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
  • 马瀛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ISBN:978751010436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54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777页
  • 主题词:数理统计-应用-人口统计-统计分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内容1

第二节 人口统计资料6

第三节 人口统计资料特点7

第四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两大类指标9

第五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任务及分析11

第二章 人口统计资料收集与资料类别14

第一节 人口统计资料收集方法14

第二节 人口统计资料类别14

第三节 原始静态人口统计资料收集15

(一)人口普查15

(二)抽样调查17

(三)立意抽样18

(四)随机抽样19

(五)等距抽样19

(六)分层抽样20

(七)整群抽样20

第四节 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比较21

第五节 调查工作程序十二项24

(一)确定调查目的24

(二)拟定调查方案24

(三)拟定调查表要点24

(四)试点调查24

(五)根据试点调查结果分析,来确定是否修订或补充调查表项目24

(六)编写调查须知,作为调查人员参考工作手册25

(七)培训调查人员及统计人员,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调查目的及其意义,掌握该调查统计研究工作中心问题25

(八)实地调查25

(九)审核调查表25

(十)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出版、分发25

(十一)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做出若干结论与推断25

(十二)编写分析报告,指出优缺点,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25

第六节 原始动态人口数据登记26

第七节 人口统计资料重要性26

第三章 人口统计资料分类归类与列表28

第一节 原始人口统计资料整理28

(一)分类28

(二)归类29

(三)列表30

第二节 人口统计资料序列30

(一)时间序列30

(二)空间序列30

(三)属性特征序列30

(四)变数序列31

第三节 人口统计资料分类与列表31

(一)名称标度31

(二)顺序标度31

(三)区间标度31

(四)分类重数32

第四章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方法33

第一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意义任务33

第二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原则35

第三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指标37

(一)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的数量指标37

(二)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的质量指标38

(三)数理统计分析人口的控制指标38

第四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八种基本分析法38

(一)综合分析法38

(二)抽样推断分析法39

(三)平均分析法39

(四)纵向(纵贯)分析法与横向(横剖面)分析法40

(五)因素分析法41

(六)相关分析法42

(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法50

(八)量分析与质分析52

第五章 统计图及人口统计指标名称分类概念54

第一节 统计图54

(一)直条图(柱形图、长条图)55

(二)圆形图(饼图)57

(三)线图57

(四)直方图与多边图57

(五)洛伦茨(Lorenz curve)曲线图58

(六)象形图59

(七)历史曲线图59

(八)半对数图60

(九)统计地图61

(十)人口年龄金字塔63

(十一)立体图64

第二节 人口统计指标名称分类概念65

(一)比概念66

(二)率概念67

(三)比例概念67

(四)百分比概念67

(五)指数概念67

(六)系数概念68

(七)概率概念68

第六章 人口年龄结构与构成概念及统计分析70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70

(一)桑德巴人口类型划分标准73

(二)年龄结构集中趋势与离中趋势度量75

第二节 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分析83

(一)少儿人口比例87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与分析88

(三)老年人口比例89

(四)高龄人口比例91

(五)老少比93

(六)老龄化指数94

(七)老龄化比率94

(八)幼妇比96

(九)更替指数97

(十)抚养年龄人口比97

(十一)少儿人口抚养比98

(十二)老年人口抚养比98

第三节 人口性别结构分析99

(一)性别比概念99

(二)出生性别比100

(三)人口性别比105

(四)分年龄性别比107

(五)死亡性别比110

(六)性别结构统计111

第四节 马-冯-陈(M-F-C)出生性别比新理论及数理模型113

