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畅销书选粹 伤寒精髓 仲景辨证论治挈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戴玉,赵安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729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5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药畅销书选粹 伤寒精髓 仲景辨证论治挈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张仲景原序1
总论3
一、仲景生平著作3
(一)张仲景生平3
(二)《伤寒杂病论》的产生4
(三)《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历史6
二、仲景辨证体系9
(一)六经辨证9
(二)脏腑经络辨证14
(三)八纲辨证17
三、仲景辨证原则19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20
(二)脉证合参的原则22
(三)整体性原则24
四、仲景治疗思想28
(一)治未病28
(二)随证治之30
(三)扶正祛邪32
(四)标本缓急36
(五)正治反治38
(六)因人制宜39
五、仲景基本治法40
(一)汗法40
(二)吐法42
(三)下法43
(四)和法45
(五)温法47
(六)清法49
(七)消法51
(八)补法53
(九)涩法55
各论57
辨证总纲57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59
概述59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60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60
二、太阳病分类61
三、太阳病传变63
附:六经病“欲解时”原文65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66
一、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法66
(一)正局66
(二)变局70
1.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70
2.太阳病脉浮弱者71
3.伤寒解后复烦,脉浮数者71
4.太阳误下,其气上冲者72
5.病常自汗出者73
6.时发热自汗出者74
(三)桂枝汤禁例75
(四)兼证77
1.太阳中风兼项背强?证——解肌祛风、升津舒经法77
2.太阳中风兼喘证——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78
3.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调和营卫、补阳敛汗法80
4.太阳中风兼脉促胸满证——解肌祛风、去阴通阳法81
5.太阳中风兼脉微恶寒胸满证——解肌祛风、去阴复阳法82
6.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法83
二、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法84
(一)正局84
(二)变局86
1.太阳伤寒,脉浮或浮数者86
2.太阳伤寒,时日较久,脉证未变者87
3.太阳伤寒,失汗致衄者(附:自衄者愈)89
4.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90
(三)麻黄汤禁例91
(四)兼证96
1.太阳伤寒兼项背强?证——发汗解表、升津舒经法97
2.太阳伤寒兼阳明下利证——发汗解表、升津止利法97
3.太阳伤寒兼阳明呕逆证——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法98
4.太阳伤寒兼里热烦躁证——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法99
5.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法102
三、太阳表郁轻证104
(一)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小发汗法或辛温轻剂、微发汗法104
(二)表郁内热轻证——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法107
第三节 太阳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110
一、变证治则110
二、辨虚证实证111
三、辨寒热真假113
四、辨表证里证及治法先后114
五、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法118
(一)正局118
(二)兼证120
1.热扰胸膈兼气滞腹满证——清热除烦,行气除满法120
2.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证——清上温中法121
(三)栀子汤禁例122
六、邪热壅肺证——清宣肺热法123
七、邪热下利证——表里双解,坚阴止利法124
八、太少合病下利证——清热止利法125
九、心阳虚证127
(一)心阳虚心悸证——补益心阳法127
附:阳虚耳聋证128
(二)心阳虚烦躁证——补益心阳、镇潜安神法128
(三)心阳虚惊狂证——补益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浊法129
(四)心阳虚奔豚证——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法131
十、阳虚兼水气证132
(一)心阳虚水气上逆证——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法132
(二)脾阳虚水停气逆证——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法133
(三)胃阳虚水停中焦证——温胃化饮、通阳利水法134
(四)肾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法136
十一、水停阳郁、经气不利证——利水通阳法138
十二、脾虚证140
(一)脾虚气滞腹胀满证——健脾温运、宽中除满法140
(二)里虚伤寒证——建中补虚、调和气血法141
十三、阳虚烦躁证142
(一)阳气暴虚烦躁证——急救回阳法142
(二)阴阳俱虚烦躁证——回阳益阴法143
十四、阴阳两虚证144
(一)阴阳两虚证之一—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法144
(二)阴阳两虚证之二——扶阳益阴法146
(三)心阴阳两虚证——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法147
十五、蓄水证——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法149
十六、蓄血证152
