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外循环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体外循环学
  • 龙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908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2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949页
  • 主题词:体外循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体外循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体外循环发展简史3

体外循环学发展简史(上)3

一、氧合器的诞生经历3

目录3

二、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4

三、奇静脉现象的被发现5

四、控制性交叉循环技术5

五、低温与体外循环技术6

六、寻求性能更高的氧合器6

七、血泵的研制7

九、监测系统8

十、中国体外循环的创业历程8

八、血液稀释8

体外循环学发展简史(下)12

一、体外循环用品和设备的发展12

二、体外循环教育和交流13

三、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14

四、中国体外循环发展简史17

第二篇 体外循环的病理生理基础23

第一章 温度23

第一节 正常体温调节和手术对体温的影响23

一、正常体温23

二、体温调节23

三、心脏手术对体温的影响24

四、温度监测26

二、低温的病理生理变化27

一、低温医学的发展简史27

第二节 低温27

三、低温技术的临床应用30

四、α稳态和pH稳态34

第三节 围术期暖身技术35

一、低温对机体正常代谢的影响35

二、暖身技术的措施35

第二章 体外循环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38

第一节 基本概念38

一、药动学38

二、药效学42

第二节 体外循环对药动学的影响44

一、血液稀释44

二、低温45

五、隔离46

三、灌注46

四、酸碱状态46

第三节 体外循环对药效学的影响47

一、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47

二、组织结合47

三、年龄47

四、CNS穿透性48

五、温度48

六、酸碱状态改变48

七、麻醉药48

八、受体密度49

九、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9

二、吸入麻醉药50

一、阿片类50

第四节 特殊药物50

三、静脉麻醉药51

四、肌松药51

五、强心药51

六、β受体阻滞剂51

七、抗生素51

八、洋地黄苷类52

九、抗心律失常药52

十、扩血管药52

十一、糖皮质激素类52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54

三、氧供和氧耗54

三、重要的氧代谢参数54

第一节 正常氧代谢54

第三章 体外循环氧代谢的管理54

四、红细胞摄氧功能的影响56

第二节 体外循环时缺氧的原因和分类58

一、低张性缺氧58

二、血液性缺氧59

三、循环性缺氧59

四、组织性缺氧60

五、缺氧对机体的损害60

六、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61

第三节 体外循环氧代谢管理62

一、严密监测62

二、确保充分的血液氧合62

三、确保组织灌注良好63

四、精细生理调节65

第四章 心肌保护基础理论67

第一节 心脏保护的应用生理和生化知识67

一、肌钙代谢67

二、心肌的能量代谢69

三、心脏收缩动力学72

第二节 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74

一、急性心肌缺血的动力学过程74

二、心肌对急性缺血的反应75

三、心肌缺血对生物膜的影响77

第三节 再灌注损伤79

一、自由基79

二、钙超载83

四、无复流现象85

三、白细胞增多85

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86

第四节 细胞凋亡87

一、活细胞死亡的形式87

二、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因素88

三、诱发或促进细胞凋亡的因素88

四、细胞凋亡的特征88

五、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89

六、缺血及再灌注致细胞凋亡的机制89

七、细胞凋亡对心血管疾病的意义90

第五节 心肌预处理保护91

第六节 心肌顿抑95

第七节 心脏血管保护97

一、冠状动脉血管张力的内皮源性调节97

二、冠状动脉血管顿抑100

三、动脉重建术后的内膜增厚101

第五章 脑保护103

第一节 CPB心脏手术围术期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103

