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
  • 陈雪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749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绪论1

一、新安医学及其兴起的历史原因1

(一)新安医学和新安医家的基本含义1

(二)新安医学兴起的历史原因分析1

二、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发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2

(一)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是新安医家学术发明的根本原因2

(二)孔孟儒学,仁爱之心,是新安医家学术发明的内在动因3

(三)宋明理学,格物致知,是新安医家学术发明的认识论4

(四)学风严谨,重视实证,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5

三、新安医学温补培元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影响5

(一)与汪机有师承渊源关系的医家传承6

(二)受汪机学术影响的医家及其运用7

(三)新安籍寓外医家对温补培元的发挥7

四、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的类型和特点8

(一)勤于思考,原创性的学术发明9

(二)善于继承,创新性的学术发挥10

五、新安医家的理法方药发挥11

(一)观察结合思辨11

(二)继承又有创新12

(三)善于总结经验,推广应用13

(四)敢于冲破旧说,阐发新知14

中篇 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16

汪机·营卫一气说16

一、“营卫一气说”的学术发明16

(一)阴阳气血有余不足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16

(二)汪机所处的学术环境与自身的理论基础18

(三)“营卫一气说”的基本内容20

二、“营卫一气说”的历史贡献22

(一)融东垣补气与丹溪补阴于一炉22

(二)提供“调补营气”的临床经验24

三、“营卫一气说”的临床应用25

(一)汪机应用验案举例2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28

四、“营卫一气说”的现代研究评述30

(一)从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在脉管内外出入看“营卫一气说”30

(二)从“卫津一体”和“人体热代谢”看“营卫一气说”31

(二)从“人参、黄芪药对”的多效性看补营的多元价值32

孙一奎·动气命门说34

一、“动气命门说”的学术发明34

(一)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34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和理论基础35

(三)“动气命门说”的基本内容37

二、“动气命门说”的历史贡献39

(一)对人体生命理论研究的贡献39

(二)重视温养元气的应用价值42

三、“动气命门说”的临床应用44

(一)孙一奎应用验案举例44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46

四、“动气命门说”的现代研究评述49

(一)从现代人体发生学看“动气命门说”49

(二)从基因调控理论看“动气命门说”50

(三)从整体调控系统看“动气命门说”50

方有执·错简重订说52

一、“错简重订说”的学术发明52

(一)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52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与理论基础54

(三)“错简重订说”的基本内容56

二、“错简重订说”的历史贡献60

(一)开启伤寒三大学派争鸣,促进伤寒学的发展60

(二)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学术思想受到直接影响61

三、“错简重订说”的后世医家应用62

(一)喻昌大加阐发,“三纲鼎立”说基本形成62

(二)错简重订派医家思想活跃,又多有新发展63

四、“错简重订说”的现代研究评述65

(一)从《伤寒论》版本流传看“错简重订说”65

(二)从古今部分医家的赞赏看“错简重订说”66

(三)从古今部分医家的批判看“错简重订说”67

汪机·新感温病说69

一、“新感温病说”的学术发明69

(一)温病发病学认识的源流与不足69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与理论基础71

(三)“新感温病说”的基本内容74

二、“新感温病说”的历史贡献75

(一)“新感温病说”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75

(二)“新感温病说”的提出,直接推动了伏气温病的深入研究76

(三)“新感温病说”促进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发展77

三、“新感温病说”的临床运用80

(一)汪机应用验案举例80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81

四、“新感温病说”的现代研究评述84

(一)从温病学的发展和当代温病学理论体系看“新感温病说”84

(二)从对“非典”发病机制认识的差异看“新感温病说”84

余国珮·燥湿为纲说87

一、“燥湿为纲说”的学术发明87

(一)学术源流与燥、湿二气认识上的复杂性87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与理论基础90

