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
  • 李灿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9795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讲堂实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何谓中医诊断学1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历史沿革2

(一)原始阶段2

(二)奠基阶段3

(三)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阶段3

(四)丰富发展阶段4

(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启示5

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6

(一)诊法6

(二)诊病9

(三)辨证9

(四)病历11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2

(一)司外揣内12

(二)见微知著13

(三)以常衡变13

(四)因发知受14

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4

(一)整体审察14

(二)诊法合参15

(三)病证结合16

(四)动静统一16

六、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7

(一)由大到小17

(二)举一反三17

(三)注重实践18

第一章 望诊20

一、什么是望诊20

二、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0

(一)望诊的方法20

(二)望诊的注意事项22

第一节 全身望诊24

一、望神24

(一)神的概念24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25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26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33

二、望色34

(一)望色的原理35

(二)常色36

(三)病色38

三、望形46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与意义46

(二)望形体的内容46

四、望态49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49

(二)阴证和阳证49

(三)特殊姿态50

(四)异常动作51

第二节 局部望诊51

一、望头面52

(一)望头52

(二)望发54

二、望五官56

望目56

三、望颈项58

(一)瘿瘤58

(二)项强58

四、望躯体59

(一)桶状胸59

(二)鸡胸、龟背、罗圈腿59

(三)臌胀60

五、望皮肤60

(一)斑疹61

(二)白?62

(三)水痘62

(四)湿疹63

六、望排出物64

七、望小儿指纹65

(一)概念65

(二)望小儿指纹的原理65

(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66

(四)正常小儿指纹66

(五)病理小儿指纹66

第三节 舌诊67

一、舌的形体结构67

二、舌诊的原理68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70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71

