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西艺术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江西艺术史 下
  • 钱贵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360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246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艺术史-江西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江西艺术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元代卷1

第一章 精湛的铜器与金银器4

第一节 铸镜工艺4

第二节 铸铜工艺6

一、宜春窖藏精美铜器6

二、福建南平出土的江西铜器8

三、铜工艺品的艺术特色9

第三节 金银器装饰10

一、高浮雕、浅浮雕工艺10

二、錾花开光装饰11

第二章 体现美学理念的建筑12

第一节 豫章城维修与滕王阁重建12

第二节 宣圣庙、书院建筑13

一、新昌州宣圣庙的规模与布局14

二、重修抚州宣圣庙涉及的建筑思想15

三、万载县宣圣庙的三次维修15

四、分宜县明伦堂的台基处理16

五、弋阳蓝山书院附属建筑的命名17

六、袁州藏书阁与尊经阁的建筑特色18

七、庐陵县大规模的建筑工程19

第三节 宗教建筑20

一、道教建筑20

(一)贵溪上清宫的重建20

(二)龙虎山仙源观的砌造22

(三)玉隆万寿宫的修复23

(四)太平兴国宫的更名及修缮24

(五)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的修筑24

二、佛教建筑25

(一)抚州灵感庙和宜春逄溪山圣寿寺25

(二)莲华宝胜寺建筑群26

(三)仰山太平兴国寺和百丈山演法堂27

(四)瑞州北乾明寺28

第四节 民用建筑29

一、祠堂建筑29

(一)安成保靓祠堂30

(二)秀川罗氏祠堂30

(三)金溪曾氏祠堂31

二、戏台建筑32

三、进贤胡氏园林32

四、诚存堂的建筑美学33

第五节 贵溪杨林桥和瑞州仁济桥34

一、贵溪杨林桥34

二、瑞州仁济桥35

第三章 开创彩瓷艺术的新时代36

第一节 青花瓷艺术的时代37

一、元青花的由来及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37

二、青花瓷的造型艺术42

三、元青花瓷的装饰艺术44

第二节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46

一、釉里红瓷与青花釉里红瓷的特征及其起源46

二、釉里红的三种不同装饰方法46

三、元代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瓷的发现47

四、元代釉里红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48

第三节 枢府卵白釉瓷48

一、枢府卵白釉瓷出土和收藏概况49

二、“枢府”瓷的特征51

三、“枢府”瓷的装饰和文字52

第四节 各种颜色釉瓷52

一、红釉瓷52

二、蓝釉瓷53

三、孔雀绿釉瓷54

第五节 景德镇的元代瓷窑遗址54

第四章 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56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播56

