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读解《金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读解《金匮》
  • 张再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151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读解《金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原文读解篇1

绪言1

一、沿革1

(一)宋以前仲景书的流传2

(二)宋代《金匮要略方论》的校订5

(三)宋以后《金匮要略方论》的刊行7

二、内容12

(一)具体病证12

(二)诊断方法16

(三)治法方剂21

(四)论治特色25

三、注释、研究和学习26

(一)注释27

(二)研究30

(三)学习3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33

一、发病34

1.病因、预防及早治34

2.疾病分类与五邪中人35

3.气候反常36

4.阴阳失衡37

二、诊断38

1.面部望诊38

2.观察呼吸39

3.闻诊举例39

4.脉诊举例40

5.预后判断41

三、治则42

1.已病防传与虚实异治42

2.表里同病,宜分缓急43

3.新病痼疾,治有先后44

4.审视五脏喜恶44

5.治当随其所得45

结语45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7

一、痉病47

(一)脉症47

1.痉分刚柔47

2.痉有热化48

3.主脉49

4.预后49

(二)证治50

1.柔痉 栝蒌桂枝汤50

2.刚痉 葛根汤50

3.里热成痉 大承气汤51

(三)误治成痉52

二、湿病52

(一)主症及治法52

1.湿痹52

2.湿郁发黄53

3.治当微汗53

4.误下变证54

(二)证治54

1.头中寒湿54

2.寒湿在表 麻黄加术汤55

3.风湿袭表 麻杏薏甘汤55

4.风湿兼表气虚 防己黄芪汤56

5.风湿兼表阳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57

6.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 甘草附子汤58

三、暍病58

(一)主症及治禁58

(二)证治59

1.热盛 白虎加人参汤59

2.湿重 一物瓜蒂汤60

结语60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64

一、百合病65

(一)病机、主症及预后65

(二)治则66

(三)证治66

1.正治 百合地黄汤66

2.权变67

(1)变渴 百合洗方67

(2)渴甚 栝蒌牡蛎散67

(3)发热 百合滑石散67

3.救误68

(1)汗后 百合知母汤68

(2)下后 滑石代赭汤68

(3)吐后 百合鸡子汤69

二、狐惑69

1.主症及治法69

(1)内服 甘草泻心汤69

(2)外洗 苦参汤70

(3)外熏 雄黄熏方70

2.酿脓 赤豆当归散71

三、阴阳毒72

1.阳毒 升麻鳖甲汤72

2.阴毒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72

结语73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76

一、病机和治则76

二、疟母 鳖甲煎丸77

三、瘅疟78

四、温疟 白虎加桂枝汤79

五、牝疟 蜀漆散79

附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80

结语8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3

一、中风83

(一)脉症与病机83

1.脉症83

2.僻不遂的机理及中风轻重不同的表现84

3.中风与瘾疹85

(二)证治85

(附方:)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85

二、历节87

(一)病机87

1.肝肾不足,寒湿内侵87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87

3.阳气虚弱,风湿相合88

4.胃有蕴热,外感风湿88

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89

(二)证治89

1.风湿 桂枝芍药知母汤89

2.寒湿 乌头汤90

(附方:)矾石汤91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91

结语9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95

一、血痹95

1.病机及轻症95

2.重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96

二、虚劳97

(一)脉症97

1.典型脉象97

2.阴虚阳浮97

3.阴阳两虚98

4.虚劳盗汗98

5.虚劳无子98

6.大脉兼症99

7.脾肾两虚99

8.精血亏损100

(二)证治100

1.失精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0

(附方:)天雄散101

2.里急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101

3.腰痛 八味肾气丸102

4.兼风 薯蓣丸103

5.失眠 酸枣仁汤104

6.夹瘀 大黄?虫丸105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106

结语10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10

一、肺痿110

(一)主症及病机110

(二)证治111

1.虚寒 甘草干姜汤111

2.虚热 麦门冬汤112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112

二、肺痈113

(一)不同阶段的表现及病机113

(二)证治114

1.脓成 桔梗汤114

2.喘甚 葶苈大枣泻肺汤115

附方:《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116

三、咳嗽上气117

(一)辨别虚实117

(二)证治118

1.寒饮郁肺 射干麻黄汤118

2.痰浊黏肺 皂荚丸118

3.饮热迫肺 厚朴麻黄汤119

4.饮停水泛 泽漆汤120

5.饮热壅肺 越婢加半夏汤120

6.寒饮夹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121

结语122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124

一、病因及主症124

二、证治125

(一)肝郁奔豚 奔豚汤125

(二)误汗奔豚126

1.阳虚寒甚 桂枝加桂汤126

2.阳虚饮动 苓桂甘枣汤126