(三)“燥湿为纲说”的基本内容92

二、“燥湿为纲说”的历史贡献97

(一)早于石寿棠,实为发明“燥湿为纲”第一人97

(二)善从燥湿着眼,提供了燥湿诊治的宝贵经验99

三、“燥湿为纲说”的临床应用100

(一)余国珮应用验案举例100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103

四、“燥湿为纲说”的现代研究评述104

(一)从温热、湿热分类诊治的研究看“外感独揭燥湿为纲”104

(二)从“八纲两纪”辨证方法的现代研究看“燥湿为纲说”106

汪昂·暑必兼湿说108

一、“暑必兼湿”的学术发明108

(一)暑邪发病认识的源流与不足108

(二)汪昂学术发明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支持110

(三)“暑必兼湿说”的基本内容112

二、“暑必兼湿说”的历史贡献113

(一)启发后世叶天士,“暑必兼湿说”大为推广113

(二)深入研究“暑必兼湿说”,暑温认识更加全面114

三、“暑必兼湿说”的临床运用115

(一)古代应用验案举例11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117

四、“暑必兼湿说”的现代研究评述120

(一)从我国气候干燥度研究看“暑必兼湿说”120

(二)从夏季人体体液代谢紊乱看“暑必兼湿说”121

吴澄·外损致虚说123

一、“外损致虚说”的学术发明123

(一)虚劳病因学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淆123

(二)“外损致虚说”学术发明的环境和理论基础125

(三)“外损致虚说”的基本内容126

二、“外损致虚说”的历史贡献130

(一)发明“外损”,扩大了虚损病因学的研究范围130

(二)羽翼东垣,充实了虚劳发热辨证论治的认识131

三、“外损致虚说”的临床应用132

(一)吴澄应用验案举例132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133

四、“外损致虚说”的现代研究评述135

(一)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看“外损致虚说”135

(二)从现代虚损性疾病的诊疗研究看“外损致虚说”136

程国彭·八字辨证说137

一、“八字辨证说”的学术发明138

(一)“八字辨证说”学术源流与认识的不断发展138

(二)“八字辨证说”的基本内容140

二、“八字辨证说”的历史贡献144

(一)“八字辨证说”是现代中医“八纲辨证”的先声144

(二)“八字辨证说”是临证治法、处方、用药的总则145

三、“八字辨证说”的临床应用145

(一)程国彭应用验案举例14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147

四、“八字辨证说”的现代研究评述148

(一)从现代诊断逻辑的思维过程看“八字辨证说”148

(二)从八纲证候实质的现代研究看“八字辨证说”150

程国彭·医门八法说152

一、“医门八法说”的学术发明153

(一)中医治法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淆153

(二)“医门八法说”学术发明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55

(三)“医门八法说”的基本内容157

二、“医门八法说”的历史贡献163

(一)构建了中医治法学体系的新模式163

(二)为现代治法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经验依据164

三、“八法”的临床运用165

(一)程国彭应用验案举例16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168

四、“医门八法说”的现代研究评述172

(一)从中医治法体系的构建看程钟龄“医门八法说”172

(二)从“八法”的现代研究看程钟龄“医门八法说”173

郑梅涧父子·养阴清肺说175

一、“养阴清肺说”的学术发明175

(一)白喉诊治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不足175

(二)发明“养阴清肺说”的实践和理论基础177

(三)“养阴清肺说”的基本内容179

二、“养阴清肺说”的历史贡献183

(一)奠定了中医药防治白喉的理论和经验基础183

(二)扩大了多种“阴虚肺燥”病证的治疗思路184

三、“养阴清肺说”的临床应用185

(一)郑氏父子应用验案举例18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187

四、“养阴清肺说”的现代研究评述189

(一)从白喉病的现代研究看“养阴清肺说”189

(二)从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看“养阴清肺汤”190

下篇 新安医学理法方药发挥192

元气不足生百病192

一、元气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淆192

(一)《难经》元气概念滥觞于道家学说192

(二)李东垣应用元气学说,但内涵混淆193

二、“元气不足生百病”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193

(一)养生、防病和治病,皆当重视元气193

(二)元气不足生百病理论发挥有七大内容194

三、“元气不足生百病”的现代研究评述197

运气应常不应变199

一、运气学说的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199

(一)运气学说始于东汉,盛行于宋代199

(二)质疑之声从北宋直到元、明、清200

