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药化学
  • 张晶,袁珂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51159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中药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意义2

1.1.1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2

1.1.2 中药化学研究的任务与主要内容3

1.1.3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6

1.2 中药化学成分简介及其合成途径8

1.2.1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8

1.2.2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10

参考文献17

第2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8

2.1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18

2.1.1 常用的提取方法18

2.1.2 现代设备辅助提取方法21

2.2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22

2.2.1 溶剂分离法23

2.2.2 色谱分离法25

2.2.3 结晶法29

2.2.4 其他分离方法31

2.3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方法32

2.3.1 中药中化学成分类型预试32

2.3.2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33

2.3.3 中药化学的谱学测定34

参考文献41

第3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42

3.1 糖类化合物42

3.1.1 概述42

3.1.2 糖类的结构与分类42

3.2 苷类化合物48

3.2.1 概述48

3.2.2 苷类的结构与分类48

3.2.3 苷类的一般性质52

3.3 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56

3.3.1 糖和苷类的提取56

3.3.2 糖和苷类的分离59

3.4 糖和苷类的检识60

3.4.1 理化检识60

3.4.2 色谱检识61

3.5 苷类的结构研究62

3.5.1 物理常数的测定62

3.5.2 分子式的测定62

3.5.3 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62

3.5.4 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66

3.5.5 苷键构型的确定68

参考文献71

第4章 苯丙素类72

4.1 简单苯丙素73

4.1.1 苯丙素类成分的结构与分类73

4.1.2 简单苯丙素的提取与分离74

4.2 香豆素类75

4.2.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76

4.2.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79

4.2.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81

4.2.4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检识83

4.2.5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83

4.3 木脂素类88

4.3.1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88

4.3.2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95

4.3.3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96

4.3.4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97

参考文献105

第5章 醌类化合物109

5.1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109

5.1.1 苯醌类109

5.1.2 萘醌类110

5.1.3 菲醌类111

5.1.4 蒽醌类112

5.2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16

5.2.1 物理性质116

5.2.2 化学性质116

5.3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19

5.3.1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19

5.3.2 醌类化合物的分离120

5.4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122

5.4.1 理化检识122

5.4.2 色谱检识122

5.5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122

5.5.1 UV光谱122

5.5.2 IR光谱124

5.5.3 1H-NMR谱125

5.5.4 13C-NMR谱125

5.5.5 MS127

5.5.6 结构研究举例128

参考文献130

第6章 黄酮类化合物131

6.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32

6.1.1 黄酮类(flavones)132

6.1.2 黄酮醇类(flavonol)132

6.1.3 二氢黄酮类(flavanones)133

6.1.4 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s)134

6.1.5 异黄酮类(isoflavones)134

6.1.6 二氢异黄酮类(isoflavanones)135

6.1.7 查耳酮类(chalcones)135

6.1.8 二氢查耳酮类(dihydrochalcones)136

6.1.9 橙酮类(aurones)136

6.1.10 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136

6.1.11 黄烷醇类(flavanols)137

6.1.12 双黄酮类(biflavonoids)138

6.1.13 高异黄酮(homoisoflavones)138

6.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38

6.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38

6.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40

6.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45

6.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145

6.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147

6.4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151

6.4.1 理化检识151

6.4.2 色谱检识法151

6.5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152

6.5.1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153

6.5.2 1H-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58

6.5.3 13C-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63