结语12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29

一、胸痹129

(一)病机129

(二)证治130

1.典型证治 栝蒌薤白白酒汤130

2.重症 栝蒌薤白半夏汤131

3.虚实异治131

(1)胸胃气逆 枳实薤白桂枝汤131

(2)中焦虚寒 人参汤132

4.轻症132

(1)饮停 茯苓杏仁甘草汤133

(2)气滞 橘枳姜汤133

5.急症 薏苡附子散133

二、心痛134

1.饮停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134

2.阴寒痼结 乌头赤石脂丸134

附方:九痛丸135

结语135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37

一、腹满138

(一)病机、脉症及治法138

1.虚寒138

2.实热139

3.寒实内结,里阳虚衰139

4.表里皆寒140

5.中寒下利140

6.寒实可下141

(二)证治142

1.邪在太阳阳明 厚朴七物汤142

2.少阳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143

3.胀重于积 厚朴三物汤143

4.胀积俱重 大承气汤144

5.寒实内积 大黄附子汤145

6.湿滞 附子粳米汤146

7.虫动 大建中汤147

8.饮逆 赤丸148

二、寒疝149

(一)病机和典型证治 乌头煎149

(二)表里俱寒 乌头桂枝汤150

(三)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151

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方、《外台》走马汤152

三、宿食153

(一)脉症153

(二)证治154

1.下法 大承气汤154

2.吐法 瓜蒂散155

结语156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59

一、五脏风寒159

(一)五脏中风159

(二)五脏中寒160

二、五脏及三焦病证161

(一)肝着 旋覆花汤161

(二)脾约 麻子仁丸162

(三)肾著 甘姜苓术汤163

(四)心伤164

(五)癫狂164

(六)三焦病证164

(七)积聚165

三、五脏死脉166

结语167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68

一、分类、脉症、病因、治则及预后168

(一)分类与主症168

(二)五脏饮169

(三)留饮与伏饮170

(四)病因与脉象171

(五)治则172

(六)预后172

二、证治173

(一)痰饮173

1.短气173

(1)健脾 苓桂术甘汤173

(2)温肾 肾气丸173

2.下利 甘遂半夏汤174

3.眩冒 泽泻汤175

4.腹满 己椒苈黄丸175

5.悸动 五苓散175

(附方:)《外台》茯苓饮176

6.呕吐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177

(二)悬饮 十枣汤178

(三)溢饮180

1.表寒里热 大青龙汤180

2.表寒里饮 小青龙汤180

(四)支饮181

1.咳喘痞坚……181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181

2.胸满 厚朴大黄汤182

3.喘甚 葶苈大枣泻肺汤182

4.治验183

(1)外寒内饮 小青龙汤183

(2)冲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汤183

(3)支饮复作 苓甘五味姜辛汤184

(4)饮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184

(5)水去形肿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184

(6)水饮夹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185

结语186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88

一、消渴188

(一)病机188

(二)证治189

1.肾虚下消 肾气丸189

2.热甚伤津 白虎加人参汤189

3.其他 文蛤散190

二、小便不利191

1.气不化津 五苓散191

2.水热互结 猪苓汤191

3.下寒上燥 栝蒌瞿麦丸192

4.其他治法192

(1)清热化瘀 蒲灰散192

(2)消瘀利窍 滑石白鱼散193

(3)益肾健脾 茯苓戎盐汤193

三、淋病193

(一)主症193

(二)治禁194

结语194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96

一、分类、主症、病机、治则及预后196

1.分类与主症196

2.五脏水199

3.血分与水分201

4.病机202

(1)感受外邪,水为风激202

(2)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203

(3)脾肾阳虚203

(4)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203

(5)其他204

5.治则205

6.脉症与预后207

二、证治207

(一)风水207

1.表虚 防己黄芪汤207

2.热郁 越婢汤208

3.其他 麻黄附子汤、杏子汤209

(二)皮水210

1.夹热 越婢加术汤210

2.肿甚 防己茯苓汤210

3.阳郁 蒲灰散211

4.其他 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211

(三)黄汗212

1.营郁湿阻 芪芍桂酒汤212

2.气虚湿盛 桂枝加黄芪汤213

(四)气分214

1.阳虚寒凝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214

2.饮停气滞 枳术汤216

(五)治验217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218

结语218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221

一、病机(湿热黄疸)221

二、分类与主症222

1.谷疸、酒疸、女劳疸222

2.寒湿与湿热224

三、证治225

(一)湿热黄疸225

1.湿热俱盛 茵陈蒿汤225

2.热盛226

(1)热郁于上 栀子大黄汤226

(2)邪实于下 大黄硝石汤227

3.湿盛 茵陈五苓散227

(二)女劳疸夹瘀 硝石矾石散228

(三)虚黄 小建中汤229

(四)其他治法230

1.发表 桂枝加黄芪汤230

2.润燥 猪膏发煎230

3.和解 柴胡汤231

四、误治变证231

1.黑疸231

2.热盛232

3.呃逆 小半夏汤233

五、预后234

附方:瓜蒂汤、《千金》麻黄醇酒汤235

结语235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238

一、惊悸238

(一)病机238

(二)证治239

1.火劫致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39

