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典译丛 LTE-A和下一代无线网络 信道建模与传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法)罗什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6790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无线网-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典译丛 LTE-A和下一代无线网络 信道建模与传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背景知识2
第1章3GPP LTE-A网络的支撑技术2
1.1简介2
1.2 IMT-A的一般特征和需求3
1.2.1业务4
1.2.2频谱4
1.2.3技术性能4
1.3 LTE-A的需求7
1.3.1和容量相关的需求8
1.3.2系统性能9
1.3.3实施部署10
1.4 LTE-A的支撑技术10
1.4.1载波聚合10
1.4.2先进的MIMO技术13
1.4.3协作多点发送或接收15
1.4.4中继16
1.4.5家用eNodeB的增强18
1.4.6机器类通信19
1.4.7自优化网络(SON)20
1.4.8控制和用户平面延迟的改善22
1.5小结23
参考文献23
第2章 无线信道建模的基本原理25
2.1传播原理25
2.1.1自由空间传播和天线增益25
2.1.2反射和透射26
2.1.3绕射27
2.1.4散射28
2.1.5波导28
2.1.6多径传播29
2.2确定性的信道描述30
2.2.1时变冲激响应30
2.2.2 MIMO矩阵的方向性描述31
2.2.3极化32
2.2.4超宽带信道的描述33
2.3统计性信道描述33
2.3.1路损及阴影衰落34
2.3.2小尺度衰落34
2.3.3宽平稳非相关散射信道(WSSUS)36
2.3.4推广的WSSUS37
2.4信道建模方法37
2.4.1确定性建模方法37
2.4.2模型架构38
2.4.3分簇39
2.4.4统计性建模41
2.4.5基于几何的统计模型43
2.4.6绕射多径分量44
2.4.7多链路统计信道模型45
参考文献45
第二部分 无线信道50
第3章 室内模型50
3.1引言50
3.2室内大尺度衰落51
3.2.1室内大尺度模型51
3.2.2室内大尺度特性53
3.2.3室内传输的重要因素58
3.3室内小尺度衰落61
3.3.1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模型61
3.3.2时延域的统计特性63
3.3.3角度域的统计参数65
3.3.4室内场景下的交叉极化鉴别度67
3.3.5室内MIMO信道的3-D建模68
3.3.6俯仰角分布的影响69
参考文献70
第4章 室外信道73
4.1引言73
4.2参考信道模型73
4.3小尺度变化76
4.3.1一阶统计特性77
4.3.2二阶统计特性79
4.4路径损耗和大尺度变化86
4.5小结87
致谢88
参考文献88
第55章 室外到室内的信道91
5.1引言91
5.2模型理论91
5.3经验传播模型94
5.3.1路径损耗的衰减指数模型94
5.3.2包括建筑物穿透平均损耗的路径损耗衰减指数模型96
5.3.3基于分区的室外到室内模型96
5.3.4包括建筑物穿透损耗的路径损耗衰减指数模型96
5.3.5 COST 231建筑物穿透损耗模型97
5.3.6穿透建筑物的附加路径损耗模型98
5.3.7扩展COST 231在LOS情况下的建筑物穿透损耗100
5.3.8 WINNER Ⅱ室外到室内路径损耗模型100
5.4确定模型101
5.4.1FDTD102
5.4.2基于射线的方法102
5.4.3智能射线投影法(Intelligent Ray Launching Algorithm,IRLA)103
5.5混合模型104
5.5.1天线辐射方向图105
5.5.2校准105
5.5.3 IRLA案例的学习:INSA106
5.5.4 IRLA实例学习:兴海107
致谢108
参考文献108
第6章 车载信道111
6.1引言111
6.2无线信道测量111
6.2.1信道探测器112
6.2.2车载天线114
6.2.3车载测量方案114
6.3车载信道特性116
6.3.1信道的时变性116
6.3.2车载信道参数的时变性120
6.3.3经验结果122
6.4车载通信的信道模型125
6.4.1信道建模技术125
6.4.2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建模126
6.4.3低复杂度的GSCM仿真129
6.5新车载通信技术131
6.5.1 OFDM物理层(PHY)和接入层131
6.5.2中继技术131
6.5.3合作编码和分布式传感132
6.5.4展望132
参考文献132
第7章 多用户MIMO信道136
7.1引言136
7.2多用户MIMO测量136
7.2.1测量概述136
7.2.2测量技术137
7.2.3相位噪声138
7.2.4测量天线139
7.2.5测量场景139
7.3多用户信道特征描述141
7.4多用户信道模型144
7.4.1分析模型144
7.4.2常规簇模型146
7.4.3簇模型的详细实现149
参考文献152
