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兽医临床辨证施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兽医临床辨证施治
  • 张庆山编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ISBN:780717189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乳牛-牛病-防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兽医临床辨证施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与五行学说1

第一节 阴阳学说1

上篇 中兽医基础知识1

第二节 五行学说6

第二章 脏腑学说10

第一节 五脏与六腑10

第二节 三焦19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9

第三章 气血津液22

第一节 精22

第二节 气22

第三节 血24

第四节 津液24

第五节 神25

第六节 气血津液相互关系25

第四章 诊法29

第一节 察色29

中篇 中兽医辨证施治29

第二节 脉诊34

第五章 病因辨证施治39

第一节 六淫辨证39

第二节 饥、饱、劳、逸辨证46

第三节 外伤及感染辨证49

第四节 病理产物辨证49

第六章 八纲辨证施治51

第一节 表证与里证51

第二节 寒证与热证54

第三节 虚证与实证56

第四节 阴证与阳证57

第七章 脏腑辨证施治59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59

第二节 肝与胆病辨证62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66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71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74

第六节 脏腑兼证病辨证77

第一节 气病辨证81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施治81

第二节 血病辨证82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84

第九章 卫气营血辨证施治85

第一节 卫分病辨证85

第二节 气分病辨证85

第三节 营分病辨证86

第四节 血分病辨证87

第二节 中焦湿热89

第一节 上焦湿热89

第十章 三焦辨证施治89

第三节 下焦湿热90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施治9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91

