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高祖与唐太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唐高祖与唐太宗
  • 杜文玉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48348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38页
  • 主题词:唐高祖 李世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高祖与唐太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李渊的家庭与世系1

一 李氏家世之谜1

(一)李氏家族的族属1

(二)关陇高门4

二 李渊的家庭关系5

(一)见识不凡的窦氏5

(二)少年李世民7

三 恐怖的岁月10

(一)曲折的任官经历10

(二)镇压农民起义12

(三)与隋室矛盾的加剧13

第二章 太原起兵与唐朝的创建15

一 太原起兵内幕15

(一)起兵决策出自李渊15

(二)扩充实力19

(三)先发制人20

二 顺利攻占长安23

(一)西河之捷23

(二)霍邑之战24

(三)佯攻河东26

(四)娘子军的神威28

(五)攻克长安29

三 老谋深算的政治家32

(一)卑辞以骄李密32

(二)奖功不拘一格34

四 从唐王到皇帝36

(一)拥立傀儡36

(二)隋帝禅位37

第三章 扫平群雄 统一全国39

一 西平薛举39

(一)高墌之战39

(二)浅水原决战41

二 扫灭李轨44

三 巩固河东47

(一)太原失陷47

(二)柏壁对垒50

(三)刘武周的覆灭51

四 败夏灭郑53

(一)兵伐洛阳54

(二)虎牢之战57

(三)窦建德、王世充之死64

五 翦灭萧铣68

(一)萧铣割据江汉68

(二)李靖兵下江陵70

(三)冯盎归顺唐朝73

六 平定河北74

(一)刘黑闼起兵反唐74

(二)李世民出马征讨76

(三)李建成二次征伐79

七 统一江淮82

(一)杜伏威归唐82

(二)辅公祏之乱85

(三)杜伏威暴死之谜87

八 设置行台89

第四章 武德时期的李渊93

一 排除异己与李密之死93

(一)外热内冷的两面手法93

(二)设计斩杀李密94

二 裴寂之宠与刘文静之死97

(一)善于献媚的裴寂97

(二)刘文静被诛的背后100

三 纳谏与拒谏104

(一)唐高祖的纳谏之风104

(二)固执己见思想的显露107

四 生活奢华的皇帝109

五 与突厥的关系111

六 抑制佛教发展114

七 颁布法律 健全制度116

(一)颁布《武德律》116

(二)改定官制117

(三)均田制与租庸调法120

第五章 玄武门之变与李渊退位123

一 相互忌恨的兄弟123

(一)咄咄逼人的秦王123

(二)东宫、齐王府的联合127

(三)外廷朝臣的卷入131

(四)杨文干举兵的实质135

(五)迁都之争的背后137

(一)后宫倾轧141

二 关系紧张的父子141

(二)兄弟构陷144

三 政变之前的准备149

(一)东宫密谋149

(二)箭已上弦151

(三)太白昼现154

四 宫门喋血的惨剧156

(一)北门之变156

(二)秦王登极159

五 秦王成功的原因160

(一)夺位的基本条件160

(二)成功的主要原因165

六 退位之后的李渊168

第六章 即位初期的唐太宗172

一 宽赦政敌172

二 礼葬建成173

(一)稳定山东局势174

三 安抚山东174

(二)擢用山东人士177

四 改组政府178

(一)调整宰相178

(二)改革决策机制180

(三)精减官员183

(四)压缩州县184

五 发展生产185

(一)轻徭薄赋,勤俭节用185

(二)推行均田,功课农桑189

(三)兴修水利,增殖人口191

(四)设置义仓,储粮备荒194

六 封建之争195

第七章 宽容大度的帝王风范199

一 宽松的君臣关系199

(一)善待功臣199

(二)推诚相待203

(三)亲如一体205

二 唐太宗与子女208

(一)严于教子208

(二)善于择师212

(三)齐王李祐之死214

三 唐太宗与亲属216

四 恤刑慎罚的贞观法制220

(一)立法原则220

(二)《唐律》的特点222

(三)自觉守法225

五 不好祥瑞228

六 修《氏族志》231

(一)修《志》的原因231