6.5.4 MS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66

6.5.5 结构测定实例——山楂169

参考文献174

第7章 萜类和挥发油177

7.1 萜类177

7.1.1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77

7.1.2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85

7.1.3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88

7.1.4 含萜类化合物的分离实例189

7.2 挥发油190

7.2.1 挥发油的含义与组成190

7.2.2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191

7.2.3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192

7.2.4 挥发油的检识195

7.2.5 含挥发油的中药实例196

参考文献199

第8章 皂苷200

8.1 三萜皂苷200

8.1.1 三萜皂苷的结构与分类201

8.1.2 三萜皂苷的理化性质210

8.1.3 三萜皂苷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213

8.1.4 三萜皂苷类成分的检识215

8.1.5 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结构研究216

8.2 甾体皂苷223

8.2.1 基本结构与分类223

8.2.2 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224

8.2.3 甾体化合物的颜色反应224

8.2.4 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226

8.2.5 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230

8.2.6 甾体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分离231

8.2.7 甾体皂苷类成分的检识235

8.2.8 甾体皂苷类成分的结构研究235

参考文献241

第9章 强心苷249

9.1 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249

9.1.1 苷元特征249

9.1.2 糖部分的结构251

9.1.3 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252

9.2 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253

9.2.1 甾体母核与强心作用的关系253

9.2.2 糖部分与强心活性的关系254

9.3 强心苷的理化性质254

9.3.1 性状254

9.3.2 溶解性255

9.3.3 脱水反应255

9.3.4 苷键裂解255

9.4 强心苷类成分的提取分离259

9.4.1 强心苷的提取259

9.4.2 强心苷的分离259

9.4.3 提取分离实例260

9.5 强心苷类成分的检识261

9.5.1 显色反应261

9.5.2 色谱检识263

9.6 强心苷类成分的结构研究263

9.6.1 紫外光谱263

9.6.2 红外光谱264

9.6.3 质谱264

9.6.4 核磁共振265

参考文献267

第10章 生物碱269

10.1 概述269

10.1.1 生物碱的定义269

10.1.2 生物碱的分布269

10.1.3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270

10.1.4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270

10.1.5 生物碱的活性270

10.2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271

10.2.1 鸟氨酸系生物碱271

10.2.2 赖氨酸系生物碱272

10.2.3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273

10.2.4 色氨酸系生物碱275

10.2.5 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276

10.2.6 组氨酸系生物碱276

10.2.7 萜类生物碱277

10.2.8 甾体类生物碱277

10.3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277

10.3.1 物理性状277

10.3.2 碱性278

10.3.3 溶解性281

10.3.4 沉淀反应282

10.3.5 显色反应282

10.4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283

10.4.1 脂溶性总生物碱的提取283

10.4.2 水溶性生物碱的提取284

10.4.3 生物碱的分离284

10.5 生物碱的检识286

10.5.1 化学方法286

10.5.2 色谱法286

10.6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287

10.6.1 化学方法287

10.6.2 波谱法289

10.7 含生物碱中药实例291

10.7.1 麻黄291

10.7.2 黄连294

10.7.3 延胡索296

10.7.4 苦参298

10.7.5 洋金花300

10.7.6 汉防己304

10.7.7 马钱子305

10.7.8 乌头306

参考文献310

第11章 其他类成分311

11.1 鞣质311

11.1.1 鞣质的分类311

11.1.2 鞣质的性质与检识312

11.1.3 鞣质的提取和分离313

11.2 树脂类314

11.2.1 结构与分类314

11.2.2 树脂的性质与检识315

11.2.3 树脂的提取与分离315

11.3 氨基酸及蛋白质类316

11.3.1 氨基酸316

11.3.2 蛋白质319

11.4 动物药321

11.4.1 动物药中的化学成分主要类型322

11.4.2 动物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324

11.4.3 动物药的研究实例325

11.5 矿物药325

11.5.1 矿物药的检测326

11.5.2 矿物药的提取分离327

11.5.3 矿物药实例327

11.6 菌物药327

11.6.1 菌物药中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328

11.6.2 菌物药的研究实例331

参考文献331

第12章 现代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334

12.1 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水平334

12.1.1 整体水平334

12.1.2 细胞水平335

12.1.3 分子水平336

12.2 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形式337

12.2.1 随机筛选337

12.2.2 计算机虚拟筛选337

12.2.3 高通量筛选337

12.2.4 生物信息学筛选338

12.3 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技术339

12.3.1 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339

12.3.2 亲和超滤技术340

12.3.3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340

12.3.4 血清药物化学技术341

12.3.5 蛋白质组学技术341

12.3.6 代谢组学技术341

12.3.7 基因芯片技术342

12.3.8 分子烙印技术342

参考文献3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