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学通论新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宗教学通论新编
  • 吕大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2343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06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7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宗教学通论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3

第一节 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3

宗教学与宗教观3

宗教学的形成及其历史条件5

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问题8

回顾之后的反思11

反思之一:“宗教学”的名称问题12

反思之二:宗教学的内容和体系构成问题13

岸本英夫论宗教学的内容14

本书对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问题的理解17

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17

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18

宗教学要研究宗教史18

宗教学包括宗教哲学19

第二节 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20

学术需理性 信仰要宽容21

宗教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27

宗教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32

认真借鉴近代西方比较宗教学的成果37

第一编 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41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和类型41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41

宗教本质论的多元化趋势41

第一种意见: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42

第二种意见: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45

第三种意见: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47

对上述三种意见的比较分析48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52

恩格斯对宗教的规定55

恩格斯论断只涉及宗教观念的本质,而非关于宗教的完整定义58

第二节 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59

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59

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61

第三节 本书关于宗教的定义62

宗教四要素说的宗教定义62

本书之宗教定义的理解与应用64

宗教四要素说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基本内容,把宗教与非宗教明确区分开来64

宗教四要素及其层次结构为宗教分类和宗教学的范畴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66

第四节 宗教的分类69

宗教分类在宗教研究中的意义69

地理学的分类71

人种学—语言学的分类72

进化论的分类73

现象学的分类77

本书采用的宗教分类及其原理79

宗教要素的结构性分类79

宗教发展的历史性分类81

第二章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83

第一节 灵魂观84

灵魂观念的含义84

灵魂观念的产生87

从物质性的灵魂观念到非物质性的灵魂观念92

万物有灵——灵魂观念的外推与泛化96

来世生活的场所——冥府和天国99

来世生活的两种类型——“继续说”和“报偿说”102

灵魂崇拜与丧葬礼仪106

关于灵魂不朽问题112

柏拉图对灵魂不灭说的论证113

狄德罗对灵魂单一性的批判116

王充、范缜对灵魂不灭说的批判117

西方无神论者对灵魂不灭说的批判117

第二节 神灵观之一:神灵观念的性质120

神是什么120

人性神格化的两种方式123

人性神格化的社会基础124

第三节 神灵观之二:神灵观念的主要类型126

自然神126

氏族神130

职能神135

高位神或至上神137

绝对唯一神142

第四节 神灵观之三:至上神与诸神的关系144

单拜主神教144

轮换主神教145

泛神教145

二元神教147

第五节 神灵观之四:关于神的存在问题150

超神论:神超越世界之上而存在150

泛神论:神泛同于世界而存在158

内在神论:神内含于世界之中而存在160

第六节 神性观之一:天命观164

宗教天命论的性质和意义164

天命观念的基本形式166

天命传达的方式173

对宗教天命论的理性分析178

第七节 神性观之二:神迹观184

神迹的性质和意义184

神迹的种类187

各种宗教体系中的神迹190

神迹是否可能197

第三章 宗教的感情与体验205

第一节 宗教经验及其种种表现207

宗教经验的含义207

宗教经验的存在208

宗教经验的种种表现209

第二节 宗教经验的原因和对象219

关于宗教经验对象的几种学说219

宗教经验的神圣对象实质上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221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228

一是理论的论证228

二是道德的净化229

三是药物的使用230

四是宗教的修习230

第四章 宗教的行为与活动232

第一节 巫术232

巫术的性质232

巫术的起源239

巫术的种类244

巫术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246

第二节 宗教禁忌251

宗教禁忌的性质251

宗教禁忌的起源253

宗教禁忌的种类256

宗教禁忌的功能259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261

献祭与祈祷的性质261

献祭与祈祷的种类267

献祭与祈祷的功能270

第五章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272

第一节 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教会科层制度274

宗教组织的性质274

宗教组织的形成和演变277

宗教组织的核心人物——僧侣284

宗教组织的类型291

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294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信条化、教义化与信仰体制296

宗教信条和宗教教义的性质296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和功能298

宗教信条在各种宗教中的表现及其发展301

宗教教义的发展305

第三节 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306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306

宗教修行的目的308

宗教修行法门与修道生活方式312

修行生活和修行体制的类型325

现今的修行生活329

第四节 宗教行为的规范与宗教礼仪331

宗教礼仪的性质331

宗教礼仪的产生及其根源334

宗教礼仪的种类342

宗教礼仪的功能347

第二编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57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357

第一节 各派宗教起源论357

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重要意义357

自然神话论358

实物崇拜说358

万物有灵论359

祖灵论或鬼魂论359

图腾论360

前万物有灵论361

原始启示说362

我们的看法363

第二节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63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363

人类产生之初不可能有任何宗教观念365

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366

第三节 宗教是氏族制的伴生物371

宗教遗迹与氏族形成遗迹同期出现371

氏族制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372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374

