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遗产的抉择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保护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遗产的抉择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保护
  • 吴兴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ISBN:750125117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遗产的抉择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保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认知12

一、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交接点12

(一)消费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13

(二)文化旅游实践的内在动因14

(三)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矛盾17

(四)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真实/原真诉求18

二、文化旅游情境中的真实性21

(一)authenticity的本源22

(二)旅游主体的真实感23

三、文化遗产语境中的原真性25

(一)文化遗产的原真性2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27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生态3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法则32

(二)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33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自我生成36

一、高峰乡彝族文化生态系统37

二、高峰乡火把节的历史渊源39

三、原生型火把节的自我呈现41

(一)叫魂祭祖41

(二)开光请神43

(三)祭天44

(四)扫邪驱鬼46

(五)送神47

(六)耍火把49

四、火把节的发展演变50

(一)政府主导型的火把节50

(二)混合型火把节51

五、火把节文化遗产体系生成演化54

(一)火把节起源的生成演化55

(二)火把节时间的生成演化56

(三)火把节空间的生成演化57

(四)火把节内容与形式的生成演化5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认知59

第三章 傣族泼水节的文化展演62

一、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源起63

二、泼水节的原生性当代实践65

(一)曼贺纳村泼水节65

(二)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70

三、泼水节的文化遗产属性72

四、傣族园泼水节的旅游化呈现74

五、文化旅游与民族节庆遗产保护75

第四章 阿细祭火仪式的旅游化调适81

一、阿细祭火仪式概述81

(一)阿细祭火的人文地理生境82

(二)作为火神崇拜的祭火仪式83

二、祭火仪式的展演过程84

(一)祭火仪式的程式及象征84

(二)2014祭火节纪实87

三、祭火仪式的变迁与调适93

(一)遗产话语下的文化重构93

(二)旅游情境中流动的仪式表征97

(三)阿细祭火的文化再生产101

四、神圣与世俗:祭火仪式的消费边界102

(一)娱乐性与神圣性:可转让的与不可转让的103

(二)神圣性与世俗性:信仰实践与商业表演104

(三)祭火仪式旅游的消费边界105

五、祭火遗产的旅游化保护106

(一)祭火仪式的真实性之辨107

(二)祭火仪式保护的路径109

第五章 傣族织锦手工艺的主体向度112

一、织锦手工艺的文化实践主体112

(一)傣族织锦原生性主体构成114

(二)原生性主体生计转化与权利让渡116

二、傣族织锦的传统工艺121

(一)傣族织锦的材料构成122

(二)傣族织锦工具构成123

(三)傣族织锦工艺流程125

(四)傣族织锦工艺自我变革127

三、傣族织锦的主体文化认知130

(一)傣锦历史演绎131

(二)傣族织锦图案134

(三)宗教仪式中的织锦136

四、傣族织锦的价值叠加和原真演绎142

(一)产品的传统分类143

(二)文化旅游与傣锦价值的叠加147

(三)文化旅游与傣锦原真性转化150

五、文化旅游中傣族织锦的抉择153

(一)曼峦典人对织锦的态度暧昧153

(二)织锦消费边界的拓展与固守155

(三)傣族织锦保护的认识与途径156

第六章 “阿诗玛”遗产的符号化演绎159

一、《阿诗玛》的原生形态160

二、《阿诗玛》保护传承的现状164

(一)《阿诗玛》传承人的传与承165

(二)《阿诗玛》文化体系的传与承167

(三)遗产运动中的《阿诗玛》传与承170

三、《阿诗玛》的文本化与符号化173

(一)表述的文本化173

(二)旅游的符号化174

四、文化旅游与《阿诗玛》的变迁177

(一)阿诗玛文化的典型化177

(二)阿诗玛文化的产业化178

五、《阿诗玛》遗产保护的反思180

(一)《阿诗玛》内容的碎片化180

(二)《阿诗玛》传承人的流水线制造181

(三)《阿诗玛》形式的符号化182

第七章 藏族锅庄的舞台化呈现185

一、藏族锅庄的原生形态186

(一)婚礼中的锅庄186

(二)迎宾送客时的锅庄187

(三)“拉斯节”中的锅庄188

(四)端阳赛马节上的锅庄189

二、作为文化旅游展演的锅庄189

(一)锅庄的旅游化展演形式190

(二)锅庄旅游化的内外动因196

三、文化旅游情境中锅庄的嬗变198

(一)从“锅庄”到“锅庄舞”198

(二)从“娱神”到“娱人”200

(三)从“跳锅庄的人”到“锅庄艺术家”201

(四)从民间歌舞到民族品牌203

四、锅庄旅游化生存的困境204

(一)生境的改变与传承主体的断裂204

(二)舞台上的虚构和想象206

(三)“全景性”思维的缺乏207

五、文化旅游场域中的锅庄保护208

(一)原生文化语境中保护209

(二)遗产要素的整体性保护210

(三)原生性主体的主导保护211

(四)次生性主体的引导与监督212

结语214

一、文化旅游的内在逻辑及其结构21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其困境215

三、文化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16

后 记218

参考文献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