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何处是“江南” 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何处是“江南” 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
  • 杨念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10803471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清前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何处是“江南” 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汉化模式”得失谈与“江南”的复杂涵义1

是“汉化”还是“华化”?3

“江南”想象:地理的、文化的还是记忆的?11

本书各章主旨15

第一章 “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残山剩水”之喻:“南宋—晚明”20

一张旧图诱发遗民隐痛20

“残山剩水”中的遗民记忆25

“残山”与“剩水”之间:“出”与“处”的两难32

“山水”易色与风俗之变32

“外压”与“内讧”:暴力的传染史35

遗民何以会“死易生难”?45

“出处”涵义新解与士人群体分化49

第二章 礼制秩序的重建与“士”“君”关系的重整小引:江南“山水”异色之后59

“收拾残山与剩水”:移风易俗的意义62

“城市”—“乡村”的对峙意象62

“夷狄之变”与世家、古礼之兴废71

“士”“君”教化角色的转变80

对“明末士风”批判的双重意义80

帝王也谈“三代”86

从“经筵会讲”看“士”“君”教化角色之逆转91

第三章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103

小引:乾隆与遗民的同一困惑103

复社“余孽”吕留良105

党人碑里姓名非105

搏斗于“失节”梦魇之中111

遗民的交友之道与生计选择116

感悟另一种“出处”之境116

八股选家与“道义”担当126

不一样的朱子“卫道士”132

此“崇朱”非彼“崇朱”132

谈宋成癖与持守“家法”135

“选学妖孽”的多重身份141

“天盖楼”商业运营网络141

盖棺尚未论定145

第四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上)小引:雍正如何感知“江南”的文化威胁?149

鼎革期士人的生活样态与“文质之辨”的再兴153

守“文”还是趋“质”?清初士论的两种选择!153

经典“文质论”与清初士论的呼应关系156

“南宋—晚明”历史反思框架下的新“文质论”159

“新文质论”与士人行为的自我规训164

“文质论”的重构与“夷夏之辨”历史记忆的纠葛172

“文—质”,“南—北”172

“文—质”之辨与经典重述181

“文—质”关系与先秦历史观的改写183

第五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下)小引:“文质”与“教化”186

清帝对“文质论”的回应及其与士林舆论的合流188

汉满族群对“文”之涵义理解的趋同188

“质胜于文”:一种新解读192

清帝如何应对江南风俗之变?196

对“质”的正面肯定:一种统治术196

“同中有异”:汤斌与康熙帝眼中的江南风俗及其治理201

“质表文里”:帝王生活心态的深层纹理209

南巡盛典与乾隆的“奢俭观”215

一点余论226

第六章 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230

小引:从两封交战文书说起230

“正统论”谱系简释234

空间、时间和种族234

朝代更替间到底要比赛什么?237

各取所需的选择:从“北宋”到“南宋”241

宋遗民的看法:种族问题何以凸现?246

“道统”与夷夏大防的纠葛253

对“道统”意义的甄别、更改和攫取261

以“一统”扩张消解“种族”之别261

破解朱子魔咒264

历史编纂体系中的君王与士人269

《通鉴纲目》如何进入皇家视野269

书写规则的制定与乾隆的“节义观”271

“君师”与“道治”角色的合一278

士人的反应:以袁枚为例284

遗民史学内在精神的集体坍塌287

私人撰史与故国之思287

帝王对“私史”与“官史”之关系的认知变化294

士人对历史褒贬权力的自觉舍弃300

第七章 “经世”观念的变异与清朝“大一统“历史观的构造小引:“经世”新解304

“私言”如何转化成了皇家“公言”?308

儒藏说:公私之辨309

私门失守:流通的有序化313

“官师合一”的复古真相318

士林气质与征集遗书行动的“官守”品格319

区分“记注”与“撰述”:以复古为旗帜322

革除“私意”:“遗民观”与历史书写325

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331

孔子出现的意义332

重释“道”与“器”的关系334

“道”在历史中的消解和重建“道”之秩序的条件337

以“吏”为师:方志修纂与“大一统”的文化布局342

“治史”与“治国”343

修志与辅佐政教之关系345

第八章 文字何以成狱?349

小引: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349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岸”352

“观风”内蕴的转变352

金陵“衣冠冢案”引出的话题358

逃隐风格与度牒制度362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368

欲擒故纵368

监控嗅觉的培养372

《字贯》案牵带出时文追缴潮380

文网重压下的士风重组385

结论 一个场景和四个问题390

一 从“明”到“清”:“连续”还是“断裂”?390

二 对朱子的崇抑:维系“道统”?改篡“道统”?392

三 “经世观”的“常态”与“变态”397

四 清朝的“大一统”布局与“江南”的特殊地位402

后记407

参考书目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