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1990-2001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1990-2001
  • 甄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3565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17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法(学科: 法学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1990~2001) 刑事诉讼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1990-200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的界定1

(一)对法律价值的界定1

第一章 刑事诉讼价值1

(二)对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的界定2

二、国外关于程序价值理论的学说3

(一)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3

(二)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5

(三)程序本位主义理论7

(四)经济分析主义程序理论8

(一)工具性价值优先,兼顾自身价值论10

三、我国学者对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的定位10

(二)刑事诉讼价值层次论11

(三)刑事诉讼价值权力制约论12

四、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目标13

(一)公正、效率、效益说13

(二)公正、人权、效率说13

(三)正义、秩序、平等、效益说15

(四)自由、秩序、公正、效率说15

(五)公正、效益、自由、秩序说17

(一)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外在性与公正优先说19

五、刑事诉讼中的公正与效益19

(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说20

(三)公正效益对立统一说20

第二章刑事诉讼目的22

一、刑事诉讼目的内涵的界定22

二、国外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23

(一)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23

(二)家庭模式25

(三)实体真实主义与正当程序主义25

三、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研究状况27

第三章刑事诉讼构造30

一、刑事诉讼构造的概念界定30

二、国外的刑事诉讼构造理论31

(一)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31

(二)戈德斯坦的弹劾模式与纠问模式32

(三)达马斯卡的当事人对立模式和非当事人对立模式33

三、当代刑事诉讼构造的基本类型34

(一)职权主义35

(二)当事人主义36

(三)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混合式诉讼构造37

四、关于我国刑事诉讼宏观构架的争论39

(一)双重结构说39

(二)等腰三角结构说40

(三)倒三角结构说41

第四章刑事诉讼基本原则43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43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43

(二)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范畴45

(三)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45

(四)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46

二、无罪推定原则47

(一)概念之争47

(二)我国是否已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48

(三)我国引进无罪推定原则合理因素的重要意义52

(四)关于无罪推定原则几个具体问题的争论53

三、司法独立原则55

(一)司法独立的含义56

(二)司法独立的实现和保障58

(三)司法独立的限制60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与法律监督原则的区别61

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与法律监督原则61

(二)法律监督的具体内容64

(三)有关检察机关职责的探讨65

五、审判公开原则67

(一)审判公开的概念和内涵68

(二)审判公开的意义69

(三)审判公开原则与公开审判制度的区别70

(四)审判公开的范围70

(五)审判公开原则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1

(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含义72

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72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探讨73

七、依法不追诉原则74

八、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74

九、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与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75

十、刑事诉讼原则之争议与完善77

(一)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77

(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原则77

(三)司法协助原则78

(五)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反对刑讯逼供原则79

(四)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79

(六)直接言词原则80

(七)诉讼公正原则80

(八)诉讼经济或诉讼效益原则80

(九)及时性原则81

(十)利益规避原则81

一、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83

(一)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无罪推定原则83

第五章刑事辩护制度83

(二)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二——程序主体性理论84

(三)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三——对立统一规律85

(四)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之多元化86

二、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地位问题86

三、辩护律师介入侦查程序的必要性89

四、辩护律师的阅卷权93

(一)辩护律师阅卷的必要性93

(二)辩护律师阅卷的现状和问题93

(三)保障律师阅卷权的措施95

(一)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现状及问题98

五、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98

(二)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立法完善99

第六章强制措施103

一、强制措施的范畴界定——“强制措施”与“强制性措施”的区别104

二、五种强制措施107

(一)关于拘传的问题107

(二)关于取保候审的问题110

(三)关于监视居住的问题126

(四)关于拘留的问题130

(五)关于逮捕的问题135

(一)强制措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145

三、强制措施适用中的法律监督145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147

四、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154

(一)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辩证关系155

(二)从强制措施体系的完善看人权保障的加强和发展156

(三)保障人权任重道远159

第七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61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162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162

(二)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的法律地位171

(三)是否允许第三人参加附带民事诉讼173

二、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问题175

(一)附带民事诉讼中法律适用的原则175

(二)如何处理宣告无罪或终止审理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问题177

(三)检察院对附带民事诉讼一审裁判可否提起抗诉179

(四)二审法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中部分上诉的情况如何处理181

(五)附带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的法律适用185

(六)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否收取诉讼费用187

(七)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问题188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189

(一)物质损失中是否包括间接损失190

(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192

四、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197

(一)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调解197

(二)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期限200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203