一、吴澄对《诗经》和《九歌》音乐的研究57

二、虞集的雅乐研究58

(一)对儒家礼乐的维护59

(二)教授河北种田人演乐59

三、熊朋来《胡氏律论序》60

第二节 音乐家及其作品61

一、熊朋来与《瑟谱》61

二、临川叶宋英能自度曲64

三、虞集的“乐府”与“法曲”64

四、赵文创作的“法乐”65

五、惟则禅师《筚篥引》65

六、揭傒斯《李宫人琵琶引》66

七、杨维桢《江西铙歌二章》67

八、蒋康之知音善歌67

第三节 琴家与古琴68

一、鄱阳萧性渊68

二、琴家虞集与范梈69

三、危素论琴70

(一)论琴弦的变化70

(二)论“江谱”与“浙谱”70

四、其他琴家71

(一)来往于浙赣的琴人涂君71

(二)宜春钟清卿能琴72

(三)“好琴如好色”的邓旭甫72

(四)善琴者员怡然72

(五)“南城李君家有琴”73

(六)能琴张汉臣和刘尊德73

(七)祝丹阳有古琴74

第四节 民间音乐与文人创作的民谣75

第五节 音韵研究77

一、前人对音韵学的研究77

二、阴幼遇、周德清的音韵研究78

第五章 画家个性意识的觉醒80

第一节 妙墨追古的罗稚川80

第二节 用笔粗犷豪放的颜辉83

第三节 放逸派画家方从义86

一、旷达浪漫的品性86

二、方从义绘画的风格特征87

三、方从义的画迹及艺术成就88

第四节 道士画家92

第五节 曾巽申《大驾卤簿图》92

第六节 高妙丹青陈氏兄弟93

第七节 饶自然山水画论著:《绘宗十二忌》94

第六章 习传古法的书家96

第一节 元代前期书家96

一、“以篆法寓诸隶体”的熊朋来96

二、“成一家之法”的吴澄98

三、“清劲有法”的范梈98

四、“元一代大手笔”虞集99

(一)虞集书法作品99

(二)虞集论书法100

五、“如刀画玉”的揭傒斯102

第二节 元后期书法家103

一、“圆劲畅朗、潇洒情趣”的饶介103

二、“风骨遒上”的危素104

三、野逸书家杜本105

四、“沉着丰润”的周伯琦106

五、“刻意工书、研究宗源”的盛熙明107

六、“古隶书家”宋季子107

七、“尤工翰墨”的熊自得108

第三节 其他书家108

第七章 元杂剧入赣与赣地戏曲活动109

第一节 元曲杂剧的创作109

一、流寓杂剧作家109

(一)李文蔚109

(二)王廷秀110

(三)沈和110

二、赣籍杂剧作家110

(一)肖德祥110

(二)赵善庆111

(三)汪元亨111

第二节 元曲杂剧的演剧112

一、瓷绘中的杂剧演剧112

(一)元杂剧《三顾茅庐》青花瓷罐112

(二)元杂剧《昭君出塞》青花瓷罐113

(三)元杂剧《萧何夜追》青花梅瓶113

二、瓷枕反映的杂剧演剧114

第三节 《唱论》与《中原音韵》116

一、燕南芝庵与《唱论》116

二、《中原音韵》在戏曲史上的价值118

明代卷121

第一章 藩王府中的工艺品124

第一节 藩王墓金银饰品125

一、益王府的工艺制作机构125

二、藩王墓出土的金银艺术125

(一)珠宝点翠金凤冠126

(二)金丝编缕奇姿异型凤钗126

(三)镶宝嵌玉八仙金钿127

(四)金丝联缀金帽檐、金耳环127

第二节 各地出土的玉器128

一、玉雕工艺品128

二、玲珑剔透的各式玉带129

(一)王墓随葬的精美玉带129

(二)官僚墓出土的玉带130

第三节 纺织品130

一、织刻精致的棉、麻、丝织品131

(一)藩王所用纺织品131

(二)官吏所用纺织品131

二、绝妙精奇的艺术特色132

第四节 明代江西刻书132

一、藩府本133

(一)宁藩刻书133

(二)益藩刻书135

二、地方官刻本135

三、家刻本136

四、坊刻本137

五、明刻本特点在江西书刻上的体现138

第二章 富有区域特色的建筑139

第一节 历史建筑的维修与改造139

一、南昌城大规模修整140

二、坊巷纵横的九江城140

三、袁州城池改造工程141

四、几度维修赣州城141

五、滕王阁“因阁旧址筑而广之”142

六、费时十四月修缮梅关古道143

第二节 王府建筑143

一、楼室众多的宁王府144

二、典雅的饶州淮王府144

三、豪华的南城益王府145

第三节 风格多样的戏台145

