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贵春,成素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830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科学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当代数学哲学发展趋势研究1
第一节 引言1
第二节 哥德尔的柏拉图主义概念实在论与抽象直觉4
一、哥德尔概念实在论的核心假定4
二、诉诸直觉论证和不可或缺性论证为概念实在论辩护6
三、现象学方法有利于概念意义的澄清8
四、哥德尔概念实在论遗留的问题11
第三节 奎因的实用主义实在论与不可或缺性论证14
一、不可或缺性论证——质疑与辩护的概述14
二、前提(1):抽象数学对象的不可或缺性18
三、前提(2):整体主义确证论29
四、前提(3)、前提(4):本体论承诺原则与奎因的自然主义45
五、结论49
第二章 当代物理学哲学问题研究50
第一节 物理学哲学的研究概况50
第二节 绝对性与相对性55
第三节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59
第四节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64
第五节 定域性与非定域性70
第六节 对称性与非对称性75
第七节 实体性和关系性82
第八节 未来物理学哲学的研究重点90
第三章 生命科学哲学问题研究92
第一节 生命科学哲学研究概述92
一、生命科学哲学的兴起92
二、生命科学哲学中的两种理论倾向93
三、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94
四、当代若干生命科学哲学家的主要思想96
第二节 功能解释与生物学的自主性99
一、生物学中的功能解释和功能规律99
二、定向组织系统与功能规律的还原105
三、生物系统的复杂性与还原的困难109
四、决定论、自然有限论与生物学的自主性111
第三节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价值和社会伦理问题113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113
二、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的价值116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涉及的主要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118
四、基因密码的归属权120
第四节 关于克隆人的哲学思考122
一、克隆人引起的恐慌和担忧122
二、为什么人们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124
三、生命伦理原则与生殖性克隆人127
四、生命伦理原则与人类治疗性克隆129
五、人类治疗性克隆的伦理规范130
六、进一步的思考131
第五节 数字生命的哲学134
一、数字生命研究的主要内容134
二、数字生命研究的意义141
三、数字生命的真实性143
四、数字生命实在性的理论论证144
五、哥德尔定理与数字生命146
第四章 复杂系统科学哲学问题研究149
第一节 概述149
第二节 系统突现动力学的探索151
一、系统整体突现的基本特征及英国突现主义对它的静态分析151
二、突现的微观动力学155
三、突现的宏观动力学161
四、结论166
第三节 论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和认知能力的界限167
一、论信息的不确定性167
二、论信息的不完备性169
三、论计算的极限性173
第四节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对突现的推理176
一、突现176
二、模拟与通过模拟推出突现178
三、在生命游戏中模拟推出“生命有机体”的突现179
四、蚂蚁修建的公路183
五、生命的自我复制185
六、突现的模拟可推导性的性质与条件187
第五节 系统科学研究社会合作的几种进路189
一、协同Z学进路190
二、结构功能主义进路192
三、博弈论进路198
四、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未来展望201
第五章 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03
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意义204
第二节 历史上的认知:从认知哲学谈起210
第三节 从思辨到实验:认知的哲学219
第四节 认知科学模型及其哲学意蕴223
一、符号主义模型223
二、联结主义模型227
三、涉身心灵:从身体哲学到交互隐喻230
第五节 小结与反思233
第六章 心理学哲学问题研究235
第一节 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235
一、“心理转向”的动因236
二、“心理转向”的本质特征240
三、“心理转向”的意义243
第二节 心理学的自主性246
一、自主论与还原论247
二、心理学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及其理论依据248
三、围绕心理学自主性问题展开的几点争论253
第三节 意向心理现象的自然化说明256
一、基于物理主义的意向性说明及其理论困境258
二、基于生物学的意向性说明及其理论意义265
三、意向内容自然化的生物目的论方案270
第四节 意向解释的内涵及特征279
一、意向解释是比物理解释更高一层次的解释策略280
二、意向解释的过程要诉诸一定的意向法则281
三、意向解释是一种“给出理由的解释”282
四、对意向系统的合理性预设是进行意向解释的一个基本前提282
五、意向解释的作用是在与语境的相互关联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的283
第七章 科学隐喻286
第一节 引言:科学隐喻的凸显286
一、科学隐喻:从遮蔽到凸显286
二、科学隐喻研究的滥觞290
三、科学隐喻研究的兴盛291
四、科学隐喻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巩固292
五、隐喻分析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范式294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案例295
一、数学隐喻296
二、物理学隐喻298
三、化学隐喻301
四、生物学隐喻303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本质305
一、科学隐喻产生的根本原因306
二、科学隐喻产生的形式表现307
第四节 科学隐喻的内涵310
一、“科学隐喻”的提法310
二、科学隐喻、文学隐喻与哲学隐喻311
三、科学隐喻的特质313
四、科学隐喻的类型315
第五节 科学隐喻的运作机制316
第六节 科学隐喻的关联319
一、科学隐喻与科学类比319