(二)修《志》的原则与方法233

(三)《氏族志》的作用与影响236

(一)求贤择才的思想238

第八章 任贤与纳谏238

一 知人善任 取长舍短238

(二)知人在于善任242

(三)用人要尽其才247

二 广开才路 任贤致治250

(一)选才不拘一格250

(二)任贤以求大治257

三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260

(一)兼听以明得失260

(二)共治优于独断262

(三)直谏之臣魏徵265

四 广开言路 勇于纠错270

(一)激励臣下谏诤270

(二)贵在知错能改272

(三)一代谏风形成276

(一)说古论今的风气280

五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280

(二)以隋亡为殷鉴282

(三)重视历史教育作用286

第九章 辉煌的文化成就290

一 发展教育 大兴科举290

(一)弘文馆与崇文馆290

(二)国子监及其诸学291

(三)州县官学293

(四)进士科的兴盛与扩大294

二 统一经学的盛举298

(一)尊孔子与崇儒学298

(二)颜师古考定《五经》300

(三)孔颖达与《五经正义》301

(四)统一经学的意义304

三 官修史书的成就306

(一)贞观六史306

(二)史馆制度311

(三)贞观史识313

四 礼乐制度的健全315

(一)燕乐与雅乐315

(二)文、武舞与七德、九功舞318

(三)《贞观礼》的制定320

(四)礼仪之制重在实施322

五 崇道抑佛的渐变327

(一)尊崇道教327

(二)压抑佛教328

六 文学艺术的发展333

(一)唐初文学333

(二)音乐、舞蹈335

(三)书法、绘画337

一 东突厥的覆灭342

(一)渭桥之盟342

第十章 统一边疆的赫赫武功342

(二)养精蓄锐345

(三)阴山大捷347

二 吐谷浑的平定351

(一)两国交恶351

(二)伏允之死353

三 薛延陀的灭亡356

(一)薛延陀的崛起356

(二)诺真水大捷358

(三)薛延陀的灭亡362

四 讨伐高昌之役366

(一)丝绸之路的阻断366

(二)高昌国的覆灭367

(三)设置安西都护府369

五 统一焉耆、龟兹371

(一)平定焉耆371

(二)统一龟兹372

(三)安西四镇的建立375

第十一章 天可汗与开明的民族政策377

一 从被尊为天可汗说起377

二 文成公主与唐蕃和亲383

(一)松赞干布的求婚383

(二)文成公主入藏385

(三)唐蕃和亲的影响389

三 民族内迁与胡汉融合391

(一)诸族内迁391

(二)民族融合395

(三)经济交流398

四 羁縻府州的设置400

(一)羁縻府州的创立400

(二)羁縻府州的组织402

(一)重用蕃将406

五 贞观时期的蕃将406

(二)蕃将的作用410

第十二章 开放的社会风气414

一 对外开放与外来文明414

(一)外来文化的传入414

(二)新作物的引进417

(三)其他珍稀物种(品)的引进419

二 与西域、天竺等国的关系422

(一)与西域诸国的关系422

(二)王玄策奉使印度423

三 玄奘印度取经426

四 与高丽、日本等国的关系432

(一)与新罗、百济、高丽的关系432

(二)唐初与日本的关系435

一 失宠太子李承乾437

(一)少年李承乾437

第十三章 废立太子的风波437

(二)屡教不改的太子439

二 恩宠逾制的李泰442

(一)急于夺嗣的魏王442

(二)太宗的扶持宠异444

三 一次流产的政变448

(一)政变集团成员448

(二)政变阴谋的破产451

四 渔翁得利的李治452

五 苦心积虑的父皇458

(一)选定辅臣458

(二)示范教育459

第十四章 宫闱生活与晚年的蜕变463

一 贤德的长孙皇后463

二 所谓“乱伦”之讥467

三 喜爱书法与诗文474

四 嗜好良弓与骏马480

五 晚年的蜕变与内耗483

(一)政治上的蜕变483

(二)贞观末的内耗486

(三)生活上的奢侈491

六 征伐高丽的失败494

(一)征辽背景494

(二)铩羽而归498

(三)失败原因502

七 服食丹药的恶果505

(一)嗜食丹药505

(二)临终遗命507

八 巍巍昭陵 长眠英主509

(一)宏伟的昭陵509

(二)陪葬的制度513

后记5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