第一节 概说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375

第二节 灵魂观念和冥世崇拜体制的形成与演变377

母权氏族制时代的灵魂观念和冥世崇拜的形成377

父权氏族制时代亡灵崇拜的演变380

灵魂观念与原始人的宗教生活381

第三节 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的形成与演变381

图腾的发现与研究381

图腾观念的主要内容384

图腾崇拜体制的形成386

中国各民族的图腾崇拜388

第四节 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的形成与发展391

概说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391

女性祖先崇拜394

男性祖先崇拜396

从血缘祖先崇拜到“祖有功、宗有德”的英雄崇拜和首领崇拜400

第五节 自然的神化与自然崇拜的形成与发展405

自然物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崇拜对象吗405

自然崇拜的原因407

渔猎经济社会中的自然崇拜409

畜牧经济和农业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崇拜412

第六节 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宗教的演变415

原始社会晚期的等级分化415

神灵的等级化416

地域保护神的出现418

宗教专职者和特权等级的形成419

第三章 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民族宗教428

第一节 文明古国和早期国家—民族宗教在历史上的出现428

古代文明黎明时期世界宗教舞台上的主要角色428

所谓有圣典的宗教实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宗教431

第二节 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或民族化432

古代埃及社会与宗教走向国家化的基本历程432

神性的演变和至上神的出现是国家政治的产物433

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作用436

第三节 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或民族化437

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437

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439

神和神灵世界等级化440

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441

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442

国家宗教仪典的性质与功能444

第四节 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445

宗法性传统宗教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445

天、上帝和祭天之仪447

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451

社稷崇拜体制及其他452

特点和作用454

第五节 婆罗门教作为古代印度国家—民族宗教的形成与发展456

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吠陀宗教到婆罗门教的发展456

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461

奥义书的宗教思想462

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464

印度教(新婆罗门教)的形成466

印度教的神灵观467

印度教的人生观和解脱道469

第六节 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或民族化472

古代伊朗国家与国家宗教的形成472

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474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474

善神与恶神的对立和斗争476

关于救世主的信仰477

善恶报应与来世生活478

庙宇和祭司阶级479

琐罗亚斯德教在历史上的发展479

第七节 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作为以色列—犹太民族—国家宗教的犹太教480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人的部落宗教481

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484

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490

第八节 几点认识493

第四章 世界宗教495

第一节 世界宗教的特点495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495

产生的创建性496

组织的独立性497

第二节 宗教世界化的原因498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498

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499

第三节 佛教的形成和世界化501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501

佛陀的创教活动及其基本教义502

四圣谛和八正道503

十二因缘505

三法印507

佛教教团——僧伽的形成509

释迦牟尼的神格化510

佛教的发展511

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515

第四节 基督教的形成与世界化517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517

耶稣其人其事521

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523

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527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形成与世界化528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528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532

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礼仪制度535

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538

第三编 宗教与文化543

第一章 概说宗教与文化的一般关系543

第一节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543

文化即人化——本书的理解543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547

第二节 宗教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549

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作用观549

从“四要素”说看宗教的文化功能553

第二章 宗教与政治557

第一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与政治的论述的回顾与思考557

马克思论宗教—政治的基本观点557

恩格斯的“宗教外衣论”560

回顾之后的思考563

第二节 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缘起565

宗教神学的政治天命论565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566

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567

第三节 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571

宗教与阶级斗争571

宗教与群体性的政治生活572

第四节 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574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574

政教合一576

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577

第五节 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几种形式578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578

宗教改革和教会改革582

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584

第三章 宗教与道德588

第一节 宗教与道德的起源588

道德神启说剖析588

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593

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产生及其源泉596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保证598

道德的真正保证不是宗教,而是社会的人际关系598

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和消极影响600

第三节 宗教道德的性质与意义603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区别603

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606

宗教道德与人道主义607

宗教道德与禁欲主义612

第四节 宗教在历史上对道德的影响614

原始社会中的宗教与道德615

阶级社会中宗教对于道德的影响618

我国历史上的宗教与道德618

佛教与道德620

基督教与道德622

伊斯兰教与道德625

第四章 宗教与艺术631

第一节 宗教与艺术的异与同631

宗教与艺术之异631

宗教与艺术之同632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634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634

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637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638

第三节 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641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641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的影响643

宗教影响艺术的双重性650

第五章 宗教与科学654

第一节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654

科学的历史发展与宗教654

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655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宗教的认识方法则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656

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的发展658

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宗教常阻碍社会的变革658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把上帝的影响从一个个领域中清除出去660

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神话世界观的冲击661

哥白尼天文学说对于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663

近代实验科学的无神论意义666

天体演化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670

第三节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能调和吗674

有没有专属于宗教而为科学所不可企及的超经验、超自然领域675

新科学发现能为宗教提供论证吗678

是科学的弊端,还是社会的弊端680

附录685

宗教的未来685

第一节 关于“宗教永恒论”685

一、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685

二、宗教为人性天赋论686

三、宗教为社会必需论689

第二节 关于“宗教消亡论”692

一、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693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698

第三节 几点认识703

热门推荐