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 徐晓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781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计算机课-教学研究-中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3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3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3

1.1.1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3

1.1.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5

1.1.3 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学校教育6

1.1.4 知识创造与社会进步8

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生存技能9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9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9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10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11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11

1.2.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12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13

1.3.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13

1.3.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13

思考与练习14

参考文献15

第2章 信息知识与信息处理16

2.1 信息的概念与类型16

2.1.1 什么是信息16

2.1.2 信息的类型20

2.2 数据与信息22

2.2.1 数据22

2.2.2 数据与信息24

2.2.3 知识25

2.2.4 智慧26

2.3 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传播26

2.3.1 信息的本质26

2.3.2 信息的特征29

2.3.3 信息的传播32

2.4.1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38

2.4 信息处理的方法38

2.4.2 逻辑学与唯物辩证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40

2.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41

思考与练习44

参考文献44

第3章 信息能力与技能46

3.1 素养与信息素养概念46

3.1.1 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46

3.1.2 素养、信息素养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47

3.1.3 信息素养与相邻概念的关系49

3.1.4 信息素养的构成50

3.2.1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指标52

3.2 信息能力及其分类52

3.2.2 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提出的Big6技能54

3.2.3 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评价量规55

3.3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技能的特点57

3.3.1 问题与问题解决57

3.3.2 问题解决过程58

3.3.3 问题解决策略59

3.3.4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意义59

3.3.5 批判性思维的策略61

3.3.6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62

3.3.7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63

3.4 人类的信息认知能力特征64

3.4.1 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课题64

3.4.2 人类的信息加工特征66

3.4.3 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68

3.4.4 信息加工中社会行为的制约69

3.4.5 从小学阶段开展人类信息加工特征教育的可能性70

3.4.6 结论72

思考与练习73

参考文献73

4.1.2 培养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75

4.1.1 什么是信息意识75

第4章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75

4.1 信息意识与情感75

4.2 网络交往与社会道德规范77

4.2.1 网络化社会的特征77

4.2.2 网络交往以及社会道德规范80

4.3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安全84

4.3.1 网络犯罪84

4.3.2 网络安全87

4.3.3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89

4.3.4 黑客及防范90

4.4.1 网上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权91

4.4 个人信息与网络侵权91

4.4.2 其他网络侵权行为94

思考与练习97

参考文献97

第5章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99

5.1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和现实世界的虚拟性99

5.1.1 虚拟世界的特征99

5.1.2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99

5.2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101

5.2.1 虚拟教育势在必行101

5.2.2 虚拟学习空间的学习特征与教育特征102

5.2.3 虚拟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03

5.2.4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104

5.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105

5.3.1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106

5.3.2 网络科技时代师生关系107

5.3.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108

思考与练习110

参考文献110

6.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概述113

6.1.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113

6.1.2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113

第6章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113

第二篇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113

6.1.3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116

6.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117

6.2.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117

6.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118

6.3 独立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性119

6.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120

6.4.1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121

6.4.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122

6.4.3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123

6.4.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127

6.5.1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整体思考128

6.5 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128

思考与练习130

6.5.2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内容与方法130

参考文献131

第7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132

7.1 特色学校与校本课程132

7.1.1 特色学校132

7.1.2 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133

7.2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134

7.2.1 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和内容135

7.2.2 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135

7.2.4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136

7.2.3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136

7.2.5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137

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2

7.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143

7.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44

7.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145

7.3.4 正确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7

思考与练习148

参考文献148

8.1.1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理论153

8.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理论153

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153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153