一、庭院式戏台146

二、庙宇戏台146

三、祠堂戏台147

第四节 书院建筑的发展148

一、历代书院的重修或扩建149

二、讲会式书院建筑151

第五节 寺观建筑153

一、佛寺建筑153

二、龙虎山宫观建筑的增缮154

三、按“先天八卦图”理念重建的三清宫156

四、万寿宫建筑的重修156

第六节 极具地域特色的祠堂157

第七节 庄重古朴的牌坊建筑159

一、木牌坊160

二、石牌坊161

第八节 水口塔和文塔162

一、镇蛟锁水的水口塔163

二、崇扬文运的文塔164

第九节 四大名镇建筑165

一、窑坊与民居相映成趣的景德镇166

二、四门十三街的樟树镇167

三、九弄十三街的河口镇168

四、九垅十八巷的吴城镇169

第十节 具有赣鄱特色的民居170

一、赣东北民居170

二、赣中民居172

(一)赣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样式172

(二)赣中古民居的典型村落173

三、赣南围屋174

(一)赣南围屋的构造175

(二)龙南杨村的乌石围176

第十一节 楼阁亭宇和桥梁建筑176

一、楼阁亭宇建筑176

(一)“一尊风雨”杏花楼177

(二)汤显祖玉茗堂178

(三)庐山皇赐碑亭179

二、石拱桥建筑179

(一)“游龙卧波”的万年桥179

(二)精巧别致的中小型石拱桥180

第十二节 藩王及官绅墓葬181

一、砖室结构墓葬181

二、石灰椁室结构墓葬182

第三章 色彩纷呈、成就卓越的陶瓷艺术184

第一节 明前期的官窑瓷器艺术184

一、釉色方面的技术创新与进步185

(一)青花瓷的新工艺185

(二)釉里红工艺的成熟186

(三)名贵的高温色釉——祭红186

(四)著名的甜白瓷187

(五)被称作上品的霁蓝187

(六)低温釉中娇艳的浇黄187

(七)五彩斑斓的斗彩188

(八)借鉴陶器装饰手法的素三彩188

二、御器厂的制瓷地位及其工艺188

三、御器厂瓷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190

(一)御用瓷的造型艺术190

(二)御用瓷的装饰艺术191

(三)御用瓷的款识192

第二节 明后期民窑的瓷器艺术193

一、民窑制瓷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193

二、民窑制瓷业繁荣的表现194

三、民窑瓷器的艺术特征195

第三节 明后期的官窑瓷器197

一、后期官窑的现状198

(一)生产方式落后198

(二)烧造数量惊人198

(三)原料面临短缺198

二、后期官窑瓷器的主要特点及成就198

三、五彩瓷大发展199

第四节 外销瓷200

第四章 人才辈出的明代音乐202

第一节 雅乐创作202

一、梁寅《拟祭告天地乐章》203

二、杨士奇《平胡铙歌鼓吹辞》203

三、詹同更制乐章203

第二节 论乐与律吕研究205

一、解缙的礼乐思想205

二、桂萼论礼乐206

三、吕怀《箫韶考逸》207

第三节 琴家与琴乐208

一、藩王琴家朱权208

(一)南昌“云斋”琴房209

(二)朱权制“飞瀑连珠”琴210

(三)朱权的《神奇秘谱》210

二、文人琴家金幼孜213

(一)论琴213

(二)乐琴214

三、道士琴家张宇初214

(一)琴曲创作214

(二)《送琴士朱宗铭序》215

(三)古琴铭216

第四节 樵歌野唱遍西江216

一、民间歌谣217

二、文人笔下的民歌219

第五节 王猷定《汤琵琶传》219

第五章 舞蹈的流变与盛衍221

第一节 祭祀与释奠舞蹈221

一、释奠舞221

二、其他祭祀乐舞222

第二节 王府的歌舞活动223

第三节 亭榭宴集歌舞226

第四节 融入戏曲的舞蹈228

第五节 民间节庆舞蹈231

第六节 傩仪中的舞蹈232

第六章 弹词和道情的传播235

第一节 汤显祖所见的弹词说唱活动235

一、“当时传唱一枝花”235

二、“洪州初有阿来婆”236

第二节 道情传入江西237

一、道情的起源与发展238

二、邓学可散曲《乐道》与“江西道情”239

