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
  • 安国启,邓希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22639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青年-现状-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主报告1

一、青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趋优化1

二、新青年世代的时代特征3

三、新青年世代发展的进展与不足11

第一章 青年人口31

第一节 青年人口总量与年龄构成的发展变化32

一、青年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比重均有所下降32

二、城镇青年人口总量略有增长但占城镇人口比例持续降低33

三、农村青年人口总量和占农村人口比重均大幅下降35

第二节 青年人口性别构成的发展变化37

一、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态势且低于总人口的性别比37

二、城镇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呈“W”型发展且有女多男少的特征38

三、农村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呈现高位态势且与农村人口性别比最为接近39

第三节 青年人口生育状况的发展变化40

一、青年人口的生育率高于社会整体生育率且稳中有降40

二、城镇青年人口生育率保持平稳43

三、农村青年人口的生育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45

第四节 青年人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48

一、青年人口总量与比重齐降且与快速老龄化的重合48

二、青年人口的性别构成波动较大且城乡差异明显48

三、青年人口生育率仍维持较高水平48

第五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人口发展趋势49

一、青年人口总量的平稳增长与青年人口比重的小幅下降并存49

二、青年人口的性别比整体趋于平稳与农村青年人口性别比起伏较大并存49

第二章 青年健康50

第一节 青年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与政策保障50

一、青年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50

二、青年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54

第二节 青年健康的进展55

一、青年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55

二、青年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56

三、青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升56

四、青年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年心理健康不断取得进展57

第三节 青年健康的主要问题58

一、运动素质持续下降58

二、视力不良居高不下且日益低龄化59

三、营养过剩导致青少年超重与肥胖者增多59

四、乡村青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死亡率增长迅速60

五、青年艾滋病死亡数增加60

六、青年职业病患病人数大幅增加61

七、吸烟低龄化现象日趋明显61

八、“亚健康”状态者增多62

九、神经系统疾病状况不容乐观62

第四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健康的发展趋势63

一、青年休闲体育与健身体育的发展63

二、青年健康面临的隐忧63

第三章 青年教育65

第一节 青年教育的进展与特征65

一、国家教育投入持续增长65

二、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67

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67

四、教育公平取得进展68

五、适龄青年的受教育面扩大68

六、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69

七、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模增大70

八、出国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71

第二节 青年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1

一、青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仍未有效缓解71

二、教育成本增大且导致家庭负担过重73

三、青年职业教育亟待健康发展74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教育的发展趋势75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出现拐点75

二、职业教育将会有较大发展75

三、民办教育面临整合与挑战75

四、教育经费继续加大投入并积极促进教育公平76

第四章 青年就业创业77

第一节 青年就业创业的环境与特征77

一、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77

二、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78

三、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初步形成80

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成为就业主体81

五、制造业等成为增加青年就业的主要领域83

六、非公企业是吸纳青年劳动力的主渠道83

七、青年创业活动日趋活跃85

第二节 青年就业创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85

一、就业刚性需求强烈,就业形势依然严峻85

二、经济增长对青年就业的拉动有所放缓86

三、青年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88

四、非正规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就业质量亟待提高88

五、劳动力就业市场依然被分割89

六、青年创业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89

七、新的不就业群体值得关注90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就业创业的发展趋势90

一、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依然大于需求90

二、“人口红利”趋于减少且劳资关系进一步调整90

三、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就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91

四、中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就业增长点91

五、青年就业形式将更加灵活92

六、劳动关系在博弈中将逐步趋向和谐93

第五章 青年思想94

第一节 青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94

一、青年政治心态的发展简史94

二、青年对未来的积极预期95

第二节 青年的思想特征与组织能力96

一、当代青年的新爱国现象96

二、“新爱国现象”中“80后”的精神得以升华96

三、青年对西方的态度更成熟和自信97

四、青年自组织在青年思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97

五、推动微博舆论的“平衡生态”建设和自净机制的完善98

第三节 青年政治思潮的激荡99

一、“自由主义”100

二、“新左派”100

三、“民族主义”101

第六章 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102

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发展与特征103

一、覆盖面日趋广泛且组织架构呈现趣缘性、小型化和多样化104

二、青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且参与领域不断扩大104

三、组织人员流动多变中涌现青年社团领袖和社会活动精英105

四、网络青年组织成为青年组织创新的主导趋势105

五、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的国际化趋势愈益明显106

六、共青团与青年社团组织之间新的合作机制和工作格局正在形成106

第二节 青年参与的发展与特征107

一、青年的政治参与趋向理性化和务实化107

二、青年社会参与正在从一元向多元化参与转变109

第三节 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112

一、改善与优化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发展的社会环境112

二、在发挥共青团的主导和服务作用基础上有效凝聚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113

三、完善参与机制以提升青年的参与质量113

四、进一步拓展青年参与的社会空间113

五、积极推动青年参与的能力建设114

第七章 青年闲暇与消费115

第一节 青年闲暇与消费的发展及其特征116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116

二、青年社会闲暇时间增加,闲暇意识不断增强120

三、青年闲暇内容不断丰富,闲暇生活质量不断提升121

四、青年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休闲消费日渐凸显123

五、青年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125

第二节 青年闲暇与消费中的主要问题127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主要存在“指导缺乏”与“群体分裂”127

二、青年闲暇中主要存在“闲暇贫困”与“结构失衡”128

三、青年消费需求与能力的非同步增长及其消费压力过大129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闲暇与消费的发展趋势129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的政策保障和社会环境将进一步优化129

