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 张卓然,夏梦岩,倪语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8475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微生物-抗药性-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耐药的基本概念1

二、微生物耐药的产生机制2

三、外界因素对耐药微生物的影响4

四、重要的耐药微生物5

五、耐药微生物的检测6

六、耐药微生物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6

七、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策略7

第一篇 基础理论11

第一章 微生物的表面结构11

第一节 细菌等原核微生物的表面结构11

一、革兰阳性菌12

二、革兰阴性菌13

三、荚膜16

第二节 细菌L型17

一、细菌L型的形成18

二、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18

三、细菌L型与耐药性20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的表面结构21

一、细胞壁的外成分22

二、细胞壁与细胞质膜22

第四节 病毒的表面结构23

一、基本结构24

二、辅助结构25

第二章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6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26

一、染色体26

二、质粒27

三、噬菌体28

四、转座子和整合子29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34

一、真菌细胞的基因组和染色体34

二、线粒体DNA35

三、真菌中的质粒与转座子35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物质36

一、病毒基因组36

二、病毒的变异与耐药性37

第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耐药性39

第一节 DNA突变39

一、突变的分子基础39

二、诱变剂40

第二节 RNA突变42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43

一、转化43

二、接合44

三、转导46

四、溶原性转换48

第四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变异49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49

二、真菌的有性繁殖49

三、真菌的遗传变异与耐药50

第五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50

一、突变51

二、基因重组51

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52

四、病毒变异的实际意义52

第四章 细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54

第一节 细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54

一、RNA聚合酶与转录过程54

二、细菌RNA转录后加工56

三、RNA聚合酶作用的专一性抑制剂57

第二节 遗传密码57

一、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与摆动性58

二、遗传密码的通用性及变异性59

三、遗传密码错译59

四、RNA再编码59

五、重叠基因60

第三节 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60

一、核糖体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60

二、转运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60

三、翻译:蛋白质的合成61

四、蛋白质合成后加工及靶向输送63

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和干扰64

第四节 细菌基因表达调控64

一、细菌基因表达调控及意义64

二、DNA结合蛋白65

三、反义核酸65

四、阻遏和诱导66

五、正调控与负调控系统68

六、转录衰减69

七、细菌的全局控制系统70

八、信号转导和双组分调控系统71

九、群体感应72

十、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比较72

第五章 细菌细胞生物学74

第一节 细菌生长曲线74

一、细菌生长繁殖74

二、细菌的个体生长繁殖74

三、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74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中的细菌76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76

二、水中的微生物77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78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78

第三节 微生物的饥饿存活与耐受性78

一、饥饿状态下细菌的形态学变化79

二、饥饿细胞的能量来源79

三、饥饿蛋白与耐受性80

四、饥饿状态与细菌耐药性81

第四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81

第五节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影响83

一、抗菌药物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83

二、抗菌药物对细菌形态的影响85

三、抗菌药物对细菌质量的影响86

四、抗菌药物对细菌毒力的影响86

第二篇 细菌耐药性91

第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91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91

一、青霉素类91

二、头孢菌素类92

三、其他β-内酰胺类92

第二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机制92

一、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产生的耐药性92

二、β-内酰胺酶引起的耐药性98

三、牵制机制产生的耐药性111

四、细菌外膜的屏障作用产生的耐药性111

五、细菌主动外排药物产生的耐药性112

第三节 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113

一、研制特异性BLA抑制剂113

二、针对细菌的耐药机制开发新药114

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115

第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118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简介及细菌耐药机制分类118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简介118