第五节 人口年龄“结构”与“构成”概念122

第六节 人口经济社会构成122

第七节 人口民族构成123

第八节 劳动人口部门构成与职业构成127

(一)劳动人口部门构成131

(二)劳动人口职业构成134

(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135

第九节 人口城乡构成138

第十节 家庭与户144

(一)核心家庭146

(二)破损核心家庭146

(三)直系家庭146

(四)联合家庭146

(五)非婚家庭146

(六)独身家庭146

(七)老人家庭146

(八)婚姻家庭146

(九)其他146

第七章 教育统计分析148

第一节 人口素质统计分析148

第二节 教育程度及入学率统计分析150

(一)文盲率151

(二)半文盲率152

(三)分级教育程度率154

(四)累计受教育程度率154

(五)教育程度比155

(六)入学率155

(七)一般入学率155

(八)初等教育入学率156

(九)中等教育入学率156

(十)高等教育入学率157

第八章 人口数与人口分布158

第一节 人口数统计158

第二节 数字有效性范围164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165

(一)人口分布种类与人口密度165

(二)居民点分布167

(三)人口集中指数及人口集中状况170

第四节 人口过稀与人口过剩174

第九章 莱克塞斯图解分析法(Lexis Diagram)175

第一节 莱克塞斯图解概念及意义175

第二节 莱克塞斯图解分析的应用177

第三节 分年龄年均人口数莱克塞斯图解与计算181

第十章 统计资料的误差、评估与修匀183

第一节 人口统计资料误差类型183

(一)范围性误差183

(二)内容性误差183

(三)抽样性误差183

第二节 标准差与标准误184

(一)离均差、方差、自由度、标准差、标准误、抽样误差184

(二)标准差简约估计法187

(三)标准差与标准误区别与用途188

第三节 抽样误差计算及意义189

第四节 内容性与范围性误差评估常用分析方法194

(一)队列年龄移算法194

(二)平衡公式法194

(三)生命表法194

(四)调查资料检验法195

(五)年龄性别比法195

(六)年龄比法195

(七)惠普尔指数(Whipple's Index)法196

(八)迈尔兹交融法199

(九)惠普尔指数与迈尔兹指数差异204

(十)年龄—性别准确度指数法204

第五节 误差修正206

(一)匀分法206

(二)牛顿公式法207

(三)斯普拉格乘子法(The Sprague multiplyers)208

(四)动态序列人口资料修匀法214

第十一章 样本差别的显著性检验216

第一节 均数性抽样误差与差别的显著性检验216

(一)t值与t分布216

(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219

(三)配对资料(或同一批实验对象处理前后)比较219

(四)两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220

(五)两个样本含量较大时均数的比较221

(六)两个几何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221

(七)t'检验221

第二节 十点须注意的问题222

第三节 率的抽样误差与显著性检验223

第四节 标准化率抽样误差226

(一)总体标准化率估计226

(二)两个标准化率比较与μ检验226

第五节 四格列联表资料的x2(卡方)检验227

(一)两个样本率比较——四格列联表资料的卡方检验227

(二)四格列联表专用公式对四格列联表资料的x2检验231

(三)四格列联表资料校正x2值231

(四)行×列表x2检验232

(五)行×列表卡方检验注意事项232

(六)四格列联表直接计算概率法233

(七)两组例数相等时的直接计算概率法235

第十二章 人口增长数理统计分析237

第一节 人口增长数分析237

第二节 人口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239

(一)人口增长率239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增长率240

第三节 人口增长常用计算方法242

(一)年均增长量法242

(二)年均增长率法(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243

(三)等年增长率法243

(四)等瞬间增长率250

(五)人口增长加倍时间253

第十三章 婚姻数理统计分析257

第一节 婚姻数理统计中的概念与内容257

第二节 婚姻状况258

第三节 婚姻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一)260

(一)粗结婚率260

(二)一般结婚率262

(三)分年龄结婚率263

(四)分婚次结婚率264

(五)平均初婚年龄275

第四节 婚姻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二)278

(一)平均初婚年龄估算法278

(二)平均结婚年龄283

(三)已婚比例指数285

(四)总和结婚率值286

(五)总和初婚率值289

(六)终身初婚率与队列累计初婚率290

(七)粗离婚率294

(八)已婚人口离婚率294

(九)一般离婚率295

(十)已婚育龄妇女离婚率295

(十一)分年龄离婚率295

(十二)分年龄再婚率296

(十三)不婚比例296

(十四)婚姻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中的几个问题296

第五节 M—W分年龄初婚递进模型:分年龄初婚递进率与总和初婚递进率值299

第六节 婚姻表307

第十四章 生育统计分析308

第一节 出生概念与出生统计308

第二节 出生率统计与分析310

(一)粗出生率310

(二)平均出生率311