(一)蓄血轻证——活血化瘀、通下瘀热法152
(二)蓄血重证——破血逐瘀法154
(三)蓄血缓证——攻下瘀血、峻药缓图法156
十七、结胸证157
(一)结胸证辨157
(二)热实结胸158
1.热实结胸病位偏上——逐水破结、峻药缓攻法158
2.热实结胸——泻热逐水破结法159
3.治禁及预后165
(三)小结胸证——清热涤痰开结法166
(四)寒实结胸证——温寒逐水、涤痰破结法167
十八、脏结证168
十九、痞证170
(一)痞证的形成与辨证要点170
(二)热痞171
1.热痞证——泻热消痞法171
2.热痞证兼表——先解表,后攻痞172
3.热痞兼表阳虚证——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法173
(三)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痞174
1.呕利痞证——和中化饮、降逆消痞法174
2.水饮食滞痞——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法176
3.胃虚泄利痞——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法177
(四)误下致痞而下利不止证——涩滑固脱止利法178
(五)水痞——化气行水消痞法180
(六)痰气痞——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法180
(七)脾虚泻利痞证兼表不解——温中解表、消痞止利法181
二十、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法183
二十一、火逆证184
二十二、吐逆证191
二十三、其他兼变证193
(一)冷水潠灌致表郁里热证——解表清里、兼利小便法193
(二)肝乘脾证——刺期门法194
(三)肝乘肺证——刺期门法195
(四)极吐下所致变证196
二十四、欲愈候198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病证的辨证与治疗201
一、水停胸胁证——攻逐水饮法201
二、痰实停滞胸膈证——涌吐痰实法203
三、太阳温病——解之当汗出愈204
四、风湿相搏证207
(一)风湿留着肌肉证——散寒止痛、祛风通阳法与散寒止痛、除湿逐痹法207
(二)风湿留着关节证——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法210
附:备考原文211
太阳病证治小结211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17
概述217
第一节 阳明病纲目218
一、阳明病提纲218
二、阳明病来路、成因与分类218
三、阳明病脉证特点222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225
一、阳明热证225
(一)热留胸膈证——清宣郁热法225
(二)阳明热盛证——辛寒清热法227
(三)阳明热盛津伤证——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法229
(四)阳明津伤水热互结证——育阴润燥、清热利水法233
二、阳明实证235
(一)阳明腑实证235
1.燥热结实证——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法235
2.腑实轻证——泻热通便、清滞除满法239
3.腑实重证——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法242
(1)正局242
(2)变局244
(3)辨燥屎247
(4)急下证250
4.辨大小承气汤用法及大便硬欲愈候253
5.攻下法禁例258
(二)脾约证——润下法261
(三)津伤便结证——导下法262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263
一、发黄证263
(一)湿热郁遏于里发黄证——清热利湿退黄法263
(二)湿热郁蒸发黄证——清泄湿热退黄法265
(三)湿热发黄兼表证——解表清热除湿退黄法266
(四)阳明被火发黄证267
(五)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268
二、血热证269
(一)血热致衄证269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刺期门法270
(三)阳明蓄血证——破血消瘀法270
三、阳明兼表证——可发汗法273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277
一、辨中风中寒277
二、辨虚证实证283
阳明病证治小结289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93
概述293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294
一、少阳病提纲294
二、少阳病治禁294
三、少阳病传变与预后296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298
一、少阳病本证——和解少阳法298
(一)正局298
(二)变局301
1.三阳合病301
2.阳明少阳合病、并病302
3.阳微结证304
二、小柴胡汤使用法与战汗而解之候305
三、小柴胡汤禁例306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308
一、变证治则308
二、少阳兼表证——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法308
附:太少并病——刺法309
三、少阳兼里实证——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法311
四、少阳兼水饮内结证——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法315
五、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法316
六、少阳兼里虚腹痛证——衔甘温建中、后和解少阳法317
附:热入血室证318
附:三阳合病321
少阳病证治小结322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324
概述324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324
一、太阴病提纲324
二、太阴中风欲愈候32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326
太阴病本证——当温之,宜服四逆辈326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327
一、太阴兼表证——可发汗法327
二、太阴腹痛证——通阳益脾、和络止痛法327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330
太阴病证治小结332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34
概述334
第一节 少阴病提纲335