(一)舌诊的内容71

(二)正常的舌象72

五、望舌质73

(一)望舌神73

(二)望舌色74

(三)望舌形76

(四)望舌态80

六、望舌苔82

(一)望苔质82

(二)望苔色86

七、望舌下络脉87

第二章 闻诊89

第一节 听声音89

一、正常的声音90

二、病变的声音91

(一)发声91

(二)语言的异常93

(三)呼吸的异常95

(四)咳嗽96

(五)呕吐98

(六)呃逆99

(七)嗳气100

(八)太息100

(九)喷嚏101

(十)肠鸣101

第二节 嗅气味101

第三章 问诊103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103

一、问诊的意义103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05

(一)问诊的方法105

(二)问诊应该遵循的原则106

(三)问诊的过程106

(四)问诊的注意事项107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107

一、一般情况108

二、主诉108

三、现病史110

(一)发病情况110

(二)诊疗经过110

(三)病变的过程110

(四)现在症110

四、既往史111

五、个人生活史111

六、家族史112

第三节 问现在症112

一、问寒热113

(一)恶寒发热114

(二)但寒不热114

(三)但热不寒114

(四)寒热往来116

二、问汗117

(一)有汗无汗117

(二)特殊汗出118

(三)局部汗出119

三、问疼痛120

(一)疼痛的性质121

(二)疼痛的部位122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123

(一)头晕123

(二)胸闷124

(三)心悸125

(四)胁胀125

(五)脘痞、腹胀125

(六)身重126

(七)身痒126

(八)麻木126

(九)拘挛126

五、问耳目127

(一)问耳127

(二)问目127

六、问睡眠128

(一)失眠129

(二)嗜睡130

七、问饮食口味130

(一)问口渴与饮水130

(二)问食欲与食量131

(三)问口味133

八、问二便133

(一)问大便133

(二)问小便135

九、问经带137

十、问小儿138

第四章 切诊139

第一节 脉诊139

一、脉诊的原理141

二、诊脉的部位142

(一)诊脉的部位142

(二)独取寸口143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44

(一)诊脉的方法144

(二)诊脉的注意事项147

四、脉象要素148

五、正常脉象150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150

(二)正常脉象的影响因素150

(三)平脉的解剖差异151

六、病理脉象152

(一)浮脉与沉脉152

(二)迟脉和数脉156

(三)虚脉和实脉159

(四)长脉和短脉160

(五)洪脉与细脉161

(六)滑脉和涩脉163

(七)弦脉和紧脉165

(八)促脉、结脉和代脉166

七、脉象的相兼、类比以及真脏脉169

(一)脉象的相兼169

(二)脉象的类比170

(三)真脏脉171

八、诊妇人脉和小儿脉172

九、脉诊的意义及临床运用172

第二节 按诊173

一、诊寒热174

(一)诊额部174

(二)诊手足174

(三)诊局部174

二、诊润燥174

三、按疼痛174

四、按肿胀175

(一)肌肤肿胀175

(二)腹部肿胀175

五、按肿块175

(一)按颈部175

(二)按乳房175

(三)按腹部176

(四)按疮疡176

六、特殊部位按诊176

(一)按虚里176

(二)诊尺肤176

(三)按腧穴176

第五章 八纲辨证177

一、何谓八纲177

二、何谓八纲辨证178

三、八纲辨证的意义178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179

一、表里辨证179

(一)表证180

(二)里证181

(三)半表半里证182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183

二、寒热辨证184

(一)寒证184

(二)热证186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187

(四)寒热真假189

三、虚实辨证191

(一)实证191

(二)虚证192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194

(四)虚实真假195

四、阴阳辨证197

第二节 八纲的关系198

一、证的相兼199

(一)表实寒证和表实热证200

(二)里实寒证与里实热证200

(三)里虚寒证和里虚热证201

二、证的错杂201

(一)表里错杂证201

(二)寒热错杂证203

(三)虚实错杂证204

三、证的转化205

(一)表里转化205

(二)寒热转化206

(三)虚实转化207

第六章 病性辨证209

一、何谓病性辨证209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210

第一节 病因辨证210

一、风淫证210

二、寒淫证212

三、暑淫证212

四、湿淫证213

五、燥淫证214

六、火淫证214

第二节 阴阳虚损辨证215

一、阳虚证215

二、阴虚证217

三、亡阳证217

四、亡阴证218

第三节 气血辨证220

一、气病辨证220

(一)气虚证221

(二)气陷证222

(三)气不固证224

(四)气脱证224

(五)气滞证225

(六)气逆证227

(七)气闭证229

二、血病辨证232

(一)血病虚证232

(二)血病实证235

三、气血同病辨证242

(一)气不摄血证243

(二)气随血脱证244

第四节 津液辨证246

一、津液亏虚证246

(一)概念246

(二)病因246

(三)临床表现247

二、痰证249

(一)概念249

(二)病因249

(三)临床表现250

三、饮证252

(一)概念252

(二)病因252

(三)临床表现252

四、水停证254

(一)概念254

第七章 病位辨证256

第一节 脏腑辨证25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61

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261

心的虚证263

(一)心血虚证263

(二)心阴虚证264

(三)心气虚证266

(四)心阳虚证267

(五)心阳虚脱证269

心的实证272

(六)心火亢盛证272

(七)心脉痹阻证273

(八)痰蒙心神证277

(九)痰火扰神证279

(十)瘀阻脑络证280

(十一)小肠实热证28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82

肺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282

肺的虚证283

(一)肺气虚证284

(二)肺阴虚证284

肺的实证287

(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287

(四)肺热炽盛证292

(五)痰热壅肺证293

(六)寒痰阻肺证294

(七)饮停胸胁证295

(八)风水搏肺证296

大肠的病证297

(九)大肠湿热证297

(十)肠热腑实证299

(十一)肠燥津亏证299

(十二)虫积肠道证299

三、脾与胃病辨证300

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301

脾的虚证303

(一)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303

脾的实证305

(二)湿热蕴脾证305

(三)寒湿困脾证306

胃的病证307

(四)胃气虚证307

(五)胃阳虚证308

(六)胃阴虚证309

(七)寒滞胃脘证310

(八)胃热炽盛证311

(九)食滞胃脘证312

四、肝与胆病辨证315

肝的虚证316

(一)肝血虚证316

(二)肝阴虚证317

肝的实证318

(三)肝郁气滞证318

(四)肝火炽盛证319

(五)肝阳上亢证322

(六)肝风内动证324

1.肝阳化风证325

2.热极生风证326

3.阴虚动风证326

4.血虚生风证327

(七)寒滞肝脉证328

(八)胆郁痰扰证329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330

肾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症状330

(一)肾阳虚证333

(二)肾虚水泛证335

(三)肾阴虚证336

(四)肾精不足证337

(五)肾气不固证338

(六)肾不纳气证340

(七)膀胱湿热证341

六、脏腑兼病辨证342

(一)心肾不交证345

(二)心肾阳虚证347

(三)心肺气虚证347

(四)心脾两虚证347

(五)心肝血虚证349

(六)脾肺气虚证349

(七)肺肾阴虚证349

(八)肝火犯肺证349

(九)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350

(十)肝胆湿热证351

(十一)肝肾阴虚证353

(十二)脾肾阳虚证353

第八章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360

一、整体观念360

二、因发知受363

三、取类比象365

四、定性为主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