(三)妇女出生率316

(四)分年龄出生率317

(五)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317

(六)出生高峰与生育高峰318

(七)新中国三次人口出生高峰319

第三节 生育率统计与分析(一)320

(一)一般生育率321

(二)分年龄生育率及其生育类型划分323

(三)累计生育率328

(四)终身生育率331

(五)分孩次生育率332

(六)分孩次生育比例333

(七)出生人口孩次构成比例334

(八)不育比例334

(九)分孩次终身生育率335

(十)总和生育率值337

(十一)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值346

第四节 M—W(马-王)分年龄分孩次递进生育数理模型349

第五节 生育率统计与分析(二)357

(一)标准化生育率357

(二)生育率与出生率357

(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358

(四)分年龄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358

(五)已婚妇女类龄生育率359

(六)平均生育年龄360

(七)自然生育率361

(八)寇尔-特拉塞尔模型生育率表362

(九)生育指数366

(十)总生育指数366

(十一)婚生指数367

(十二)非婚生指数368

(十三)已婚比例指数369

(十四)孩次递进比371

第六节 出生率、一般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值的相互转换372

第七节 影响生育率变化主要因素和潜在生育率373

(一)影响生育率变化主要因素373

(二)潜在生育率375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统计与人口规划377

第一节 计划生育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377

第二节 计划生育统计指标与分析383

(一)早婚比例384

(二)晚婚比例385

(三)普婚比例386

(四)第一孩早育比例387

(五)第一孩晚育比例387

(六)第二孩晚育比例387

(七)计划生育比例388

(八)计划外生育比例389

(九)独生子女比例389

(十)终身独生子女比例391

(十一)妇女类龄独生子女比例392

(十二)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比例392

(十三)分孩次出生比例394

(十四)平均生育孩次396

(十五)育龄妇女现有孩子数统计396

(十六)领证妇女预期终身平均生育孩子数398

(十七)避孕比例399

(十八)绝育比例399

(十九)节育比例399

(二十)人工流产率与人工流产比400

(二十一)节育方法失败率与生殖力401

(二十二)节育措施有效率与生育率下降402

(二十三)避免生一个孩子与流产次数的关系404

第三节 计划生育绝不会导致逆淘汰405

第四节 计划生育与人口规划405

第十六章 死亡数理统计分析与生命表413

第一节 死亡统计分析413

(一)死亡人数统计414

(二)死亡率414

(三)死亡系数418

(四)年均粗死亡率419

(五)分年龄死亡率421

(六)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424

(七)宫内死亡率424

(八)婴儿死亡率424

(九)零岁组死亡率428

(十)新生儿死亡率429

(十一)新生儿死亡比例429

(十二)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早期婴儿死亡率)430

(十三)幼儿死亡率430

(十四)已婚妇女分年龄死亡率431

(十五)分死因死亡率431

(十六)分死因死亡比431

(十七)产妇死亡率433

(十八)死产比与死产率433

(十九)人工流产死亡率433

(二十)围产期死亡率434

(二十一)用妇女曾生子女数与存活子女数估计死亡水平434

第二节 生命表概念435

第三节 生命表类型437

第四节 生命表内容441

第五节 生命表编制基本数理方法450

第六节 生命表编制优选数理方法459

(一)人口系统模型、Lexis图与生命表460

(二)静止人口状态与生命表461

(三)生命表编制464

(四)数值结果468

(五)马尔侃一冈佩茨方法应用471

(六)多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计算方法:473

第七节 生命表各项指标473

(一)多岁年龄组生存人年数473

(二)死亡密度与死亡力475

(三)寿命指标477

第八节 婴儿死亡率对平均期望寿命影响482

第九节 平均期望寿命中的矛盾现象484

第十节 平均期望寿命发展趋势估计487

第十一节 平均期望寿命中位数488

第十二节 生命表一般编制具体步骤490

(一)分年龄死亡率nmx一栏计算490

(二)分年龄死亡概率nqx一栏计算490

(三)年龄尚存人数lx一栏和死亡人数ndx一栏计算491

(四)分年龄平均生存人年数nLx一栏计算492

(五)未来累计生存人年数Tx一栏计算492

(六)平均期望寿命ex一栏计算493

第十三节 闭合生命表技术及其步骤494

第十四节 多岁组生命表指标图示499

第十五节 生命表统计分析法501

(一)尚存概率应用503

(二)平均期望寿命运用512

第十六节 模型生命表513

(一)联合国模型生命表514

(二)区域模型生命表514

(三)利德曼(Ledermann)模型生命表516

(四)布拉斯(Brass)模型生命表518

第十七章 稳定人口与人口再生产520

第一节 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520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主要统计指标527

