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发展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炼成主编;李忠民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159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发展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十六大”报告的经济学思考1
一 “三个代表”思想的经济学内涵1
二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
三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3
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4
五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
六 关于“三农”问题6
七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完善宏观调控6
八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7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9
第一节 中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意义9
一 理论意义9
二 现实意义13
一 经济目标16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16
二 政治目标18
三 社会目标19
四 经济伦理目标22
五 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24
第三节 测算体系的建立26
一 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测算理论标准26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测算标准28
三 测算表和账户33
四 测算模型34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的设计:新型工业化道路38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38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39
二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40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新设计45
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必要途径45
二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6
三 我国已经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条件47
四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49
第三节 以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50
一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50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52
三 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53
四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55
第四节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56
一 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升级56
二 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型工业化的制度条件59
三 推进城市化进程,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62
第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65
第一节 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65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65
二 知识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67
一 知识和技术快速积累的捷径:跨越式技术创新70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70
二 后发国家实施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可行性的理论与实践阐释71
第三节 中国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要点75
一 以制度创新构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75
二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形成引进技术的良性循环机制76
三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78
四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管理79
五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进“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80
六 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提高转化率82
七 实施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战略84
八 加大政府对基础知识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直接投资力度86
九 构建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87
第四节 实施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应妥善处理的主要关系89
一 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89
二 创新系统和开放的关系90
三 创新中企业与政府的关系91
四 创新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92
五 科技、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关系94
第四章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目标·道路97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97
一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比较97
二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99
三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部门比较103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104
一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含义105
二 农业现代化的结构含义107
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含义108
四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阶段110
第三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111
一 农业自身的改造111
二 城市化拉动116
三 国际化推进119
第五章 农业工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124
第一节 现行对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124
一 减负增收125
二 农业产业化125
三 农村城镇化128
第二节 农业工业化——农民增收之路129
第三节 关键在于维护公平竞争,放弃对农民的歧视134
一 “与国有企业争原料、争市场”135
二 污染环境严重,劳动保护或安全条件差137
三 技术落后,生产条件差138
结束语140
第六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141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141
一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42
二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43
三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4
四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145
五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146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47
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47
二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50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155
一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55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选择157
三 加快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构想160
第七章 中国区位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167
第一节 中国区位发展的实践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167
一 区位发展的基本理论167
二 建国以来中国区位发展的战略演进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169
第二节 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176
一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177
二 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181
三 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184
四 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人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条件185
第三节 西部开发的动力机制187
一 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187
二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189
三 加强东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191
第八章 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19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的一般理论195
一 所有制的概念及其内容195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197
三 所有制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200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202
一 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202
二 直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04
三 不存在商品货币的全社会公有制206
四 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207
一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209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苏联的实践209
二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苏联的实践213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15
一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及其演进趋势216
二 我国现阶段的国有制及其改革218
三 我国现阶段非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225
第九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34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234
一 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评析234
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目标237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结构及运营239
一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与功能240
二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分类管理结构与功能241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监管及绩效评估体制246
二 建立资产运营机构247
一 完善人大和政府监管247
三 企业绩效评价249
四 明确监管方式250
第四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法律建设250
一 立法的依据250
二 法制建设的内容251
第十章 国有资产经营中的控制问题254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254
一 国有企业亏损的历史和逻辑阐释及其问题254
二 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是国有资产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257
第二节 国有资产经营中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的基本形式261
第三节 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的成本与发达国家的控制经验264
一 建立有效控制的重大意义264
二 如何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266
第四节 转轨时期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过量存在的社会原因268
一 社会原因何在268
二 问题的关键何在270
一 建立股份制经营方式272
第五节 国有资产经营控制机制合理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272
二 改变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式和管理体制274
三 关于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股权结构275
四 激励控制的重要及若干实施建议277
第十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改革与金融货币政策创新283
第一节 环境变迁与制度演进中的政府职能改革283
一 当代改革进程中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283
二 全球背景下国家与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284
三 对经济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与运行目标的探讨288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公共经济政策296
一 经济转型中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特点296
二 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改革与财政转移支付299
三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债务规模与结构303
四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反贫困战略306
一 全球金融一体化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新论311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创新311
二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变化与金融制度安排314
三 对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创新的探索321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理论和收入分配原则32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新进展327
一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和发展328
二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新进展332
三 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重大意义3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原则的新特点335
一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原则体系335
二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原则的新特点337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创新的理论要点339
一 传统利益分配理论的述评339
二 利益分配理论创新的依据344
三 利益分配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要点347
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体制356
一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变革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35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发展357
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36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思路364
一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365
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370
三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思路与目标374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取向377
一 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378
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政策取向379
第十四章 中国人力资本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385
第一节 中国人口与国际经济竞争力的评价385
一 人口经济理论:中国的人口压力、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385
二 经济增长模型:从物质资本因素到人力资本因素的解释389
三 世界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本、人均收入与国际竞争力391
第二节 中国人力资本形成政策:教育与培训394
一 我国教育投资管理机制的转变和效率变动395
二 就业压力、市场指向与教育投资的效率399
第三节 中国分配制度、机制与劳动力定价402
一 劳动力定价理论402
二 中国分配制度的演进轨迹:一元论到多元论403
三 效率与公平:中国收入分配机制的现实和目标405
第四节 中国就业政策:以需求管理为主的政策运用409
一 人口压力、就业政策变迁409
二 市场选择:多元化市场就业格局412
三 就业理论与政府措施:积极的就业政策413
第五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绩效与行为分析416
一 市场因素分析:劳动力流动、集聚效应与二元结构416
二 “逆市场”因素分析:福利“黏性”、行业垄断与市场分割417
三 综述420
第十五章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政策:引进来——走出去424
第一节 引进来——继续扩大利用外资425
一 外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要贡献425
二 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效率进步的贡献427
三 今后我国在利用外资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431
第二节 走出去——不失时机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433
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434
二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437
三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438
四 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439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生活质量问题444
第一节 小康社会与经济生活质量444
一 经济生活质量的界定445
二 衡量经济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447
三 经济生活质量与实现小康水平450
第二节 我国居民经济生活质量现状451
一 我国城乡间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453
二 我国区域间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456
三 我国居民经济生活质量现状与中等发达国家生活质量的差距459
一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462
第三节 达到小康水平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举措462
二 科学技术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要素463
三 可持续发展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64
四 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是向富裕小康生活迈进的关键因素465
五 制定明确的消费战略是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有效保证465
六 加快消费体制改革,转变消费机制,是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466
七 重视农业消费,加快消费品工业、住宅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是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具体有效措施467
一 文化的基本涵义470
第一节 坚持先进文化470
第十七章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470
二 先进文化的功能472
三 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473
四 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476
第二节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478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文化经济规律478
二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80
三 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482
热门推荐
- 2947170.html
- 3479746.html
- 3110695.html
- 3116760.html
- 988620.html
- 2651785.html
- 986967.html
- 2096372.html
- 3309307.html
- 2267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3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1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6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9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1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9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1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60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2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