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烧伤外科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葛绳德,夏照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金盾出版社
- ISBN:750824136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999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037页
- 主题词:烧伤-外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烧伤外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烧伤概述1
一、致伤原因1
第一篇 总论1
三、烧伤外科的前景4
二、平时和战时烧伤4
一、古代烧伤医学的记载6
第二章 我国烧伤医学古今概况6
二、近代中医药治疗烧伤的回顾7
三、现代烧伤医学的发展阶段和贡献8
五、21世纪我国烧伤外科的思考与展望10
四、我国烧伤外科学会和期刊的建设10
六、附件13
一、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新观念17
第一节 概述17
第三章 循证医学17
二、定义和概念18
四、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19
三、有关争议19
六、医学教育改革20
五、重要性20
一、创建的基础21
第二节 建立和发展的背景21
七、推动个体化治疗21
一、核心内容22
第三节 核心内容和评价标准22
二、国际组织22
一、实用意义23
第四节 实用意义和研究价值23
二、评价标准23
四、烧伤外科专业的科学研究24
三、我国发展状况24
二、国际协作网络和最佳研究成果24
第五节 常用术语25
一、运用辩证思维的重要性29
第一节 临床思维和辩证法29
第四章 临床思维和医学辩证法29
二、临床思维的方法30
三、心理状态对正确思维的影响31
一、应具备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3
第二节 实验医学和临床医学33
二、辩证法与临床科研人员素质的关系34
一、辩证法在烧伤外科的应用36
第三节 烧伤外科医学辩证法36
二、应用辩证法应注意的问题37
三、辩证法在烧伤诊治中的应用39
第一节 边缘学科和专业协作41
第五章 边缘学科和专业化队伍建设41
第三节 国际经验42
第二节 专业队伍和临床需要42
一、人员素质和整体水平43
第四节 人员素质、整体水平和值得注意的倾向43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44
二、我国烧伤外科的建立和发展46
一、创建阶段46
第六章 烧伤外科的历史和展望46
第一节 历史回顾46
一、主要差距47
第二节 主要差距和面临的问题47
三、专业骨干队伍的作用47
二、面临的问题48
一、临床和实验问题49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探讨49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50
一、社会需求的变化51
第四节 展望51
三、培养和引进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51
三、网络结构的建设52
二、优胜劣汰的趋势52
一、明确病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53
第七章 烧伤救治须知53
二、把握病情总体发展规律54
主编述评55
三、治疗计划和策略55
一、解剖学58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58
第八章 皮肤的结构与烧伤损害58
二、组织学59
四、功能61
三、超微结构61
一、损伤因素62
第二节 烧伤的损害62
二、免疫功能紊乱63
三、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平衡失调64
五、局部损害65
四、内皮素的分泌和效应65
六、远隔部位及全身的损害66
七、预后71
主编述评74
二、方法76
一、临床意义76
第九章 烧伤伤情判断标准76
第一节 烧伤面积估计76
二、方法演变79
一、临床意义79
第二节 烧伤深度估计法79
四、四度五分法82
三、全身效应82
一、历史回顾83
第三节 烧伤严重程度划分83
二、修订方案84
主编述评87
一、热力烧伤88
第一节 现场急救88
第十章 烧伤院前急救88
三、复合损伤和中毒91