第8章 宽带信道155
8.1大尺度信道特性155
8.1.1路径损耗:距离依赖性156
8.1.2路径增益:频率依赖性157
8.2 UWB信道冲激响应158
8.2.1 IEEE802.15.4a冲激响应158
8.2.2自由空间中天线冲激响应的影响159
8.2.3真实室内信道中天线冲激响应的表示160
8.2.4新UWB信道模型161
8.2.5 UWB信道冲激响应: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161
8.2.6 UWB信道冲激响应-结论162
8.3 UWB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162
8.3.1衰落深度164
8.3.2衰落的概率分布函数167
8.4多天线技术172
8.4.1宽带阵列描述172
8.4.2天线阵列:UWB OFDM系统173
8.5针对LTE-A的应用175
参考文献176
第9章 无线体域网信道178
9.1背景简介178
9.2可穿戴天线179
9.3近人天线分析181
9.3.1媒介的复介电常数和等效电导率181
9.3.2人体组织的特性182
9.3.3生物体组织内的能量损失184
9.3.4人体对可穿戴天线的Q因子、带宽的影响184
9.4人体表面典型传播模型的研究186
9.5植入天线的未来趋势189
9.6小结190
参考文献190
第三部分 仿真与性能194
第10章 射线跟踪模型194
10.1简介194
10.2传播中的主要物理现象195
10.2.1基本术语和准则195
10.2.2自由空间传播196
10.2.3反射和透射(Transmission)196
10.2.4绕射196
10.2.5散射197
10.3植被的影响198
10.3.1树冠绕射的建模198
10.3.2树阴影的建模198
10.3.3树的漫反射模型199
10.4射线跟踪方法199
10.4.1环境的建模200
10.4.2射线轨迹的几何计算201
10.4.3直接方法或射线发射201
10.4.4图像法射线跟踪202
10.4.5加速技术203
10.4.6混合技术204
10.4.7电磁波场强的确定和空时输出204
10.4.8扩展到超宽带信道模型205
参考文献206
第11章 有限差分建模209
11.1简介209
11.2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模型209
11.2.1 FDTD210
11.2.2部分流211
11.3 FD模型的实际应用213
11.3.1与射线跟踪模型的比较213
11.3.2降低复杂度213
11.3.3校准214
11.3.4天线方向图的影响215
11.3.5 3D估计215
11.4仿真结果217
11.4.1路径损耗预测217
11.4.2衰落预测217
11.5有限差分模型的展望220
11.5.1扩展到3D模型220
11.5.2与射线跟踪模型联合使用220
11.5.3宽带信道建模的应用223
11.6小结与展望224
致谢224
参考文献224
第12章 无线网络规划的传播模型226
12.1 RNP地理数据226
12.1.1术语226
12.1.2生产技术227
12.1.3传播模型所需的具体细节228
12.1.4栅格层多分辨率229
12.1.5栅格-矢量多分辨率229
12.2传播模型的分类230
12.2.1通用站址路损模型230
12.2.2特定站址路损和信道模型231
12.3观测模型231
12.3.1 Lee模型232
12.3.2 Erceg模型232
12.4宏蜂窝下的半预测模型233
12.4.1宏蜂窝下半预测模型通用公式233
12.4.2 COST231-Walfisch-Ikegami模型235
12.4.3其他模型237
12.5城市区域的确定性模型237
12.5.1城市波导效应238
12.5.2不同环境间的转换238
12.5.3建筑物内的穿透效应238
12.5.4确定性模型的基本原理238
12.5.5室外到室内技术242
12.5.6参数校准243
12.6 RNP传播模型的准确性243
12.6.1测量活动243
12.6.2调整过程244
12.6.3模型准确性245
12.7覆盖概率246
参考文献247
第13章 使用IMT-A信道模型进行系统级仿真250
13.1简介250
13.2 IMT-A评估指南250
13.2.1通用的系统级仿真方法251
13.2.2系统级性能指标252
13.2.3测试环境和场景设置253
13.2.4天线的建模255
13.3 IMT-A信道模型256
13.3.1链路的大尺度属性257
13.3.2小尺度参数的初始化261
13.3.3系数的产生261
13.3.4 CIR和CTF的计算有效时间演进262
13.4信道模型校准263
13.4.1大尺度校准指标264
13.4.2小尺度校准指标265
13.4.3 CIR和CTF校准266
13.5 LTE-A的链路-系统建模267
13.5.1系统级仿真与链路级仿真267
13.5.2 MIMO线性接收机的建模和预编码性能269
13.5.3有效SINR271
13.5.4误块率的建模272
13.6 3 GPP LTE-A系统级仿真器的校准274
13.6.1下行链路仿真假设275
13.6.2上行链路仿真假设275
13.6.3仿真校准结果275
13.7小结与展望278
参考文献279
第14章 新兴通信系统的信道仿真仪281
14.1引言281
14.2仿真仪系统281
