二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247
三 协同学习设计模式的表征与解释248
第二节 协同学习活动开发250
一 协同学习活动250
二 协同学习活动结构252
三 协同学习活动编列方法252
四 协同学习活动选择矩阵254
第三节 协同学习场域构建254
一 协同学习场域及其分层254
二 协同学习场域设计模型256
三 协同学习场域设计策略257
第四节 协同学习环境设计266
一 协同学习环境概述266
二 协同学习的时空结构268
三 协同学习的关系构成270
四 协同学习工具的结构化选择272
第五节 协同学习的应用框架273
一 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273
二 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275
三 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模型特点276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干预开发278
第六章 协同学习实证分析与扩展评价279
第一节 协同学习第一循环效果分析280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280
二 研究方法280
三 研究组织282
四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284
五 主要结论290
第二节 协同学习第二循环改进及效果分析291
一 第二循环研究的必要性291
二 教学设计改进291
三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293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中知识建构使能机制分析296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296
二 口语报告分析方法296
三 研究实施299
四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299
第四节 境脉扩展评价: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协同学习特质追寻303
一 杜郎口中学及其非典型教改303
二 协同学习特质追寻304
三 结论与反思311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拓延评价312
结语 迈向一种学习系统新框架314
一 本书观点总结314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318
三 未来研究取向319
附录322
一 学习系统要素的抽象322
二 可视化思维结构与图式326
三 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到典型学习范型的映射分析333
四 协同学习活动序列336
五 协同学习活动—学习设计选择矩阵342
六 协同学习活动—原理选择矩阵344
七 协同学习研究量表346
八 协同学习研究量表信效度分析349
参考文献352
后记379
热门推荐
- 547409.html
- 614292.html
- 935298.html
- 674685.html
- 2465978.html
- 992144.html
- 2501493.html
- 3362038.html
- 2525268.html
- 1742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7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6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26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1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9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7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9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1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28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