二、特殊原因烧伤91
一、送院92
第二节 送院和转院92
二、转院94
三、战时医院治疗前伸95
主编述评96
一、特点100
第一节 概述100
第十一章 成批烧伤救治100
三、社会医疗问题101
二、成批数量标准101
一、民防体系102
第二节 组织机构102
二、卫生管理机构103
三、医疗救护104
二、航空救护106
一、转送方式和工具106
第三节 远程转送106
二、抢救组的工作制度108
一、抢救组的组成108
第四节 医院救治组织工作108
三、药材和敷料供应109
四、等级医疗制度110
主编述评111
一、燃烧性武器114
第一节 燃烧性武器及其致伤效应114
第十二章 战时烧伤伤员的救治114
二、致伤效应116
一、火线抢救119
第二节 分级救治119
三、早期治疗120
二、紧急救治120
一、后送的组织领导121
第三节 伤员后送121
四、专科治疗121
二、后送工具122
三、后送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123
主编述评124
二、人员配备125
一、条件设置125
第十三章 门诊治疗125
第一节 门诊设置125
二、吸入性损伤和中毒126
一、烧伤严重程度126
第二节 门诊治疗对象选择126
四、伤员年龄及伤前健康状况127
三、特殊烧伤127
一、冷水治疗128
第三节 门诊治疗措施128
五、门诊治疗烧伤患者禁忌证与适应证128
三、水疱的处理129
二、疼痛处理129
四、外用药物治疗130
八、处理残余创面131
七、处理瘙痒131
五、包扎创面与换药131
六、抬高患肢131
十、防治感染132
九、中重度烧伤的治疗132
十一、康复治疗133
主编述评134
二、专科急救136
一、急救处置原则136
第二篇 烧伤急性期诊治136
第十四章 医院内救治136
第一节 急救程序136
一、急救复苏138
第二节 急诊处置138
二、检查诊断及询问病史139
三、复合伤处理141
四、清创和局部处理142
五、成批伤员早期处置143
二、系统治疗144
一、早期救治144
第三节 救治措施144
一、早期切痂植皮148
第四节 早期切痂植皮及创面处理148
二、创面处理149
三、吸入性损伤的救治150
主编述评151
一、损伤与应激155
第一节 早期病理生理155
第十五章 休克和再灌注损伤155
二、微血管通透性改变158
四、烧伤损伤中内皮细胞的作用160
三、细胞膜损伤和细胞水肿160
五、微循环变化和白细胞的黏附机制162
七、渗出、脱水与休克163
六、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163
二、延迟复苏再灌注损伤165
一、延迟复苏临床特点165
第二节 延迟复苏和再灌注损伤165
三、延迟复苏再灌注损伤机制166
四、心肌、肠道屏障和红细胞膜的损害167
五、综合处理措施168
六、重要并发症的防治169
二、分期170
一、损伤特点170
第三节 吸入性损伤170
二、休克的影响171
一、休克期评价171
第四节 预后171
主编述评173
二、补液的重要性175
一、临床意义175
第十六章 液体复苏175
第一节 早期休克复苏的重要性175
二、体液丢失与烧伤严重程度有关176
一、体液丢失致容量不足176
三、提高复苏治疗水平的重要性176
第二节 早期休克的特点176
五、伤前情况和身体素质的影响177
四、体液不足的程度与体重体型有关177
三、体液紊乱与院前急救处理有关177
二、调整补液公式的基调178
一、作用和评价178
六、复合损伤的影响178
七、其他因素的影响178
第三节 补液公式178
三、公式存在的问题180
四、程式化和个体化181
五、复苏补液公式182
一、胶体溶液185
第四节 复苏用液185
六、公式的局限性和变量的添加185
七、原则性和灵活性185
二、晶体溶液188
二、生命体征190
一、脱水表现190
第五节 临床指标190
四、辅助监测193
三、舌象和消化道症状193
五、实验室检测194
一、辅助心功能195
第六节 综合治疗195
三、保护肾功能196
二、支持呼吸功能196
四、对抗损伤因子198
主编述评200
一、致伤机制204
第十七章 吸入性损伤204
三、病理生理改变205
二、病理改变205
四、病情分度207
六、临床表现208
五、病程分期208
七、辅助检查209
八、诊断210
九、治疗211
主编述评219
一、窒息性气体221
第一节 有害气体损害和中毒221
第十八章 吸入性损伤并发症221
二、刺激性气体224
二、治疗226
一、诊断226
第二节 声门上水肿226
主编述评230
第一节 愈合过程233
第十九章 烧伤创面愈合机制233
一、炎症反应234
三、组织重建236
二、细胞增殖236
二、生长因子237
一、参与和调节创面愈合的细胞237
第二节 创面愈合的调节237
三、胞外基质239
