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
  • 许力生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4971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文学-文体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文体风格观的变迁1

1.1 传统的文体风格观1

1.1.1 文体风格是经典杰作的标志2

1.1.2 文体风格是思想的外衣3

1.1.3 文体风格是个人特质的表现5

1.2 现代的文体风格观6

1.2.1 文体风格是选择的结果7

1.2.2 文体风格来自对常规的偏离9

1.3.1 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和贡献12

1.3 语言学范式的文体风格研究12

1.3.2 与传统文体风格研究的不同16

1.3.3 对语言学介入的争议17

第2章 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基石21

2.1 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思想来源21

2.1.1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21

2.1.2 俄国形式主义25

2.1.3 布拉格学派29

2.2 现代文体学的核心概念33

2.2.1 文学性33

2.2.2 陌生化和自动化36

2.2.3 前景化:语言的突出40

2.2.4 诗性功能45

2.3 批评与挑战52

第3章 常规与偏离58

3.1 偏离文体观溯源58

3.2 常规:参照和背景61

3.2.1 常规的动态性与相对性61

3.2.2 主要常规与次要常规65

3.3 语言层面的各类偏离69

3.3.1 语音偏离71

3.3.2 词汇偏离72

3.3.3 句法偏离75

3.3.4 书写偏离78

3.3.5 语义偏离83

3.3.6 篇章偏离88

3.3.7 方言和语域偏离91

3.4 偏离的不同维度95

3.4.1 内部偏离:对次要常规的偏离95

3.4.2 偏离的程度问题97

3.4.3 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99

3.4.4 偏离的动因与文本阐释104

3.5 超越语言层面的偏离105

3.5.1 题材和内容上的偏离106

3.5.2 视角和结构上的偏离109

3.5.3 话语和图式上的偏离112

第4章 并置:方向相反的“偏离”115

4.1 并置:对等原则的体现115

4.2 语言层面的并置119

4.2.1 词语并置119

4.2.2 句法并置123

4.2.3 语音并置127

4.2.4 书写并置132

4.2.5 其他并置134

4.3 并置的程度问题138

4.4 并置的文体效应142

第5章 语言学取向的文体分析范例148

5.1 从语言描写入手的分析148

5.2 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的证明152

5.3 利奇和肖特:语言偏离与文本阐释158

5.4 威多森:内部偏离与言外之意169

5.5 韩礼德:语言视角的偏离174

5.6 库克:从语言偏离到图式偏离180

第6章 文体风格研究的当代发展态势190

6.1 从形式到功能:文体学的“转向”191

6.1.1 有关语言功能的思想191

6.1.2 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193

6.1.3 功能主导的文体学研究195

6.1.4 功能主义的文体观200

6.1.5 对文体与语境关系认识的深化204

6.2 从语言到话语:文体学的“开放”206

6.2.1 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207

6.2.2 文体学与话语研究的兴起209

6.2.3 话语文体学的语言学动力211

6.2.4 来自语言学之外思想的冲击215

6.3 拓展的空间和多样化的研究220

6.3.1 文体风格的多重语境化220

6.3.2 对互文性的关注223

6.3.3 批评性的新视角225

6.3.4 读者的重新定位227

6.3.5 研究空间的全方位扩展230

结语234

参考文献236

后记2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