第八章 证据制度206

一、证据法的制定206

(一)制定证据法的必要性206

(二)关于证据立法应采取的立法模式的讨论207

(一)证据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209

二、证据的概念和特征209

(二)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213

三、证据的种类218

(一)证据的种类218

(二)“主要证据”和“再生证据”231

四、证明对象236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236

(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238

(三)关于免证事实239

(一)证明责任概念的界定242

五、证明责任242

(二)证明责任的分担245

六、证明标准248

(一)对“证明标准”概念的界定248

(二)证明标准的一元制与二元制251

(三)证明标准与证明目的252

(四)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确立253

(五)刑事证明标准的阶段性258

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61

(一)非法证据的界定261

(二)非法证据的法律效力262

(三)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64

八、司法鉴定制度267

(一)司法鉴定体制267

(二)司法鉴定中的具体问题271

九、证人出庭作证制度274

(一)证人出庭难的原因275

(二)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构想278

第九章 立案280

(一)刑事立案监督的涵义281

一、刑事立案监督的界定281

(二)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283

二、立案监督中的调查285

三、立案监督的案源问题286

四、人民检察院内部自侦案件的立案监督287

五、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289

六、完善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的保障措施290

七、公诉转自诉制度292

(一)规定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利弊293

(二)现行公诉转自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296

(三)完善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构想299

第十章 侦查304

一、关于侦查程序的基本理论304

(一)关于侦查程序和侦查权的性质304

(二)关于侦查模式的研究305

二、侦查权与侦查主体311

(一)公安机关的侦查范围312

(二)检察机关的侦查范围314

三、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刑事诉讼活动的问题316

(一)如何对侦查阶段律师活动定性316

(二)应否限制律师的会见权318

(三)侦查人员应否在场问题的探讨320

(四)如何理解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321

(五)律师应否享有调查权323

四、侦查监督324

(一)侦查监督的内容324

(二)侦查监督从何时开始328

(三)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监督330

五、有关沉默权的研究333

(一)关于沉默权的含义334

(二)关于沉默权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评价337

(三)关于是否应在我国确立沉默权规则的争论339

六、有关侦检关系的研究343

第十一章 起诉349

一、起诉制度基础理论探讨349

(一)关于公诉权的研究349

(二)应否建立不起诉制度的争论354

(三)不起诉的分类358

(四)被不起诉人的经济赔偿问题362

二、法定不起诉365

(一)酌定不起诉的效力366

三、酌定不起诉366

(二)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368

四、存疑不起诉370

(一)存疑不起诉是“应当”不起诉还是“可以”不起诉370

(二)存疑不起诉的适用条件373

五、对不起诉制度的监督376

(一)不起诉制度概述376

(二)对自侦案件的不起诉的监督379

(三)公诉转自诉问题381

(二)对各国辩诉交易的比较研究388

六、关于辩诉交易的研究388

(一)辩诉交易概述388

(三)辩诉交易的理论争议391

(四)我国学者对借鉴辩诉交易的探讨393

第十二章公诉一审普通程序397

一、庭审方式397

(一)新刑诉法对庭审方式的改革397

(二)新庭审方式的特点与模式界定399

(三)新庭审方式的评价与完善401

(四)法官与检察官在新庭审方式中的角色定位405

二、庭前审查程序420

(一)庭前审查程序420

(二)证据开示制度428

三、开庭审理程序438

(一)直接、言词原则438

(二)交叉询问方式442

(三)当庭认证444

(四)评议与判决452

(五)庭审后案卷材料是否移送471

一、简易程序设置的价值474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474

二、有关简易程序运作的问题475

(一)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475

(二)适用简易程序是否需征得被告人同意477

(三)关于公诉人可以不出庭的问题479

(四)关于审判监督问题480

三、实践中适用简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481

一、有关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基本理论485

(一)单位犯罪案件的诉讼主体485

第十四章单位犯罪诉讼程序485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确定486

(三)单位作为被告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方式487

(四)单位被告人的诉讼代表人的诉讼地位489

二、有关单位犯罪诉讼的程序问题490

(一)关于单位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问题490

(二)关于单位犯罪案件的级别管辖问题492

(三)关于对被告单位及其诉讼代表人采取强制措施的问题492

(四)关于对单位犯罪案件的起诉问题493

(五)单位犯罪是否可以缺席审判495

(一)被害人应否有上诉权497

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497

一、关于上诉权问题497

(二)辩护律师是否应有独立的上诉权499

(三)被告人能否对无罪判决提起上诉500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501

(一)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存在基础501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适用的有关问题504

三、有关二审审理问题509

(一)关于二审中如何贯彻审判公开原则的问题509

(二)二审的审理方式问题511

(三)检察人员出席二审法庭的职责513

(四)辩护律师应如何参与二审程序的辩护515

第十六章死刑复核程序519

一、死刑复核程序存废之争519

二、死刑复核程序是否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522

(一)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在特定条件下是否可以合二为一522

(二)死缓案件是否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526

(三)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的核准权问题528

三、死刑核准权归属与行使的有关问题529

(一)死刑核准权是否应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529

(二)授权核准死刑案件的问题与解决设想532

(一)判处死刑与未被判处死刑的同案被告人是否一并报送复核536

四、死刑案件报请复核中的问题536

(二)数罪并罚案件的报请核准问题539

五、死刑案件复核过程中的问题540

(一)死缓改判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问题540

(二)死刑案件复核方式542

(三)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的理解543

(四)对犯罪前后精神异常人的适用死刑问题545

(一)审判监督程序名称之争议547

第十七章审判监督程序547

一、审判监督程序名称之争议与结构的界定547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结构界定549

二、刑事申诉553

(一)申诉的性质553

(二)申诉的主体554

(三)申诉的管辖557

(四)申诉的期限561

(五)关于设立听证程序564

(一)提起的主体565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565

(二)提起的理由569

(三)提起的方式575

四、再审程序中的争议问题577

(一)检察院对一审裁判抗诉后的程序适用问题577

(二)再审程序审级改造问题578

(三)再审案件是否公开审判580

(四)决定再审的案件是否需先行撤销原判586

一、刑事执行依据与体制594

(一)执行的依据594

第十八章 执行594

(二)刑事执行体制595

二、具体刑罚的执行600

(一)死刑的执行600

(二)判处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裁判的执行605

(三)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执行606

(四)宣告无罪和免除刑罚裁判的执行608

三、执行的变更610

(一)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变更610

(二)暂予监外执行613

后记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