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辽宁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当代中国的辽宁》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辽宁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八编 科学技术事业3
第四十章 自然科学技术事业3
第一节 科学技术队伍和研究机构3
一、科学技术队伍3
二、科学研究机构7
第二节 科技群众团体9
一、发展历程9
二、学术交流10
三、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11
四、科技咨询12
第三节 新兴技术研究13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14
二、生物工程技术15
三、新能源16
四、新型材料17
五、机电一体化18
六、海洋开发19
第四节 科学技术成果19
一、农业20
二、工业22
三、新兴技术24
四、医药卫生24
五、地震预报25
六、专利和国际获奖成果26
第五节 改革科技体制27
一、改革科研管理体制27
二、开拓技术市场29
三、改革农村科技管理体制30
四、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33
五、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34
第四十一章 社会科学事业35
第一节 研究机构和科研力量35
第二节 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38
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的科研和学术活动38
二、新时期科研和学术活动及其特点39
第三节 研究成果43
一、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43
二、政治理论和哲学44
三、语言学和文学45
四、历史学46
五、国际问题和其他学科47
第九编 文化事业51
第四十二章 文艺事业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开创51
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辽宁文艺51
二、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文艺创作52
三、初具规模的文学艺术事业53
第二节 在政治风雨中曲折发展54
第三节 全面繁荣的新局面56
一、文艺事业发展的正确指导方针56
二、蒸蒸日上的文学创作57
三、空前活跃的戏剧创作与演出58
四、百花争艳的艺术园地59
五、振兴中的电影放映事业60
六、蓬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61
七、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事业62
八、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艺事业63
九、文艺团体的发展与文艺队伍的壮大64
十、日益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65
第四十三章 新闻、出版事业67
第一节 报刊事业67
一、报刊事业的发展概况67
二、新时期报刊工作的新局面69
三、新闻队伍在实践中成长壮大72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72
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72
二、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建设74
三、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宣传75
四、广播电视机构与广播电视队伍76
第三节 出版事业77
一、出版事业发展概况77
二、出版事业的繁荣局面78
第四十四章 文博、图书、档案事业81
第一节 文物、博物事业81
一、文物、博物事业发展概况81
二、新时期的文物、博物工作82
第二节 图书馆事业85
一、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85
二、公共图书馆86
三、科研图书馆87
四、高校图书馆88
五、工会图书馆89
第三节 档案事业89
一、档案事业发展概况89
二、档案工作的主要成就92
第四十五章 体育事业95
第一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95
第二节 新时期的群众体育97
一、活跃的职工体育98
二、日益繁荣的农村体育98
三、发展中的学校体育99
四、新兴的群众体育活动100
第三节 加强训练攀登世界体育高峰100
一、初具规模的训练体系100
二、提高运动水平,攀登体育高峰101
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体育建设事业102
一、体育队伍不断壮大103
二、体育设施不断完善103
三、国际体育交往不断扩大103
四、培育良好的体育风貌104
第四十六章 卫生事业105
第一节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105
第二节 预防工作107
一、爱国卫生运动107
二、公共卫生108
三、疾病防治109
第三节 医疗保健110
一、医疗工作110
二、中医药111
三、妇幼保健111
第四节 教育、科研、药政药检112
第十编 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民族宗教第四十七章 辽宁人口117
第一节 人口规模和结构117
一、人口规模演变117
二、人口结构特点118
第二节 人口总量的变化120
一、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过程120
二、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及其影响122
三、人口的流动124
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124
一、人口地区分布124
二、人口密度125
三、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126
四、小城镇人口127
第四节 计划生育127
一、人口盲目发展的历史教训127
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过程129
三、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果131
四、计划生育面临的新课题132
第四十八章 劳动就业134
第一节 辽宁城镇劳动就业的历史回顾134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134
二、“大跃进”时期和经济调整时期13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37
四、新的历史时期138
第二节 劳动就业的特点140
第三节 劳动就业的成就142
一、安排大量人员就业142
二、拓宽就业渠道143
三、实行劳动用工优化组合144
四、提高职工素质144
第四十九章 社会保障146
第一节 社会保险146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演变146
二、社会保险事业的成就148
第二节 社会救济150
第三节 社会福利153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53
二、新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154
三、新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特点155
第四节 优抚158
一、优抚工作发展概况和成就158
二、新时期优抚工作的特点160
第五十章 民族与宗教162