第三节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240
二、全身因素241
一、局部因素241
主编述评243
二、浅度烧伤愈合244
一、创面处理的重要性244
第二十章 烧伤局部治疗244
第一节 概述244
三、深度烧伤的危害和治疗目的245
四、保痂和溶痂治疗247
五、多部位和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局部处理248
第二节 处理方式249
一、传统疗法250
二、湿润疗法253
三、换药255
第三节 局部用药256
一、目的与作用256
三、外用药物257
二、选药原则257
主编述评259
三、外用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地位262
二、全身抗菌治疗的作用和不足262
第二十一章 外用抗菌药物262
第一节 烧伤创面感染防治262
一、烧伤创面感染的特点262
一、磺胺药及其衍生物263
第二节 外用抗菌药物263
四、抗菌消毒剂266
三、百多邦266
二、喹诺酮类衍生物266
六、其他外用抗菌药物267
五、酶制剂267
一、抗生素268
第三节 抗生素和抗真菌外用药268
一、创面菌群变迁269
第四节 创面菌群变迁和外用抗菌药选择269
二、抗真菌药物269
二、选药原则270
主编述评271
一、创面覆盖物的功能与主要指标274
第二十二章 创面覆盖物274
二、暂时性覆盖物275
三、永久性覆盖物279
四、创面覆盖物的结构与类型284
五、创面覆盖物的临床应用286
主编述评287
一、发展历史及主要研究进展289
第一节 组织工程动态289
第二十三章 组织工程289
二、种子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研究291
三、支架材料与组织工程294
四、细胞信号调控与组织工程296
第二节 体外表皮细胞膜片297
第三节 真皮支架298
四、活性真皮替代物299
三、含细胞真皮替代物299
一、无细胞真皮替代物299
二、人工合成真皮替代物的基本条件299
第四节 器官型活性复合皮300
一、细胞外基质替代物301
第五节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301
四、应用进展302
三、生长因子302
二、种子细胞302
主编述评307
一、手术适应证309
第一节 概述309
第二十四章 烧伤手术治疗309
三、手术时机310
二、手术原则310
五、术前准备311
四、术式选择311
六、术中处理312
一、切痂术313
第二节 坏死组织清除方法313
七、术后处理313
八、抗生素的应用313
二、削痂术315
三、扩创术316
四、创面覆盖物317
一、游离皮片移植术318
第三节 皮肤移植手术318
二、皮瓣移植术323
第四节 皮库与皮肤保存330
一、管理措施331
二、皮肤保存334
三、皮库发展前景342
主编述评343
一、皮肤移植的基本概念346
第一节 概述346
第二十五章 移植免疫346
二、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基本理论347
二、Th1/Th2细胞与免疫反应349
一、Th1/Th2细胞的生物学功能349
第二节 T细胞亚群与免疫反应349
一、全身免疫350
第三节 混合移植延缓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350
三、自体皮岛效应351
二、诱导局部免疫耐受351
四、自体表皮细胞诱导局部免疫耐受352
五、局部免疫耐受中Th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10353
二、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354
一、胸腺与移植免疫耐受354
第四节 移植免疫最新研究进展354
三、细胞共刺激通路与移植免疫356
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358
主编述评362
二、烧伤特点及治疗364
一、解剖特点364
第二十六章 特殊部位烧伤364
第一节 头皮和颅骨烧伤364
二、烧伤特点及治疗365
一、解剖特点365
第二节 颜面部烧伤365
一、眼部烧伤367
第三节 眼部及外耳部烧伤367
第四节 手部深度烧伤369
二、外耳部烧伤369
一、解剖特点370
二、手部烧伤特点372
四、处理原则373
三、手部烧伤深度的分类及深度烧伤的分区373
五、治疗方法374
二、会阴部烧伤377
一、足部烧伤377
第五节 足部与会阴部烧伤377
主编述评380
一、了解和估计病情382
第一节 概述382
第二十七章 烧伤麻醉382
二、麻醉前准备383
四、常用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384