第二节 阳明病辨证92

第三节 少阳病辨证92

第四节 太阴病辨证93

第五节 少阴病辨证93

第六节 厥阴病辨证94

第二节 凉的辨证96

第十二章 平凉温毒辨证施治96

第一节 平的辨证96

第三节 温的辨证98

第四节 毒的辨证99

第十三章 症状辨证施治101

第一节 发热101

第二节 慢草与不食103

第三节 腹痛105

第四节 泄泻107

第五节 痢疾111

第六节 便秘112

第七节 腹胀113

第八节 口舌生疮115

第九节 吐草118

第十节 呕吐119

第十一节 流涎与吐沫122

第十二节 出血123

第十三节 流鼻128

第十四节 咳嗽129

第十五节 喘证131

第十六节 痰饮133

第十七节 汗证134

第十八节 淋证136

第十九节 水肿138

第二十节 黄疸139

第二十一节 垂脱症140

第二十二节 不孕症141

第二十三节 胎衣不下145

第二十四节 恶露不尽146

第二十五节 带下症147

第二十六节 乳痈149

第二十七节 产后发热151

第二十八节 产后瘀血腹痛152

第二十九节 产后风产后瘫痪152

第三十节 五攒痛蹄叶炎153

第三十一节 痹证154

第三十二节 骨眼155

第三十三节 被毛脱落156

第三十五节 风邪证157

第三十四节 缺乳症157

第三十六节 虚劳159

第三十七节 疮黄疔毒161

第十四章 防治原则162

第一节 预防原则162

第二节 治疗原则163

第三节 治疗方法八法169

第十五章 中药基本知识174

第一节 中药炮制174

下篇 中兽医中药及方剂174

第二节 中药性能175

第三节 中药用药剂量178

第四节 中药配伍与禁忌179

第十六章 常用中药184

第一节 解表药184

第二节 清热药190

第三节 消导药207

第四节 泻下药209

第五节 理气药212

第六节 理血药219

第七节 补益药227

第八节 祛湿药240

第九节 温理药247

第十节 止咳平喘化痰药251

第十一节 固涩药257

第十二节 外用及其他药260

第一节 补益气血阴阳263

第十七章 常用中药药对配伍263

第二节 理气止痛、降逆止呕274

第三节 消导、软坚、散结、攻下281

第四节 和解285

第五节 活血、祛瘀、止血286

第六节 解表祛风、除湿通络292

第七节 化湿利水297

第八节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301

第九节 止咳、平喘、化痰309

第十节 收敛固涩314

第十一节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317

第十八章 方剂与组方319

第一节 方剂组织原则319

第二节 方剂与运用323

一、解表方323

麻黄汤 323

桂枝汤 324

九味羌活汤 325

银翘散 325

桑菊饮 326

参苏饮 327

荆防败毒散 328

防风通圣散 328

二、清热方329

白虎汤 329

清瘟败毒散 330

黄连解毒汤 331

洗心散 331

龙胆泻肝汤 332

苇茎汤 332

清胃散 333

清肺散 333

公英散 334

瓜蒌牛蒡汤 334

乳炎消散 335

郁金散 335

白头翁汤 336

通肠芍药汤 337

止痢散 338

白龙散 338

葛根芩连汤 338

香薷散 339

消黄散 339

五味消毒饮 340

真人活命饮 340

阳和汤 341

三、和解方342

逍遥散 342

小柴胡汤 343

痛泻要方 343

四逆散 344

四、泻下方344

大承气汤 345

温脾汤 347

麻子仁丸 347

增液汤 348

当归苁蓉汤 348

大戟散 349

新加黄龙汤 349

黄龙汤 349

猪膏散 350

五、消导方350

曲蘖散 350

保和丸 351

健脾丸 352

资生健脾丸 354

木香槟榔丸 354

枳实导滞丸 355

前胃舒 355

木香顺气丸 355

六、止咳化痰平喘方357

二陈汤 357

止嗽散 358

杏苏散 358

贝母瓜蒌散 359

款冬花散 359

麻杏石甘汤 360

辛夷散 361

苏子降气汤 361

七、理气方362

越鞠丸 362

桔皮散 363

三香散 363

健脾散 364

旋覆代赭汤 364

八、温里方365

理中汤 365

四逆汤 366

吴茱萸汤 366

参附汤 367

温脾散 367

益智散 367

桂心散 368

小建中汤 368

九、收涩方369

四神丸 369

乌梅散 370

真人养脏汤 370

玉屏风散 371

牡蛎散 371

十、祛湿方372

平胃散 372

藿香正气散 373

八正散 374

茵陈蒿汤 375

五苓散 376

苓桂术甘汤 377

五皮饮 377

防己散 378

独活寄生汤 379

防风散 380

丁香散 380

十一、理血方381

生化汤 381

胶艾汤 382

血府逐瘀汤 382

银翘红酱解毒汤 382

小蓟饮 383

跛行镇痛散 383

槐花散 384

十黑散 384

十二、补虚方385

四君子汤 385

参苓白术散 386

补中益气汤 387

七味白术散 388

生脉散 389

归芪益母汤 389

四物汤 390

归脾汤 391

六味地黄丸 392

百合固金汤 393

人参蛤蚧散 393

炙甘草汤 394

金匮肾气丸 395

巴戟散 395

牵正散 396

镇痫散 396

十三、祛风方396

天麻散 396

十四、经产方397

毓麟珠 397

催情散 397

复方仙阳汤 398

苍术散 398

艾附暖宫丸 398

泰山磐石散 399

白术安胎散 399

白术散 400

完带汤 400

止带方 401

通乳散 401

通乳散 402

下乳涌泉散 402

十五、外用方403

生肌散 403

黑神散 403

防腐生肌散 404

冰硼散 404

青黛散 404

如意金黄散 404

雄黄散 405

冲和膏 405

蛇床子散 406

第十九章 牛病诊疗经验荟萃407

第一节 脾、胃疾病407

第二节 肺、大肠疾病433

第三节 肝、胆疾病440

第四节 肾、膀胱疾病442

第五节 心、小肠疾病444

第六节 胎产疾病445

第七节 外科疾病452

第二十章 临床常用成方462

第一节 解表方462

第二节 清热方463

第四节 消导方466

第三节 泻下方466

第五节 止咳、平喘、化痰468

第六节 温理方469

第七节 祛湿方470

第八节 理气方472

第九节 理血方473

第十节 收涩方474

第十一节 补虚方475

第十二节 外用方477

参考文献4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