二、耐药机制分类118

第二节 耐药机制119

一、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119

二、灭活酶引起的耐药122

三、主动外排系统引起的耐药123

第三节 耐药分布及临床意义124

第八章 喹诺酮类的耐药125

第一节 喹诺酮类简介125

第二节 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126

一、DNA旋转酶的改变126

二、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126

三、各类细菌的靶位介导耐药性的特点127

第三节 主动外排系统128

第四节 细菌外膜的屏障作用129

一、基因突变引起的膜通透性改变130

二、OmpF减少与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130

第五节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130

一、发现130

二、Qn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的分子机制131

三、Qnr同系物的分布131

四、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重要性132

五、qnr质粒携带相关的整合子/转座子及多重耐药基因132

六、质粒和染色体耐药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133

第六节 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现状及其对抗措施133

一、耐药的现状133

二、耐药性的对抗措施133

第九章 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136

第一节 概述136

一、结构与分类136

二、抗菌谱及作用机制136

三、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137

第二节 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性138

一、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138

二、耐药类型138

第三节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41

一、VISA的定义141

二、生物学特性142

三、耐药机制142

四、临床意义及对策144

第十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146

第一节 概述146

一、结构与分类146

二、抗菌谱及作用机制147

三、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147

第二节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148

一、靶位的改变149

二、通透性下降或转运能力的丧失149

三、修饰酶(钝化酶)的产生149

第三节 氨基糖苷修饰酶的分布与检测156

一、氨基糖苷修饰酶的构效关系156

二、氨基糖苷修饰酶的分布156

三、氨基糖苷修饰酶的检测157

第四节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157

一、对原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改造157

二、开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抑制剂158

三、设计双功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58

第十一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160

第一节 概述160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60

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161

第二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162

一、外排泵蛋白163

二、核糖体保护蛋白163

第三节 四环素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调控166

一、革兰阳性菌的四环素耐药基因及其传播166

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166

第四节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168

一、合理使用四环素类及研制开发新药168

二、开发不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新策略168

第十二章 氯霉素耐药170

第一节 氯霉素简介170

一、抗菌作用与机制170

二、体内过程171

三、临床应用171

四、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72

五、药物相互作用172

第二节 耐药机制173

第十三章 其他抗菌药物耐药175

第一节 磺胺类和甲氧嘧啶175

一、常用磺胺类抗菌药特点及应用175

二、甲氧苄啶176

三、磺胺类和甲氧苄啶耐药177

第二节 甲硝唑耐药177

第三节 多粘菌素B耐药178

第四节 其他药物耐药179

一、新生霉素耐药179

二、呋喃妥因耐药179

三、磷霉素耐药179

四、杆菌肽耐药179

第十四章 多重耐药181

第一节 细菌的外膜屏障181

第二节 多重外排系统182

一、大肠埃希菌183

二、铜绿假单胞菌186

三、淋病奈瑟菌187

四、其他多重耐药细菌188

第十五章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190

第一节 结核杆菌及与其耐药相关的概念190

一、结核杆菌的基本特征190

二、与结核杆菌耐药相关的几个概念190

第二节 耐药菌产生原因及耐药机制191

一、异烟肼耐药193

二、利福平耐药194

三、链霉素耐药194

四、乙胺丁醇耐药195

五、吡嗪酰胺耐药195

第三节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195

一、国际情况195

二、国内情况197

第三篇 细菌耐药性研究及检测方法第十六章 细菌耐药试验201

第一节 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202

一、试验原理及方法202

二、结果判断和报告203

三、注意事项208

四、质量控制211

第二节 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215

一、肉汤稀释法216

二、琼脂稀释法216

第三节 E-试验217

一、E-试验原理217

二、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217

第四节 联合药敏试验218

一、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218

二、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219

三、联合药敏试验的方法219

四、联合药敏试验的适应证219

第五节 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220

一、半自动和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220

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222

第六节 结果的分析与解释226

第十七章 耐药菌的实验室选择和生物被膜模型231

第一节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231

一、直接选择法231

二、诱变法232

第二节 生物被膜模型233

一、体外模型233

二、体内模型233

三、生物被膜的鉴定233

第十八章 质粒的实验研究236

第一节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236

一、F质粒的接合转移236

二、革兰阳性细菌的质粒接合转移237

第二节 质粒转化实验238

一、用氯化钙制备和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238

二、高效率的电击转化239

第三节 质粒消除实验240

一、质粒消除的试验方法240

二、物理方法消除质粒241

三、化学试剂法消除质粒241

四、抗生素法消除质粒242

第四节 质粒图谱242

一、原理242

二、方法243

第十九章 细胞膜通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248

第一节 细菌表面物质与通透性的关系248

一、葡萄球菌及其他革兰阳性菌248

二、分枝杆菌的细胞壁249

三、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249

第二节 细胞膜通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249

一、漏出蛋白质含量的测定249

二、SDS和溶菌酶用于检测细菌溶解的测定250

三、荧光探针应用于细菌膜通透性的测定251

四、银纳米微粒应用于细菌膜通透性的测定252

第二十章 耐药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257

第一节 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257

一、概述257

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mecA基因的检测257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258

一、细菌核酸的提取258

二、细菌质粒DNA提取261

三、电泳检测技术263

四、DNA序列测定266

第二十一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实验268

第一节 β-内酰胺酶的测定与初步鉴别268

一、产色头孢菌素法268

二、生物学方法269

第二节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270

一、纸片扩散法270

二、肉汤稀释法271

第三节 产酶细菌的检测272

一、产AmpC酶细菌的检测272

二、产金属酶细菌的检测273

三、产OXA型酶细菌的检测273

四、MRSA与MRSCON的检测274

五、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的检测274

第四节 β-内酰胺酶粗提液的制备276

一、从革兰阴性菌中提取BLA276

二、从葡萄球菌中制备青霉素酶粗提液276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水解速率的测定277