三、术前用药384
五、麻醉特点387
一、早期清创术389
第二节 常用烧伤手术的麻醉389
四、其他手术390
三、肉芽创面游离植皮术390
二、早期切(削)痂术390
六、特殊手术391
五、大换药391
七、烧伤整形手术392
二、循环监测393
一、呼吸监测393
第三节 烧伤手术麻醉中的监测393
三、体温监测394
主编述评395
一、体液的组成与分布397
第一节 体液的基本概念397
第二十八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397
三、机体内环境稳定398
二、体液间隙398
五、体液平衡399
四、体液成分与浓度399
七、度量单位403
六、物质的转移403
一、酸解离度404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404
八、主要电解质404
九、钠滤过分数——FE(Na)404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405
三、酸碱度(pH值)405
二、氢离子405
五、酸碱变化408
第三节 水和电解质紊乱411
一、水和钠的紊乱412
二、钾的紊乱419
三、钙的紊乱422
四、磷的紊乱424
五、镁的紊乱426
一、单纯型酸碱紊乱427
第四节 酸碱紊乱427
二、混合型酸碱紊乱432
第五节 补液疗法434
四、静脉输注液体和药物的种类435
三、计划和落实435
一、原则和要领435
二、规划和安排435
主编述评440
二、呼吸道和肺组织受损444
一、体表受损444
第二十九章 烧伤感染444
第一节 屏障损害444
一、入侵途径445
第二节 感染入侵途径和传播媒介445
三、肠道屏障受损445
二、传播媒介446
一、病原菌耐药447
第三节 烧伤感染和医院感染447
三、医院感染的威胁448
二、烧伤感染和交叉感染448
一、细菌449
第四节 病原菌449
二、真菌454
一、病理基础455
第五节 创面感染455
三、病毒455
二、临床特点456
三、防治原则和方法457
一、创面脓毒症459
第六节 全身侵袭性感染459
二、脓毒症461
一、用药指征464
第七节 外用抗菌药物治疗464
二、使用原则465
一、适用原则466
第八节 全身抗生素应用466
三、用药策略467
二、科学用药467
一、综合预防措施468
第九节 综合防治措施468
二、综合治疗措施469
二、预后470
一、影响470
第十节 影响和预后470
主编述评471
二、预防性治疗指征475
一、烧伤感染防治研究回顾475
第三十章 烧伤的抗生素治疗475
第一节 预防性治疗475
一、细菌耐药性及发生机制分类476
第二节 细菌耐药机制476
二、细菌产酶477
三、泵出系统479
一、烧伤抗菌药物选用原则与方案480
第三节 抗菌药物选择480
四、膜孔蛋白与靶位480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482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86
四、肽类抗生素487
五、氟喹诺酮类抗生素489
主编述评491
一、医院感染发展简史493
第一节 烧伤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关系493
第三十一章 医院感染与感染监控管理493
三、烧伤感染和医院感染494
二、医院感染及医院烧伤感染的诊断标准494
第二节 感染监控和管理495
二、感染管理496
一、感染监控496
第三节 医院烧伤感染流行病学调查501
二、烧伤感染调查资料及致病菌调查502
一、调查方法502
三、抗生素滥用现状调查505
四、影响耐药性发展和扩散的因素调查506
五、抗生素临床应用的问题与医院感染关系调查507
主编述评510
一、免疫功能变化513
二、非特异免疫功能紊乱513
第三十二章 烧伤免疫513
第一节 烧伤免疫平衡失调513
一、淋巴细胞515
第二节 免疫细胞变化515
二、单核巨噬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517
一、分类518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变化518
二、白介素变化519
四、干扰素520
三、肿瘤坏死因子520
一、免疫器官受损521
第四节 免疫失衡机制521
五、集落刺激因子521
三、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影响522
二、免疫物质丢失522
二、感染与免疫523
一、休克与免疫523
四、免疫抑制物的作用523
第五节 烧伤处理和免疫功能的关系523
三、切痂与免疫524
四、营养与免疫525
一、非特异免疫制剂526