三、朱权杂剧《冲漠子》中的“道情”演唱240

第七章 墨守与狂放的画坛242

第一节 陈汝言、张羽为代表的文人画家242

一、行笔清润的陈汝言242

(一)陈汝言的画迹243

(二)陈汝言对后世的影响244

二、笔力苍秀的张羽245

(一)张羽常以诗评历代画作245

(二)张羽画师法“二米”及高克恭246

(三)张羽的画作246

三、其他文人画家247

第二节 郭诩为代表的民间画家248

一、狂放画家郭诩249

二、郭诩的画迹及艺术成就249

三、郭诩绘画的风格特征251

四、其他民间画家251

第三节 宗室画家253

第四节 江西绘画著述256

第五节 名家绘江西256

一、沈周《庐山高图》257

二、唐寅《庐山图》、《落霞孤鹜图》257

第八章 直抒性灵的江西书家259

第一节 台阁体书家259

一、“笔画圆润”的程南云259

二、行草“独步当世”的胡广260

三、胡俨《题洪崖山房图诗》261

第二节 书法大家解缙262

一、解缙书法的师承262

二、解缙的书法作品263

三、解缙的书论264

第三节 其他文人书法家265

一、“纤婉有异趣”的张羽265

二、“行笔苍秀”的聂大年265

第四节 篆刻“一代宗匠”何震266

第九章 精巧华美的明代雕塑268

第一节 建筑雕刻268

一、三清山道观雕刻268

(一)宫宇雕刻269

(二)神像、动物像雕刻270

(三)楹联及摩崖雕刻270

二、古村民居、祠堂装饰性雕刻270

(一)木雕270

(二)砖雕271

(三)石雕272

第二节 藩王墓的雕塑及彩俑273

一、宁献王墓华表273

二、益王墓华表及石像生274

三、益王墓陶俑274

(一)益庄王墓俑274

(二)益端王墓俑275

第十章 明代江西戏曲的鼎盛277

第一节 弋阳腔的产生与流变277

一、弋阳腔形成于农村一路的南戏277

二、弋阳腔产生的年代280

三、宗教与弋阳腔282

四、弋阳腔的演剧形态285

(一)武术杂技285

(二)民歌入腔285

(三)脚色行当287

(四)滚调形式288

五、江右商帮与弋阳腔289

六、弋阳腔的扩散与流变290

第二节 青阳腔在江西的传播292

一、赣地青阳腔活动292

二、赣地民间文人与青阳腔选集295

(一)《风月锦囊》295

(二)《乐府玉树英》296

(三)《乐府万象新》297

(四)《大明天下春》297

(五)《词林一枝》298

(六)《八能奏锦》299

(七)《玉谷调簧》299

(八)《尧天乐》299

三、青阳腔演剧形态301

第三节 朱权及《太和正音谱》303

一、宁王王府戏班303

二、《太和正音谱》的价值与贡献304

三、《太和正音谱》的历史局限306

第四节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307

一、“至情”说的提出307

二、向传奇体制挑战308

三、“四梦”的演剧特征309

(一)人物铺排缜密310

(二)情节转换灵动310

(三)行当配置适中310

(四)科诨运用精妙311

(五)帮唱形式多样311

(六)吸收民歌入腔312

四、“四梦”的意境313

(一)一任自然灵气自由抒发313

(二)以“意趣神色”为创作指归313

(三)演员创造角色的“道”境314

第五节 魏良辅与昆腔316

一、魏氏家族简述316

二、创始昆腔及《南词引正》317

第六节 《西厢记》在江西的传播319

清代卷321

第一章 地方工艺名品的影响324

第一节 印刷装帧工艺324

一、闻名全国的“金溪书”325

二、各地其他清刻版325

(一)胡克家与胡刻《文选》325

(二)汤显祖著作清刻版326

(三)《宁都三魏全集》清刻版326

第二节 文房用品327

一、李渡毛笔327

二、婺源徽墨328

(一)江西用墨历史329

(二)制墨工艺329

(三)婺源制墨名家与徽墨330

三、江西造纸330

四、江西制砚332

(一)陶瓷砚332

(二)江西四大名砚333

第三节 江西漆艺334

第四节 竹制工艺335

第二章 继古开今的清代建筑337

第一节 书院、文庙及祠堂建筑337

一、书院建筑337