二、“运气应常不应变”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00

(一)运气学说具有“天人相应”的合理内核,应科学认识201

(二)不能按图索骥,而应知常达变,一定之理为常,卒然之情为变201

(三)运气应常不应变,主运、主气为常;大运、客运、客气为变202

(四)三因制宜,谨守病机,对照六淫属性,寻求相应治法203

三、“运气应常不应变”的现代研究评述204

望色首重“十法”206

一、气、色望诊的源流与认识上的不足206

(一)《内经》阐发“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奠定了望色的理论基础206

(二)《灵枢》提出“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后世医家尚未深入研究207

二、“相气十法”发挥的基本内容208

(一)欲识五色精微,当知十法纲领208

(二)十法五色合参,病情昭然若揭209

(三)气、色、病、症合参,不可按图索骥210

三、望色首重“十法”的现代研究评述210

脉为医之关键212

一、脉诊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213

(一)王叔和确定寸口分候脏腑,但认识一直不统一213

(二)辨脉难知,不若辨证易识,脉诊价值有淡化趋势213

二、“脉为医之关键”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14

(一)脉为医之关键,脉学不精是为庸医214

(二)质疑王叔和,改定寸口分候脏腑215

(三)不可执脉求病,但证当以脉为主216

(四)崇尚平脉辨证,善于凭脉用药216

三、“脉为医之关键”的现代研究评述217

培元重参芪220

一、培元益气应用参、芪的学术源流221

(一)培元益气,汪机力荐参、芪221

(二)培元兼温补,后学又有发挥221

二、“培元重参芪”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22

(一)培元重参、芪,必须善用监制之药222

(二)培元兼温补,适当配伍桂、附、姜223

三、“培元重参芪”的现代研究评述225

温补重脉诊227

一、张仲景善用附子,已见“温补重脉诊”的端倪227

二、“温补重脉诊”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28

(一)痛感苦寒流弊,视温补如阳明君子228

(二)温补须先辨证,辨证关键在于脉诊229

(三)寒热真假疑似,辨别根本在于脉象230

三、“温补重脉诊”的现代研究评述231

截断瘟疫下手宜辣233

一、瘟疫治法研究的学术渊源与发展233

(一)时至唐代,瘟疫治法认识方初见端倪233

(二)宋金以下,瘟疫治法已有大量经验234

二、“截断瘟疫下手宜辣”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35

(一)口、鼻感邪不同,所伤脏腑有别,证有轻重之分235

(二)初病认证既真,下手宜辣,须以重兵入其巢穴236

三、“截断瘟疫下手宜辣”的现代研究评述237

虚损健脾勿忘脾阴239

一、脾阴虚学说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不足239

(一)自《内经》至元、明,医界无脾阴虚的确切认识239

(二)朱丹溪“阴不足论”对脾阴虚发挥有启示作用239

二、“虚损健脾勿忘脾阴”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40

(一)脾虚当分阴阳,虚损健脾勿忘脾阴240

(二)用药润燥合一,创制理脾阴九方241

三、“虚损健脾勿忘脾阴”的现代研究评述242

肾消常宜温补肾气244

一、消渴治法矫枉过正的学术源流及其认识的变化245

(一)《内经》有阴虚燥热之论,仲景有肾气丸之证治245

(二)河间学派力主三消皆为火热,肾消论治歧义巨大246

二、“肾消常宜温补肾气”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47

(一)肾消多因下元虚冷,尿甜在于气不化精247

(二)力荐肾气丸,强调既须温阳又须补气247

三、“肾消常宜温补肾气”的现代研究评述248

心肺亦当同归一治251

一、脏腑同治与心肺相关的学术源流251

(一)脾胃相关、肝肾同治,金元以后,多有应用251

(二)心肺气血相关,但证治方药相关性却无人论及252

二、“心肺亦当同归一治”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52

(一)重视通治方,强调一方可以通治多病253

(二)着眼脏腑相关,触类引申,心肺亦当同治253

三、“心肺亦当同归一治”的现代评述254

肿满多因火衰256

一、水气病辨治的学术源流256

(一)《内经》首论水气病,奠定肿胀治疗的总原则256

(二)仲景因势利导治水肿,但治本之法尚待完善257

二、“肿满多因火衰”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57

(一)肿满之本在于下元虚寒,清气不升,浊气不降257

(二)治宜温补下元,但慎用辛散燥热、渗利疏导258

三、“肿满多因火衰”的现代研究评述259

久病当兼解郁262

一、从“五郁”到“六郁”,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62

(一)“五郁”是五运失和、六气外来之郁262

(二)“六郁”是气血失和、气湿痰热血食之郁263

二、“久病当兼解郁”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263

(一)郁为七情之病,病郁者十有八九264

(二)久病多郁,久治不愈者当兼解郁264

(三)郁证论治,既辨脏腑,又辨六郁2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