第六节 免疫疗法526
五、移植与免疫526
三、细胞因子制剂527
二、特异免疫制剂(菌苗及疫苗)527
五、抗过激炎症反应药物528
四、免疫调节剂528
七、免疫抑制剂529
六、中药529
主编述评531
一、烧伤休克心533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533
第三十三章 烧伤并发症533
二、心力衰竭535
三、心律失常537
五、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539
四、心脏感染539
六、高血压症540
一、肺水肿541
第二节 呼吸系统541
二、肺炎547
三、肺不张549
四、肺栓塞551
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53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558
第三节 泌尿系统558
二、感染566
一、食管炎569
第四节 消化系统569
二、急性胃扩张570
三、应激性溃疡571
四、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575
五、腹泻576
六、真菌性肠炎578
第五节 神经系统579
一、脑水肿580
二、高渗性昏迷583
三、中毒性脑病585
四、电昏迷586
五、脑脓肿587
六、惊厥588
七、脊髓损伤589
八、周围神经损伤591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592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反应593
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反应594
四、下丘脑-腺垂体-性腺(HPG)轴反应595
三、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HPT)轴反应595
五、糖代谢调节激素变化和应激性糖尿病596
六、其他腺垂体激素597
七、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激素598
一、骨关节烧伤599
第七节 骨关节烧伤及其并发症599
二、并发症601
主编述评604
一、发病机制611
第三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611
二、临床特征617
三、诊断标准620
四、防治原则623
五、预后627
主编述评628
一、代谢的特点630
第一节 概述630
第三十五章 代谢630
二、代谢的调节632
一、高代谢639
第二节 代谢紊乱639
二、糖代谢紊乱640
三、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641
四、脂类代谢紊乱643
五、微量元素代谢紊乱644
一、适度代谢营养支持646
第三节 并发症防治646
二、代谢反应调理650
主编述评653
一、营养的重要性655
第一节 概述655
第三十六章 营养655
一、能量需求测定和计算方法656
第二节 营养需求656
二、营养代谢支持发展趋势656
三、脂肪需求658
二、糖类需求658
五、维生素需求659
四、蛋白质需求659
六、微量元素需求661
七、其他特殊营养成分663
一、肠内营养665
第三节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665
二、肠外营养670
主编述评672
四、治疗675
三、诊断675
第三十七章 特殊原因烧伤675
第一节 热挤压伤675
一、损伤机制675
二、临床表现675
一、简史及其流行病学676
第二节 电烧伤676
二、致伤机制及影响因素677
三、损伤形式及病理生理679
五、组织烧伤及可能并发症681
四、电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早期治疗681
六、创面修复684
一、概述688
第三节 化学烧伤688
二、酸烧伤690
三、碱烧伤695
四、其他化学物质烧伤697
一、芥子气皮肤损伤704
第四节 化学战剂损伤704
二、路易氏剂皮肤损伤707
三、氮芥皮肤损伤709
四、刺激剂皮肤损伤710
一、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711
第五节 放射损伤711
二、临床表现712
三、诊断与治疗715
四、预后717
主编述评718
二、基本特点722
一、分类722
第三十八章 复合伤722
第一节 概述722
一、临床特点与类型723
第二节 放射性复合伤723
二、放射复合伤的治疗726
一、烧伤复合伤729
