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践唯物主义体系探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实践唯物主义体系探寻
  • 乐志强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2430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践唯物主义体系探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叶汝贤1

自序1

导论1

一、要“回到真正的马克思”,必须确立科学的马克思哲学观2

二、马克思哲学变革,首先在改变研究对象、转换哲学主题6

三、马克思哲学的精髓: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实践首要性11

四、实践唯物主义实质上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14

五、探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17

六、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表述22

第一章 人、主体和主体性原则27

第一节 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发点27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28

二、为什么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8

三、“现实的人”在实践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31

四、“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前提33

第二节 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34

一、人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物35

二、现实的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37

三、人性、人的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41

第三节 “从现实的主体出发”和主体性原则47

一、马克思的两对“主体”、“客体”概念47

二、从“物质”主体出发与“从现实的主体出发”50

三、主体性原则53

第二章 人和自然界的主客体关系55

第一节 人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55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生存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55

二、人与自身自然的关系就是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59

三、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取得方式60

第二节 马克思的三个“自然界”的概念61

一、“人化的自然界”62

二、感知的自然界64

三、“原生的自然界”65

第三节 人和三个“自然界”的关系68

一、人和人化自然界的关系68

二、人和被感知的自然界的关系70

三、人和原生的自然界的关系71

第四节 从人和三个“自然界”的关系看实践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72

一、实践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73

二、旧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的主要缺陷73

三、实践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的彻底性76

第三章 人和社会的主客体关系80

第一节 社会起源与社会运动的开端80

一、“社会”和“社会运动”80

二、人类起源和社会运动的开端82

三、“社会存在”及其质的规定性84

第二节 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若干特征89

一、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首要特征是生产劳动90

二、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则不是90

三、社会运动的规律与自然运动规律根本不同91

四、中介性主客体关系的分化和跃迁92

五、社会历史是不断自我扬弃、自我更新的过程93

第三节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94

一、个人和社会互为存在前提94

二、社会生产人,人也生产社会95

三、社会规定人,人也规定社会96

第四章 实践和对象性世界98

第一节 实践和实践的特性98

一、“实践”的科学规定性98

二、实践的类型和基本形式101

三、实践的主要特性105

第二节 对象性世界: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109

一、对象性世界及其基本特征109

二、对象性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表现113

三、同人本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对立117

第三节 引进实践概念所实现的哲学变革118

一、观察和思考世界的视角的转换119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120

三、哲学功能、使命和特性的跃变122

第五章 生产和三种生产历史主导作用的演变规律123

第一节 生产和三种生产的一般关系123

一、“生产”是什么123

二、三种生产的相互关系124

第二节 人自身生产:性生活和家庭形式126

一、家庭形式——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126

二、人类性生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130

三、人类自身的生产将从无序走向有序134

第三节 物质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35

一、物质生产类型和物质生产方式136

二、生产总体诸环节的辩证运动137

三、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体系及其矛盾运动141

第四节 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形式144

一、什么是“精神生产”144

二、精神生产的形式145

三、精神生产的前提和条件147

四、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148

第五节 三种生产历史主导作用的演变规律150

一、生产的社会基础作用150

二、三种生产同时存在、一起起作用151

三、三种生产在不同时代主导作用的演变规律153

第六章 分工、异化和交往方式158

第一节 分工交往及其特点和作用158

一、分工的起点、根源和真实意义159

二、现代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161

三、分工和交往的社会历史作用164

第二节 分工、私有制和异化劳动168

一、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168

二、分工、私有制与异化的关系169

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171

四、异化的性质和作用174

五、分工、私有制和异化消灭的条件176

第三节 私有制和异化条件下的交往方式178

一、交换和经商贸易178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181

三、革命和战争184

第七章 意识和主体的认识活动188

第一节 意识、认识的实质和表现188

一、意识、思维的器官及其机能的产生和发展189

二、意识的产生和意识的本质191

三、意识和语言、符号的关系193

四、意识、认识与知识的关系194

五、“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96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198

一、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人199

二、认识的客体是对象性世界201

三、认识运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205

第三节 主体的认识过程及其辩证关系207

一、认识的目的:为改造世界而探索世界207

二、认识的发生:在实践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209

三、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实践——认识——实践多次反复213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17

第八章 需要、价值和价值观的选择220

第一节 人类的需要与价值的分类220

一、“价值”和“价值”的本质221

二、人类的多层次的需要225

三、人类需要的文化地域性和历史条件性228

四、需要的分类和价值的类型230

第二节 价值对象性和价值世界的扩展233

一、价值的源泉和基础234

二、价值对象性的实现237

三、客观价值世界越来越扩大240

第三节 评价、评价标准和价值观的选择241

一、评价——对创造和认识效果的判断242

二、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245

三、价值观的选择和人类未来的命运248

第九章 社会总体结构:基础和上层建筑252

第一节 社会总体及其内部结构252

一、社会关系体系是一个有机总体253

二、社会总体不等于构成它的各个部分相加的和255

三、社会总体的统合作用和相互作用256

四、社会总体自我组织的结构功能258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261

一、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261

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64

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66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269

第三节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270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70

二、法律是以“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要求273

第十章 历史分期和社会形态合乎规律的历史演进276

第一节 历史分期的“五阶段”理论276

一、“五阶段”论历史分期方法的理论基础277

二、所有制形式合乎规律演进的五大历史阶段279

第二节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287

一、三大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是社会交往方式的根本变化288

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知识经济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历史演进292

三、商品经济是走向以精神财富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形态的必要环节303

四、马克思实际上已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307

第三节 原生、次生和再次生形态理论312

一、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两大类型公社313

二、次生形态和亚细亚生产方式315

三、再次生形态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318

四、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和所谓“一般历史哲学理论”321

后记3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