2.水饮致悸 半夏麻黄丸239

二、吐衄下血240

(一)病机、脉症、治禁及预后240

1.衄血与季节240

2.酒客吐衄240

3.内伤失血241

4.亡血脉症241

5.衄家误汗241

6.亡血误汗242

7.衄血预后242

8.吐血预后242

(二)证治243

1.虚寒吐血 柏叶汤243

2.实热吐衄 泻心汤243

3.远血 黄土汤244

4.近血 赤小豆当归散244

三、瘀血245

1.判断基准245

2.脉症治法246

结语24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248

一、呕吐248

(一)治则248

(二)寒证249

1.胃反 大半夏汤249

2.胃虚寒凝 吴茱萸汤250

3.阴盛格阳 四逆汤251

4.饮停致呕251

(1)饮停气逆 小半夏汤251

(2)吐后思水 猪苓散252

(3)胃反渴饮 茯苓泽泻汤252

(4)寒饮内盛 半夏干姜散253

(5)饮聚气结 生姜半夏汤253

(三)热证254

1.湿热中阻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254

2.胃肠实热 大黄甘草汤255

3.少阳邪热 小柴胡汤255

4.吐后贪饮 文蛤汤256

(四)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256

二、哕病257

1.实证治则257

2.胃寒气逆 橘皮汤257

3.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258

三、总论病机和预后258

四、下利259

(一)泄泻259

1.虚寒259

(1)阳虚内寒 四逆汤259

(2)里寒外热 通脉四逆汤260

(3)气利 诃梨勒散260

2.实热261

(1)积滞内停 大承气汤261

(2)热结旁流 小承气汤261

(3)热扰胸膈 栀子豉汤262

(二)痢疾262

1.虚寒 桃花汤262

2.实热263

(1)湿热 白头翁汤263

(2)热毒 紫参汤264

(3)休息痢 大承气汤264

(三)预后265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265

结语266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268

一、疮痈268

1.初起268

2.辨脓268

二、肠痈269

1.脓已成 薏苡附子败酱散269

2.脓未成 大黄牡丹汤270

三、金疮270

1.出血270

2.治法271

(1)止血消瘀续伤 王不留行散271

(2)行气活血排脓 排脓汤及散271

四、浸淫疮272

1.预后272

2.治法 黄连粉272

结语273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274

一、趺蹶274

二、手指臂肿 藜芦甘草汤275

三、转筋 鸡屎白散275

四、阴狐疝 蜘蛛散276

五、蛔虫病276

1.脉症276

2.心痛 甘草粉蜜汤277

3.蛔厥 乌梅丸277

结语278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79

一、恶阻279

1.阴阳不和 桂枝汤279

2.胃虚饮停 干姜人参半夏丸280

二、下血281

1.癥病 桂枝茯苓丸281

2.胞阻 胶艾汤282

三、腹痛283

1.阳虚寒盛 附子汤(方未见)283

2.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283

四、小便不利284

1.血虚郁热 当归贝母苦参丸284

2.气化不行 葵子茯苓散284

五、养胎安胎285

1.血虚湿热 当归散285

2.脾虚寒湿 白术散285

3.伤胎286

结语286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287

一、新产三病 小柴胡汤、大承气汤287

二、腹痛288

1.血虚里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288

2.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289

3.瘀血内着 下瘀血汤289

4.瘀热互结 大承气汤290

三、发热290

1.中风 阳旦汤290

2.热盛 竹叶汤291

四、烦呕 竹皮大丸292

五、热利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292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293

结语293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295

一、病因病机及见症295

二、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296

三、情志疾患297

1.咽中炙脔 半夏厚朴汤297

2.脏躁 甘麦大枣汤298

四、月经病变299

1.虚寒兼瘀 温经汤、旋覆花汤299

2.瘀阻 土瓜根散、抵当汤300

3.虚寒 胶姜汤301

五、带下301

1.湿热 矾石丸、狼牙汤301

2.寒湿 蛇床子散302

六、腹痛303

1.血凝气滞 红蓝花酒303

2.肝脾不调 当归芍药散303

3.中焦虚寒 小建中汤303

4.水血俱结 大黄甘遂汤304

七、转胞 肾气丸304

八、阴吹 膏发煎305

九、误治 小青龙汤、泻心汤306

十、小儿疳虫蚀齿证治 小儿疳虫蚀齿方306

结语307

杂疗方第二十三308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312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318

专题发挥篇323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金匮》323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327

从《三因方》看《金匮要略方论》333

谈谈仲景的辨病与辨证340

试析《金匮》中的脏腑经络观346

试析《金匮》中的寒热虚实观354

治气治水治血 通畅五脏元真361

《金匮》痉病源流析368

仲景辨治痹证刍议373

关于阴阳毒病的思考381

《金匮》虚劳证治浅析388

痰饮治法方药刍议397

关于《金匮》中的水饮病证403

关于《金匮》中的瘀血病证408

女劳疸刍议412

若干病证的源流探析416

清代医家注释《金匮》之概况467

《金匮》解难析疑的三个环节472

触摸医学发展的脉搏477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485

试谈《金匮》中的比较法490

学习《金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495

我们应该从《金匮》中领悟什么502

附录513

后记513

方剂索引5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