一、原理277

二、方法及结果判定277

三、注意事项278

第六节 诱导酶检测278

一、纸片法检测278

二、三维实验法278

第二十二章 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实验280

第一节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检测280

一、原理280

二、方法及结果判定280

第二节 中介度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280

一、VISA的检测280

二、hVISA的检测281

第二十三章 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试验283

第一节 耐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肠球菌的检测283

第二节 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的分析284

一、氨基糖苷类药敏纸片法284

二、革兰阴性菌耐药机制分析法284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耐药性试验286

第一节 抗分枝杆菌药物及耐药性286

一、抗生素类药物286

二、合成类抗结核药物288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试验的指征与方法290

一、耐药试验的指征290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291

三、质量控制295

第二十五章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耐药性298

第一节 消毒剂耐药性的概念与作用机制298

一、消毒剂概念与消毒剂耐药性判定方法298

二、常用消毒剂及其作用机制298

第二节 消毒剂耐药性机制300

一、固有的耐药性300

二、非生理性耐药301

三、获得耐药性301

四、抗生素耐药与消毒剂耐药的关系307

第三节 消毒剂耐药性的检测307

一、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作用效果评价307

二、使用中消毒剂污染及耐药性研究308

三、3种致病菌对常用消毒剂耐药性的调查310

四、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碘伏和氯己定耐药性的研究310

第四篇 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检测方法第二十六章 病毒耐药性及其检测315

第一节 病毒耐药性与抗病毒药物315

一、抗病毒药物的种类315

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318

第二节 抗病毒药物敏感实验319

一、检测病毒319

二、体外抗病毒药敏试验320

第三节 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机制321

一、病毒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321

二、病毒对非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326

第四节 临床常见病毒的耐药性327

一、人免疫缺陷病毒耐药性327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耐药性328

三、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330

四、疱疹病毒耐药性332

第五节 病毒耐药性的临床意义及防治332

一、病毒耐药的现状333

二、临床应对策略333

第二十七章 真菌耐药性及检测336

第一节 抗真菌药物336

第二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336

第三节 真菌耐药的流行病学338

第四节 耐药机制338

一、多烯类耐药机制338

二、5-氟胞嘧啶耐药机制339

三、唑类抗真菌剂耐药机制339

第五节 耐药真菌的检测340

一、酵母样真菌的耐药性试验341

二、丝状真菌的耐药性试验344

第二十八章 支原体耐药性及检测346

第一节 抗支原体药物及支原体耐药性346

第二节 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及菌落计数347

一、支原体的培养347

二、支原体的鉴定349

三、支原体的菌数测定349

第三节 支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350

一、微量稀释法350

二、试管法350

三、直接肉汤药盘法350

四、以固相为基础的试验350

五、试剂盒测定法351

六、药物敏感试验注意事项351

第二十九章 衣原体耐药性及检测353

第一节 抗衣原体药物353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353

二、喹诺酮类药物354

三、四环素类355

第二节 衣原体耐药性及耐药机制355

第三节 衣原体的药敏试验356

一、标本采集356

二、衣原体的培养与鉴定356

三、衣原体的药敏试验358

第三十章 原虫的耐药性及检测360

第一节 阴道毛滴虫的耐药360

一、培养条件361

二、耐药机制361

三、耐药的检测试验362

四、耐药的防治362

第二节 疟原虫的耐药363

一、培养条件363

二、疟原虫耐药的临床认识364

三、耐药机制364

四、耐药的检测试验366

五、耐药的防治367

第三节 其他原虫的耐药368

一、阿米巴原虫耐药368

二、利什曼原虫耐药368

第五篇 临床应用373

第三十一章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373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374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374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74

三、按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374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374

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376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376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376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377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377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378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379

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379

五、小儿及未成年人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380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380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与菌群失调383

第一节 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383

第二节 菌群失调383

第三节 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的影响384

一、抗菌药物对正常微生物群生态平衡的破坏384

二、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384

三、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385

四、使内源性感染或自身感染转变为外源性感染385

第四节 二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与防治385

一、二重感染的发生机制385

二、二重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386

第三十三章 细菌感染症的抗菌药物治疗390

第一节 减少细菌耐药的策略390

一、减少细菌耐药产生应采取的策略390

二、国外所采取的措施390

第二节 常见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391

一、肺炎链球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392

二、葡萄球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393

三、肠球菌的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394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介导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394

五、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396

六、细菌生物膜与慢性下呼吸道感染398

七、全耐药细菌的处理措施和抗菌药物选择399

第三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及结核病的防治策略400

一、DR-TB产生的原因400

二、正确应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401

三、DR-TB产生的治疗402

第三十四章 病毒感染症的抗病毒药物治疗404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的抗病毒药物治疗404

一、概述404

二、治疗405

三、预防406

第二节 人禽流感的抗病毒药物治疗406

一、概述406

二、治疗406

三、预防407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治疗407

一、概述407

二、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408

三、乙型病毒(HBV)性肝炎的治疗408

四、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415

五、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418

六、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418

第四节 艾滋病与药物治疗419

一、概述419

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419

三、预防425

第三十五章 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427

第一节 真菌及其感染的特点427

一、真菌的分类427

二、流行病学427

三、危险因素428

第二节 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429

一、发病机制429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429

三、真菌的病原学检查方法429

四、诊断430

第三节 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430

一、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原则430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策略431

三、治疗432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与发展趋势435

第一节 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历史435

第二节 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现状及趋势436

一、微生物耐药性的时间分布436

二、微生物耐药性的人群分布437

三、微生物耐药性的地区分布437

四、国内外的耐药监测数据437

第三节 微生物耐药性与医院感染440

第四节 针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策略441

第五节 微生物耐药性监测443

索引4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