二、文庙建筑340

三、祠堂建筑341

(一)赣派祠堂341

(二)婺源徽派祠堂343

四、牌坊建筑344

(一)节孝坊344

(二)文儒坊和忠义坊344

第二节 楼阁亭宇及桥梁建筑345

一、楼阁亭宇345

二、桥梁347

第三节 民居建筑348

一、赣北民居349

(一)南昌民居宅院349

(二)“汪山土库”350

(三)进贤、安义古村落350

二、赣东北民居351

(一)婺源民居351

(二)景德镇民居352

三、赣中南民居353

(一)吉安民居353

(二)抚州民居354

(三)赣县、宁都民居354

(四)黎川等地船屋355

四、赣南客家围屋356

(一)龙南燕翼围356

(二)关西新围357

(三)安远东生围357

第四节 戏台建筑357

一、万年戏台358

二、祠堂戏台359

三、会馆戏台360

四、庙宇戏台361

第五节 宗教建筑362

一、寺院建筑363

二、佛塔建筑363

三、风水塔建筑365

四、道教宫观建筑366

五、风俗神庙建筑368

六、教堂和清真寺建筑369

第六节 建筑世家“样式雷”370

一、历代“样式雷”建筑师及其杰作370

二、“样式雷”图档371

第三章 随国运起伏的陶瓷艺术373

第一节 制瓷业“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373

第二节 清前期官窑制瓷业的新成就376

第三节 康雍乾三朝瓷器的艺术特征379

一、瓷器品种379

二、瓷器造型379

三、图案纹饰艺术380

四、款识标注特色381

第四节 乾隆以后瓷器工艺的衰落381

第五节 落日余辉——晚清的浅绛彩瓷383

第四章 民间音乐繁花似锦385

第一节 雅乐余绪385

第二节 音乐研究著述386

第三节 文人的音乐活动与创作389

一、汪绂及江西诸琴家389

二、魏祥《古相思》、魏禧《江南弄》391

三、能歌善笛者392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392

一、赣地民歌393

(一)情歌393

(二)风俗歌谣395

(三)儿歌396

(四)田歌396

(五)渔歌400

(六)茶歌和灯歌400

(七)情感细腻的小调403

二、劳动号子403

三、畲家歌声404

四、器乐流传406

(一)于都唢呐406

(二)万载《得胜鼓》406

第五章 灯彩乡傩,舞动民风408

第一节 府、县学释奠舞蹈408

第二节 民间灯彩舞蹈409

一、龙灯舞409

(一)“长龙灯舞”与“东园龙灯舞”410

(二)板龙舞410

二、狮舞411

(一)武狮舞411

(二)文狮舞412

(三)手摇狮舞412

(四)“席狮舞”和“犁狮舞”413

(五)狮、傩合流413

三、其他拟兽灯彩舞414

(一)虾公灯舞414

(二)鹊鹿蜂猴舞414

(三)蛤蟆舞414

(四)火老虎舞415

(五)各式鱼灯舞416

四、灿若繁星的花灯舞416

(一)股子灯417

(二)茶灯417

(三)人物灯418

五、石城灯彩419

第三节 “盾牌舞”的流变420

第四节 赣地乡傩421

一、抚州地区傩421

(一)傩乡南丰421

(二)乐安傩425

(三)宜黄、广昌、崇仁等地傩427

二、吉安地区傩428

三、萍乡傩428

(一)萍乡傩的风格429

(二)萍乡傩舞目429

四、宜春傩431

(一)宜春周边的巫傩431

(二)万载傩432

五、婺源傩432

六、赣北傩434

七、宁都傩435

第五节 宗教活动中的舞蹈435

一、佛教仪式舞435

二、道教仪式舞436

第六节 采茶舞蹈436

一、茶篮舞437

二、九龙山摘茶舞与采茶戏437

第七节 杂舞流变438

第八节 民俗舞蹈438

第六章 缤纷多姿的曲艺品种440

第一节 曲种概况与分类440

第二节 “门词”的进一步传播442

第三节 江西道情及其分支曲种444

一、南昌道情444

二、鄱阳渔鼓446

三、萍乡渔鼓447

四、吉安道情448

五、宁都道情448

六、高安道情449

七、湖口渔鼓450

八、奉新道情450

九、抚州话文451