14.3随机数的生成283
14.3.1伪随机噪声生成器283
14.3.2高斯查找表283
14.3.3均匀和(Sum of Uniform, SoU)分布283
14.3.4 Box-Muller284
14.4衰落生成器285
14.4.1高斯独立同分布286
14.4.2改进的Jakes模型286
14.4.3 Zheng模型286
14.4.4随机游走模型288
14.4.5 Rice K因子288
14.4.6相关性289
14.5信道卷积290
14.6仿真仪的发展291
14.7新型系统收发机应用实例291
14.7.1 MIMO-OFDM292
14.7.2单载波系统293
14.8小结295
参考文献295
第15章 MIMO OTA测试298
15.1概述298
15.1.1问题描述299
15.1.2 OTA测试概要299
15.2信道建模理论301
15.2.1基于几何建模301
15.2.2基于相关性建模302
15.3 DUT的使用和定义303
15.4 OTA的品质因子303
15.5多探针天线的MIMO OTA测试法304
15.5.1多探针天线系统305
15.5.2信道合成305
15.5.3场合成306
15.5.4场合成方法的两个例子308
15.5.5探针天线的近场效应和范围反射的补偿310
15.6其他的MIMO OTA测试方法310
15.6.1混响暗室310
15.6.2双阶段测试法315
15.7未来的趋势316
参考文献316
第16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传感、接入和安全320
16.1引言320
16.2认知无线电320
16.2.1认知无线电和频谱管理320
16.2.2认知无线电网络322
16.2.3认知无线电与OSI323
16.3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感知323
16.3.1虚警和漏检324
16.3.2频谱感知技术324
16.3.3频谱感知的类型325
16.4 CRN中的频谱分配——介质接入控制326
16.4.1基于信道接入326
16.4.2基于公共控制信道的使用326
16.4.3 CR媒体访问接入协议328
16.5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安全性332
16.5.1CRN的安全性:CCC安全框架334
16.5.2 CRN的安全性:CCC安全架构的步骤336
16.6 CRN的应用337
16.6.1商业应用337
16.6.2军事应用337
16.6.3公共安全应用337
16.6.4 CRN和LTE338
16.7小结338
致谢339
参考文献339
第17章 小型设备中的天线设计342
17.1天线基础342
17.1.1方向性、效率和增益343
17.1.2阻抗和反射系数344
17.2性能指标及对传播信道的影响344
17.2.1耦合和S参数344
17.2.2极化345
17.2.3平均有效增益346
17.2.4 MIMO信道的需求348
17.2.5分支功率比348
17.2.6相关性348
17.2.7复用效率349
17.3移动终端天线设计中的挑战349
17.4多天线小型化技术350
17.4.1折叠天线350
17.4.2铁氧体天线351
17.4.3中和线352
17.4.4笔记本电脑天线352
17.5具备多带宽的多天线353
17.6多用户和天线效应354
17.7小型基站天线355
17.8小结355
参考文献355
第18章 体域网中天线的统计特性357
18.1背景357
18.2场景358
18.3概念359
18.4身体耦合:理论模型361
18.4.1圆柱体上的基本源361
18.4.2椭圆柱体上的基本源365
18.5身体耦合:全波仿真367
18.5.1身体静止下的辐射方向图统计特性367
18.5.2身体运动下的辐射方向图的统计性369
18.6身体耦合:实际试验371
18.7体域网的相关性分析374
18.7.1体上通信374
18.7.2体外通信375
18.8小结377
致谢378
参考文献378
热门推荐
- 1184461.html
- 3579683.html
- 3773455.html
- 148017.html
- 2513985.html
- 2299171.html
- 3024233.html
- 3691912.html
- 2536157.html
- 15045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15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80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9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3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9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7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0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