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蒋广学著;李昱校订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4466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匡亚明倡导、《中国思想家评传》作者耕耘的中国学术思想史1
一 一门学术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相兼的历史学科1
(一)首倡“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梁启超1
(二)深究中国学术思想原本精神的钱穆和具有深切使命感的李泽厚3
(三)将社会史、学术史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的侯外庐学派6
二 匡亚明团队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工作9
(一)匡亚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卓越见解与推动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性贡献9
(二)从组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到探索中国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5
三 以人学为中心,与多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的中国学术思想史16
(一)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探讨16
(二)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发展的研究方法19
(三)养成仁爱、博通、理性和具有时代使命感的新人格22
第一章 上古战争观念的发展与古典兵学的诞生24
一 “征战”与华夏民族的初步形成25
二 商殷人的“代天罚恶”与周初的“王天下”思想31
(一)商殷人“代天伐恶”的战争观念31
(二)周初“王天下”的战争观念与王道政治34
三 春秋霸政与中国古典军事学的诞生39
(一)“止戈为武”实为霸主追求的共同目标39
(二)春秋霸政与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的诞生44
第二章 “天人相与之道”与易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51
一 从“民神杂糅”到“绝地天通”51
(一)“绝地天通”是从洪荒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的标志51
(二)“绝地天通”给统治人间的权力赋予神权的性质54
二 上古通天术:有科学成分的历学和神秘主义的星占学56
(一)司历之祝的产生及其职能56
(二)星占学的主要功能是对统治者进行道德劝诫61
三 易学的孕育与《易经》之产生65
(一)与占星术并行不悖的龟卜与筮占术65
(二)八卦既是筮占术,又含有寻求天道的理性追求67
四 “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的上古易学70
(一)春秋时期思想家对“幽赞而达乎数”筮占术的怀疑70
(二)由以卦测命向“明数而达乎德”方面发展的儒家易学74
第三章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三代历史学77
一 “社稷永续”与上古的史官设置78
(一)统治者的鉴古意识与上古史官的设置78
(二)上古的史官设置83
二 周初成康之际,周公旦对于历史教训的大总结85
(一)起伏跌宕的夏商两代史85
(二)周公旦对夏商史的初步总结88
三 以记载“人言”、“国事”为中心的春秋史学92
(一)君臣善恶毕书的春秋史官94
(二)春秋史学对家天下兴亡规律的初步认识96
(三)实录社会文明曲折发展的脚步98
第四章 孔子对春秋学术的总结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孔子学说102
一 分封制矛盾的恶性发作与以“义”对“利”观念的确立102
(一)王权的独专性与宗族成员间的弑杀导致“礼崩乐坏”103
(二)以义克利之教与对封建宗法等级制的施救106
二 鲁三桓新政既是孔学派的孕育者,也是孔学派的批判对象110
(一)鲁三桓改革运动的二重性110
(二)孔子与鲁三桓的二重关系114
三 以“义”为基础,“礼”为主体,“天下归仁”为目标的孔学派119
(一)孔子首先是上古文化的全面总结者和继承者119
(二)义、礼、仁三位一体作为孔子思想的主体,是崭新的理论创制122
四 余论:不是孔子“从周”而是西周“从”孔子128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墨、道、法对儒学的批判130
一 春秋思潮的余波:墨、道两家对儒学的夹击131
(一)墨子学派对孔学派的反叛与批评131
(二)“道法自然”的老子对儒家道德哲学的批判137
(三)《庄子》的“道通为一”:对老子道论的深化141
二 孟荀儒学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回应145
(一)“赞王道而辩性善”的孟子学说145
(二)“主性恶而隆礼治”的荀子学说150
三 法家学说的胜利与秦始皇“焚书坑儒”154
(一)先秦法家学说的产生与发展154
(二)秦始皇是法家学说的实践者159
第六章 “天人合一”大一统理论形态的确立与汉代各科学术的发展162
一 从崇尚黄老,到儒学之复苏163
(一)汉初君臣共奉因势而省、朴、柔、顺的统治术163
(二)从黄老向积极有为的儒法兼用的统治思想的过渡164
二 董仲舒天人合一“大一统”思想观念的理论阐发171
(一)“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的汉武时代171
(二)董仲舒“天人”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色174
三 自然神学对汉代各科学术的影响181
(一)就学科而论,谶纬神学和象数易学特别发达182
(二)神学化的历书——三统历183
(三)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历史学——《史记》和《汉书》185
(四)政治神学的结晶——《白虎通义》186
(五)余论:在神学目的论压迫下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缓慢发展188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对统治学说的新探与唐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191
一 魏晋南北朝“无主旋律”的思想演进曲192
(一)汉代政治现实与汉代儒家理想的尖锐矛盾192
(二)始与“神学”对立、终至融会“名教”的玄学思潮195
二 重新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和伦理价值的历史学201
(一)范晔反谶纬而重人事、斥浮华而奖道德的历史观念202
(二)陈寿、裴松之重人事,尤重历史伟人德才作用的历史观念204
三 北朝统治者的汉化政策及其实学之兴206
(一)自觉承继华统的北朝建国方略206
(二)北朝学者实证精神与为民兴利思想的发展208
四 盛唐时期人文精神的巨大发展210
(一)以道家的思想改造儒家神秘主义的天道观211
(二)从理论上论证以民为“元元”的思想212
(三)唐代的礼法制度体现了“贵顺物情”的精神213
五 盛唐文学由张扬个性向社会批判主义的转折215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仙李白215
