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慧眼看世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慧眼看世界
  • 李大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840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生态学:美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慧眼看世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生态美感的产生11

第一章 生态美感与人的生态存在11

一、人的生态构成因素11

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16

三、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21

四、生存的最低要求与最高理想25

第二章 生态美感与生态反思34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意识的觉醒34

(一)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35

(二)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42

二、生存需要与欲望控制47

(一)人类的劣根50

(二)人类检讨的对象52

三、人对自然的回归55

第三章 生态价值观念的建立59

一、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59

(一)自然的内在价值59

(二)自然的外在价值61

二、生态价值观的重新确认64

(一)重新认识自然对人的价值65

(二)功利社会和非功利人性66

(三)生态保护和审美生存68

第二编 生态美感的本质75

第四章 生态美感的历史生成75

一、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75

(一)美在物76

(二)美在心77

(三)美在实践79

二、美感的产生82

(一)美感产生的要素82

(二)审美感官与感觉85

(三)美感与快感87

三、生态美感与一般美感的联系与区别91

四、生态美感的价值95

(一)让“真”更真95

(二)让“善”更善98

(三)让“丑”不再丑101

第五章 生态美感的本质104

一、生态美感的机理104

(一)客体对象104

(二)生态价值观念108

(三)主体潜能110

二、生态美感本质的一般含义112

(一)生态美感产生的基本要素112

(二)生态美感产生的根源115

(三)生态美感的层次与个体差异117

(四)生态美感的特点119

第六章 生态美感的特性125

一、生态美感的普遍性125

(一)生态美感普遍性的具体表现125

(二)生态美感普遍性的根源128

(三)生态美感普遍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132

二、生态美感的特殊性134

(一)生态美感特殊性的表现形式134

(二)生态美感特殊性的根源135

(三)生态美感特殊性的意义141

三、生态美感的顿然获得和渐入性143

(一)生态美感顿然获得和渐入性形成的根源143

(二)生态美感顿然获得和渐入性对审美实践的启示147

四、生态美感的体认性和亲和性150

(一)生态美感的体认性150

(二)生态美感的亲和性155

五、生态美感的优越性159

第三编 生态美感的呈现167

第七章 自然生态美感167

一、自然生态美感产生的基本要素167

(一)自然生态美感的形象要素167

(二)自然生态美感的生命力要素169

(三)情感态度172

二、自然生态美感产生的根源及其形式176

(一)静态和谐176

(二)大的和谐177

(三)动态和谐177

第八章 社会生态美感179

一、社会生态美感的审美对象179

二、社会生态美感的源泉180

(一)社会生态形象的感性形式181

(二)社会生态审美对象的生命节奏与韵律181

(三)社会生态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价值取向183

(四)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和情感态度184

三、社会生态审美环境的创造185

第九章 文化生态美感188

一、文化生态的具体表现188

二、文化生态美感产生的根源192

三、文化生态美感与自然及社会生态美感的区别199

四、文化生态美感对当今文化发展的意义200

第十章 人在生态系统发展中的作为203

一、无为之为203

二、矫枉过正212

三、从功利文明到非功利文明222

(一)文明的功利性和文明的非功利性的界定222

(二)文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相互转化224

(三)审美愉悦的张扬与娱乐愉悦的适度228

(四)从谋利到求名236

四、人与宇宙的和谐239

附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243

一、儒、道、佛思想的生态智慧244

(一)儒家思想的生态智慧244

(二)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250

(三)佛教思想的生态智慧255

二、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生态审美智慧260

(一)中国古人养生学中的生态智慧260

(二)中国人居住环境观念中的生态智慧273

(三)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282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生态审美意识291

(五)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生态审美意识297

主要参考文献303

后记3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