一、术前危险因素103

二、术中危险因素及预防104

第二节 体外循环围术期神经精神评价手段110

一、临床检查110

二、生化标志物检查111

三、脑电活动检查113

四、脑血流的测量技术113

五、脑氧代谢测定114

八、其他检查116

七、脑结构检查116

六、脑能量代谢检查116

第三节 脑缺血损伤机制及其保护反应研究进展117

一、损伤机制117

二、内源性神经保护反应120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保护措施121

一、一般神经保护剂121

二、脑特异性抗兴奋毒性措施123

第六章 脊髓损伤与保护127

第一节 脊髓缺血损伤127

一、脊髓的血液循环系统127

二、病理生理改变128

第二节 脊髓保护131

一、重要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定位131

二、诱发电位的监测132

三、手术方式的改进133

四、脑脊液压力监测和引流133

五、远端动脉灌注133

六、重要节段性血管再植134

七、低温135

八、选择性脊髓灌注136

九、逆性脊髓静脉灌注136

十、脊髓预缺血处理136

十一、保护神经的药物137

第七章 肺保护140

第一节 围术期呼吸生理140

一、肺的静态力学140

二、气体的流体力学143

三、肺的气体交换145

第二节 肺损伤147

一、肺损伤的原因147

二、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148

三、术后早期肺损伤的防治151

四、急性肺损伤的预防154

五、治疗进展156

第八章 肾脏保护160

第一节 肾脏血流量的调节160

一、肾血流量、肾氧供和氧耗160

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161

三、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161

四、肾小管功能测定163

三、血浆尿素氮测定163

二、肾血流量测定163

第二节 肾脏功能的评估163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163

第三节 急性肾脏功能衰竭164

第九章 体外循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71

第十章 体外循环免疫与炎症反应178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178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78

二、免疫应答181

三、移植免疫185

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186

第二节 CPB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87

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87

二、CPB术后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191

一、始动因素193

三、免疫功能低下的防治193

第三节 体外循环炎症反应193

二、血液的激活与炎症介质的产生194

三、分子生物学机制199

四、对重要器官的影响200

五、减轻CPB炎症反应的方法201

第四节 心脏移植排斥反应204

第十一章 体外循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10

第一节 概述210

第二节 体外循环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214

一、胰岛素214

二、胰高血糖素217

三、甲状腺素217

四、抗利尿激素218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219

六、儿茶酚胺220

七、皮质醇222

八、脑垂体激素223

第三节 内分泌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223

一、糖尿病223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24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24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225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225

第十二章 分子生物学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228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基因228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232