第一节 辽宁少数民族概况162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的民族关系164
第三节 民族工作的失误和挫折167
第四节 新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168
一、拨乱反正,落实民族政策168
二、进一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70
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171
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172
第五节 辽宁的宗教173
一、解放前的宗教173
二、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变化174
三、新时期的宗教工作176
第十一编 司法公安181
第五十一章 公安工作181
第一节 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181
第二节 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183
一、镇压反革命,铲除间谍特务183
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184
第三节 加强城乡治安管理184
一、治安工作185
二、户口管理186
三、特种行业管理187
第四节 交通管理和消防工作187
一、交通管理187
二、消防工作188
第五节 武装警察部队189
第六节 教育改造战争罪犯191
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191
二、教育改造伪满战犯194
三、教育改造国民党战犯196
第五十二章 检察工作198
第一节 检察机关的建立与发展198
第二节 检察工作的主要成就200
一、刑事检察工作200
二、经济检察工作203
三、法纪检察工作205
四、监所检察工作206
五、处理来信、来访,查处控告、申诉案件207
第五十三章 司法工作209
第一节 人民法院机构的建立与发展209
第二节 案件审理211
一、刑事审判211
二、民事审判214
三、经济审判215
第五十四章 司法行政工作217
第一节 律师工作217
第二节 公证工作218
第三节 人民调解220
第四节 劳改劳教221
一、劳改工作的建立与发展221
二、劳改方针政策的实施222
三、劳改工作的改革225
四、劳教工作的新发展227
第五节 法制宣传和法学教育229
一、充实法制宣传机构229
二、开展法制宣传229
三、依法行政231
四、法学教育231
第十二编 政党、政权、政协与群众团体第五十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5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235
一、辽宁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235
二、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238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240
一、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健全和完善240
二、决定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241
三、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242
四、选举和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43
五、地方立法244
六、推动法制教育,保证法律实施246
七、加强人大代表的联系246
第三节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247
第五十六章 辽宁省行政机关249
第一节 政府的历史沿革249
第二节 政府的机构设置251
第三节 政府的职能转变255
第四节 政府的自身建设257
第五十七章 人民政协261
第一节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的前身261
第二节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263
一、历届委员会的组成情况263
二、办事机构的设置264
三、省政协机关的自身建设265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工作与作用266
一、参与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协商与讨论266
二、发挥人才优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268
三、发挥市、县(区)政协的作用273
第五十八章 群众团体275
第一节 辽宁省工会275
一、工会组织概况275
二、工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276
三、工会工作在改革中前进283
第二节 共青团和青年工作286
一、开展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287
二、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经济建设和改革289
三、维护和代表青少年利益290
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291
第三节 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293
一、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294
二、组织妇女参加各项政治活动295
三、开展勤俭持家,创“五好”家庭活动296
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297
五、为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办实事297
第四节 工商联、侨联、台联298
一、辽宁省工商业联合会298
二、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300
三、辽宁省台湾同胞联谊会300
第五十九章 辽宁的民主党派302
第一节 民主党派概述302
第二节 各民主党派简况302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辽宁省委员会302
二、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员会303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辽宁省委员会304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305
五、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306
六、中国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委员会307
七、中国致公党辽宁省委员会308
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大连市委员会、沈阳市委员会308
第三节 民主党派的作用和贡献309
第六十章 辽宁地区共产党的组织31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辽宁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31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及工作机构313
第三节 辽宁地区党的组织建设316
一、组织领导系统316
二、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发展316
三、干部队伍建设317