第三节 烧伤与化学复合伤729
二、化学性复合伤731
主编述评733
一、小儿生理特点及伤情估计735
第一节 概述735
第三十九章 小儿烧伤735
二、治疗738
一、感染740
第二节 感染及常见并发症740
二、常见并发症742
主编述评747
一、生理特点749
第一节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变化749
第四十章 老年人烧伤749
一、三高现象750
第二节 烧伤临床特点750
二、体液变化750
三、药物代谢变化750
二、多器官损害严重751
一、休克期治疗752
第三节 休克期治疗及创面处理752
三、创面愈合缓慢等752
二、创面处理754
主编述评757
一、临床意义及疼痛分类760
第一节 概述760
第四十一章 烧伤患者的镇痛与镇静760
二、伤情与疼痛评估761
一、药物选择762
第二节 药物镇痛与镇静762
三、实施原则762
二、镇痛方法764
一、疼痛定位方法及身体区分765
第三节 腕踝针法止痛765
二、针刺点及针刺方法766
第四节 特殊状态镇痛与镇静的处理770
一、机械通气770
三、疗效评估770
三、痒痛771
二、幻肢痛771
主编述评772
一、门诊、急诊及住院接待护理774
第一节 烧伤常规护理774
第四十二章 烧伤的护理774
二、创面护理776
一、休克期护理779
第二节 休克期及感染期护理779
二、感染期护理781
三、吸入性损伤和气管切开护理782
一、特殊部位烧伤的护理784
第三节 特殊部位特殊原因烧伤的护理784
二、特殊原因烧伤的护理787
一、小儿烧伤的护理790
第四节 小儿和老年人烧伤的护理790
二、老年人烧伤的护理791
一、烧伤患者的营养补充792
第五节 烧伤及其并发症的饮食护理792
一、护士素质修养794
第六节 烧伤的心理护理794
二、烧伤并发症的饮食护理794
二、心理护理方法795
一、头面部疼痛及护理796
第七节 烧伤疼痛的护理796
二、会阴部疼痛及护理798
三、肢体疼痛及护理799
四、小儿烧伤疼痛及护理800
五、老年人烧伤疼痛及护理801
一、康复护理802
第八节 康复护理及相关问题802
二、烧伤病区管理制度及尸体料理804
主编述评806
二、对康复标准的认识809
一、促进烧伤康复的发展809
第三篇 烧伤康复治疗809
第四十三章 烧伤康复的意义和主要对象809
第一节 烧伤康复的意义809
一、心理障碍810
第二节 主要对象康复的对策810
三、体表损害和容貌损毁811
二、精神异常811
五、社会适应性减退812
四、功能障碍812
主编述评813
一、瘢痕的病理形态及类型815
第一节 概述815
第四十四章 烧伤瘢痕的防治815
二、瘢痕形成机制816
一、发生规律819
第二节 畸形和功能障碍819
二、重点部位820
一、预防821
第三节 烧伤瘢痕防治821
二、加压疗法822
三、瘢痕内激素注射疗法824
四、功能治疗825
六、外用药物和外敷治疗828
五、美容护理828
主编述评830
一、建立烧伤后心理和社会治疗模式833
第一节 概述833
第四十五章 烧伤后的心理和社会问题833
二、悲伤反应834
一、各时期精神障碍835
第二节 精神障碍835
二、常见精神障碍836
三、儿童精神行为838
二、复工或复学能力839
一、对家庭的影响839
第三节 烧伤涉及的社会问题839
三、婚姻、恋爱和性功能问题840
主编述评841
二、产生畸形的原因843
一、瘢痕挛缩畸形843
第四十六章 整形手术治疗843
第一节 概述843
三、早期治疗与畸形的预防844
四、整形手术要求845
五、基本操作技术846
六、整形原则849
一、瘢痕磨削术851
第二节 手术方法851
二、Z字改形术852
三、瘢痕切除松解术855
四、游离皮片移植术857
一、术前准备862
第三节 围手术期处理862
一、皮肤864
第四节 修复材料864
二、术后处置及功能锻炼864
二、扩张的皮肤软组织866
三、高分子生物材料870
主编述评873
一、概述875
第一节 眼睑成形术875
第四十七章 整复再造875
二、眦切开和眦角成形术877
五、眼睑外翻的整复878
四、睑劈开术878
三、睑缘粘连术878
六、眼睑缺损的整复879
七、眦部瘢痕畸形的整复883
一、颊黏膜瓣修复法885
第二节 小口畸形矫正术885
四、黏膜瓣与皮瓣联合修复法887
三、黏膜瓣与唇红瓣联合修复法887
二、唇红瓣修复法887
一、应用解剖888
第三节 鼻成形术888
三、鼻翼缺损的修复891
二、鼻部瘢痕切除术891
四、鼻小柱缺损的修复894
五、鼻尖缺损的修复895
六、全鼻缺损的修复898
七、前鼻孔狭窄与闭锁修复904
一、应用解剖905
第四节 外耳再造术905
二、耳轮缺损再造术906
三、小部分耳缺损再造术908
五、耳大部分缺损及全耳缺损修复术909
四、耳垂缺损修复术909
一、概述915
第五节 拇指再造术915