十、宜春评话452

十一、赣州古文452

第四节 清音串堂类曲种455

一、南昌清音456

二、九江清音457

三、都昌文词457

四、抚州扬花458

五、赣州南北词459

六、赣东北串堂460

第五节 数唱踏歌类曲种461

一、莲花落462

(一)莲花落的起源与发展462

(二)江西莲花落464

二、江西灯歌走唱467

三、萍乡春锣469

四、南丰香钹470

五、畲族盘瓠王歌472

第六节 鼓书鼓歌类曲种473

一、景德镇大鼓475

二、九江大鼓475

三、都彭鼓书476

四、南昌大鼓477

五、永新小鼓477

六、瑞昌船鼓478

第七章 绘画巨匠及“江西画派”480

第一节 哭笑傲岸的遗民画家八大山人480

一、“金枝玉叶老遗民”481

二、八大山人绘画的风格特征483

三、八大山人画迹及艺术成就486

(一)花鸟画486

(二)山水画489

四、八大山人的地位及影响490

第二节 其他重要遗民画家491

一、“生不拜君”——牛石慧491

二、“多艺谁使然”——朱容重492

三、青原山禅僧画家方以智493

四、赣州“五忠祠”所祀之黎遂球493

第三节 罗牧与“江西画派”494

一、江西画派领袖罗牧494

二、罗牧山水画风格及影响496

三、罗牧的代表作497

四、东湖书画会497

第四节 “金陵八家”之江西吴宏498

第五节 指画家501

一、“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高其佩501

二、指画双雄帅念祖、吴煊502

第六节 “扬州八怪”之江西闵贞502

一、“闵孝子”与“扬州八怪”502

二、恣肆豪纵的绘画风格504

三、“数金市得一卷”的画作504

第七节 清中期其他主要画家506

第八节 清后期主要画家507

一、“江右画禅”德堃507

二、李秉绶“墨痕狼藉绮楼中”508

三、久官江西的赵之谦509

四、工笔花鸟画名家范金镛511

五、创立国画手工科第一人——李瑞清512

六、其他画家513

第九节 画史著作513

第八章 承古而出新的书家515

第一节 仙才而奇慧的朱耷515

一、书法博采众长,师承多门515

二、题款从“传綮”到“八大山人”516

三、“书画一体,孤介气格”517

第二节 “金石味篆隶”的李瑞清523

一、勤于翰墨的一生523

二、金篆一体的书法524

(一)“求篆于金”,篆楷书含金石之气524

(二)“求分于石”,篆隶书含汉木简风韵525

(三)“点画雄强”的北魏书风525

三、李瑞清书论526

(一)论隶书526

(二)论篆书527

(三)碑学书派与碑帖关系论527

第三节 书法家李宗瀚及其旧藏528

第四节 各地书家529

第九章 宜黄腔、昆腔与采茶戏530

第一节 宜黄腔的崛起530

一、关于“乱弹”的称谓530

二、花部的优势532

三、宜黄腔的渊源533

四、江西“乱弹”概貌537

(一)信河戏538

(二)饶河戏538

(三)东河戏539

(四)西河戏540

(五)宁河戏540

第二节 赣地昆腔与蒋士铨《藏园九种曲》542

一、昆腔在江西的活动542

(一)宜黄叙伦部543

(二)宜黄集秀部543

(三)赣州华玉部543

(四)江西江义部543

(五)瑞金串堂543

二、蒋士铨与《藏园九种曲》544

第三节 采茶戏的勃兴与发展550

一、采茶戏与茶文化550

二、赣地采茶戏的演剧活动551

(一)赣南采茶戏551

(二)赣北采茶戏551

(三)赣中采茶戏553

(四)赣西采茶戏554

三、商贸活动与采茶戏的发展554

(一)乡村市场与采茶戏的形成555

(二)商贸拓展与采茶戏的成熟555

(三)城镇繁荣与采茶戏的交流556

近代卷557

第一章 民间传统工艺的赓扬560

第一节 漆器制造工艺560

第二节 灯彩扎制562

一、吉安灯彩的扎制562

二、万安灯彩的扎制564

三、湖口草龙和“五谷灯”的扎制564

第三节 制扇工艺565

第四节 江西风筝566

第五节 瑞昌、定南剪纸艺术568

一、瑞昌剪纸艺术568

二、定南剪纸艺术569

第六节 瑞昌竹编、会昌藤编571

第七节 “赣绣”工艺572