第四节 辽宁地区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320
一、党员和干部培训320
二、开展整党整风教育322
三、经常性的思想理论教育324
第十三编 城市和经济区329
第六十一章 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市领导县的体制329
第一节 城市发展概貌与特点329
一、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29
二、城市的现状330
三、城市的特点331
第二节 市领导县的体制及其作用334
一、市管县体制的形成334
二、市管县体制的优越性335
第六十二章 中部城市群338
第一节 中部城市群的基本特点338
一、地区概貌338
二、地区的主要特点339
第二节 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沈阳341
一、历史悠久的古城和艰辛的历程341
二、国家重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343
三、东北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345
四、东北的商品、物资流通中心和金融中心346
五、科技教育比较发达347
六、东北的国际经济交往联络中心347
七、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348
第三节 钢都——鞍山349
一、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349
二、钢铁工业基地350
三、方兴未艾的轻纺工业352
四、发达的农村经济353
五、城市基础设施较好354
六、对外贸易长足发展354
七、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355
第四节 能源工业基地——抚顺355
一、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355
二、煤炭、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工业基础雄厚356
三、轻纺、电子工业的发展358
四、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经济359
五、对外贸易的发展360
六、旅游观览胜地360
第五节 煤铁之城——本溪361
一、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361
二、钢铁、煤炭、建材工业实力雄厚362
三、轻纺工业的发展364
四、山区农村经济开拓前进365
五、发展中的旅游业365
第六节 新兴的化纤之城——辽阳366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366
二、工业的飞速发展367
三、发达的农村经济369
四、商业和对外经济贸易日益兴旺370
五、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370
六、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71
第七节 辽北粮仓和煤电之城——铁岭372
一、悠久的历史、富饶的资源372
二、辽北粮仓和发达的农村经济373
三、新兴的能源基地374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375
五、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375
第六十三章 沿海城市带377
第一节 沿海城市带的概貌377
第二节 辽东半岛的明珠——大连379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379
二、港阔水深,交通便利381
三、发达的机械、石油、化工、轻纺工业382
四、东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窗口和开放前沿385
五、发达的科学教育事业386
六、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387
第三节 辽东湾上的港口轻纺城市——营口387
一、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387
二、古老而又年轻的港口388
三、轻纺工业基地389
四、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391
第四节 鸭绿江畔的轻纺港口名城——丹东392
一、历史自然概貌392
二、发达的轻纺工业393
三、以特产为优势的农村经济395
四、发展中的丹东港395
第五节 新兴的石油基地——盘锦396
一、概况396
二、全国第三大石油基地397
三、著名的水稻生产基地398
四、水产养殖、芦苇和畜牧业基地399
第六十四章 西部城市区401
第一节 西部城市区的概况401
第二节 辽西重镇——锦州403
一、概述403
二、物产丰富的农村经济404
三、独具特色的工业405
四、辽西商品贸易中心407
第三节 辽西走廊的新兴工业城市——锦西408
一、富饶的地区,年轻的城市408
二、新兴的工业409
三、农村各业兴旺发达410
四、海滨旅游胜地410
第四节 塞北的煤电基地——阜新411
一、“物阜民丰,焕然一新”由名符实的历史411
二、煤电工业基地412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413
四、城市设施的建设和发展413
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414
第五节 辽西古城——朝阳415
一、古老朝阳的巨变415
二、农村经济的变化416
三、新兴的朝阳工业417
第六十五章 城市建设419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419
一、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419
二、曲折发展时期422
三、健康发展时期425
第二节 城市建设的成就427
一、城市规划427
二、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429
三、城市供水、供气与供热430
四、城市排水和环境卫生432
五、城市园林绿化434
六、住宅建设435
七、城市公共建筑436
结束语438
附录一 辽宁省大事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八八年十二月)455
附录二 历届中共辽宁省委、省人大常委、省人民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人名录493
附录三 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516
附录四 辽宁省社会经济统计图表522
彩色插图目录531
热门推荐
- 1542572.html
- 3621804.html
- 1705186.html
- 2400674.html
- 29472.html
- 1998819.html
- 3305850.html
- 2768915.html
- 944865.html
- 64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9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3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28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86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4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8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0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21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