第十三章 体外循环生物医用材料245

第三篇 体外循环设备和装置245

第一节 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246

一、生物相容性概念和原理246

二、生物相客性分类246

三、血液相容性247

第二节 生物材料和血液相容性248

一、表面特性与血液相互作用248

二、理想的体外循环生物材料249

第三节 高分子材料249

一、氧合器壳体材料249

二、氧合器250

三、管道251

第四节 表面涂抹技术251

一、肝素涂抹表面252

二、PMEA涂抹表面253

第十四章 体外循环机和变温水箱255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机255

一、滚压泵255

二、离心泵258

三、重力皮囊滚压泵263

四、涡流泵264

第二节 变温系统265

一、低温生理及其应用265

二、变温水箱266

第一节 概述271

一、生物肺氧合阶段271

第十五章 氧合器271

二、血膜式氧合器阶段272

三、鼓泡式氧合器阶段273

四、膜式氧合器阶段274

五、静脉内氧合阶段275

第二节 氧供氧耗的生理学基础276

一、外呼吸276

二、气体的运输277

三、内呼吸277

四、氧合器中的气血交换279

第三节 氧合器的工作原理280

一、鼓泡式氧合器280

二、膜式氧合器282

一、氧合器对血液的损害287

二、完善氧合器的生物相容性287

第四节 氧合器对血液的损害287

第五节 常用氧合器289

一、西京90、95型鼓泡氧合器289

二、可调式鼓泡氧合器289

三、希健Ⅱ型膜式氧合器289

四、AFFINITY NT膜式氧合器289

五、TERUMO膜式氧合器289

六、POLYSTAN氧合器290

七、QUADROX膜式氧合器290

第六节 氧合器性能的综合评价291

一、基本性能291

二、组织相容性291

四、稳定性和简易性292

三、安全性292

第十六章 体外循环管道、插管和滤器293

第一节 管道293

一、管径293

二、管道长度及数量295

三、管道设置与色彩标识295

四、管道连接296

五、肝素涂抹管道296

第二节 插管297

一、动脉插管297

二、静脉插管299

三、心内吸引管301

四、心脏停搏液灌注管301

第三节 滤器302

一、体外循环中微栓来源302

二、微栓滤除的机制303

三、体外循环滤器的应用304

第十七章 血液超滤系统307

第一节 概述307

一、基本原理307

二、超滤器的类型308

三、滤出液成分308

四、适应证308

五、注意事项308

第二节 常用超滤方式309

一、常规超滤309

二、改良超滤309

三、零平衡超滤313

一、血液透析314

第三节 血液透析与血浆置换314

四、存在的问题314

二、血浆置换315

第十八章 辅助静脉引流技术317

第十九章 辅助循环324

第一节 概述324

第二节 体外辅助循环装置330

一、滚压泵330

二、离心泵331

三、Abiomed泵333

四、Thoratec泵335

五、Berlin泵335

第三节 体内辅助循环装置336

一、Heart Mate泵336

二、Novacor泵337

三、Cardio West泵338

四、轴流泵338

五、主动脉球囊反搏340

第四节 辅助循环的选择343

第五节 辅助循环的管理与并发症预防344

第四篇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基本技术第二十章 体外循环的术前准备353

第一节 概述353

一、术前准备的基本任务353

二、一般术前准备354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356

一、左向右分流先心病术前准备356

二、先天性复杂性发绀型先心病术前准备357

三、重症婴儿和新生儿术前处理358

第三节 瓣膜性心脏病359

第四节 冠状血管外科疾病361

第五节 大血管外科疾病362

第二十一章 体外循环前的物品准备366

第一节 仪器设备的准备366

一、体外循环机366

二、变温水箱367

三、变温毯368

四、温度的测量368

五、气源设备368

六、血氧饱和度仪369

七、ACT监测仪369

八、报警系统369

一、氧合器370

九、其他设施370

第二节 消耗品的准备370

二、动脉微栓滤器371

三、插管与管道372

四、其他准备373

第三节 灌注前准备工作374

一、常规准备374

二、预充排气374

三、特殊手术的准备375

四、制定灌注计划和选择灌注方法376

第二十二章 心脏手术的麻醉377

第一节 概述377

三、肺保护382

四、肾保护382

一、心肌保护382

二、脑保护382

第二节 心脏手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382

五、血液保护383

第三节 心脏手术中的心脏复苏383

第四节 心脏手术围术期循环骤停的原因384

一、低氧384

二、麻醉药过量384

三、触电384

四、过敏反应384

二、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后负荷功能385

一、麻醉药-肌松药-血管扩张药385

八、人工瓣膜失灵385

第五节 心脏手术麻醉面对的问题385

六、心肌缺血385

五、高钾与低钾385

七、大出血385

三、动脉压-肺楔压-中心静脉压386

四、ABG-SpO2-PETCO2386

五、血液稀释-血液回收-血液麻醉386

第六节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387

一、降低血流动力学的活动度387

二、增加冠状动脉口径387

