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 新编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学 新编本
  • 叶上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21654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教育学-干部教育-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 新编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基本原理3

第一章 教育本质3

[学习提要]3

[关键词]3

第一节 研究教育本质的意义和方法3

一、研究教育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

二、研究教育本质的方法论5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属性6

一、教育自身固有的属性6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3

三、教育的概念及形态16

第三节 教育规律17

一、教育规律概述17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19

三、按教育规律办教育26

[结论与启示]28

[思考与应用]29

[阅读指南]29

第二章 教育功能30

[学习提要] 30

[关键词]30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30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30

二、教育功能分类32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32

第二节 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35

一、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35

二、社会制度对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36

三、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38

四、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39

第三节 正确发挥教育的功能40

一、努力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40

二、减弱、转化教育的负功能43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45

[结论与启示]48

[思考与应用]48

[阅读指南]48

第三章 教育发展50

[学习提要]50

[关键词]50

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论50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含义50

二、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关系51

三、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划分的依据52

第二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52

一、原始教育52

二、古代教育53

三、现代教育55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58

一、当代社会特征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58

二、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60

[结论与启示]64

[思考与应用]65

[阅读指南]65

第四章 教育思想66

[学习提要]66

[关键词]66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科学概念及其重要意义66

一、教育思想的科学概念66

二、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70

第二节 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72

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界定73

二、传统教育思想73

三、现代教育思想78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80

一、树立正确教育思想是一项系统工程80

二、全方位端正教育思想84

[结论与启示]85

[思考与应用]86

[阅读指南]86

第二编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89

第五章 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89

[学习提要]89

[关键词]89

第一节 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历史定位、使命和发展道路89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历史定位89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发展道路93

第二节 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95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战略地位确立的背景和过程95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战略作用97

三、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98

四、全方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01

[结论与启示]104

[思考与应用]104

[阅读指南]105

第六章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106

[学习提要]106

[关键词]106

第一节 教育方针概述106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和特征106

二、学习、贯彻教育方针是教育干部的首要职责108

三、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由来和发展109

第二节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12

一、指明我国新时期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112

二、规定我国新时期教育的目的115

三、指出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和途径117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119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19

二、全面发展教育120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创新发展122

[结论与启示]123

[思考与应用]124

[阅读指南]124

第七章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体系和战略目标125

[学习提要]125

[关键词]125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125

二、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127

三、形成终身教育体系136

第二节 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137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战略目标137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139

三、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140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146

一、农村教育的重要性146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147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措施148

[结论与启示]150

[思考与应用]151

[阅读指南]151

第三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55

第八章 素质教育概述155

[学习提要]155

[关键词]155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155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156

二、素质教育概念确立的依据160

第二节 素质和素质教育163

一、人的素质164

二、素质教育167

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171

第三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176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含义和任务176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原则176

三、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180

[结论与启示]181

[思考与应用]182

[阅读指南]182

第九章 加强和改进德育183

[学习提要]183

[关键词]183

第一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83

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84

二、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185

三、我国德育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186

四、我国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石187

第二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188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188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190

第三节 完善德育的内容体系193

一、完善德育内容体系的依据193

二、青少年德育的基本内容194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青少年德育的重中之重195

第四节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196

一、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含义196

二、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表现及原因197

三、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200

[结论与启示]204

[思考与应用]204

[阅读指南]204

第十章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6

[学习提要]206

[关键词]206

第一节 创新和实践能力206

一、创新的含义及意义206

二、实践能力概述208

第二节 创新教育211

一、创新教育的任务211

二、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212

三、创新教育的层次213

第三节 中小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214

一、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214

二、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215

三、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17

[结论与启示]220

[思考与应用]220

[阅读指南]220

第十一章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222

[学习提要]222

[关键词]222

第一节 课程和教学概述222

一、课程概述222

二、教学概述227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30

第二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31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31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232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233

四、课程改革的进展状况234

第三节 深化教学改革236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236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41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42

第四节 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几个关系243

一、传授知识与促进发展的关系243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43

三、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244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244

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45

[结论与启示]245

[思考与应用]246

[阅读指南]246

第十二章 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248

[学习提要]248

[关键词]248

第一节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提高学生健康素质249

一、健康与健康标准249

二、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252

三、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53

第二节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55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255

二、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根本任务和目标256

三、学校体育工作的原则258

四、加强学校体育的措施259

第三节 开展学校健康教育262

一、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262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含义与主要任务263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工作265

四、学校健康教育的原则265

[结论与启示]266

[思考与应用]267

[阅读指南]267

第十三章 加快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268

[学习提要]268

[关键词]268

第一节 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268

一、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268

二、“应试教育”评价考试制度是制约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271

第二节 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273

一、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274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276

三、学校发展性评价280

四、政府推进素质教育评价285

第三节 建立素质教育的考试制度286

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同步进行286

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88

三、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91

[结论与启示]292

[思考与应用]293

[阅读指南]293

第十四章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94

[学习提要]294

[关键词]294

第一节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94

一、教师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94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298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2

第二节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04

一、教师专业化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304

二、师德建设是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核心306

三、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途径309

第三节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310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310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措施313

[结论与启示]314

[思考与应用]314

[阅读指南]315

第十五章 合力推进素质教育316

[学习提要]316

[关键词]316

第一节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现状316

一、素质教育的形成发展阶段316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321

第二节 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324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形成合力324

二、明确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326

三、三种“主体行为”都要到位326

第三节 形成合力,关键在政府、在领导330

一、合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政府330

二、政府行为到位,关键在领导331

三、建立合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333

[结论与启示]334

[思考与应用]335

[阅读指南]335

第四编 建设高素质教育干部队伍339

第十六章 教育管理概述339

[学习提要]339

[关键词]339

第一节 教育管理的概念和特征339

一、管理和教育管理339

二、教育管理的公共特征343

第二节 教育管理的层次和范围344

一、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责及其层次344

二、教育微观管理及其职责346

三、教育宏观管理和教育微观管理的关系347

第三节 教育管理的过程及原则347

一、教育宏观管理过程348

二、学校管理过程348

三、教育管理的原则350

第四节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351

一、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现实性351

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方向和目标352

[结论与启示]355

[思考与应用]356

[阅读指南]356

第十七章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58

[学习提要]358

[关键词]358

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358

一、体制与机制359

二、教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360

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62

第二节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363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教育宏观管理364

二、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365

三、发挥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368

四、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370

第三节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72

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沿革373

二、新《义务教育法》的管理体制374

三、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管理体制375

[结论与启示]376

[思考与应用]377

[阅读指南]377

第十八章 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干部队伍378

[学习提要]378

[关键词]378

第一节 教育干部概述378

一、教育干部的含义和特点378

二、教育干部的角色定位和作用380

三、教育干部的职责和任务382

第二节 教育干部专业化385

一、教育干部专业化的含义和必要性385

二、教育干部专业化的素质结构387

第三节 教育干部实现专业化的路径388

一、制度建设388

二、在职培训391

三、自我提高393

四、造就一批教育家393

[结论与启示]396

[思考与应用]396

[阅读指南]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