8.1.2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理论156

8.2 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的设计160

8.2.1 什么是学习环境160

8.2.2 学习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基础161

8.2.3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及其设计策略164

8.3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模式166

8.3.1 计算机在教育和人类学习中的作用166

8.3.2 作为工具的计算机167

8.3.3 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与资源169

8.3.4 ITE、CAI、CMI、CSCW、CSCL172

思考与练习177

参考文献177

第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179

9.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180

9.1.1 “做中学”的原则180

9.1.2 信息技术教育中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181

9.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181

9.2.1 PBL的特点182

9.2.2 PBL设计步骤183

9.3.1 基于方案学习的特点184

9.3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184

9.3.3 基于方案学习的步骤185

9.3.2 基于方案学习的形式185

9.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主题与论题的学习186

9.5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GBS的学习186

9.5.1 GBS简介187

9.5.2 基于GBS的学习设计190

思考与练习191

参考文献191

10.1.1 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195

10.1.2 自主学习研究的演进及主要理论195

第10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195

10.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195

第四篇 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环境195

10.1.3 自主学习的具体教学指导模式197

10.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201

10.2.1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念及区别201

10.2.2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202

10.2.3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一般模式203

10.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204

10.3.1 校际协作学习的概念与原理204

10.3.2 校际协作学习的优势与开展方法206

10.3.3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案例简介207

10.3.4 校际协作学习案例208

思考与练习210

参考文献211

第11章 构筑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212

11.1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212

11.1.1 校园网的含义、功能与意义212

11.1.2 校园网建设的原则213

11.1.3 校园网的基本框架213

11.1.5 校园网及校园网群的应用215

11.1.4 校园网群的形成215

11.2 高度信息化环境中的课堂教学216

11.2.1 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教学217

11.2.2 “明日苹果教室”里的教师218

11.3 未来学家对信息社会学校的畅想221

11.3.1 未来学家的畅想222

11.3.2 未来的教育形象226

思考与练习229

参考文献229

12.1.2 “校校通”工程的四要素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230

12.1.1 “校校通”和“校校通”工程的目标230

第12章 “校校通”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环境230

12.1 认识“校校通”230

12.2 “校校通”硬件环境的组成模式231

12.3 “校校通”软件环境的组成232

12.3.1 基于P2P技术的“校校通”方案232

12.3.2 多功能“校校通”软件平台233

12.4 “校校通”工程课程资源建设233

12.4.1 “校校通”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式234

12.4.2 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两种类型235

思考与练习238

参考文献239

13.1.1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内涵240

第13章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240

13.1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概述240

13.1.2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产生的起因241

13.1.3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内容241

13.1.4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作用241

13.2 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发展及其特点242

13.3 日本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245

13.4 中国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246

思考与练习248

参考文献248

14.1.1 电子政务250

14.1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250

第14章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250

14.1.2 电子商务254

14.1.3 电子化国家257

14.2 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260

14.2.1 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260

14.2.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模式261

14.3 远程教育262

14.3.1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263

14.3.2 现代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264

14.3.3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265

14.3.4 我国的远程教育266

14.3.5 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267

14.4 远程教育的未来270

思考与练习272

参考文献272

第五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以及评价277

第15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277

1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277

15.1.1 WebQuest学习的环境模块和过程277

15.1.2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279

15.1.3 补充说明279

15.2.1 综合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280

15.2 综合学习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案例280

15.2.2 综合学习中涵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281

15.2.3 在综合学习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281

15.2.4 教师角色和作用281

15.2.5 综合学习活动成果283

15.2.6 综合学习活动评价的方式289

15.2.7 补充说明290

15.3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290

15.3.1 教学目标290

15.3.2 教学过程290

15.3.5 提供参考资料和补充材料292

15.3.6 补充说明292

15.3.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292

15.3.3 教师角色和作用292

15.4 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293

15.4.1 学习目标293

15.4.2 学习的步骤293

15.4.3 教师角色和作用296

15.4.4 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资源296

15.5 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296

15.5.1 基于项目学习的步骤及相应296

的学生活动296

15.5.3 教师在此项目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300

15.5.2 学生交流的意义300

15.5.4 基于项目学习中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帮助301

15.6 基于主题的学习案例301

15.6.1 学习目标301

15.6.2 主题学习活动步骤301

15.6.3 教师角色及作用302

15.6.4 给学生提供的相关学科的资料302

15.7 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方法303

15.7.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标准303

15.7.2 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304

15.7.3 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原则305

15.7.4 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实例——基于GBS的教学设计与教材开发的方法306

思考与练习309

参考文献309

第16章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311

16.1 建立教师指导组织和协作体制311

16.1.1 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必要性311

16.1.2 教师共同体的支持系统312

16.2 教学设计和制作指导方案313

16.3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用于支持发现学习的案例314

16.3.1 多媒体技术314

16.3.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模拟与发现学习315

16.3.2 网络与计算机技术315

16.4 计算机用于辅助创新、设计和创作316

16.4.1 计算机辅助创新316

16.4.2 计算机辅助设计317

16.4.3 计算机辅助创作319

16.5 计算机用于支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319

16.5.1 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类别320

16.5.2 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特点321

16.6 利用计算机通信获取与他人交流和工具资源321

16.6.4 IP电话(或FAX)322

16.6.6 其他常见的网络实时交流工具322

16.6.5 视频会议系统322

16.6.2 Web白板322

16.6.3 BBS322

16.6.1 E-mail322

16.7 利用计算机通信开展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交流323

16.7.1 在线教育323

16.7.2 网络课程324

16.7.3 在线课堂325

思考与练习325

参考文献326

17.1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327

17.1.1 计算机文化阶段(1981—1986年)327

第17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研修327

17.1.2 计算机工具阶段(1986—2000年)328

17.1.3 信息素养教育阶段(2000—)329

17.2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者330

17.2.1 导师330

17.2.2 合作者331

17.2.3 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331

17.2.4 学习顾问331

17.2.5 研究者332

17.2.6 学习者332

17.3.1 骨干教师培训333

17.3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研修方法333

17.3.2 案例教学334

17.3.3 任务驱动337

17.3.4 校本研究338

17.3.5 反思339

17.4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341

思考与练习345

参考文献346

第1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347

18.1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涵、原则及特征347

18.1.1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涵347

18.1.2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348

18.1.3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特征349

18.2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文件夹评价352

18.2.1 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发展及其意义352

18.2.2 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含义和特征353

18.2.3 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实施步骤354

18.2.4 应用学习文件夹评价的教案356

思考与练习358

参考文献358

19.1.1 一个典型的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实例361

19.1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361

第1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361

第六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361

19.1.2 “亚马逊危机”课程教学的分析362

19.2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363

19.2.1 案例——世界饥饿:面对饥饿363

19.2.2 案例分析367

19.3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369

19.3.1 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369

19.3.2 实践结果和考察371

19.3.3 专家在线答疑375

19.3.4 案例简评376

参考文献3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