三、硬膜外麻醉在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387

二、微创心脏外科388

三、选择性早期拔管388

一、快车道麻醉388

第七节 “快车道”心脏外科麻醉388

四、加强心外科术后镇痛389

第二十三章 体外循环预充390

第一节 血液稀释390

一、病理生理基础390

二、血液稀释的极限392

三、最适血细胞比容392

四、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393

五、血液稀释的代偿机制395

六、血液稀释程度分级396

第二节 预充和血液稀释方法396

一、预充和血液稀释的理论计算396

二、血液稀释和预充方法397

三、预充和血液稀释的基本原则398

三、预充液的效应399

二、预充液的分类399

第三节 预充液399

一、理想的预充液标准399

四、晶体预充液400

五、胶体预充液402

六、携氧血液代用品404

第二十四章 围体外循环期监测406

第一节 物理观察及温度监测406

一、物理观察406

二、温度监测407

第二节 心脏监测408

一、心电图监测408

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409

二、全心冠状动脉血流的监测412

一、冠状动脉循环阻力412

第三节 冠状动脉循环血流监测412

第四节 体外循环系统的监测414

一、安全性的监测414

二、动脉灌注流量的监测415

三、氧合器性能的监测416

四、血液超滤器的监测416

五、心脏停搏液应用的监测416

六、深低温停循环期间脑灌注的监测416

七、围体外循环期麻醉药物浓度的监测417

第五节 出凝血的监测417

一、肝素浓度418

二、肝素化效果419

一、脑电图监测423

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423

二、经颅多普勒426

三、颈内静脉血监测428

四、脑血氧饱和度监测429

第七节 组织灌注监测434

一、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434

二、胃肠黏膜pH监测435

第二十五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437

第一节 概述437

第二节 动脉血压监测440

一、无创监测440

二、有创监测442

四、桡动脉与主动脉收缩压的逆变444

三、动脉压444

五、主动脉球囊反搏时的动脉压445

第三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445

一、穿刺部位对导管位置的影响445

二、体外循环时中心静脉压446

三、指标综合判断446

第四节 肺动脉导管监测技术447

第五节 脑血流动力学451

第六节 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452

第七节 肾、肝、肺血流动力学454

一、肾脏454

二、肝脏454

三、肺脏455

第八节 微循环血流动力学456

第九节 围体外循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调控459

第二十六章 体外循环的前并行和后并行463

第一节 前并行463

第二节 后并行465

第三节 停止体外循环468

第二十七章 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471

第一节 概述471

第二节 心脏停跳前的心肌保护472

一、体外循环前的心肌保护472

二、体外循环中心脏停跳前的心肌保护473

第三节 心脏停跳中的心脏保护475

一、停搏液的基本原理和配方475

二、晶体停搏液和含血停搏液478

三、心脏停跳时的管理480

第四节 心脏复跳后的心肌保护484

一、冠状动脉循环恢复后的管理484

二、心肌顿抑485

第五节 老年人和新生儿的心肌保护486

一、老年人心肌保护486

二、新生儿心肌保护488

第六节 心脏移植的心肌保护491

一、受体的筛选和移植前的管理491

二、供体的心脏选择和管理492

三、供体心脏的保护494

第七节 停搏液的完善497

一、营养物质497

三、自由基清除剂498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98

二、钙通道阻滞剂498

五、三甲氧苄嗪(TMZ)499

六、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499

第八节 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监测进展500

一、ECG监测500

二、MI的生化和酶学监测501

三、超声心动图501

四、Swan-Ganz导管测压502

五、影像诊断502

第二十八章 体外循环中水、电解质代谢的管理505

第一节 水、钠的正常代谢505

一、体液505

二、体液中水与电解质的运动506

三、水与钠的生理调节507

四、肾在维持体液平衡中的作用508

第二节 水代谢紊乱508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水代谢管理511

一、积极预防体外循环中的水肿511

二、加强液体的排出513

第四节 电解质代谢紊乱515

一、钾代谢515

二、钙代谢517

三、镁代谢519

四、钠代谢519

第二十九章 酸碱平衡与血气管理521

第一节 概述521

第二节 体外循环期间的酸碱平衡紊乱525

一、体外循环时酸碱失调特点525

二、代谢性酸中毒526

三、代谢性碱中毒527

四、呼吸性酸中毒528

五、呼吸性碱中毒529

六、混合性酸碱紊乱529