(一)粗再生产率与净再生产率527

(二)粗再生产率与总和生育率值528

(三)更替水平生育率528

(四)平均世代间隔532

第三节 妇女世代间隔与人口增长关系533

(一)静止人口计量534

(二)稳定人口计量534

(三)内在自然增长率535

(四)内在出生率538

(五)内在死亡率538

第四节 稳定人口结构538

(一)洛特卡计量方法538

(二)寇尔计量洛特卡稳定人口增长率简便方法及其比较与检验543

(三)内在年龄结构548

第五节 人口再生产率估算法549

第六节 人口再生产指标应用中问题551

第七节 人口再生产辅助指标553

(一)生命指数553

(二)粗平均生育年龄554

(三)净平均生育年龄555

第八节 雷莱生育率间接估算法556

第九节 生育水平粗略估计559

第十节 亲生子女法563

(一)分年龄生育率563

(二)亲生子女列表564

(三)估算出生人数564

(四)估算生存人年数566

第十八章 人口惯性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原则567

第一节 人口惯性567

第二节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原则569

第十九章 中国老龄化过程是解决过剩人口问题成效的累进反映572

第一节 博大精深的自然医学——中医与中国人口573

第二节 中国解决过剩人口问题实施人口控制是历史的共识575

第三节 人口控制效果引发的人口老龄化认识上争议579

第四节 人口转变进程必经老龄化过程581

第五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减轻人口压力化动力过程586

第六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显著特点589

第七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人口与发展相互促进过程591

第八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减轻制约因素的累进过程595

第二十章 标准化与率分解599

第一节 粗率的标准化599

第二节 粗率直接标准化607

第三节 粗率间接标准化609

第四节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三种标准化612

(一)任意人口年龄结构标准化612

(二)静止人口标准化615

第五节 率分解616

第二十一章 迁移与流动621

第一节 迁移与流动若干概念621

(一)迁移与流动621

(二)迁移特征622

(三)迁移时间间隔623

(四)迁移与迁移者623

(五)迁出地与迁入地623

(六)迁移流与总互换迁移量623

(七)终身迁移者与终身迁移624

(八)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624

(九)总迁移与净迁移624

第二节 迁移统计指标计算624

(一)迁移率625

(二)迁移流625

(三)净迁移流与总迁移交换率626

(四)迁移统计的常用公式628

第三节 迁移形式629

(一)自愿迁移629

(二)强迫迁移629

(三)直接迁移与间接迁移630

(四)阶梯式迁移630

(五)链式迁移630

(六)计划性迁移630

第四节 人口流动631

(一)无永久居住地人口流动631

(二)有常住地的人口流动631

第五节 近代与现代人口迁移632

第六节 城镇化与城镇规模统计分析634

(一)首位城市指数634

(二)城市人口规模顺位标准635

(三)城镇化(城市化)统计637

(四)利用生命表中的平均生存人年数尚存概率计算人口净迁移法641

(五)中国乡村城镇化644

第二十二章 统计估算法649

第一节 统计估算法概念及用途649

第二节 六种主要统计估算法650

(一)平衡估算法650

(二)比例估算法650

(三)趋势估算法651

(四)因素估算法651

(五)重新估算法651

(六)预计估算法652

第三节 运用统计估算法原则及条件652

第二十三章 人口预测模型分析与决策654

第一节 人口预测意义654

第二节 人口预测内容、长度分类与方法655

(一)人口预测长度划分准则及预测概念与方法655

(二)组元人口预测数学模型657

(三)分要素人口预测658

第三节 人口预测科学新进展682

第四节 人口预测与决策683

附录一690

附录二699

附录三702

附录四706

附录五707

附录六709

附录七710

附录八711

附录九713

附录十714

附录十一715

主要参考文献722

后记 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7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