二、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兴起130

三、青年闲暇质量不断提高,部分结构性问题趋于缓解132

四、青年消费结构向健康与娱乐阶段将率先过渡132

第八章 青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133

第一节 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及其特征133

一、青年恋爱的发展与特征133

二、青年婚姻的发展及其特征135

三、青年家庭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140

第二节 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42

一、性教育仍相对滞后142

二、家庭责任意识有所淡化143

三、青年的性待业期延长144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趋势144

一、青年婚恋将日趋开放、宽容和自主144

二、异质婚姻将会增加145

三、结婚与生育的分离成为一种趋势145

四、新的家庭形式与新型的家庭关系145

第九章 青年流行文化14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与评价147

一、上世纪80年代作为亚文化和反文化的青年流行文化147

二、上世纪90年代作为大众文化的青年流行文化148

三、青年流行文化的积极意义148

四、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缺陷149

第二节 新世纪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及其特征149

一、从内容上看,青年流行文化呈现为多元化、简单化和国际化149

二、从指向目标看,青年流行文化的物质化和个性化凸显151

三、从范围上看,青年流行文化呈现为大众化与小众并存151

四、从表现上看,青年流行文化易变、高科技化且产业化明显152

五、从地域特征看,青年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趋势明显153

第三节 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因素与主要问题154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因素154

二、青年流行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5

第四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157

一、青年流行文化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进一步成长和繁荣157

二、青年流行文化将伴随世界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更有别于传统文化158

三、城市青年继续引领流行文化潮流与草根青年将占据一席之地的局面并存158

四、青年流行文化将表现出更加功利化和商业化的特征159

五、青年流行文化将进一步走向“碎片化”159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预防161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和特点162

一、青少年犯罪总数稳中有降,但数量仍在高位徘徊16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量和在刑事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下降163

三、青少年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有所减缓163

四、青少年犯罪的谋财性强且新型犯罪上升164

五、青少年犯罪团伙化且流动性强164

六、青少年网络犯罪严重165

第二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举措及其进展165

一、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体系166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专业化建设166

三、促进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167

四、健全青少年维权服务和犯罪预防体系168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169

六、完善少年司法制度170

第三节 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主要问题170

一、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和可操作性不强170

二、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和犯罪预防的理念需要更新171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不足171

四、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预防和教育帮扶工作有待加强172

第四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改进建议173

一、构建和谐统一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体系173

二、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173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建设并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174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帮助和服务工作175

五、进一步优化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176

六、健全少年司法制度和社会帮教措施以预防重新犯罪176

第十一章 女性青年179

第一节 女性青年的变化与发展179

一、女青年绝对人口数量和相对人口数量均有所下降179

二、女性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81

三、女性青年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且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182

四、女性青年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且社会参与面逐步扩大184

第二节 女性青年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84

一、女性青年在就业中遭受歧视现象比较突出184

二、女性青年非正规就业比重增加,导致就业结构尚不合理185

三、女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男性且存在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186

四、女性青年面临诸多生存和发展问题187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女性青年的发展趋势188

一、弱势女性青年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将得到改观188

二、优秀女性青年人才获得更全面发展189

三、女性的社会综合地位逐步提高且更具影响力190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青年191

第一节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与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192

一、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规模取得新的进展192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193

三、少数民族青年人口数量增速趋向合理196

四、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素质稳步提高197

五、少数民族青年劳动就业面进一步拓展199

六、少数民族青年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强化199

第二节 少数民族青年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00

一、少数民族青年就业问题更加复杂200

二、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问题、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201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趋势203

一、少数民族青年人口结构优化且素质进一步提高203

二、少数民族青年更好地被社会整体所吸纳204

第十三章 青年社会心态205

第一节 青年社会心态的主要状况205

一、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205

二、对社会道德滑坡问题表现出高涨的不满情绪206

三、对新兴草根媒介—微博的热衷与追捧206

四、运用大众传媒来展示自我的诉求不断地扩展207

五、对日常见闻的调侃性和娱乐性心态增强207

第二节 青年社会心态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208

一、畸形价值观导致了某种炫富心态时有抬头208

二、各种挫折感引发青年社会泄愤情绪的外显208

三、青年择业在“薪资—兴趣”取向之间徘徊209

四、青年婚恋在“利益—情感”取向之间显示冲突209

五、青年健康表现出知与行之间的脱节状态210

第三节 青年社会心态的引导与培育210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创造和谐社会氛围211

二、缩小两极分化差距,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211

三、拓宽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纵向沟通机制211

四、青年培养对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理性态度212

五、青年要对异己之见和异己之为持宽容之心212

第十四章 回归以来香港青年发展报告213

第一节 香港青年的发展面貌213

一、青年人口213

二、青年教育215

三、青年经济自立能力216

四、青年社会参与219

五、青年与资讯及通讯科技221

六、青年身体及精神健康222

七、青年行为健康224

第二节 香港青年价值观指标226

一、调查方法226

二、青年人的价值取向227

第三节 香港青年的发展趋势与应对237

一、青年的升学压力237

二、青年就业238

三、青年独立239

四、青年贫穷240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241

六、青年精神健康242

七、青少年吸毒242

八、青年参与243

九、跨境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社会流动244

第十五章 新青年世代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245

第一节 新世纪青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245

一、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青年发展245

二、青年发展的国内环境不断优化247

第二节 新青年世代的时代特征248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青年世代248

二、新科技和新媒体成为生活要素的新青年世代250

三、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青年世代254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流动频繁的新青年世代256

五、公民意识增长与自组织的新青年世代258

六、体制外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新青年世代260

七、压力剧增与成年初期凸显的新青年世代262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发展趋势264

一、低碳生活265

二、数字生活266

三、公民生活267

四、国际生活268

五、风险生活270

后记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