第三节 低温体外循环和血气校正529

一、低温应用的理论依据529

二、低温对血液PaO2的影响530

三、低温对酸碱平衡的影响530

第三十章 凝血、抗凝与拮抗535

第一节 概述535

一、初期止血535

二、Ⅱ期止血—凝血536

四、凝血功能监测指标538

三、控制凝血的机制538

第二节 肝素的抗凝与拮抗540

一、肝素的药理作用540

二、涂抹技术542

三、肝素剂量与监测543

四、肝素耐药543

五、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44

六、肝素拮抗545

第三节 体外循环后凝血障碍548

一、肝素中和不全548

二、血小板功能低下549

三、凝血因子缺乏549

四、纤维蛋白溶解亢进549

五、DIC549

一、搏动血流的基本特点551

第三十一章 搏动灌注551

第一节 概述551

二、搏动血流的测量552

三、影响搏动血流的因素552

四、搏动灌注的理论基础552

五、搏动灌注对机体的影响553

六、搏动灌注的研究发展趋势555

第二节 搏动灌注装置556

一、改良滚压式搏动泵556

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557

三、间歇阻闭式搏动辅助装置558

四、心室泵558

五、挤压泵558

七、搏动辅助装置559

六、离心泵559

八、其他新型搏动辅助装置560

第三十二章 心脏手术中心律失常561

第一节 概述561

第二节 心脏手术中常见的心律失常566

一、窦性心律失常568

二、异位搏动568

三、异位心动过速569

四、传导阻滞571

第三节 电转复术与心脏起搏572

一、电转复术572

二、心脏起搏572

一、减少输血的潜在危险576

第一节 概述576

第三十三章 心血管手术的血液保护576

二、输血指征577

三、血液保护措施577

第二节 麻醉和血液保护580

一、硬膜外麻醉580

二、静脉-吸入复合麻醉580

三、加强手术室内防寒保暖工作581

第三节 血液麻醉581

一、凝血酶抑制剂581

二、纤溶酶抑制剂582

三、血小板抑制剂583

四、接触性蛋白酶抑制剂583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584

一、急性血细胞分离技术584

第四节 血液保护的其他措施584

三、血液代用品585

四、血液消毒585

五、局部止血药585

第五节 液体复苏与血浆代用品585

一、输液对血浆扩容的影响586

二、血浆代用品587

第三十四章 婴幼儿术后ICU的管理591

第一节 体外循环对脏器功能的潜在影响591

一、对心肌功能的影响591

二、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591

一、初始评估592

第二节 体外循环术后各器官功能的评估592

四、对肾脏功能的影响592

三、对肺功能的影响592

二、基本监测593

三、综合评估595

第三节 体外循环术后各器官功能的调整595

一、体液及电解质管理595

二、循环管理597

三、呼吸管理599

第四节 体外循环后特殊问题的处理601

一、心功能不全601

二、肺动脉高压602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03

第一节 概述605

第三十五章 成人术后并发症的管理605

第二节 低心排血量606

第三节 心律失常608

第四节 高血压和低血压609

一、术后高血压609

二、术后低血压610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11

第六节 其他并发症612

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612

二、消化道出血和穿孔613

三、肾功能不全614

四、出血614

五、多脏器功能不全615

第三十六章 婴幼儿体外循环619

第一节 概述619

第五篇 不同病种的体外循环619

第二节 体外循环管理621

一、术前访视病人621

二、物品准备621

三、婴幼儿体外循环的预充621

四、体外循环中的监测622

五、体外循环方法623

六、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的特殊问题624

七、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管理625

第三十七章 心脏瓣膜病的体外循环629

第一节 概述629

第二节 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632

一、主动脉瓣狭窄637

第三节 主动脉瓣病变637

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39

第四节 二尖瓣病变641

一、二尖瓣狭窄641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642

第五节 心脏联合瓣膜病644

一、主动脉瓣狭窄与二尖瓣狭窄644

二、主动脉瓣狭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644

三、二尖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44

四、二尖瓣关闭不全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44

五、二尖瓣病变与三尖瓣关闭不全645

第三十八章 冠心病的体外循环646

第一节 概述646

一、冠状动脉646

三、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647