一、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脉证335
二、少阴病治禁338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339
一、少阴寒化证339
(一)阳虚阴盛证——回阳救逆法339
(二)阴盛格阳证——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法341
(三)阴盛戴阳证——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法342
(四)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法345
(五)阳虚寒湿身痛证——温经驱寒除湿法346
(六)阴盛阳虚浊阴上逆证——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法348
(七)虚寒下利失禁证——温涩固脱法349
(八)少阴灸法适应证351
1.少阴吐利暴作,脉一时不至证——灸少阴351
2.少阴不利,阳虚气陷,阴血不足证——温灸其上352
(九)少阴寒化证预后353
1.阳回自愈、可治证353
2.阳不回不治证356
二、少阴热化证359
(一)阴虚阳亢证——滋阴降火法359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育阴清热利水法360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361
一、少阴病兼表证——温经解表法361
二、少阴病兼里实证——急下存阴法363
三、热移膀胱证366
四、伤津动血证367
第四节 少阴咽痛证的辨证与治疗368
一、阴虚咽痛——滋阴润肺补脾法368
二、客热咽痛——清热利咽法369
三、咽伤生疮——清热涤痰、敛疮消肿法370
四、客寒咽痛——散寒通阳、涤痰开结法371
少阴病证治小结372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4
概述374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374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的辨证与治疗375
一、蛔厥证——泄热温阳、安蛔止痛法375
二、寒热相格证——苦寒泄降、辛温通阳法377
三、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证——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法378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证379
第四节 厥证的辨证与治疗385
一、厥证机理与证候特点385
二、热厥——辛寒清热法或苦寒攻下法386
三、寒厥——回阳祛寒法389
四、血虚寒凝致厥——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法391
五、下焦冷结致厥394
六、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疏肝和胃、透达郁阳法395
七、痰实致厥——涌吐痰实法396
八、水停致厥——温胃散水法397
九、虚寒厥证治禁398
第五节 下利证的辨证与治疗399
一、自利先兆399
二、厥阴热利证——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法399
三、实热下利证——泻热攻滞、通因通用法401
附:利后热留胸膈证——清宣郁热法402
四、虚寒下利403
(一)阴盛戴阳下利证403
(二)阴盛格阳下利证——破阴回阳法404
(三)虚寒下利兼表证的治疗原则405
第六节 呕哕证的辨证与治疗406
一、呕吐证406
(一)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法406
(二)阳虚阴盛呕吐证——回阳救逆法407
(三)胆热犯胃呕吐证——和解少阳法408
(四)痈脓致呕——不可治呕408
二、哕逆症409
(一)哕逆寒证409
(二)哕逆实证410
第七节 厥阴病预后411
一、厥阴寒证愈候411
二、厥阴虚寒证危候413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418
厥阴病证治小结419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422
概述422
第一节 霍乱病辨证纲要422
第二节 霍乱的辨证与治疗425
一、霍乱邪在阳分——外疏内利法;邪在阴分——温中散寒法425
二、霍乱亡阳——回阳救逆法426
三、霍乱亡阳液脱——回阳救逆、益气生津法428
四、霍乱亡阳液竭——回阳救逆、益阴和阳法428
第三节 霍乱愈后430
一、霍乱里已和而表未解——调营卫、微发汗法430
二、霍乱病后,当注意饮食调护430
霍乱病证治小结431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433
概述433
第一节 阴阳易的辨证与治疗433
第二节 差后劳复病的辨证与治疗435
一、差后劳复——清热除烦、宽中行气法435
二、差后更发热——随证治之436
三、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证——逐水清热、软坚散结法437
四、差后虚寒喜唾证——温运肺脾法438
五、差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证——清虚热、益气津法439
六、差后胃弱不能消谷证——损谷则愈440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小结441
附录442
一、条文索引442
二、方剂索引449
三、本书所引主要书目451
热门推荐
- 3334201.html
- 3442757.html
- 1027205.html
- 653819.html
- 3800052.html
- 1842925.html
- 310564.html
- 2804079.html
- 541084.html
- 217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14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1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57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9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7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1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51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4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