二、科学隐喻与科学模型323
第八章 自然主义与自然化认识论328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中自然主义与自然化认识论的演化与嬗变328
一、历史语境中的自然与自然主义328
二、自然主义的源起与嬗变330
三、自然化认识论的缘起与发展334
四、小结337
第二节 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理论旨趣与存在的问题338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理论旨趣338
二、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存在的困境与矛盾340
三、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终结与出路346
四、小结349
第三节 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与存在的问题350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350
二、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存在的困境与矛盾354
三、小结358
第四节 协同与回归: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纲领的重建358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终结与出路358
二、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拓展与约束361
三、协同与回归:自然化认识论发展的可能之维362
四、结语365
第九章 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的冲突及其出路——自然、社会与实践367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建构368
一、社会建构主义368
二、科学的社会建构371
第二节 两极相通——从科学哲学到社会建构373
一、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373
二、后实证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主义375
第三节 社会建构对科学哲学的挑战379
一、以对称性取代合理性380
二、以自然主义取代规范主义384
三、以发现的语境取代辩护的逻辑386
四、以社会磋商取代实证划界388
第四节 走向综合——消除自然与社会的两分390
一、双方误解的根源——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390
二、走向综合——消除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392
第五节 结束语408
第十章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411
第一节 导言411
一、Gender取代Sex412
二、女性主义的科学观415
第二节 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420
一、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主张420
二、从“弱客观性”到“强客观性”425
三、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对知识的构想428
四、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429
第三节 女性主义经验论科学哲学433
一、女性主义经验论对“坏科学”的批判433
二、情境经验论435
三、女性主义经验论对“好科学”的构想445
四、女性主义经验论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447
第四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449
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契合450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451
三、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455
第五节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评价457
一、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三个流派的异同457
二、女性主义科学观与传统科学观的异同459
三、科学的客观性与普适性存在吗?460
四、女性主义科学存在吗?462
第六节 结论462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元伦理问题465
第一节 关于科技的元伦理465
一、什么是科技元伦理学,为什么需要?465
二、科技的“善恶”467
三、科技的“责任”468
四、科技的“公正”474
五、科技的“代价”478
第二节 从元伦理看科技的善恶479
一、技术的种种善恶含义480
二、技术善恶的性质483
三、如何评价技术的善恶?485
四、人的善恶与技术手段之间488
第三节 两种技术善之间的伦理选择491
一、技术的两种善:避苦与增福492
二、实现技术善:避苦重于增福493
三、选择的复杂性500
第四节 两种“主义”在科技伦理代价上的张力503
一、对待科技伦理代价问题上的两种立场503
二、选择的困境及其根源506
三、两种视域对代价的整合性分析511
热门推荐
- 276575.html
- 586278.html
- 2667351.html
- 1199417.html
- 1425512.html
- 2374553.html
- 327054.html
- 2464694.html
- 443956.html
- 2208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85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3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0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3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5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67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6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