二、心脏表浅静脉647

四、粥样硬化病变的病理学基础649

五、冠状动脉循环的病理生理650

六、冠心病与致病因素的关系651

七、特殊辅助性检查652

第二节 冠心病的手术治疗654

一、手术指征654

二、室壁瘤切除后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654

三、血管桥材料的制备654

四、血管桥保护的重要意义655

五、外科手术方法655

第三节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657

一、氧供需平衡657

四、麻醉前用药658

五、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658

三、麻醉药物的选择658

二、麻醉监测658

第四节 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59

一、准备659

二、前并行660

三、心肌保护660

四、体外循环期间管理661

五、高血糖、高血压的处理663

六、心脏复苏664

七、后并行辅助循环的管理664

八、脱机困难或不能脱机的心室辅助665

第五节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665

二、体外循环辅助666

一、血液回收666

三、血管桥灌注装置的应用667

第六节 特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667

一、OPCAB转为CCABG的体外循环特点667

二、冠心病急诊手术668

三、再次CABG668

四、瓣膜置换同期CABG669

第三十九章 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672

第一节 概述672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673

一、氧合器的选择673

二、预充及血液稀释674

三、不同的体外循环方法674

五、夹层动脉瘤的特殊问题679

四、血液的回收和再利用679

第三节 脑、脊髓和肾脏保护680

一、脑保护680

二、脊髓保护683

第四十章 新生儿体外循环686

第一节 新生儿病理生理特点686

第二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的装备688

一、体外循环机688

二、氧合器688

三、动脉微栓过滤器689

四、贮血室及静脉回流装置689

五、血液浓缩器689

六、体外循环配套管道689

三、常温体外循环管理690

二、深低温体外循环管理690

第三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管理特点690

一、预充690

四、血气管理691

五、胶体渗透压管理691

六、血细胞比容691

七、超滤692

八、保温692

第四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的研究方向692

一、心肌保护692

二、脑保护692

三、炎症反应的预防693

第四十一章 老年患者体外循环694

第一节 概述694

第二节 老年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特点697

第四十二章 孕妇和胎儿体外循环702

第一节 孕期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702

第二节 胎儿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705

一、胎心心脏手术的目的和时机选择705

二、生理特点706

三、设备应用707

第三节 胎儿体外循环研究现状及进展708

一、灌注流量和方式709

二、温度选择709

三、应激反应710

四、药物使用710

五、心肌保护710

六、对母体的影响711

第四十三章 急诊体外循环713

第一节 概述713

第二节 急诊体外循环与PTCA716

第四十四章 体外膜式氧合器氧合疗法720

第四十五章 微创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732

第一节 概述732

第二节 微创心脏外科734

一、先天性心脏病734

二、瓣膜性心脏病735

三、冠状动脉搭桥术736

一、闭式体外循环737

第四节 微创心脏外科体外循环737

二、适时拔管737

一、麻醉监测737

第三节 微创心脏外科麻醉737

二、常用微型体外循环系统740

三、设备和材料742

四、体外循环管理742

第四十六章 心脏肿瘤手术体外循环747

第一节 概述747

第二节 常见心脏肿瘤750

一、黏液瘤750

二、其他心脏良性肿瘤751

三、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751

五、纵隔肿瘤752

第三节 心脏肿瘤的体外循环752

四、继发性心脏肿瘤752

第四十七章 肺栓塞手术的体外循环759

第四十八章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769

第一节 心、肺移植的体外循环769

一、心脏移植方法769

二、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特点771

三、心肺联合移植与肺移植774

第二节 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循环775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775