第二章 现代建筑的开端574

第一节 南昌建筑574

一、多层高楼建筑575

(一)江西大旅社575

(二)江西省立图书馆575

(三)南昌邮政大楼576

二、公馆建筑576

(一)张勋公馆577

(二)熊式辉公馆577

三、商业街区建筑群577

第二节 九江建筑578

一、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九江分公司578

二、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办事处579

三、日本领事馆579

四、日本台湾银行579

五、儒励女中教课楼579

第三节 庐山别墅群579

一、美庐别墅581

二、吴庐别墅581

三、359号别墅582

四、442号别墅582

五、雷格里尔别墅582

第四节 教堂建筑583

一、南昌天主教堂583

(一)罗家塘天主教堂583

(二)松柏巷天主教堂583

二、抚州天主教堂584

(一)抚州圣约瑟大教堂584

(二)余江锦江天主教堂584

三、九江教堂585

(一)九江修道院585

(二)庐山基督教小礼堂585

第五节 苏区建筑585

一、叶坪建筑群586

(一)红军烈士纪念塔587

(二)红军检阅台587

(三)红军烈士纪念亭587

(四)公略亭587

(五)博生堡587

二、沙洲坝大礼堂588

第三章 具有写意风骨的民国新粉彩589

第一节 “珠山八友”与新粉彩589

一、“珠山八友”的艺术特色590

二、“珠山八友”生平简介591

(一)“西法头子”王琦591

(二)“落地彩”开创者王大凡591

(三)粉彩青绿山水画家汪野亭592

(四)专擅花卉翎毛的程意亭592

(五)粉彩鱼藻画家邓碧珊592

(六)粉彩桃花画家刘雨岑592

(七)松竹画家徐仲南592

(八)专工梅花的田鹤仙592

(九)用笔潇洒的何许人592

(十)画风简洁的毕伯涛593

第二节 其他著名制瓷艺人593

第三节 王步的大写意青花594

第四章 新音乐与音乐精神596

第一节 西方音乐的传入596

第二节 程懋筠及抗日时期音乐598

第三节 著名琴家查阜西599

第四节 江西苏区音乐600

一、学堂乐歌的改造601

二、西方歌曲的借用602

三、山歌、小调的运用604

四、脱胎于传统戏曲、说唱的红色歌曲607

第五章 战斗的红色舞蹈609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舞蹈609

第二节 湘鄂赣苏区的舞蹈610

第三节 红都瑞金的舞蹈610

第四节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舞蹈612

第五节 中央苏区歌舞的风格612

第六章 从民间市声到革命曲艺615

第一节 南昌曲艺的短暂繁荣616

一、民国时期的南昌清音616

二、民国时期的南昌评书617

三、民国时期的南昌道情618

第二节 江西苏区的红色曲艺619

一、苏区红色曲艺产生的时代背景619

二、形式多样的苏区曲艺活动620

三、苏区曲艺的历史意义622

第七章 陈师曾等近代画家624

第一节 民国之初画坛领袖陈师曾624

一、“朽者不朽”之陈师曾624

二、诗书画印“四全”的绘画大师625

三、画迹及成就626

第二节 “豫园书画善会”之江西汪琨627

第三节 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之江西王云627

第八章 近现代江西戏曲629

第一节 民国初期江西戏曲概貌629

一、本地剧种呈现新的变化629

二、外来剧种入赣形成潮流630

第二节 抗日时期的京剧风貌632

一、众多京剧名伶进入南昌632

二、改良平剧(京剧)取得一定成效632

三、京剧在“抗战戏曲”中的巨大贡献633

第三节 苏区戏曲的特殊地位633

一、初创时期的“旧瓶装新酒”634

二、在血与火的锤炼中成长634

三、革命现代戏的最早尝试635

后记6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