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修科讲义 政治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永谌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修科讲义 政治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
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
目 录1
二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
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5
四 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6
一 什么是经济规律8
二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8
第二节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相互关系8
三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能够认识它并利用它11
四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背景的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14
上编 资本主义部分21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21
本章 中心21
第一节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从分析商品开始21
一 生产关系是和生产物相联系的21
二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22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24
第二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4
二 商品的交换价值26
三 商品的价值27
四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28
第三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9
一 具体劳动29
二 抽象劳动30
三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2
四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33
五 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34
六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36
第四节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38
一 价值形式的发展38
二 货币的职能43
第五节 价值规律49
一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49
二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经济中的作用51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55
本章 中心55
第一节 货币变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55
一 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具有本质的区别55
二 价值增殖不发生在流通过程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57
三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了特殊商品——劳动力59
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变为资本的前提60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63
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63
二 价值增殖的过程65
三 资本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阶级关系68
四 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69
五 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准确表现71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73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73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76
三 机器人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79
第四节 工资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81
一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81
二 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83
三 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84
第三章 资本积累87
本章 中心8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87
一 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87
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生产关系的再生产88
第二节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92
一 资本积累的实质92
二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必然性93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94
一 资本有机构成94
二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96
三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形成相对人口过剩97
四 马尔萨斯的反动“人口论”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101
一 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引起两极分化103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103
二 无产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得的份额日益减少是相对贫困化104
三 无产阶级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化105
第五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灭亡106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09
本章 中心109
第一节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09
一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109
二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113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15
一 资本周转的速度决定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115
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资本周转的影响116
三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年剩余价值率119
第五章 利润和平均利润122
本章 中心122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22
一 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122
二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观念上的产物就转化为利润123
三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125
四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126
第二节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128
一 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32
第三节 平均利润的形成使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32
二 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134
第六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38
本章 中心138
第一节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138
第二节 商业资本也参加利润的平均化140
第三节 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143
第四节 资本主义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44
一 高利贷资本的性质147
第一节 借贷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147
本章 中心147
第七章 借贷资本和利息147
二 借贷资本的形成148
第二节 借贷利息的来源和实质150
一 借贷利息150
二 利息率150
第三节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152
一 银行资本的性质152
二 银行利润的来源和实质152
一 股份公司的性质153
第四节 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153
二 股息和股票价格154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地租157
本章 中心15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157
一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地租的实质157
二 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15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159
一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根本原因159
二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161
三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162
一 绝对地租的来源和实质164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164
二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166
三 土地价格无非是地租的资本化167
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168
一 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168
二 影响国民收入变动的三个因素170
三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决定的171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173
一 社会资本是错综复杂、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的总和173
本章 中心173
第九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173
二 社会生产按其产品用途分为两大部类174
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75
四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79
五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的矛盾和困难18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85
一 经济危机的实质185
二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186
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爆发的187
四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188
五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190
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191
七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性192
第十章 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特征195
本章 中心195
第一节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195
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97
一 生产集中和垄断197
二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202
三 资本输出205
四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209
五 帝国主义列强从领土上分割世界211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3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13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14
第十一章 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217
本章 中心217
第一节 帝国主义是寄生或腐朽的资本主义217
一 停滞和腐朽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217
帝国主义国家变成了食利国219
二 垄断造成了庞大的食利者阶层并使少数219
三 国民经济军事化和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220
四 工人贵族的形成和机会主义的泛滥221
五 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222
第二节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23
一 帝国主义的过渡性或垂死性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特性223
二 生产高度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224
三 社会阶级矛盾的加深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社会条件225
四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可能性228
五 帝国主义的垂死是0个历史的过程229
下编 社会主义部分235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35
本章 中心235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2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238
第三节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40
一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必要性240
二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241
三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242
一 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245
第四节 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公有制245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47
三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48
四 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251
第十三章 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55
本章 中心25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55
一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过渡时期”255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57
一 我们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60
第二节 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260
二 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262
三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63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265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65
二 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267
三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69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公有制274
本章 中心2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274
一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2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77
二 社会主义阶段的全民所有制还必须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279
三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2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286
一 集体所有制存在的必要性286
二 集体所有制的性质287
三 集体所有制的地位和作用289
第四节 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补充的个体所有制290
一 个体所有制存在的必要性290
二 个体所有制的性质291
三 个体所有制“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29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294
本章 中心2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294
一 社会生产目的是客观的经济范畴294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296
三 社会主义生产要满足的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98
第二节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301
一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达到目的的手段301
二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途径302
三 发展科学技术,使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30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305
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305
一 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规律305
二 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307
三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309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313
本章 中心313
第一节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313
一 切社会共有的规律313
一 社会分工体系中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的生产都要按比例进行313
二 社会生产要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进行315
第二节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316
一 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联系的形式也不同316
二 资本主义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317
三 社会主义对生产必然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319
四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321
第三节 经常、自觉地保持平衡就是计划性322
一 经常、自觉地组织平衡的必要性322
二 经常、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325
三 搞好财政、信贷、物资等的综合平衡329
一 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条件3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客观必然性333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333
本章 中心333
二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335
国营经济内部也必然要保留商品生产3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337
一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一般性质337
二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质338
三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3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343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也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343
二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调节 作用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345
三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调节 作用347
四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调节 作用348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352
本章 中心35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和经济核算制352
一 经济核算对社会主义比对资本主义“更为必要”352
二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355
三 经济核算制是有计划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制度357
一 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本质及其运动的形式3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和资金核算359
二 提高固定资金的利用率362
三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3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赢利核算367
一 降低成本、增加赢利是经济核算的基本要求367
二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产品成本及其降低的途径368
三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赢利及其增加的意义369
一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3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373
本章 中心373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流通373
二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3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382
一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是以国家银行为中心进行的382
二 社会主义信贷385
三 社会主义利息3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3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的主要因素396
一 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396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分配396
本章 中心396
二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3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399
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399
二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401
三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4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404
一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404
二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406
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410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410
二 正确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412
三 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415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419
本章 中心41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和特点419
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422
一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22
二 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426
一 社会主义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430
第三节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430
二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432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435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439
本章 中心439
第一节 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439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性质439
二 我国经济体制的弊病442
三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445
一 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原则44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447
二 把统一计划和分级管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4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责任制453
一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453
二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经济责任制455
三 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中的生产责任制457
结束语460
一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60
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463
三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468
热门推荐
- 3632481.html
- 769829.html
- 1803399.html
- 1726927.html
- 1849389.html
- 2242477.html
- 3292161.html
- 1539386.html
- 1083682.html
- 2411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46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8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7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83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5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4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5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4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