二、分子遗传学特点和临床表现776

三、心功能异常表现776

一、冷凝集反应的机制777

第三节 冷凝集反应患者的体外循环777

五、手术预后777

四、转流技术特点777

二、实验室检查特点778

三、体外循环期间的处理778

四、常温期间的心肌保护779

五、常温体外循环注意事项779

第四十九章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781

第一节 肝移植手术781

第二节 布加综合征手术789

第三节 严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792

第四节 严重急性药物中毒的救治795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795

二、安眠药中毒的抢救797

第五节 呼吸道严重阻塞的抢救797

第六节 体外循环在全身热疗中的应用799

一、对低温、高温患者的抢救804

第七节 其他非心脏手术804

二、治疗下肢恶性肿瘤806

三、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807

四、前列腺癌冷冻切除术807

第六篇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811

第五十章 体外循环意外及处理811

一、机械故障811

二、管道意外814

三、管理失误815

四、血液抗凝意外817

五、外科手术操作失误817

六、体外循环意外的预防818

第五十一章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820

第一节 体外循环面临的新问题820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820

二、疾病构成的演变820

三、医学模式的转化821

四、技术演变821

第二节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体外循环医师822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822

二、良好的技术素质823

第三节 体外循环的质量管理824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824

二、减少噪声825

一、空气净化825

三、安全用电825

第四节 体外循环的安全环境825

二、管理步骤825

四、供气安全826

第五节 医疗事故827

一、有关医疗事故的条例和法律827

二、医疗事故的概念和分级828

三、医疗事故争议的三条解决途径828

四、医疗事故的鉴定829

五、医疗事故的赔偿问题829

六、如何防范医疗事故830

第五十二章 体外循环与计算机832

第一节 计算机与体外循环技术832

一、术中管理832

二、搏动灌注835

第二节 计算机与微创心血管外科839

第三节 远程医学841

一、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842

二、远程医学教育844

三、结语845

附录A 体外循环各种插管简介847

一、动脉插管847

二、经皮动静脉插管849

三、静脉插管850

四、吸引管851

五、心脏停搏液灌注管853

附录B 体外循环常用药物简表855

一、升压类药855

二、正性肌力药856

三、抗心律失常药857

四、降压药858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859

五、利尿药和脱水药859

七、凝血系统药860

八、抗生素861

九、麻醉药和肌松药862

十、降糖药863

十一、β受体阻滞药864

十二、盐类及酸碱平衡调节药864

附录C 体外循环常用物品技术参数865

一、膜肺参数865

二、体外循环机参数867

三、鼓泡式氧合器参数868

六、体重与插管型号选择869

四、微栓滤器参数869

五、插管型号与口径869

七、管道参数870

八、滤水器参数870

附录D 常用人体检查正常值和体外循环记录单871

一、血液一般检查871

二、血液生化检查871

三、血气分析872

附录E 体外循环意外及其对策表873

一、体外循环中进气873

二、凝血873

五、泵管崩脱或破裂874

六、不祛泡874

四、泵压增高874

三、突然停泵874

七、氧合不佳875

八、液面过低875

九、停机液面突然增加875

十、变温器漏水876

十一、变温器异常876

十二、体外循环中高血压的原因和处理876

十三、体外循环中低血压的原因和处理876

十四、恢复冠脉循环后心脏不跳的原因、诊断及处理877

十五、给停跳液后心脏电机械活动频繁的原因和处理877

十六、心内回流多的原因和处理877

二十一、高钾878

二十、呼吸性碱中毒878

十九、呼吸性酸中毒878

十八、代谢性碱中毒878

十七、代谢性酸中毒878

二十二、低钾原医和处理879

二十三、低钙原因和处理879

二十四、水肿原因和处理879

二十五、温度变化缓慢原因和处理879

二十六、体外循环中的溶血880

二十七、无尿或少尿原因和处理880

附录F 体外循环各种记录单881

一、体外循环预充单881

二、体外循环记录单882

三、自体血液回收记录单884

附录G 体外循环常见缩略词英汉对照表885

附录H 体外循环常见单词/词组英汉对照表9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