(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217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新乐府诗人白居易218
(四)主张“吏为民役”的古文运动旗手之一柳宗元220
第八章 三教融合与“继天立极,扶正人心”的宋代理学222
一 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学术前提223
(一)理学产生的政治条件223
(二)理学产生的学术前提227
二 “继天立极,扶正人心”的新儒学238
(一)“无极而太极”与“理一分殊”的道体论238
(二)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与由化育流行而生成的气质之性240
(三)居敬、穷理、尽性的“工夫”论243
三 与理学相互映照的诗学、与理学相互影响的史学246
(一)重道德且情理相得益彰的诗学246
(二)重伦理且理势相通的史学247
第九章 十一至十七世纪“格致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历史哲学251
一 十一至十七世纪我国“格致学”的发展252
(一)十一至十七世纪“格致学”发展的社会以及思想文化因素252
(二)金元明清初的“格致学”与近代科学思想的滋生257
二 明清之际历史哲学的发展267
(一)李贽“人之外无道”的历史观念268
(二)顾炎武“道无器无所寓”的历史观念272
(三)王夫之“依人建极”的历史哲学276
(四)黄宗羲“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与天下回归于民的历史观念280
第十章 十二至十八世纪心学、文学与十八世纪适性论和情感哲学283
一 从陆九渊,经王阳明,到泰州学派的发展284
(一)陆九渊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心学思想284
(二)王阳明“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的心学理论285
(三)泰州学派首领王艮的“格物”之说288
二 元明与前清之际的文学成就及其思想289
(一)元杂剧的发展和关汉卿的《窦娥冤》289
(二)以鼓吹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明代人文主义思潮292
三 十八世纪“适性论”和“情感哲学”299
(一)《桃花扇》《红楼梦》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潮的持续高涨299
(二)郑板桥的“适性论”303
(三)戴震的“情感哲学”306
(四)乾嘉著名汉学家的情感论主张312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清代“官学派”对纲常名教学说的挽救316
一 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与“西学中源”说的盛行317
(一)西方传教士所传“西学”及其对中土思想界的影响317
(二)前清“西学中源”说实是“以复古为解放”的别样形式321
二 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与宋学之转型323
(一)官宋学的衰落与以“研究方法之革命”护卫“主义之改良”的清汉学323
(二)桐城派宋学家对汉学的反击与经世派的兴起329
三 船坚炮利下的“自西徂东”与“中体西用”文化观的盛行333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卫我数千年之纲常”334
(二)矛头指向革命运动的桐城理学派337
(三)“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与洋务运动对近代自然科学传播的推动340
(四)“中体西用”乃是挽救纲常名教的“中道”思想形式344
第十二章 清末立宪维新派的形成及其“中西会通”的民主思想特色349
一 洋务运动的衰落与宪政维新派的兴起349
(一)列强瓜分中国侵略活动的加强与洋务派的分化349
(二)从“中体西用”到“政体艺用”的君主立宪派352
二 立宪派对古代民本论的“误读”和改良主义的思想特色354
(一)康有为对民主思想的理解与对孔孟之“误读”355
(二)梁启超、谭嗣同对民主思想的理解与对古代民本思想之“误读”357
(三)严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与对老庄之“误读”361
(四)“误读”与“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学术样式的形成363
三 顽固派和革命派对政体改良派“新民本论”的双重攻击364
(一)对维新时期梁启超“新民本论”的补充说明与顽固派对康梁的批判364
(二)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改良主义新纲领与物质救国论367
(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与“新民说”369
(四)《民报》派对康梁的批评与梁启超对《民报》派的反批评371
四 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与改良派“新民本论”的衰落374
第十三章 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思想渊源与思想特色378
一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派的形成与其思想渊源380
(一)民主主义革命派产生的“外部”因素380
(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派的思想渊源383
二 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89
(一)从驱除鞑虏的“种族革命”到反对帝国主义强权的民族主义389
(二)难以得到中产阶级真诚支持的民主主义392
(三)平分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393
三 章太炎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国学研究中的自由意志主义397
(一)种族革命的积极鼓吹者与其思想的平民性质397
(二)早期章太炎对于道家谋略思想的推崇401
(三)以“涅槃境”论自由、以“菩萨境”论平等的太炎哲学402
四 余论:中国精英阶层选择了民主革命的道路407
参考文献412
主要人名索引422
重要词语索引427
后记435
热门推荐
- 2213217.html
- 2196305.html
- 2960200.html
- 1754745.html
- 824530.html
- 2527385.html
- 1384136.html
- 3516714.html
- 1401328.html
- 160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11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9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9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43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7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8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7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3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