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喻 近喻与自喻 辞格的认知性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比喻 近喻与自喻 辞格的认知性研究
  • 刘大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1003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汉语-辞格-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喻 近喻与自喻 辞格的认知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知性辞格:寻求不可能特征1

1.认知性辞格分析的语义学方法2

1.1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2

1.2 三种特征的相互关系8

1.3 词内和词外:语义特征的存在方式10

1.4 不可能特征的接受与强制性语义共现15

2.认知性辞格的本质:接纳不可能特征25

2.1 认知性辞格的基本形态25

2.2 接纳不可能特征的五组方式27

3.认知性辞格与技巧性辞格38

3.1 传统修辞学与技巧性辞格39

3.2 修辞学的转向:对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46

3.3 同一种语言事实与两种辞格的取向51

附录:内涵特征:范畴特征与经验特征55

第二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认知结构58

1.认知的原发过程58

1.1 认知途径:逻辑的和原发的58

1.2 原发性认知的特点60

2.模式识别与认知中的同一关系62

2.1 从模式识别到语义特征分析法62

2.2 同一关系及其语义表现64

3.原发过程的模式识别:相似关系、接近关系与自变关系67

3.1 原发性的模式识别的顽强存在67

3.2 原发过程中的有介体与无介体方式69

4.比喻:从相似关系到同一关系74

4.1 比喻中的相似关系分析75

4.2 “相似即同一”的原则与比喻的对称性认知结构78

4.3 “A→B”的逻辑矛盾与比喻理解的语义蒙太奇86

4.4 比喻中的同一性梯度91

5.近喻:从接近关系到同一关系92

5.1 接近关系——榫接性的特征共享93

5.2 “接近即同一”原则与近喻94

5.3 “接近即同一”作为一种认知过程95

5.4 “A→B”阶段与近喻不对称的认知结构97

5.5 近喻理解的语义蒙太奇100

5.6 近喻的同一性梯度102

6.自喻:自变关系的认知基础与语义表现103

6.1 感觉特征的放大、追加与自喻的认知结构104

6.2 从无介体到有介体107

6.3 自喻的语义表现以及它们向比喻、近喻的延伸108

7.自喻、比喻、近喻的一体化113

第三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语言结构116

1.理论背景与辞格的语言结构116

1.1 结构分析的理论背景116

1.2 认知性辞格的语言结构118

2.比喻的语言结构120

2.1 从比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结构120

2.2 明喻的语言结构:Wa≈Wb124

2.3 暗喻的语言结构:Wa=Wb130

2.4 比拟的语言结构:Wa+Tb135

2.5 借喻的语言结构:Wb/Ta140

2.6 比喻性象征的语言结构:Wb+Tb145

3.近喻的语言结构154

3.1 从近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结构155

3.2 明喻式的近喻:Wa∽Wb156

3.3 暗喻式的近喻:Wa=Wb161

3.4 移就的语言结构:Wa+Tb162

3.5 借代的语言结构:Wb/Ta166

3.6 近喻性象征的语言结构:Wb+Tb172

4.自喻的语言结构173

4.1 从夸张性自喻到夸张性的比喻和近喻173

4.2 从通感性自喻到通感性的比喻和近喻179

第四章 认知性辞格的创造性评价与创造心理185

1.认知性辞格的评价185

1.1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一):语义跨度185

1.2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二):独创性198

1.3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三):可接受性207

2.认知性辞格与创造心理215

2.1 思维、直觉和想象216

2.2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思维219

2.3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直觉227

2.4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想象237

2.5 结语243

附录:意识·无意识·语言意识244

本书所用主要符号252

本书所用主要术语254

再版后记2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