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史丹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537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节能-生态城市-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国低碳试点城市综合评价1
第一节 研究低碳城市的意义1
一 建设低碳城市的现实意义1
二 关于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4
第二节 试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与评价7
一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7
二 实证分析11
第三节 关于低碳试点城市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21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北京低碳城市建设调研报告27
第一节 低碳城市内涵与评价方法27
一 低碳城市的内涵27
二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28
第二节 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29
一 编制规划方案,引领低碳城市建设29
二 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33
三 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用能低碳化39
四 加强交通减排,建设低碳交通41
五 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43
六 开展园林绿化,创造低碳环境44
七 实施绿色行动,倡导低碳生活46
八 启动碳排放交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47
第三节 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取得的成效与评价48
一 碳排放总量增长,但是增速放缓48
二 人均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的倒U形趋势49
三 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实现了低排放高增长50
四 碳排放结构发生变化,建筑成为最主要排放领域52
第四节 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54
一 计划手段多于市场手段54
二 节能减排市场尚未发育55
三 未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56
四 忽略了区域的协调发展56
第五节 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56
一 制定低碳城市建设中长期路线图57
二 综合利用多种政策工具57
三 培育节能减排市场58
四 完善减碳的基础管理工作58
五 建成全国乃至国际低碳城市典范58
六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59
附录59
参考文献69
第三章 宁波市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经验与建议71
第一节 宁波市交通运输能耗与CO2排放量71
一 宁波市交通运输承载现状71
二 宁波市交通能源消费量74
三 宁波市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77
第二节 宁波市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82
一 宁波市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做法83
二 宁波市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经验92
三 宁波市发展低碳交通中遇到的问题93
第三节 加快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建议95
一 建立信息化与智能化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95
二 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实现结构性减碳95
三 推广绿色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97
四 发展绿色物流运输,促进城市货运的低碳化发展98
五 加强水路运输,促进沿海港口城市交通的低碳化发展99
参考文献100
第四章 深圳市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低碳发展102
第一节 深圳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103
一 区位优势103
二 经济条件106
三 碳排放状况109
四 市场环境111
第二节 深圳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112
一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113
二 建设低碳清洁能源保障体系116
三 节能降耗,提高能效117
四 推动技术进步,创新体制机制124
五 优化空间布局,挖掘碳汇潜力125
六 引导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128
第三节 深圳低碳城市建设的特色项目129
一 国际低碳城129
二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39
参考文献150
第五章 济南市低碳转型模式研究152
第一节 济南市低碳发展的形势分析152
一 济南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高碳特征152
二 济南市低碳转型面临的难题154
第二节 济南市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进展155
一 济南市节能工作的成效155
二 济南市循环经济的成效157
三 济南市环境保护的成效157
四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的成效158
五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成效159
六 济南市其他领域的低碳发展成效161
第三节 济南市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目标161
一 节能工作的“十二五”目标161
二 循环经济发展的“十二五”目标162
三 环境保护的“十二五”目标162
四 新能源发展的“十二五”目标162
五 战略性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十二五”目标163
第四节 济南市低碳发展面临的困难163
一 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支撑163
二 缺乏系统性的低碳发展规划164
三 低碳发展模式存在缺陷165
四 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手段单一165
五 低碳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166
第五节 破解低碳发展难题的思路166
一 健全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法制保障体系167
二 与城镇化配合制定系统的专项低碳发展规划167
三 通过产业调整推动结构性减碳168
四 充实低碳发展的生态内容169
五 健全保障机构促进低碳发展170
参考文献172
第六章 西安市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173
第一节 西安市概况174
一 地形地貌分析174
二 区位分析174
第二节 西安的低碳城市建设回顾176
一 城市发展形态为发展西安低碳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7
二 绿色生态城市的营造是西安发展低碳城市的有效措施177
三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集约节约土地利用、发展高科技产业177
第三节 西安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178
一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来源178
二 西安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179
三 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问题184
第四节 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及发展模式188
一 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原则188
二 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189
三 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三大碳排放领域目标190
第五节 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思路探索191
一 研究低碳城市的目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191
二 探索低碳城市发展内涵,引导主城区建设197
第六节 西安市低碳城市建设途径研究202
一 发展低碳型工业202
二 推广低碳建筑203
三 发展低碳型交通204
四 构建低能耗能源与低碳技术体系206
五 发展碳汇技术208
第七节 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机制构建208
一 以碳交易为主的碳市场机制209
二 以碳税为主的生态补偿机制209
三 碳金融激励机制210
四 政府监督机制210
第八节 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210
一 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210
二 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210
三 建立低碳发展综合实验区211
四 明确主城区规划格局,加快建设三个副中心城市211
五 培养全民意识,倡导全民参与211
第七章 南宁市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问题与建议213
第一节 南宁市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214
一 南宁市经济发展214
二 经济发展下的南宁市温室气体排放218
第二节 南宁市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做法224
一 锁定减排领域,狠抓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224
二 部门联动,“奖”“惩”并举,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25
三 积极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225
四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227
五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29
六 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发展循环经济231
七 着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231
八 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低碳发展环境231
第三节 南宁市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232
一 部分地区淘汰落后产能有限,未来减排空间不大232
二 南宁市能源消费领跑全国,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难度大232
三 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短时期难以改变234
四 能源消费高度集中,“制造业大布局”将持续推高能源消费总量236
五 快速城镇化,建筑能耗将进一步助推能源消费总量238
六 交通业将是南宁市未来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238
七 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239
八 新兴战略产业体系尚不完善241
第四节 南宁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241
一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41
二 东西部合作不断深化,内陆开发开放全面展开242
三 新兴战略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243
四 低碳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层面245
第五节 南宁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246
一 内“修”外“控”,加快形成低碳经济发展长效机制246
二 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定位重点节能减排行业,锁定重点减排企业247
三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继续优化能源结构247
四 注重财税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政策性倾斜248
五 推动生态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249
六 重视末端控制,发展森林碳汇249
七 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249
八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250
第八章 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问题研究251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252
一 鄂尔多斯市概况252
二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253
三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57
四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特点259
第二节 鄂尔多斯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260
一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260
二 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62
三 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265
第三节 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267
一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267
二 整合煤炭资源,淘汰落后产能,煤炭企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67
三 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268
四 搭建产业技术平台,推进高科技园区建设初见成效268
五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清洁能源使用率逐渐提高269
六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270
第四节 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270
一 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271
二 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272
三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72
第九章 银川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研究274
第一节 银川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概述275
一 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275
二 银川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276
三 银川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280
第二节 银川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遇到的挑战281
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281
二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挑战284
三 银川“一煤独大”型产业结构的潜在风险287
第三节 低碳转型是银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89
一 低碳转型概述289
二 银川低碳转型的必要性291
三 银川低碳转型的可行性292
第四节 银川经济发展模式低碳转型的战略安排298
一 抓住“两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298
二 摆脱依赖单一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99
三 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301
四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302
五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生产基地303
六 加强生态保护,努力增加碳汇306
第五节 银川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307
一 加强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统筹推进银川低碳建设307
二 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低碳经济”能力建设307
三 完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推动煤炭清洁利用308
四 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308
五 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308
六 积极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09
参考文献309
后记312
热门推荐
- 314547.html
- 739366.html
- 1515180.html
- 3286678.html
- 2594553.html
- 2657007.html
- 1839111.html
- 986351.html
- 2796237.html
- 2032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16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70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91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9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2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1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2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2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