二、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术918
一、双皮管阴茎再造术921
第六节 阴茎再造921
二、大腿部套入式皮管阴茎再造术923
五、一期阴茎再造术924
四、龟头成形术924
三、腹胁岛状皮瓣阴茎再造术924
主编述评927
一、一般疗法929
第一节 疗养方法929
第四篇 烧伤社会保障929
第四十八章 烧伤疗养929
二、自然因子疗法930
三、物理及体育疗法931
第二节 疗养院疗养933
五、压力疗法933
四、中医疗法933
一、疗养院基本条件及选择注意事项934
二、疗养方案935
一、社区疗养936
第三节 社区疗养与家庭疗养936
二、家庭疗养938
主编述评940
一、烧伤保险941
第一节 烧伤保险与基金会941
第四十九章 烧伤社会福利941
二、烧伤基金会942
一、社会捐赠943
第二节 社会捐赠与政府拨款943
主编述评944
二、政府拨款944
一、宣传教育946
第一节 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946
第五十章 烧伤预防946
二、制度规范948
二、生产设备安全化950
一、生活用品安全化950
第二节 产品设备管理安全950
三、交通安全管理951
二、建立综合报警系统951
第三节 社会安全951
一、适时发布安全信息951
六、维护世界和平952
五、强化社会治安952
四、公共场所安全管理952
主编述评953
二、医德规范955
一、社会道德规范955
第五十一章 伦理道德955
第一节 医德规范955
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956
第二节 医学和伦理956
三、医护规范956
三、认知同意957
二、诊疗同意957
二、安慰治疗958
一、无效放弃958
第三节 无效放弃和安慰治疗958
第四节 安乐死959
四、安慰剂959
三、记录在案959
三、学术领域的道德规范960
二、合法性960
第五节 诊疗问题960
一、真实性960
主编述评961
二、医患矛盾963
一、医患关系963
第五十二章 医疗纠纷963
第一节 医患关系与医患矛盾963
一、交流沟通964
第二节 沟通和认知964
三、正确对待医患矛盾964
二、医疗事故965
一、工作失误965
二、确立认知965
三、化解矛盾965
第三节 失误和事故965
三、专家审议966
二、调解矛盾966
第四节 纠纷和调解966
一、医疗纠纷966
二、观念、作风和职业保险967
一、诉讼、仲裁和制度、政策、导向967
第五节 其他问题967
三、烧伤临床值得注意的问题968
主编述评969
二、进修和再教育971
一、医学教育971
第五十三章 医护权益971
四、医疗执照和执业证书972
三、职务、职称和权限972
五、医护保险973
主编述评974
一、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监测976
附录A 监护和治疗仪器及其临床应用976
附录976
二、心电图监测977
三、自动化间断血压监测978
四、食管超声心动图979
五、机械通气980
二、气垫床989
一、背景989
附录B 气垫床和悬浮床989
四、临床影响提示990
三、悬浮床990
六、使用注意事项991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991
一、烧伤感染992
附录C 消毒隔离992
二、消毒隔离措施993
三、消毒灭菌法994
热门推荐
- 741863.html
- 2086210.html
- 1622940.html
- 982972.html
- 836206.html
- 227646.html
- 1981795.html
- 642192.html
- 378712.html
- 154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8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7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0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2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8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20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7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74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